《流浪地球》原著结局令人意外:不是人类愚昧,而是群体无知

《流浪地球》原著中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结局:

地球在加速器的作用下,成功越过木星,飞离太阳系,地球上的人们,终于暂时摆脱了太阳会随时爆炸的恐慌。

但是危机暂时解除了,怀疑却不断出现。有一种言论认为,太阳根本就不会爆炸,这些都是政治家的阴谋。这种没有经过证实的论断,迅速传播开来,扩散到全球,成为主流舆论。

愤怒的人们决定“谋反”,他们要让地球掉头,回到原来位置上去。于是一场疯狂的叛乱开始了。

最后,叛军把进行“流浪地球”计划的科学家们,全部赶到了室外,让他们在零下一百度的空间里慢慢死亡。正当人群为成功欢呼时,太阳爆炸了,那一刻他们脸上的笑容还没有散去。

《流浪地球》原著结局令人意外:不是人类愚昧,而是群体无知

作者刘慈欣对于故事的这种设定,在读者看来,充满冷酷和对人性的嘲讽。

是人类的愚昧无知,和盲目的从众,让他们丧失辨别真理的能力,甚至即使有些人存在怀疑精神,也会因为人群数量的迅速壮大,而改变自己的坚持。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从社会心理学上来讲,这种事件,其实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身边。

《乌合之众》这本书的作者勒庞认为,群体聚在一起,智力水平要远远低于单独的个体,而一个群体中的人,对真理从来就没有强烈渴望过。

《流浪地球》原著结局令人意外:不是人类愚昧,而是群体无知

群体智商并不靠谱

老话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但在勒庞看来,这句话可能要改成:十个诸葛亮,还不如一个臭皮匠。

我们经常自黑:中国式过马路,就是攒够人数就可以走了。

想想看,如果你置于其中,其他人都走了,只剩你自己,你会不会不由自主地就跟出去?可你明知道绿灯还没亮,在原地等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勒庞说,人们一旦陷入群体之中,个人意识就会消失,变成集体意识,而集体意识,充满了急躁、冲动、轻信、偏执……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去年,4岁女童小凤雅因眼癌去世,声讨其母亲诈捐的言论铺天盖地袭来,这些对诈捐深恶痛绝的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即使这个诈捐故事有非常多的漏洞,这个群体里的人,也没有人愿意去思考事情的逻辑,真正地探究真相。

他们只会责骂、抨击、甚至付诸于一系列恶意的行动,直到反转打脸才会傻眼,然后再掉过头进入另一个站队。

我们经常说,网络世界里,属“键盘侠”最牛,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可辩驳,他们谁都可以骂,谁都骂不得。

但键盘之上,他们可能也拥有高学历、高智商、高品质,可一旦陷入某种群体,所有的辨别能力都消失不见。

《乌合之众》中,勒庞写道:

无意识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力量,而你如果想要避免陷入其中,一定要做的就是,限制思考,因为你从中所得的结论,一定是比较幼稚的。

你能够看到的现象背后,还有一些隐约看到的现象,但是它的背后,还有很多我们全无所闻的现象。

符合幻想的会盲目追随

今年春晚,葛优现身说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售卖保健床垫的故事。而小品中使用的床垫,竟被爆出是葛优自己真实购买的。

大家疯狂吐槽:心里平衡了,原来葛优这样的人,也会上当受骗啊。

还有一部分人的焦点对准了这些骗子们:他们的手段怎么这么高,谁的脑都能洗?

我们也经常奇怪,那些老年人为什么一走进保健品店,就统统被洗脑。

《流浪地球》原著结局令人意外:不是人类愚昧,而是群体无知

他们有的并不缺少文化,有的还具有较好的身份和地位。可只要听上几次讲座,和骗子们说上几句话,就宁肯掏出毕生积蓄,也要去买一些保健品,而这些保健品所谓的治疗功效,其实稍加判断就知道是假的。

如果用《乌合之众》的观点来解释,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这些老年人从踏进那扇门起,就和其他老年人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年龄结构相同,目标一致。

当骗子们面对这样一群目标高度一致的群体,其实并不用多少技巧和手段,只需要给老年人一个美好的幻想就够了,这个幻想,就是治疗疾病、延缓衰老和死亡,哪怕这个幻想是不切实际漏洞百出的。

但这个幻想符合老年人的期待,他们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勒庞对于群体狂热的积极性,给予了这样的理由:任何一个群体,需要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人类靠什么活着呢?梦想。

梦想是什么?是幻想。

为什么科学经常不让人信任呢?因为科学的承诺既不慷慨,也不能说谎。

群体并非一无是处

写于一个多世纪之前的心理学理论,时至今日却不断被互联网社会所验证,就连梁实秋在读罢本书之后也曾喟叹,“人多势众的时候往往是不讲道理的”。 不得不说,勒庞准确地抓住了群体的心理。

但群体真的一无是处吗?

群体能让好人变成恶棍,但也同样具备相反的能力。

《流浪地球》原著结局令人意外:不是人类愚昧,而是群体无知

1848年的7月革命中,那些拿着武器的民众,攻占了查理十世居住的杜伊勒利宫,按理说,这些谋反的群众,第一次闯进他们所憎恨的皇室,也许会最大程度的激发人性中的恶,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他们没有拿走王宫里任何一件东西,即使那些珍宝任何一件,都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

勒庞认为,群体对个人有道德净化作用,有时甚至会树立起崇高的道德行为典范。

所以,既然群体并非全是恶果,那么,我们便有方法,将个人与群体的优势进行结合。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陷入群体的盲从呢?《乌合之众》这本书并没有准确的答案。

但是与其说,这本书是告诉我们群体有多坏,不如说,它是让我们自省,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

当我们洞察到群体背后的心理因素,我们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从群体中脱离出来,成为那个清醒的个体,避免随波逐流。

如果你能掌握群体心理的热点,那你便可以从大多数人,变为少数人,甚至成为引导群体的领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