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膛线越多,步枪就越精准,越容易成狙?

用户110785825264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款目前依旧保持着世界上狙杀目标最远距离的狙击步枪——麦克米伦Tac-50狙击步枪,2017年曾有一名加拿大特种部队狙击手使用该型狙击步枪在伊拉克战场上击中距离3540米(3871码)的塔利班武装分子。该型狙击步枪全长为1448毫米,枪管长度为736毫米,枪口初速约为850 米/秒,膛线为8条,膛线缠距330.2 毫米,在2000米的有效射程子弹散布≤19英寸(48.26 厘米)。再来了解一款拥有8条膛线的枪械——国产W95式12.7毫米重机枪,该型机枪全长1995毫米,枪管长1003毫米,枪口初速约为850米/秒(与Tac-50狙击步枪基本相同),线膛为8条右旋等齐膛线,缠距为380毫米,1600米的有效射程弹散布≤60厘米(使用白光瞄准镜情况下的单发射击)。同为多膛线枪械,射击精度竟然天差地别,可见枪械的射击精度并不是随着膛线数量的增加而得到提高,膛线固然能保证枪弹的射击精度,但前提是膛线必须与枪械匹配,贸然增加枪管膛线数量将会改变枪弹导转侧的受力条件,反而会降低射击精度和枪口初速。

▼下图为正在对地平射的国产W95式12.7毫米重机枪,它拥有8条膛线,但是射击精度远不及只有6条膛线的狙击步枪

膛线的增加只会降低枪弹的枪口初速,而不是提高

我国5.8mm口径步枪系列就采用4条膛线设计,比如95式自动步枪的子弹枪口初速约为930米/秒;美国的M16系列自动步枪采用6条膛线设计,子弹枪口初速为约为975米/秒。可见在增加2条膛线的情况下6条膛线的步枪子弹枪口初速并不比4条膛线的步枪高出多少,如果需要提高枪弹的初速,最直接的办法是增加枪弹发射药数量,以达到提高膛压的目的,而不是增加膛线。

▼下图为正在使用M16A2型自动步枪进行实弹射击训练的阿富汗女兵,M16系列自动步枪的膛线数量为6条

膛压与枪械本身无关,是由弹药决定的。比如我国95自动步枪使用的DBP-87式5.8x42mm普弹和钢芯弹膛压为284.3Mpa,属于低膛压枪弹;而美国M16自动步枪使用的SS109型5.56x45 mm北约标准步枪弹膛压为380Mpa,属于高膛压枪弹。很显然北约标准弹的膛压远超我国的87式普通弹,那么为什么M16的枪口初速却与95式相差无几呢?原因就是M16多出来的那两条膛线了。

▼下图为正在使用弹桥为弹匣快速装填5.56毫米北约标准弹的士兵,5.56毫米子弹口径虽然小,但是膛压却高于我国的5.8毫米枪弹

高膛压枪弹会对枪管造成较大挤压应力,枪弹势必产生较高的枪口初速,而过初速过高的枪弹在有效射程内击中目标时往往一穿而过,只对目标造成眼对眼的贯穿伤,子弹根本来不及翻滚来对目标身体制造空腔效应,杀伤力将会大大减弱。为降低初速,只能给枪管增加两条膛线,膛线数量的增加将提高子弹在枪管内的受力面积,从而起到减速的作用。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尽量将枪口初速控制在950米/秒的最佳范围内,否则小孔径步枪将毫无意义。

▼下图分别为使用俄罗斯5.45毫米、北约5.56毫米、我国5.8毫米小口径枪弹在射击肥皂时产生的不同效果的空腔效应,如果枪弹初速过高将会降低空腔效应,从而降低杀伤力

提高枪械射击精度的因素与增加膛线无关

影响枪械射击精度的三大因素是环境、枪械、射手,其中枪械因素指的是枪械本身具备的射击精度性能,而影响枪械射击精度性能的因素则是枪械的枪管性能和弹药性能。由于枪械在射击时会受到弹药击发和弹头摩擦产生各种应力影响,枪管在这些应力的作用下会出现震颤现象,震颤幅度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子弹的射击精度。为了克服震颤幅度,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厚枪管厚度,而高精度狙击步枪则直接使用专用的重型枪管。也就是说枪管越厚,击发子弹时枪管的振幅越低,子弹也就打得越准。比如95式枪族,使用重型枪管的95式班用机器射击精度往往比使用轻型枪管的95式自动步枪要高,以至于我军士兵在参加国际军事赛事时不得不为95式自动步枪更换95式机枪的枪管。

▼下图为2013年即将赴澳大利亚参加轻武器射击技能大赛的我军官兵,他们手中的95改已经全部换装95班用机枪的重型枪管

弹药性能则表现在弹头的加工精度上,相同的枪械使用不同加工精度的弹药射击时有着不同的射击精度,加工越精细的弹药射击精度越高。比如文前提到的麦克米伦Tac-50狙击步枪,加拿大狙击手在使用本国生产的狙击专用弹时最多只能精确命中距离2270米的目标,而改用美国生产的高精度狙击专用弹时才创造出3450米的世界狙杀记录。

▼下图为狙击步枪专用的高精度子弹

例举一个反面教材,我国的79式狙击步枪是仿制苏联SVD狙击步枪的仿制品,由于狙击战术思想落后,成功仿制该枪后并没有为其设计专用狙击弹,而是简单粗暴地使用56式班用机枪的机枪弹来做为狙击弹。机枪弹当狙击弹用的野蛮路子造成79式狙击步枪射击精度远比越军手中的SVD狙击步枪差得多,因此在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的狙击战成绩并不出彩。

可见在提高枪械射击精度的措施中并没有增加膛线数量这一项,普通步枪和狙击步枪的膛线只会是4条和6条,绝对不会有人为了提高射击精度而将膛线增加到8条或者10条,因为那样只会让射击精度降得更低。

▼下图为7.62毫米机枪弹,它曾经是我国79式狙击步枪的专用弹,试问这样的子弹又怎么发挥出狙击步枪的射击精准度呢?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步枪的射击精度和枪口初速并不会随着膛线数量的增加而提高,胡乱增加膛线数量的行为只起到反作用,本想成“狙”的步枪搞不好反而成了“霰”。我们做一个假设:把一款原本只有6条膛线的高精度狙击步枪将膛线数量增加到8条,那么原本800米/秒的初速可能会降低到700米/秒;而原本只会留下6条膛线纹的子弹将会增加到8条,子弹外形的巨大变化将会严重降低弹道性能,高精度狙击就此降级为精确射手步枪,得不偿失了。


兵器知识谱


凡事都要有个程度,超过了这个程度就物极必反了。就像枪械里面的膛线,现在膛线的条数普遍都是4条或者是6条,如果再继续增加那么势必会对枪械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早期枪械枪管里面是没有膛线的。发射出去的子弹就是这样直直的飞出去,虽然说那个时候的黑火药质量不行,燃烧的效率不大。但是也有枪管一部分的影响,后来人们发现,如果一个飞行的物体沿着它的轴线旋转的话,那么它会飞行的很稳定。这一个最早应用在弓箭上面,一般的弓箭箭头后面都会跟着羽毛,箭矢发射出去,羽毛起到了旋转稳定的作用。子弹也是这样的,但是子弹后面不可能跟着羽毛。所以就在枪管中增加了膛线,子弹发射后子弹的尾部镶嵌在膛线里面,这样枪管的膛线就给了子弹一个旋转的力。在子弹出膛之后,子弹就会旋转,增加子弹的稳定性能,也可以提高子弹的杀伤力。


但是膛线的缠绕距离和膛线的条数都不是随便来的。它是有一个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来的,这个公式需要考虑子弹火药燃烧所产生的能量、枪膛膛压的大小、枪管的长度、弹头的重量等等一系列因素,这里量子就不把这个公式发出来了,毕竟如果在公共场合放出来那无异于教大家伙造枪了(或许警察叔叔该找上门了)。大家只需要知道在一定的程度内枪管膛线的条数越多越好,而且膛线的缠绕距离越短越好。因为这样发射出去的子弹旋转速度更快,稳定性能更高,杀伤力更强。


量子聊军武


这件事 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膛线的作用就是将子弹嵌入后让子弹在发射的过程中旋转起来。

这是一个高精度加工的枪管膛线图。

现在我们如果来考虑一个极端的例子 ——有无限多的膛线。

这样的枪叫啥呢?滑膛枪!

我们完全可以将滑膛枪理解成有无数多膛线的线膛枪。

那么膛线越多越好的说法是不是不攻自破了呢?必然是。

对不对?当然是对的了

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滑膛情况下,太多的膛线不仅仅会增加枪弹射出时候的阻力 也不会起到比更少膛线更精准的特性。

到底膛线有多少条好,缠距离是多大好,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一系列的优化公式的。并不是瞎加的。

这个计算方法和子弹的速度、质量、枪膛内部的压力、枪管口径、枪管长度都息息相关,并且有最优解。

而且膛线在枪管内还有一些不等距的设计,都是为了对精度进行优化。所以这种手工拉膛线的方法能用,但不是最好用的。

至于公式,这就是真的要在公众场合教人造枪了,大家见谅!


军武数据库


图哥回答,步枪的膛线是用来让子弹射击后弹头产生旋转效应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是从滑膛步枪的实验中得到的认识。为什么要让弹头沿轴心旋转呢?子弹从枪管射出后,如果不旋转,在飞行过程中会以空气磨擦,子弹都是超音速的,这样的磨擦会使子弹出现翻滚。另外子弹射击时,很容易接触到一些遮挡物,如,树叶,树支等等,子弹就会容易改变弹道。子弹的翻滚不但使子弹的空气阻力增大,导致射程将低,而且翻滚的子弹也有改变飞行路径,使射击的精准度下降,同时子弹的存能也会下降过快,使子弹的侵切力降低,威力减弱。


膛线就是让弹头产生旋转力,类似于子弹的运动导轨,子弹的旋转原自于陀螺效应,陀螺无论怎样改变位置它始终都会沿中心轴线进行高速旋转,永不会翻滚。膛线多了是不是就会精准呢?其实子弹的精准度和膛线的多少影响不大,前文兔哥说了,膛线只是一个导轨,子弹的转速和膛线多少没关系,而和膛线的缠度有关系,所谓的缠度就是子弹旋转的速度,原则上子弹旋转的越快,飞行越平稳,越容易克服空气阻力,精准度越高。但如果步枪的膛线缠度过大,子弹运动时间会长,出膛的初速就会将低,反而是射程近了。因此,膛线的缠度都是经过严格测试的理想结果。


膛线只要保证子弹能产生旋转就可以了,步枪的口径通常都很小,通常只有4~6条膛线。膛线分为阴膛线,和阳膛线,阳膛线就是凸出的,阴膛线是凹进去的。我们平时说的步枪口径指的是阳膛线并非阴膛线,所以5.56毫米口径的步枪所实用的子弹通常都超过5.56毫米。如7.62毫米口径的步枪其阴膛线的口径为7.95毫米左右,子弹弹径为7.9毫米左右。这也就是弹头射击后会有刮痕的原因。

如果膛线多就必须要细,而细了就不耐磨,很容易磨平,枪管的使用寿命就将低了。如果膛线少,比如两条阴膛线,两条阳膛线,子弹就不能很好的产生导轨旋转效应。俄罗斯及我国的步枪通常是4条阳膛线,4条阴膛线。西方国家通常是6条阳膛线,6条阴膛线。这就是为什么西方轻武器通常使用寿命不及咱家的原因。除了枪管寿命的问题,膛线过多,对加工难度会增大,不便于加工制造。另外,膛线过多对于枪管的强度要求也高。



膛线的多少对弹头的稳性有影响,膛线多对子弹头造成的刮痕也多,但刮痕会很均匀,膛线少了刮痕大,子弹的稳性弱,但这些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影响。武器就是这样,该较真的地方不能疏忽,不该较真的地方也不能钻牛角尖。任何的事物都是好坏相随。步枪只要好用,耐用,皮实就是好枪。所以膛线也是一样,能起到诱导子弹旋转产生陀螺效应,又不会对枪管造成磨损严重,即保证了射击的精准性,又保证了枪支的使用年限就是好枪。()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看法,欢迎大家各抒己见,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兔哥42928


膛线数量过多, 那么每一条膛线的宽度就变窄了, 更容易磨损, 对枪管的寿命很不利;

膛线过少, 为了保证提供给弹头足够的回转力, 就只能增加膛线侧面与子弹的接触面积, 也就是把膛线加深. 结果是弹头变形更大, 而且阴线部分得不到充分的密封, 燃气泄漏, 造成初速上下波动, 对精度很不利.

实际中, 总是从加工能力考虑, 在保证弹头自转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膛线数量. 最少的只有一对(2条), 斯登和春田 03A3/A4步枪等战时应急武器就采用过这种膛线.

同时子弹的稳定性和膛线数量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和膛线缠距密切相关,自转速度是跟膛线的缠距有关系(膛线的"缠距"就是指: 弹头旋转一周所走的路程).

而且膛线缠距不是越密越好, 缠距过密, 子弹自转速度过高, 陀螺稳定效果过强, 弹头轴线始终指向弹头出膛时的方向, 结果就是弹尾先落地, 俗称"过稳定". 而且会出现"横弹\

胡说冷兵器


膛线是根据枪械的设计性能来决定的,理论上膛线的条数越多越浅,那么气密性就越好,飞行姿态就越稳定,精度越高。但是加工起来就越复杂。子弹在空中的飞行状态时旋转的,枪筒里的膛线就相当于导轨,一般来说膛线越多子弹的旋转就越厉害,子弹在膛线中受的总挤压力是相同的,那么6条膛线,每条膛线施加的力就是1/6,4条膛线就是1/4,6条膛线,子弹在枪膛中飞行时受力更加均匀,出膛后飞行姿态稳定,沿轴心旋转也会更准确,偏移误差就较小。但是你膛线多了不能深,否则摩擦力太大容易爆管,平时注意枪管的清洁很重要,你训练时带进枪管的扬尘风沙,都可形成枪管厚度增加使子弹的摩擦系数加大,实践中发现很多冲锋枪有枪管膨胀现象,所以爱枪的人要懂得配戴专用枪帽。枪只要你对他好了就拿得顺打得准没毛病。⛳





步兵轻武器


膛线的作用就是赋予弹丸旋转能力,保持飞行的稳定性,类似陀螺效应,多,并不能代表精准,枪管内部膛线设置有要求的,有阴线有阳线,阴线到阳线的距离称之为口径,膛线多了初速就下来了,消耗了动能,增加了磨损,一般为4至6根。膛线有矩型,梯型,弓型,圆弧型,多弧型,多边弧型。

枪的射击精度有许多因素决定的,导气,枪机,复进簧,膛线,后坐力,枪管的设计,标尺,整枪的结构,材质,加工的工艺和精度,射手的操作等等都会有联系。

另外枪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发射药,弹丸锥度,材质,加工工艺都会有关系。一把精度高的步枪也只能叫准射步枪,还不能成为狙击步枪。狙击步枪有着自己严格的标准。


一颗小白杨188818128


不是,枪管内膛线数量的多少跟弹丸的出膛速度和命中精度没有直接的联系,枪口初速跟子弹的装药量、枪管的长度等因素有关,而影响枪械的精度的因素同样也有很多,比如弹头的形状、质量、闭锁机构以及枪管长度和装药量等

,但如果要说到膛线对枪械精度的影响,那也是跟膛线的缠距有关,因为膛线的缠距是决定弹丸转速的,而弹丸的转速又决定了弹丸飞行时的稳定性,即弹道系数的高低,最后,弹丸的飞行时的稳定性基本上就决定了其精度和打击目标时的角度!

▲枪管内的膛线

什么是缠距?缠距就是膛线旋转一周时的长度,或者说是弹丸完成一次完整的旋转所需的膛线扭转长度,弹丸在枪管内每行进一个缠距的长途,就会旋转一圈

,所以,当枪管的长度一定时,缠距越小,弹丸在枪管内旋转的次数就越多,旋转的速度就越大,反之,膛线的缠距越大,弹丸的旋转次数就越少,相应的旋转的速度就越小;弹丸的旋转速度大小是会影响弹道稳定性的,一般情况下,弹丸旋转速度越大,稳定性就越好,理论上精度也就越高,但是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弹丸的旋转速度过大,弹头就会进入一个“过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同样会影响弹丸的弹道和射击目标时的角度,为什么?

▲稳定轴方向变化草图

首先,由陀螺稳定性原理我们可以知道,物体的旋转速度越大,摆动角就越小,轴向稳定性就越好,对于子弹的弹头来说,其飞行的弹道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类似于一条抛物线那样的曲线,弹丸在飞行过程中,如果想要保证精度和入射角度,旋转时的稳定轴是要随着运动方向的切线方向变化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时刻弹丸的稳定轴方向其实就是切线方向,如上图所示,所以,只有保证弹丸的旋转时的稳定轴方向能随着弹道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保证弹丸的稳定性和精度,这个也叫弹丸的追随稳定性,但是如果弹丸的转速太大,就会导致其陀螺稳定性太好,而这种稳定性太好又会对弹道有什么影响呢?

▲弹丸陀螺稳定性太好时的弹道草图

影响就是会改变弹丸的入射角度、飞行距离以及精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弹丸在飞行过程中是要是到空气阻力作用的,如果弹丸的轴向稳定性太好,那么稳定轴就不会随着弹道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始终保持着出膛时的方向,就如上面的草图所示那样,稳定轴的方向基本上没有出现变化,这样一来,导致的后果就是弹丸受到的空气阻力作用越明显,弹丸会出现“上翘”的情况,其射程以及弹道的稳定性、精度、入射角度就会同时受到影响,所以,这就弹丸旋转速度过大,导致轴向稳定性太好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也就意味着弹丸的旋转速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即决定了膛线的缠距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而是有着被一个最合适的缠距,这个“最佳缠距”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弹丸的材质、长度、出膛速度等!

<strong>

▲格林希尔公式

至于缠距最佳距离怎么计算,这是有一个计算公式的,如上图所示,这个公式叫“格林希尔公式”,由一个英国的数学家Alfred George Greenhill(阿尔弗雷德·乔治·格林希尔)提出,是一个用于计算铅芯子弹最佳缠距的“经验法则”,公式中的D为“弹头直径”(以英寸为单位);L则是“弹头长度”(同样以英寸为单位);根号里的SG/10.9则是指“子弹比重”,SG为一个常数,对于大部分的铅芯子弹来说,SG的值同样取10.9,即可以简化方程的后半部;至于C,同样是一个常数,需要根据弹丸的出膛速度来选择不同的数值,当弹丸的出膛速度小于840米/秒(2800英尺/秒)时,C的值取150,而当出膛速度大于840米/秒时,C的值则是取180,然后再代入其他的数据,就能算出最佳的缠距了!


哨兵ZH


世间万物都讲究一个平衡,任何平衡被打破了都会导致倾斜。

线膛步枪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各项已经基本达到了平衡,想要找到突破已经很难了。

膛线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为了使弹头旋转,增强精准度。膛线的缠距,阳线宽度,阴线宽度以及形状,还需要根据弹药的情况,枪管的长度,进行匹配计算的,以确保子弹在有效射程内以最稳定的姿态旋转飞行,一旦击中目标立刻失去平衡而在目标体内翻滚,把弹头的能量最大化传递,行程最大杀伤力。

最佳缠距的计算公式

在弹头初速为1500fps到2800fps间时:

缠距=150*(弹头直径)* (弹头直径)/ (弹头长度)

我还不知道怎么通过数据说明膛线不是越多越好。但是越多代表加工难度越大,成本越高,带来的提升可能微乎其微,不利于大批量生产。枪管本身就是易耗品,所以设计师应该是在加工难度,成本控制,威力精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所以才形成我们常见的以火药为动力的枪支通常四根,六根膛线,以气体为动力的枪支通常十二根膛线。

不过现在有些枪支设计成半膛线的,临近枪口位置有缩口的,膛线和滑膛都有缩口设计。具体原理说不清楚,但都是为了兼顾提高精度和威力。

有一点我觉得弹头在激发瞬间,弹头尾部和枪膛之间应该是密封的,因为弹头基本是披铅的,铅的特性就是比较软,在那么大的压力下,披铅会塞满阴线。随着弹头在枪膛里向前运动,会有摩擦损耗,但出膛前也基本保持气密性。


夜幕游侠Nomad


膛线多,是,为了子弹旋转速度快,而已,狙击枪,抢管比较长,那是为了直线飞行远,但是,狙击枪,的,子弹火药,是加量的,爆发力比一般的子弹,火药,加的多,内压,强劲,而达到,狙击枪,的,功用,而,定制,的,弹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