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平原起青峰,高丈餘的巨石有千尊石佛像,石像多數被盜無頭


河南省浚縣,南山的每個旮旯都裝滿了文化資源,千里平原起青峰,高丈餘的巨石有千尊石佛像,千佛寺佛像多數無頭。

浮丘山位於河南省浚縣大伾山之西,系太行山餘脈,宋代稱小橫山,金、元時稱浮龍山,因山勢狀若浮舟而得名。明嘉靖年間,浚縣城牆橫跨其上,將山分為兩部。城內部分建一尼姑庵,因名小姑山;城外部分稱南山。

浮丘山引以為奇者,首推小金頂,小金頂系突兀而立之石峰,當地稱“山上之山”,唐代千佛寺石窟即鑿於此。

這一突起的小山頭,其南、北、西三面鑿有很多佛龕,多為唐代造 像。有元、明、清各代題記,均有一定的書法價值。

小山頭西壁並排有兩個石窟,南窟即千佛洞,多數石像頭部有鋼釺洞眼,洞內大小石佛被盜走、破壞,千佛寺佛像多數無頭。

洞口內有大唐永隆元年(680年)、開耀二年(682年)、永淳二年(683年)、如意元年(692年)等時期的題記。石開鑿於盛唐時期。千佛洞石造像雖大部分殘損,但它還保留著盛唐時期的石刻藝術作品,是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產。1963年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寺石窟因物理、生物風化和水的侵蝕以及人為的破壞而損壞嚴重,千佛寺石窟造像頭部幾乎全毀。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郭沫若還曾呼籲保護千佛寺石窟,不知到底是不是破四舊時被破壞?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浚縣是個農業大縣,有人說它很窮,也有人說浚縣很富,富的是文化,大伾山、浮丘山,這裡的每一個旮旯都裝滿了文化資源。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都前後採取過一些禁佛的措施,但其中周世宗滅佛則是比較大的一次。大伾山《準敕不停廢記》碑記載,“後周顯德五年,令天下廢除佛寺,寺僧還俗,唯大伾山寺準敕不停廢。”柴榮下詔敕準保留,相州節度掌書記馬去非鐫石記其事。不清楚千佛寺是否躲過了“三武一宗”中最後一宗的劫難,但在後來還是被人盜走、破壞。離開人的保護,佛也無法超然世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