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寒氣有3個「入口」 4款藥膳+1張泡腳方,驅寒又養生

冬天將近,天氣越來越冷。那麼,人體哪些部位更容易受涼呢?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做才能驅寒又養生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當心!寒氣有3個「入口」 4款藥膳+1張泡腳方,驅寒又養生

寒氣有三個入口

入口一——腳底。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從人體結構來說,腳距離心臟最遠,供血相對較差,加之腳的脂肪層薄,禦寒能力差,所以易受寒。中醫認為,腳底受寒易出現呼吸、消化系統等方面的疾病,如感冒、咳嗽、呼吸道感染、慢性腹瀉等,女性可出現月經失調,諸如痛經、閉經等疾病。

腳底調護方面,提倡體虛的人常年穿合適的襪子,切勿光腳在地板尤其是水泥地上走,冬天在家宜穿厚軟的絨鞋;平時外出,尤其冬天,可選擇保暖性能好的厚一點的鞋襪;勿蹚水,鞋襪溼了儘快更換;如自覺腳涼,宜選擇熱水泡腳,可選用帶加熱功能、沒過小腿的腳盆,注意泡前泡後都喝一杯溫開水,以泡到全身微微出汗為宜。糖尿病患者,尤需注意水溫,避免溫度過高燙傷皮膚。平常可多活動腳部,如散步、快步走等,亦可選擇腳底按摩來促進腳步血液循環。

入口二——肚臍。

肚臍位於腹部正中央凹陷處,又名神闕穴。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處於月經期的女性,血管本就處於充血狀態,肚臍受涼可使盆腔血管收縮,導致月經血流不暢,日久會引起痛經、月經不調等疾病。

保護肚臍,應做到注意防風、防涼,儘量避免穿露臍裝、低腰褲等;電扇、空調的風尤其不要對著肚臍直吹;睡時應根據季節蓋合適的被褥;亦可選用艾灸。

入口三——口。

這個“口”並不是說寒氣直接吹進嘴裡,而是說飲食不當,如過食生冷冰品、寒涼性藥物等致使寒氣從口入。目前,幾乎家家都有冰箱,大家也都習慣了把各種飲料、水果等放進冰箱儲存,天熱時往往進門就喝冰水,或者水果剛從冰箱裡拿出來就吃,外出也常飲冰飲料。

另外,現在大家都具有較好的保健意識,但往往對食材或藥材認識不夠全面,導致寒涼入體,如喝一些自認為很健康的飲品,其中不乏清熱解毒的茶類,諸如金銀花茶、菊花茶等,其性皆寒涼,長期服用易損傷脾胃,耗伐陽氣,導致寒涼內停,出現怕冷、手腳涼、少氣懶言、慢性腹瀉等症狀,對女性來說,易出現月經失調、不孕症等疾病。所以,個人保健時,要全面分析利弊。

口的調護方面,需管住嘴,嚴防病從口入,避免吃生冷冰品及寒涼性的食物或藥物。平常做飯時可適當放點蔥、姜、蒜,一則調味,二則驅寒。此外,三餐都最好吃溫熱的飯菜,平時宜飲溫開水。

我們日常還應適當多曬太陽,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以提高體質,並可經常溫水泡腳或用艾灸補陽氣。

當心!寒氣有3個「入口」 4款藥膳+1張泡腳方,驅寒又養生

四款藥膳可驅寒

當歸生薑羊肉湯

原料:羊肉250克,當歸15克,生薑30克。

製法:羊肉洗淨、切塊,用開水淖過後瀝乾水;當歸、生薑分別用清水洗淨,生薑切片。將生薑下鍋略炒片刻,再倒入羊肉炒至血水乾,剷起,與當歸一同放入砂煲內,加開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2小時~3小時,調味供用。

功效:溫中補血、調經散寒。其中,當歸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生薑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羊肉溫補填精。

適應證:女性血虛寒凝致月經不調,包括月經推遲、月經量少、閉經、痛經、經期頭痛等;子宮發育不良、胎動不安、習慣性流產、產後腹痛、頭暈等;男性陽痿、寒疝、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尤其適合面色蒼白、手腳冰冷、小便清長、怕冷的人群。

薑糖蘇葉飲

原料:生薑3克,紅糖15克,紫蘇葉3克。

製法:將生薑洗淨,切成細絲,與蘇葉一起放入瓷杯內,再加紅糖,用開水沖泡,蓋上蓋溫浸10分鐘,趁熱服用。

功效:溫經解表散寒。

適應證:受涼或受風后周身怕冷明顯的風寒感冒;咳嗽氣喘伴怕冷者;吃魚蟹之後腹痛惡心者;偏正頭痛兼怕風、怕涼者;小兒因肚子受涼而嘔吐、腹瀉者。

五味枸杞飲

原料:五味子50克,枸杞子50克,白糖20克。

製法:五味子用小紗布袋裝好,枸杞子剪碎,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1500毫升,用文火煎沸,濾出藥液,倒入蓋杯中,加白糖20克攪勻,分次飲用。

功效:健脾胃,補肝腎,養心血,生津止渴。

適應證:五臟虛虧,氣血不足所導致的疲乏無力、面無血色、腰膝痠軟、心慌失眠等症。

丹參酒

原料:丹參200克,米酒1000克。

製法:將丹參粉碎,用米酒浸泡半個月,早晚服用,每次15毫升。

功效:活血化瘀。

適應證:血瘀閉經、痛經,伴有腹部發涼者。也可作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保健藥酒。

除上述推薦的養生藥膳外,在寒冷的冬日裡還需注意不過勞,以免陽氣過度釋放;不熬夜,不過早起床,因早起鍛鍊可能透支陽氣,尤其是中老年人;避風寒,保暖,保護重點部位。

當心!寒氣有3個「入口」 4款藥膳+1張泡腳方,驅寒又養生

泡腳水中加味藥,驅寒養生效果更好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專門治療疾病所用的泡腳方一般味數會多一些,以達到祛病除邪的目的,最好依據醫生處方,不建議盲目跟風購買網紅產品。對於普通人日常保健用,泡腳方最好簡單一些,這也最利於堅持。在泡腳水中可以加上以下一兩味,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艾葉

特別適合陽虛的人群,如手腳易冷,整晚腳冷難眠的人群。

取幹艾葉30-50克(根據水的多少定,沒有嚴格標準),先用水煮開後加涼水或待降低溫度後泡腳,也可以用部分熱水浸泡艾蒿20分鐘後再加水泡腳。容易上火的人或艾葉泡完腳容易咽痛口乾的人,最好不要天天用艾葉泡腳,一週兩三次就好。

2.生薑

如果外感風寒,怕冷怕風,周身肌肉痠痛,那麼生薑一大塊,用刀拍扁或切片,再加一勺鹽煮開後泡腳,再泡個20分鐘,微微出點汗,應該蠻舒服的。前提是,最好沒有發高燒或睏倦無比的情況。

3.花椒

花椒泡腳可以驅溼散寒,溫中止痛,比如肚子受涼以後,感覺肚子裡有脹氣的時候,或是腹痛腹瀉的時候,可以用一小撮花椒煮水泡腳,有助於去除體內寒氣,止痛止瀉。

4.當歸或紅花

都是具有活血功效的中藥,泡腳時藥取15-20克,用砂鍋煎煮,然後將煎好的藥液去渣倒進桶裡,再加入熱水,比較適合有關節痛症、痛經的人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