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正文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史书上关于魏延“子午谷奇谋”的记载

延(魏延)每随亮(诸葛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

以上是《三国志》关于“子午谷奇谋”的记载。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魏延)

后来裴松之又根据《魏略》对这件事儿做了详细的注引: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魏略》

以上,就是史书中关于“子午谷奇谋”的全部记载,接下来我们开始正文。


一直以来,“子午谷奇谋”就是三国爱好者口中的热门话题。一部分人认为魏延之谋是一条能够比肩韩信“奇袭陈仓”的奇计,而诸葛亮则谨慎过度,错失良机。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子午谷奇谋”不切实际、成功率低,诸葛亮不冒险是对的

今天我们再把这个话题拿出来深度地解析一番,来看看诸葛亮没有采用这条“奇计”到底是对是错。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诸葛亮)

诸葛亮的战略

从兵法上来讲,“子午谷奇谋”属于战术行动,是要服务于整体的战略路线的。诸葛亮为帅,主战略,魏延为其将,主战术,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的战略。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从汉中到关中,一共有四条路可以选择,依次是子午道、褒斜道、(出散关)陈仓道以及祁山路线。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诸葛亮北伐路线)

诸葛亮在毕生的五次北伐中,第一次大规模北伐走的祁山,第二次为了响应东吴,围陈仓,第三次是防守反击战,第四次再战祁山,大败魏军,第五次自知时日无多,选择了相对较近的褒斜道。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祁山位置)

两次真正意义上的北伐,诸葛亮为什么都选择了

“出祁山”呢?不急,我们先来看下诸葛亮北伐时所面临的问题:

  • 魏强蜀弱:兵力难济,蜀国的人口和兵力不足魏国的四分之一;
  • 补给线长:粮草难济,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补给;
  • 蜀道难行:蜀道难行,难于上青天,大军行军困难;
  • 蜀中缺马:野战难嬴,只能被迫打阵地战。

总结两个字“困难”。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三国时期人口资源分布)

面对如此困难,诸葛亮提出了以下的战略路线:出祁山、取陇右为根据地,在关外寻找和魏军主力决战的机会,消灭魏军西线的有生力量,然后拿下关中,“还于旧都”。

结合上面提到的几点困难,再看诸葛亮的战略路线:

  • 出祁山的路线虽然绕远,但是相对秦岭的险峻,更利于大部队的行进;
  • 曹魏对于陇右的控制较弱,可以以较小的代价攻克之,并把它作为进攻关中的“跳板”
  • 有了陇右,诸葛亮就可屯田、屯粮,大大地缩短补给线,解决粮草问题;
  • 陇右还有古代的“坦克”——战马,可以让蜀军
    组建强大的骑兵,解决短板问题。

这一战略路线的特点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里,只要是补给问题不解决并且魏军的主力尚在,即使拿下长安也是徒劳的。所以他第一阶段的目标是陇右,第二阶段的目标是魏军主力,第三个阶段的目标才是长安。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诸葛亮北伐)

很显然,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显然过于激进,直接把矛头指向长安,显然是和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不符的。

所以,总结第一点原因:魏延的战术设想并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规划。

魏延的战术

谈完诸葛亮的战略路线,有人要说了,管他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拿陇右、不用决战,直接拿下长安不是更好么?那么,“子午谷奇谋”真的能成功地拿下长安吗?

结合文章开头史料中的记载,魏延如果想通过“子午谷”顺利拿下长安,至少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1. 魏延军队经子午道“可十日到长安”;
  2. 夏侯楙“怯而无谋”,看到天降奇兵,“必乘船逃走”;
  3. 长安城中粮食“足周食也”;
  4. 魏援军前来,“尚二十许日”;
  5. 诸葛亮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五个条件,任何一个不满足,魏延和他的“五千精兵”都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接下来我们一条条地来分析。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魏延)

一、魏延军队经子午道“可十日到长安”

先不提能否成功,我们且来看看几个后来走过“子午道”的人。

第一个,曹真,曹真伐蜀时走的就是子午道,结果“会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曹真发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战士悉作”,曹真十天才走完一半,其路难行可想而知。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子午古道)

第二个,桓温,派遣司马勋出子午谷,结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领的前秦军队击败,致使桓温两路夹击的战略失败。想要做到悄无声息地通过子午谷,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综上,一方面子午道险峻异常,十日行军到达长安相当困难。另一方面,虽然曹魏不至于重兵把守子午道,但是作为汉中通向长安的一条路,曹魏也绝不会完全无视,定会安插斥候或者筑起瞭望台。所以即使魏延十日之内能出谷,也难保出谷的时候不会遇到早已埋伏好的伏兵。

二、夏侯楙“怯而无谋”、“必乘船逃走”

夏侯楙是大名鼎鼎的曹魏大将军夏侯惇的儿子,同时也是曹操的女婿。《魏略》记载其人“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做生意)”,军事能力显然不咋地。

但是自古“老子英雄儿好汉”,要说夏侯楙是个实打实的军事白痴,却也不合情理。而且,当时的魏国君主曹丕也算是一代明君,断不会把长安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给一个草包,即使他是大魏的驸马。因此,夏侯楙虽差,但是还不至于是个傻子。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夏侯楙)

至于夏侯楙会不会“乘船逃走”,我觉得,他毕竟是个生意人,利益至上。但同时,夏侯楙也算是曹魏宗室,不太可能完全不做抵抗。所以,夏侯楙会逃,但是不至于马上就逃,凭借长安坚固的城防和物资,至少是能抵挡一阵子的。

三、长安城中粮食“足周食也”

这点魏延想的太过理想化了,首先,前面提到,夏侯楙是一个生意人,怎么可能会在逃跑的时候给魏延留下粮食。另外,古代打仗万不得已弃城而走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能带多少带多少,带不走的就付之一炬。所以,魏延设想的“足周食”,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魏援军前来,“尚二十许日”

这个也是魏延理想中的结果,魏延的对手是曹真、是司马懿,两个人都是当世名将,“兵贵神速”的道理,他们不可能不知道。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兵贵神速)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本来预计一个月的路程,司马懿仅用了八天就到了。何况长安重镇,一旦有失,曹魏必会马不停蹄、快速增援。等到魏军兵临城下,魏延仅有五千兵力,再加上之前损耗,想守住长安几乎不可能。

五、诸葛亮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同样的,这还是魏延的理想结果,诸葛亮大军想在曹魏援军到来之前和魏延会师相当困难。

首先,诸葛亮走的斜谷,比子午谷好不到哪里去,也全是崎岖险峻的山路栈道。最重要的是,当时的雍州刺史可是名将郭淮,面对侵略不会无动于衷,万一诸葛亮被拖住了,长安的魏延就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汉中到关中的地形)

万一诸葛亮在魏延被援军击败之后到达长安,那就危险了,魏军以逸待劳,同陇右守军前后夹击,蜀军则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综上,通过五点必要因素的分析,总结出第二个原因:“子午谷奇谋”的成功率相当低,低到诸葛亮觉得不值得去冒这个险。

为什么韩信能成功?

魏延在他的计策中提到,“如韩信故事”,指的即是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那么有人要问了,为什么韩信当初能够成功,魏延就那么难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诸葛亮面临的关中和韩信面临的关中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路线)

其一,韩信当年面对的关中势力是项羽所分封的三个秦朝降将,关中居民对他们的横征暴敛恨之入骨,而对当年和他们约法三章,废除严刑苛法的刘邦那可是相当欢迎。

反观诸葛亮,他面对的是整个大魏,长期的治理下,曹魏在关中地区深得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对比诸葛亮,韩信的关中几乎就像是白送的。

其二,诸葛亮面对的关中城防和韩信当年也不能同日而语

秦国当年面对的主要军事压力来自东方诸国,所以关中西线的城防相对较弱。而两汉时期,为了抵御来自西方的异族势力,关中西线的城防已被大大加强。因此诸葛亮北伐的困难也就比韩信大得多了。

总结

综上,不管是从诸葛亮的战略路线分析,还是从“子午谷奇谋”本身的可行性来分析,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都是相对合理的,没有做错。但是同时,战场瞬息万变,一切皆有可能,就像后来邓艾的“偷渡阴平”,魏延说不定真能通过“子午谷奇谋”成功。

所以在这件事上,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有错。

“子午谷奇谋”就像一场豪赌,诸葛亮和魏延的砝码是整个蜀国的全部家当,如果侥幸赌赢了,蜀国将柳暗花明、由弱变强,但是如果不幸输了,蜀国则将万劫不复、面临亡国。

如果是你,你会“赌”吗?

全面解析“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错、魏延也没错

沐茗,为你解读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