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平息这场叛乱,这场战乱,为何发生?

经历开元盛世的繁华,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历代皇帝、大臣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朝廷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才平息这场叛乱。这场把唐王朝带入衰弱深渊的战乱,为何发生?真的如野史所言,是因为杨贵妃与安禄山“有一腿”吗?

朝廷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平息这场叛乱,这场战乱,为何发生?

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天津蓟县)发动叛乱。

仅用了35天时间,安禄山的5万大军就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东都洛阳。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定洛阳为都,以范阳为东都。接着,他又任命史思明、蔡希德等攻占河北各地。而这个时候,在长安宫殿里的玄宗正坐立不安,闻说叛军要打进长安,他匆忙带杨贵妃及朝中大臣,逃往四川。一行人行至马嵬坡的时候,禁军将士因为不满杨国忠,纷纷要求玄宗诛杀专权的杨国忠,并且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最后,可怜一代美人,就此香销玉殒。
之后,唐朝用了整整八年时间才平定这场将唐王朝从开元盛世的鼎盛高峰引向衰落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的发起人安禄山是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安禄山的父亲是一个胡人,母亲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传说,安禄山的母亲多年没有生养孩子,便去扎荦山祈祷,想要生一个儿子。突厥人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长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阿史德氏终于生下一个儿子。因为曾去神山祈祷过,所以,阿史德氏就给儿子取名扎荦山,他就是后来的安禄山。

朝廷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平息这场叛乱,这场战乱,为何发生?

在扎荦山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为了生活,母亲阿史德氏带着扎荦山在突厥各个部落之间流浪。后来,阿史德氏改嫁给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兄弟安延偃。从此,扎荦山改姓安,取名禄山。
关于安禄山的出生,有一个传说。安禄山出生的时候,战斗之神曾托梦给阿史德氏,告诉她,她的儿子有帝王之相。阿史德氏将信将疑。长大以后的安禄山,膀阔腰圆,满脸胡须,善揣人意。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多民族杂居地,史称他懂得九种民族语言。
他和后来在安史之乱中响应他的史思明一同长大,两个人如同兄弟,都以凶猛善斗闻名。
安禄山起初只是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手下的一员捉生将。捉生将的主要工作就是抓捕契丹百姓,充当契丹俘虏。张守珪这种为了向朝廷邀功请赏,而弄虚作假、虚报战功的伎俩,被从小就生活在继父家庭,善揣人情的安禄山看到眼里,记在心中。
安禄山在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手下干得非常不错,他凭着骁勇善战、熟谙山川地形等自身优势,加上运气好,所以每次带人外出总能抓回几十个契丹人来。因为屡立“战功”,张守珪在受到朝廷嘉奖的同时,安禄山也很自然地得到了提拔和重用。

朝廷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平息这场叛乱,这场战乱,为何发生?

张守相当看重安禄山,因为他能说会道,就让他负责接待朝廷的各方面人员。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御史中丞张利贞奉旨到河北视察巡边,安禄山百般献媚巴结,拿出重金珠宝贿赂张利贞及其随从左右。张利贞回京汇报,极力向玄宗赞扬安禄山的才能及忠诚。于是,安禄山升任营州都督、平卢军使。朝廷使者来到安禄山的地盘,安禄山从不让来人空手回去,总是慷慨送礼,热情招待。于是,无论是朝中官员还是宦官,无人不是兴高采烈地回去为安禄山大唱赞歌。从各种渠道、众人口中传来的一致赞誉,让猜忌心极重的唐玄宗也另眼看待安禄山。


天宝元年(742年),这是安禄山仕途上的转折点。平卢由幽州节度使管辖内分出,需另立节度使。玄宗本来就喜欢安禄山,宰相李林甫也认为他只是一介武夫,可以加以利用。因此,安禄山当上了第一位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成为独当一面、执掌军民财赋大权的边塞重将。
在做官的过程中,安禄山逐渐明白了皇帝是拥有至高权力者。只要赢得了皇帝的好感,便会平步青云。于是,他千方百计从各方面讨玄宗欢心。

朝廷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平息这场叛乱,这场战乱,为何发生?

安禄山是个非常肥胖的人,他腹垂过膝,曾自称腹重三百斤。有一次,玄宗用手指着安禄山的腹部,问道:“你这胡人的肚子中是什么东西,如此之大?”面对玄宗的戏弄,安禄山很幽默地回答道:“陛下,我的腹中除了对陛下的忠诚外,没有其他东西。”玄宗被安禄山逗得哈哈大笑。
安禄山千方百计地想讨玄宗欢心,对于玄宗宠爱的人,当然百倍用心。这人便是他后来认作干娘的杨贵妃。杨贵妃生得娇艳美丽,很受玄宗宠爱。安禄山甚至为了讨好玄宗与杨贵妃,也为了出入皇宫方便,比杨贵妃大16岁的他,竟然要求做杨贵妃的干儿子。
每次安禄山要拜见玄宗与杨贵妃的时候,他总是先拜杨贵妃,后拜玄宗。玄宗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总是说:“我是胡人,按照胡人的规矩,要先拜母亲,后拜父亲。”因为玄宗对贵妃非常宠爱,因而对安禄山也是倍加宠爱。安禄山凭借和杨贵妃的关系,在朝中也越来越有权势。天宝七年(748年)六月,玄宗赐给安禄山铁券(皇帝赐功臣享受特权的证件)。天宝九年(750年)五月,玄宗又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唐朝将帅封王者前所未有,安禄山开创了先例。
八月,安禄山又奉命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天宝十年(751年)正月,安禄山要求兼任河东节度使,玄宗都一一满足。


总之,天宝十年的安禄山,拥有广大地盘,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兵十多万。随着权势的扩大,他开始结党营私,培植起自己的势力来。

朝廷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平息这场叛乱,这场战乱,为何发生?

到了玄宗晚年,朝政腐败,禁军虚弱。安禄山洞悉朝廷内情,又因为与杨国忠不和,慢慢开始对玄宗起了二心。

特别是宰相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联合安禄山一起诬告李林甫与外族人阿布思谋反。李林甫还没有下葬,就受到了削官的处分,并且由一个大棺材转而躺到了一个小棺材中,嘴里的玉及身上的金紫衣服也都不准许再用,只以一个普通百姓的礼节被安葬。李林甫死后的遭遇,让安禄山不得不想到人走茶凉。


宰相李林甫与安禄山之间,关系是相当微妙的。安禄山第一次见李林甫的时候,仗着玄宗的恩宠,态度怠慢,相当不恭敬李林甫瞧在眼中,却不动声色。当时大夫王也专权用事,和杨国忠齐名,李林甫故意把王叫来,让安禄山站在一旁。当时王供身兼二十余职,受宠无比,见了李林甫也只能卑词趋拜,满脸媚笑。李林甫问王铁政务,王对答,百倍地恭敬。安禄山在一旁不觉瞪大了眼睛,态度也恭敬起来。王说话越谨慎,安禄山的态度也就越恭敬。李林甫看见安禄山态度转变,这才胸有成竹地对安禄山说道:“安将军此次来京,深得皇上欢心,可喜可贺。将军务必好自为之,效命朝廷。皇上虽春秋已高,但宰相不老。”安禄山听了李林甫的话,心中深为忧惧。此后李林甫每次和安禄山讲话,都能猜透安禄山的心思,安禄山心里暗暗佩服。

朝廷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平息这场叛乱,这场战乱,为何发生?

安禄山对满朝文武傲无礼,任意侮慢朝臣,唯独畏惧李林甫一人。只要李林甫开口说话,虽值盛寒之时,安禄山也不免冷汗淋漓李林甫问安禄山任何事情,安禄山丝毫不敢隐瞒,将李林甫奉若神明。当然,李林甫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并不敢轻易得罪安禄山,之后便恩威并施。慢慢地,二人关系亲密起来,安禄山亲切地称呼李林甫为“十郎”。安禄山人在范阳时,每逢派人向朝廷奏事,都要嘱咐那人问候李林甫。奏事之人从长安回来,所问的第一句话不是别的,而是问“十郎何如”。安禄山曾对亲近之人说:“我安禄山出生入死,天不怕地不怕,当今天子我也不怕,只是害怕李相公。”他对李林甫的忌惮之心由此可见。
在任宰相的19年里,权利的极度膨胀,让李林甫为所欲为,只要有不顺从他的人,不管是大臣权贵还是皇亲国戚,他都进行打击迫害。他还养了一批残酷的帮凶,制造各种案件以达到消除异己。但是,也正因为他对安禄山的制约,才使得安禄山有所忌讳,不敢轻举妄动。当李林甫死后,安禄山便觉得朝中再无可以压制自己的人
安禄山对朝廷起了二心以后,虽然和杨国忠一起合谋陷害李林甫,其实,他内心很看不起杨国忠,对他非常轻蔑。不久后,两人便开始闹矛盾。一开始杨国忠倒是想和安禄山搞好关系,无奈安禄山十分看不起他,于是两人关系就此破裂。

朝廷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平息这场叛乱,这场战乱,为何发生?

安禄山招兵买马,极力扩军备战,其痕迹自然难以掩饰。

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与宰相杨国忠先后上告安禄山谋反,起初玄宗并不相信,因为他对安禄山恩遇甚厚,宠爱过于他人,认为他不会背叛自己。这时皇太子似乎也发现了安禄山的不臣之迹,上奏说他在准。玄宗虽然仍不太相信,却也没有一听了之。安禄山毕竟是三备造反,手握十几万精兵,如有不测,祸乱非小。所以他听信了杨镇节度使,国忠试召安禄山入朝,以观其变的建议。杨国忠原以为安禄山肯定不敢来京城。也许是安禄山揣知了玄宗的真实意图,当他接到玄宗要他入朝的手诏后,却出人意料地迅即飞驰入京。安禄山的这一举动,使得杨国忠很难堪,玄宗也难以相信杨国忠说安禄山谋反的话了。安禄山告辞玄宗要回范阳的时候,玄宗还亲自到望春亭给他饯行。临别时,还把御衣脱下赐给他,同时又派高力士在长安城东的长乐坡再次为他行。从此,凡是上言安禄山谋反的人,玄宗皆命送给安禄山,任其处理,“由是人皆知其将反,无敢言者”。


给唐王朝和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终于爆发。
在野史中,却有记载,说安禄山的起兵和杨贵妃有关。

朝廷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平息这场叛乱,这场战乱,为何发生?

那么,杨玉环与安禄山的艳闻又从何而来?

无论是《开元天宝遗事》、《杨太真外传》、《禄山事迹》等野史稗记,还是《唐史演义》、《梧桐雨》等小说杂剧,都提到了一个故事,即“贵妃三日洗禄儿”的趣闻。“洗三”是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亲朋好友要聚集在一起为新生的婴儿祝福。


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给小儿“洗三”自然是正常不过了,给干儿子“洗三”,大概只有杨贵妃做得出来。杨玉环在禁宫中为比她大16岁的安禄山洗澡,似乎让人感觉有些啼笑皆非!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有“贵妃洗禄儿”的事情。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初一,是安禄山的生日,玄宗与杨贵妃分别赐给安禄山大量的衣服、宝器、酒馔等物,当时的王公贵族也很难有机会得到这么多的赏赐。
第三天,安禄山又被召入宫中,杨贵妃独出心裁,用锦绣做了一个包裹婴儿的大襁褓,把安禄山像小孩子一样裹起来,派宫人用彩车把他抬起来,嬉笑玩耍,欢呼之声不绝于耳玄宗听到后宫欢笑异常,遂问左右是怎么回事,左右回答说是贵妃在安禄山生日后三天做洗儿活动。玄宗十分高兴,还亲自去观看,并赐给贵妃大量洗儿金银钱物,宫中为此“尽欢而罢。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从此以后,宫中都呼安禄山为“禄儿”。

朝廷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平息这场叛乱,这场战乱,为何发生?

有人据此推测杨贵妃与安禄山关系不一般,说是“三日洗儿”,分明是找借口给安禄山洗澡调情。也有人据此认为杨贵妃与安禄山并没有暧昧关系,因为偷情是要偷偷摸摸进行的,这样大张旗鼓,而且还惊动了自己的皇帝老公,不过是玩乐而已。
当然,这个事情是否确有其事,很难说。正史上毫无记载,就连暗示也没留下一点。司马光《资治通鉴》也是依据野史,倒不足以完全相信。《资治通鉴》本是用来警示皇帝的文字。司马光所记“贵妃洗禄儿”的时间是天宝十年,这正是杨贵妃受玄宗专宠的时期,俩人“行同辇,止同室,宴专席,寝专房”,几乎形影不离,安禄山应该没有机会可乘。
再者,杨玉环“傍”安禄山之动机安在?杨玉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朝宰相又是自己的族兄杨国忠,安禄山不过是一个封疆大吏,不值得她去投怀送抱。如果说杨玉环是为满足个人的欲望,安禄山不仅比她大16岁,而且十分肥胖,其貌不扬,言语粗鲁,雍容华贵的杨贵妃又怎么会瞧得上他呢!
后人总要给安禄山的叛乱找一个爱情的理由,加点艳色在其中,似乎更能被人们津津乐道。

朝廷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平息这场叛乱,这场战乱,为何发生?

流言蜚语确实很多。元代白朴的杂剧《桐雨》则说,安禄山进入宫廷后,因为与杨贵妃有暧昧关系,被杨国忠察觉而奏明玄宗,安禄山被逐出宫外,改封渔阳节度使,去镇守边关。安禄山离开后,杨贵妃日夜思念,心生烦恼。安禄山起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唐史演义》中描写说,“禄山与贵妃鬼混一年有余,甚至将贵妃胸乳抓伤。贵妃害怕被玄宗看出端倪,就做出一个词子,笼罩胸前”。这“诃子”是唐代贵妇中流行的一种无带内衣,也相传是杨玉环为掩饰所伤之乳而发明的。


原来,绯闻从古至今从不缺少!
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卒年55岁。而杨贵妃也早于他一年,在马嵬坡香销玉殒。即使有过什么情感的纠缠,此时,早已泯灭在尘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