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釋放收入分配三大信號

(經濟觀察)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釋放收入分配三大信號

中新社北京11月8日電 (夏賓)《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日前全文發佈,在收入分配領域釋放出三大信號。

观察: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释放收入分配三大信号

資料圖:人民幣。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增收拉動內需

“雖然中國居民的收入來源已經多元化,但勞動收入仍是絕大多數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它的變化直接影響到總體居民收入的變化,也影響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中新社記者如是說。

《決定》稱,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怎麼做?趙錫軍認為,一方面可提高最低工資水平,底線往上走,可促進整體收入往上走;另一方面可提高單位時間工資水平,時薪上去了,總體報酬也會有提高,同時,可輔助一些稅收調節手段,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免除原來收入較低但又要交稅的居民的負擔,提高實際收入。

——生產要素多元

隨著社會進步和改革深入,過去決定報酬的生產要素也在“擴容”。

《決定》說,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以土地為例,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指出,據測算,中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有4200多萬畝,是一筆很大的財富,是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柱,一定要管好用好。

數據也是如此。中國勞動學會特約研究員蘇海南表示,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其作用愈發為社會各界所重視,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信息產業不斷壯大,培養了大量人才,明確數據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有助於“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應用。

知識、技術貢獻的回報亦愈發受到重視。“我們研究院院長收入比我都高。”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說。他表示,近三年來,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明顯增強,先後實現了科研攻關283項,是因為有大批創新人才的支撐。“沈鼓集團收入最高的不是領導,是技術骨幹。”

——兜底弱勢群體

過去談及收入分配,探討較多的是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調節手段,但要兌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承諾,對於弱勢群體就必須要從政策箱中拿出第三次分配。

《決定》指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趙錫軍說:“一般而言,提高勞動收入主要是看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並不發揮主導的調節作用,但對於一些社會弱勢群體,通過第三次分配和非常規分配渠道的傾斜是非常必要的,中國政府一定是要兜住弱勢群體這個底線。”

蘇海南則表示,慈善捐贈作為第三次分配手段在發達國家中扮演的角色較重,像比爾·蓋茨、巴菲特等富人對社會捐贈規模很大,但必須認清中國現在的發展階段,慈善捐贈在發展中國家的直接作用暫時不會太大,但它在平衡收入分配關係、引導人們向善行善和規範分配秩序方面有巨大作用。(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