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即将在全国推广,请问这能否真正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中学语文郭老师


县管校聘是为了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其基本的做法是将原来的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也就是说,将教师的人事管理关系,从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分散管理,变成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学校教学所需要的师资由学校向县教育主管部门聘任,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师的流动机制,优秀教师可以优先得到聘任,薄弱学校可以聘到优秀教师。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县管校聘是一种教师轮换制度。

政策的设计初衷是非常好的,通过县管校聘可以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县管校聘要想达到真正的目的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必须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部分老教师没有学校愿意聘任。这实际上是与县管校聘解决师资队伍的不均衡性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合理的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应该是老中青合理搭配的。

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也是实行教师轮换制度的。日本的教师实行教育公务员制度,全国教师的工资统一标准,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在不同学校之间轮换。日本之所以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师轮换制度,首先是由其教师的职业属性决定的。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享有教育公务员的待遇、权利,必须履行国家教育公务员的责任,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轮换的法律依据。而我们国家教师并不是公务员,许多教师当时招聘时就是由学校招聘的,虽然可以从制度上将其变为系统人,但是其轮换的轮换的法律依据并不清楚。

再者,日本的学校的教学条件是非常好的。即便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其教学条件也和城市中的学校没有区别。所以教师轮换后,其工作条件基本不发生变化,这对于其正常开展工作是非常有利的。而我们的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学条件差别非常之大,如果真正实现无条件的轮换,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可能面临巨大的变化,这对于从条件优越的学校轮换到条件艰苦的学校而言,就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即便是真正轮换了,由于相应的条件不具备,也很难发挥这些优秀教师的作用。

所以,“县管校聘”的制度设计是好的,但是真要发挥其作用,还必须从制度和条件两个方面加强建设。首先,应该考虑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公务员制度。我国现在已经明确教师是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国家公职人员,但是其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待遇、权利和义务并不明确,这样教师的轮换是制度基础就是不完备的。其次,大力改善落后地区的办学条件仍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城市中小学和乡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这就从基础条件上限制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非常不利于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的。

要真正发挥县管校聘的作用,重视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改善乡村中学的教学条件,要想把县城学校优秀的教师轮换到这些学校,实施起来难度也是很大的。即便是强行轮换,教师的心理也是抵触的,必然有临时心态,而且受条件限制,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角度出发,这样做实行上可能是事与愿违的。只有乡村学校等到了充分的发展,乡村学校的孩子能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学条件,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达到一定水平,通过教师的轮换,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注教育事件、分享个人观点,拙木侃教育,感谢您的关注、阅读、评论和分享


拙木侃教育


县管校聘这种形式自2016年起一直在推广,目前在山东、浙江某些地区开始试点推行,而按教育部的规划,最终将在近几年实行全国推广。

那么,县管校聘到底能不能真正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呢?这要看教师在各个学校评聘的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如果县管校聘的评聘标准像评职称一样和教学能力,教学成绩脱钩,再加上评聘过程不公开、不透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的话,那么,最终就将和评职称一样,成为个别人获利的手段,而打击的也将是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当年,教育部为了调动全国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采用了评职称的方法,然而四十年过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晋升职称调动起来的又有多少?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评职称所需要的硬性条件无法从努力工作中获得。比如论文,比如各种获奖证书,根本不看老师平时的教学成绩。而真心热爱教育工作的老师,所付出的一切劳动又无法量化,因此,很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拿论文来说,大家老师知道评职称必须用论文的篇数来提分,因此一开始老师们拼命写论文,后来发现写的再好,不交版面费也发不了,因此最终就衍变成“买论文”了。

拿优质课评选证书来看,一开始老师们都积极参加优质课评选活动,希望通过好好打磨自己的课获个奖,给自己评职称加点分,后来发现最终证书都落入教师队伍中,有关系有后台的教师手中,何况有些机会,根本到不了普通教师参与的程度,因此,久而久之,广大无门路关系,又不知去哪里送礼的普通老师们也就放弃争取了。

二、评职称过程无法公开透明,谁评上谁评不上,没有统一评判的标准,这样一来,灰色利益链最终形成,这让老师们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反观县管校聘,形式上打破了以校为单位的工作形式,但学校以什么条件来聘任教师,谁说了算?将决定县管校聘发挥的作用。

1、如果按教学成绩来算的话

倒是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是最能服众的评判方式,但不同学校的教学成绩如何比较,而且随着中小学“减负”的开展,县里又不允许全县学校举行“联考”,那么,如何用教学成绩来界定谁行谁不行?

2、如果按学历、教龄来算

那些学历低或者年纪大,精力不济的老教师将何去何从?虽说有些地区实行50岁以上的教师不参与学校竞聘,但是那些47-49岁的老师是不是也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何况以此为竞聘标准也无法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如果按师德来算

师德如何考核?那些平常管的严的老师,必定不能被学生喜爱,如果让学生来评判,那么这部分老师将受到不公正对待,同时也让教育走向“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危险境地。

4、如果按演讲的方式来阐述个人教学理念和成绩的话,那么。演讲内容和实际落实情况有无出入?

5、聘谁不聘谁,谁说了算?

学生毕竟心理不成熟,无法成为评价老师好坏的标准,但如果不是学生说了算,那么如果由校长等个别领导说了算的话,那么,腐败弄权必然滋生。这不但不会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而会打击工作积极性。

因此,如果评价机制不能得到完善,那么投机取巧、贪污腐败之风就会盛行,最终只能把教育搞得一团糟。

另外,县管校聘制度,还有一个大弊端就是,一些地理位置好,校长管理水平高的学校会吸引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前往竞聘,而一些地理位置不好的,如偏远乡村的学校,有可能只能落得无师可聘,甚至成为一些能力差,师德差的老师们的落脚地,如此一来,如何实现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均衡,到那时,择校热会更加盛行。这和我们均衡发展教育,扶持农村教育的大方向是相违背的。

总之,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它的公益性性质决定了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完全追求市场化,而如何通过县管校聘制度实现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这必定依赖完善的竞聘制度和考核,同进也需要相关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出台,而县管校聘能不能最终实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要看竞聘是否公平合理,否则就会沦为和评职称一样,人人喊取消的地步,成为制约广大教师积极性的政策。


指尖教育帝国


首先,解释一下“县管校聘”这个词的含义。其意思就是:县级政府统一管理该县内的中小学老师的编制,而该县内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任聘老师。而其目的就是让该地区的教师资源分配均匀,促进当地教育平衡发展。


从出发点来看,我觉得是好的。但是,这种制度并不能很好的挑动老师的积极性,还存在潜在的弊端。

原因之一:调动问题

在调动这一问题上就非常存在很大的弊端。把老师从乡村调到城市,老师们心里可能还可以接受。如果刚好反过来呢?从城市被调到了乡村,应该没有人会同意。而聘任就一定有教学周期,不可能短时间被调回去。这样会很大程度影响那些从城市调到农村的教师心情,导致老师的心理有很大的落差感,更会严重打击那些老师的教学积极性。

更何况,这样轮岗教学,会让老师感觉到没有归宿感和稳定感。这样,老师自身的心态都没有解决,会很好的实施教学吗?

原因二:调动能够保证绝对的公平吗?

如果是绝对的公平调任老师,虽然有些老师会走落差感,但也不会说什么。如果,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有些老师通过自身的关系或者其他的渠道,把自己调到想去的学校。那这样会很大程度导致全体老师心理的不满,教师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就降低了。而且还会让最初的目的毁于一旦。很难实现教师资源分配均匀。



总的来说,我不是很支持这样的改革,因为存在的弊端太多了,这样既不利于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还会导致其他的问题发生。

结束语:你认可“县管校聘”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或者转发,也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落笔解忧愁


又在瞎折腾!有些人从来不会出好主意,或者不想出好主意!学校的好坏取决于校长!只要选个好校长,管住校长不贪污,不以权谋私,一切都好了!本来很简单的道理,生生地被读歪了。这样做除了再滋生腐败,我实在想不出会有什么好效果!治国就是治吏,治校就是选好一个好校长!老师已经很可怜了,特别是那些不会讨好校长的老师,是不是再撒点盐!


百草园152298082


1、县管校聘,对老师们而言,那可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2、如果歪嘴的和尚把经念歪了,恐怕不但不会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反而会让老师们更加消极!

对此,我深表担忧啊!

一、先讲一讲,老师队伍里的派系

1、高职称老教师和低职称年轻教师。

如果从年龄上和职称上分,那么,这是最明显的两大派系,简称老教师和年轻教师。

当过老师的都知道,现在学校里的活都让谁干了?好处(职称)都让谁捞走了?这是谁都清楚的事情,也根本没有辩论必要了!

现在的老教师,一旦年龄过了50周岁,那就基本上穿上了护身符,进了保险箱,不管是学校还是教育局,谁也动不了,静等退休罢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什么减员竞岗?什么县管校聘?这些看似凶猛的利剑,对于这些老教师而言,不过是浮云而已。

所以,县管校聘,首先把50周岁以上的老教师们排除了!

2、特权派和苦逼派。

那么剩下的,就多数为50周岁以下的所谓“”年轻教师”了。

看过《射雕英雄传》的读者都知道,丐帮里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当官有钱的净衣派,一派是穷苦百姓的污衣派。其实老师也大体分为这两类,这两类是通过什么途径当上老师的咱们就不说了,咱们只说说他们在学校里承担的工作一样吗?这也是年轻苦逼老师常常抱怨吐槽的原因。

二、县管校聘时各派系的表现

县管校聘这匹狼真的来了!




那么,这两派都各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1、苦逼派。没伞的孩子,必须得学会奔跑!对于出身寒门子弟的老师们而言,平时怎么干,县管校聘时还怎么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偷奸不耍滑,上对得起领导,下对得起学生,中对得起良心。


2、特权派。地主家的孩子和农民比勤劳,是愚蠢的!这些人平时干的都是俏活,基本上不教课,就算是教课也大多是副科,一周没几节课。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有特定岗位编制的,也就是说,竞不竞岗,聘不聘用,那个位置始终给他们留着,和一线的老师们不发生冲突。就算是真要动了,他们也会动用关系和金钱,留在好的地方和位置。

三、猜测县管校聘的结果

我想大家们也都猜到了,县管校聘来了,老教师们不会动,特权派们不会动,那动得只有……还是咱们苦逼派!如果这时候我说:祝苦逼们快乐!那你们是不是会隔着屏幕把我整死?

唉!其实这20多年,我已经竞过很多次岗了,光学校就换了四个,每次被合并都是人家领导当权,一直是后妈养的,说多了都是故事,肚子里全是苦水,心里全是憋屈的眼泪……


至于结局,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苦逼老师们看到了一头穿着“县管校聘”的熊,龇牙咧嘴地走来,于是,大家都纷纷低头系鞋带……


我是小马爸爸,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有道理,麻烦您点赞或评论,谢谢!

小马爸爸说教育


这是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大力推广县管校聘。

在我看来,县管校聘没有任何教育原理在里面,有的只是工厂生产管理模式。如果这种管理模式那么有效的话,工业革命最先发展起来的欧洲,中小学校应该都是这种模式才对。他们是吗?

01 县管校聘的意义

所谓县管校聘,就是把全县所有学校的教师纳入全县教育系统内,统一聘任。不过并不是彻底的全县统一竞聘。

基本步骤是三步:第一步是校内聘;第二步是校内落聘者,区内聘;第三步是区内落聘者,县内聘。具体的做法,我就不讲了。

县管校聘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解决学校之间编制与岗位不均衡问题;

二是解决农村教师资源不足问题;

三是通过竞争上岗激活教育内部活力,彻底打破大锅饭。

只是,县管校聘真的能达到这些目的吗?

02 无论教育形式怎样,只要有竞争,就有一个教育的核心问题要解决: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这决定了教育评价以及教育的方向。如果这个问题的答题不明确,外力越大,可能偏差越大。

涉及到聘任,必然有一个评价老师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从当前的情形来看,仍然是看成绩。因为其他的东西都是隐性的,只有成绩才是显性的。那么,这个方案的重大意义就是把追求成绩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就又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追求成绩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么?

虽然说不追求成绩的教育肯定不是好的教育。但是反过来,追求成绩的教育,无疑也不是好的教育。因为一旦追求成绩,就必然要进入压榨学生时间、强化训练的恶性模式。这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这种模式与当前的高考改革,进一步削弱成绩在高考中的权重是相矛盾的;

第二,这种模式已经通过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身心都有极大的催残;

第三,这种模式与当前号召的减负也是有冲突的。

03 如何实现县管校聘下的公平竞聘?

竞聘过程中的人情关系如何控制?涉及两种情况:

一是岗位设置有没有为某些老师照顾?

二是三级竞聘时,如何保障公平性?在三级竞聘过程中如何避免公报私仇?

04 县管校聘的机制哪里看出来对农村学校有利?

从机制本身来看,县管校聘只会加剧农村与市直学校之间的差距。原因如下: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人的本性。由于市直学校比农村学校对老师更有吸引力,那么,

一、对于市直学校而言,校内竞聘时竞聘上的都是相对教学能力强的老师。落聘走的都是教学能力相对弱的老师。

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校内竞聘时,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可能不参与竞聘,或者有意落聘。以方便第二轮或者第三轮交换到市直学校去。

这样,教学能力相对较强的老师都会逐渐向市直学校集中,而教学能力相对弱的老师则相对往农村集中,城乡之间师资力量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05 如果学校的老师经常调来调去,流动性太大,如何保证一个学校的文化环境的相对稳定?如何处理老师的家与校的关系平衡?

要真正实现城乡师资的流动,不如轮流制。要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不如让优秀校长带队,带领优秀老师到农村学校去,五年一换。

从县管校聘的优点上来看,一是解决了学校编制与岗位不均衡问题,这是最主要的;二是解决了校长对老师的管理问题,竞聘制直接把老师管得死死的。

至于对学校教育效果有没有提升,只有几年后去做调研。


小屋听雪


推进县管校聘,需要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制度

实行县管校聘的目的,是在县域内把教师作为“系统人”,进行定期轮换,以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要落实县聘校管,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又调动教师积极性,需要有两大配套政策,一是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二是实行教师同行评价。

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美国,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也实行教师轮换制,而实行教师轮换,有一个基本前提是,教师是国家教育公务员,享有教育公务员的待遇、权利,必须履行国家教育公务员的责任。我国目前却缺乏这一制度 ,要求教师要轮换,但教师却没有享有相应的待遇与权利,结果导致轮换遭遇阻力,一些地方只是对少数考核不佳甚至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进行轮换,从城镇学校轮换到农村学校,没有建立常态的轮换制度。

这又牵涉到对教师的考核评价问题。目前,有的地方的教师轮换,成为对不听话教师的“流放”,这是行政主导考核评价的结果。要客观评价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贡献,让教师轮换到其他学校也得到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必须建立教师同行评价机制,从教育角度按教育标准评价教师。


熊丙奇看教育


县管校聘在很多地方都在进行试点,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性成效,山西省在2020年将对117个县(区)教师进行县管校聘。从推广县管校聘的目的上来看,主要是为了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教育体制中引入竞争机制,这种想法是非常不错的,但在试点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校长的权力被放大后,谁来有效监督和制约校长?竞争上岗过程中是否存在微腐败现象?对于没有竞聘上岗的老师,该如何处理?老教师是否和年轻教师一起竞聘上岗?



我们地区有两个县也在进行县管校聘试点,现在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以前教师的人事档案在学校,县管校聘后,教育局对所有教师进行宏观调控,由校长对教师进行竞争上岗,优先聘用离退休不足五年的老教师,然后对其他教师进行竞争上岗,体现的是对老教师的尊重。竞争上岗的确能够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总担心自己没有岗位而待岗,在教育教学实方面,老师会比以前更加刻苦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



在县管校聘过程中,对于没有聘任到岗位的教师,教育局会把他们调配到周边的学校再次竞聘,如果仍然没有教学岗位,老师只好待岗学习,增强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和能力,争取在下一次竞聘上岗中有合适的岗位。

有一部分老师不支持县管校聘,认为与校长走得近的老师会优先聘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这种情况。如何让县管校聘在阳光下操作?体现公平公正公开,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差距较大,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校,很多地方还有临时代课教师,县管校聘如果全国推广,对于落后的贫困山区学校教师,又该如何推广呢?



因地制宜搞教育,缩小城乡差距,让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刀切的方式不可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要从教育体制上给老师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培养出更多优秀年轻教师,以他们的工作热情带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Lance课堂


教师积极性的提高与各种因素有关,我认为与县管校聘的体制改革关系不大。



(1)、教师积极性的提高。

①教师积极性提高与学校的团队有关。团队是指学校的中层校干所具有团队凝聚力和充满正能量。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的领导是否是干事业的,还是认人为亲拍马屁型的。如果中层校干每个人都担任主科即考试科目,在工作中以身作责,把功利和名誉让给普通的教师,一心想着教学、心里装着教师和学生。何愁调不动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如果中层校干在工作中各自为己,每个人带几节副课,评优评先想到的是个人,把自己放在教师之上,这样的团队没有模范作用,又怎么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②教师积极性的提高要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奖勤奖优罚懒惩劣。

有功劳、勤勤恳恳的教师要重奖,那些不认真工作、没有教育教学成绩要重罚,得奖者要奖得心动,重罚者要罚得心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重奖重罚,不可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县管校聘短期确实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育教学见成效。但是经过三两年以后,弊端很多。

①校干极易产生霸权思想。所有教师是我校长一人说了算,中层校干的任命权也集中在校长的手里,认人唯亲,顺我者用、逆我者弃,校干之间易结帮拉派,难以服众。



②教师之间,各投门路、直奔亲戚而去。不是以学校工作是否需求而被招聘,是以“亲”情而招用。有的教师以同学、亲戚拧成一伙,使学校各项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③一些年老体弱的教师有可能落聘,甚至被“充军”到偏远的小学校,学校的师资力量本来薄弱,招聘了老弱病残的教师以后,教学质量更难以保证。

总之,县管校聘一定要有健全制度作保障,才能实行。


周文生WS


校长应该由校内推举产生,教育的不像样,第一校长大多不懂教育,即使懂也为迎合上级故意违反教育规律,不顾教师与学生的死活,天天出损招,阴招,怎么让人不舒服怎么来。第二校长权力太大,说什么就什么,比圣旨还严厉,要不扣工资,打压不给你评职称,老师有苦无处申,有冤无处诉。有骨气的只能忍气吞声,奸滑之徒为迎合领导,变本加厉,把学校搞搞得外面光鲜亮丽,形象高大;内部死气沉沉,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侧目而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