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新聞鉅子 傳承韜奮精神

11月8日,是第20箇中國記者節。

11月8日是中國記協的前身“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的成立日。1937年11月8日,以範長江為首的左翼新聞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中國近代新聞鉅子鄒韜奮是左翼新聞工作者中的一員。

新聞鉅子愛國志士鄒韜奮

今天是第20箇中國記者節。11月5日,永安市下渡村舉行紀念中國近代新聞鉅子鄒韜奮誕辰124週年活動。鄒韜奮先生是偉大的愛國者,無數新聞記者敬仰的先輩,1895年11月5日出生在永安市下渡村。

中國記者節 | 紀念新聞鉅子 傳承韜奮精神

鄒韜奮(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中國近代重要新聞記者、政論家、出版家,原名恩潤,乳名蔭書。他先後就讀於福州工業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等,1922年在黃炎培等創辦的中華職業教育社任編輯部主任,開始從事教育和編輯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週刊》主編。他畢生辦報、辦刊、辦書店,做記者寫文章。他所創辦的《生活週刊》與生活書店,成了當時中國具有廣泛影響的進步文化事業,成了人民大眾的喉舌。“九一八事變”後,他堅決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成為國內媒體抗日救國的一面旗幟。其間擔任上海各界救國會與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領導工作。1936年11月,因積極宣傳抗日,他同救國會的其他領袖沈鈞儒等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成為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之一。
  在中國抗日救亡的漫天烽火中,在國家危難存亡之際,鄒韜奮沒有一天不拿著筆在戰鬥,直至生命最後一息。
  鄒韜奮生前多次向中國共產黨提出入黨要求,臨終前口授遺囑,再次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7月,鄒韜奮在上海病逝。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對其一生及其從事的事業給予高度評價。

中國記者節 | 紀念新聞鉅子 傳承韜奮精神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曾為鄒韜奮題詞

“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1944年11月,毛澤東同志曾在延安追悼鄒韜奮同志的大會上留下這樣的題詞。
  2009年,鄒韜奮被列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為紀念這位傑出的出版家和新聞工作者,1987年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設立“韜奮出版獎”,1993年中國記協設立韜奮新聞獎(現為長江韜奮獎),這兩個獎項是中國出版界、新聞界國家級的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

鄒韜奮出生地有了鐵證

“新年剛過,在福建省永安市下渡村,一江碧水往北奔流而去,寬闊的馬路旁綠樹成蔭,樓房林立,曾經貧窮的革命老區如今已經成為美麗的新城。這就是我國著名記者、出版家鄒韜奮的故鄉……”
  今年3月11日,新華社記者陳弘毅發表了《犀利之筆鑄豐碑——鄒韜奮》一文。


  江西餘江是鄒韜奮的祖籍。永安下渡何以會成為他的出生地?

中國記者節 | 紀念新聞鉅子 傳承韜奮精神

《韜奮年譜》中註明鄒韜奮出生在“燕江畔下渡村”

今年春節後,永安民間黨史專家安孝義先生向下渡村兩委提供了鄒韜奮之女鄒嘉驪女士編著的《韜奮年譜》。其中記載稱:“據《宋史》記載,紹定二年因晏陀兵亂,鄒應龍率眷入長汀四堡鰲峰山定居,即今連城四堡鄉,鄒應龍便成為連城四堡鄒氏始祖。四堡鄒氏第二十一世鄒延元,乾隆間自豐城到餘江售書,後定居於餘江縣潢溪鄉渡口村沙塘。再傳五代到鄒曉村,咸豐十一年拔貢,初以七品京官分發福建省候補知縣,先後任永安、長樂知縣,官至延平知府,生十個兒子,其第五子鄒國珍即鄒韜奮的父親,授直奉大夫,提舉銜,任福建詔、浦鹽大使,後任財政部僉事,印花處科長。他在永安鹽務部門任職時,全家寄寓在燕江畔下渡村。

韜奮就是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十一月五日出生在這裡。
  安孝義說,關於鄒韜奮出生地,在史學界曾經長期引發爭論,有“五地(永安、長樂、延平、福州、餘江等)說”,鄒嘉驪編寫的《韜奮自傳》及永安市發現的眾多鐵證都證明“鄒韜奮出生在福建永安下渡村”。

中國記者節 | 紀念新聞鉅子 傳承韜奮精神

永安當地發現的清光緒二十三年《版串執照》印有“延平府永安縣正堂鄒”,當時鄒韜奮的祖父鄒舒宇任永安縣知縣

多年來,安孝義潛心永安地方史料蒐集,蒐集到3萬餘張明清契約文書,其中有7份光緒年間的官方印製和使用的《版串執照》。《版串執照》是清政府官方向民間收取田糧賦稅時的文書憑證。這7份《版串執照》上方有硃紅色的永安縣衙大印,右邊斜蓋印信作騎縫鈐記。執照起首字為:“延平府永安縣正堂鄒”,末尾有“舒宇”花押。鄒舒宇,正是鄒韜奮的祖父。
  鄒舒宇(1833年——1908年),字在寬,號小春(曉村),1895年11月5日(清光緒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出任福建省延平府永安縣正堂,同日孫子鄒韜奮出生,是為鄒氏家族“雙喜臨門”。
  上世紀90年代,安孝義到下渡調查,在李氏族人家中發現一冊永安籍中國航空先驅李寶焌之兄李寶鏞的原始資料。這是稟生李寶鏞參加清朝宣統已酉(1909年)科考時填寫的履歷。在李寶鏞的“受業師”欄下,有“曉村鄒夫子印舒宇前任永安縣知縣”。
  在餘江《鄒氏族譜》中,還發現鄒舒宇在永安的詩作《戊戌花朝後三日卸永安篆報別》“易俗移風本極難,中流敢道挽狂瀾。清勤勵我差堪信,聽斷猶人總不安。獻頌紳耆循向例,譏含婦孺怕旁觀。翻令局內增惶悚,那有餘思系去官。”這是1898年花朝節(閩西是農曆二月十二日)後三天,他卸任時寫的詩。那年鄒韜奮3歲。


  關於鄒舒宇官宦生涯,長期以來在史學界一直存在著諸多混亂。安孝義查閱了民國六年(1917年)始修的《南平縣誌》,該志卷七職官志第十一中的“道府歷官表”內,在“府”欄目光緒年內找到了鄒舒宇的名目,文曰:“鄒舒宇江西臨川,拔貢,十一年九月任。”列在“通判”一欄。1985年整理重印民國《南平縣誌》,則將鄒舒宇列為“知府”欄內,這應是一處謬誤。知府為一府長官,從四品。通判又稱為“別駕”,一般正六品,是協助知府的官員。
  安孝義說,根據眾多文獻資料佐證,鄒舒宇的仕途路線圖相當明晰:
  咸豐十一年(1861年),鄒舒宇考中清朝拔貢,以七品京官分發福建候補知縣,時年28歲。
  光緒八年(1882年)以拔貢知長樂縣事,時年49歲。
  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任延平府通判,時年52歲。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十九日,知永安縣,時年62歲(鄒韜奮出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離任,時年65歲(鄒韜奮3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告老還鄉,回江西餘江,時年67歲(鄒韜奮5歲)。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他在老家餘江病故,時年75歲(鄒韜奮13歲)。

鄒韜奮在這住了5年

下渡村老者鄒邦旺,今年80歲。他說小時候聽父輩說起過鄒韜奮家族在下渡生活的事。

中國記者節 | 紀念新聞鉅子 傳承韜奮精神

下渡村老者鄒邦旺說,此處就是鄒家大院遺址

老鄒帶著記者來到村部左邊的一大片空地,說,這裡以前是鄒家大院,面積約5000多平方米,當年鄒舒宇帶著一家人就住在這裡,鄒韜奮也出生在這裡。


  “我們村鄒氏過去出過當官的。這裡原來有兩個祠堂,還有月池,門口立石旗杆,有牌匾,可惜1986年建新村時拆了。”下渡村村委會主任王發興說。
  下渡的鄒家也來自連城四堡,與鄒韜奮家族屬同族同宗。
  當年,鄒韜奮的祖父鄒舒宇帶著一大家子來到永安。十個兒子,好幾個都結了婚,生了孩子。人口多,縣衙太小住不下。鄒舒宇一家就落腳在同族的下渡鄒家。下渡村上游有一座浮橋,由34艘木船用鐵鏈相連而成,名叫“步虹橋”,走5分鐘,就可到達城北的延平門。
  鄒韜奮寫過自傳《經歷》,對自己的出生地,他沒有提起,但書中有1936年1月10日寫的《我的母親》:“我現在所能記著的最初對於母親的印象,大約在兩三歲的時候。我記得有一天夜裡,我獨自一人睡在床上,由夢裡醒來,朦朧中睜開眼睛,模糊中看見由垂著的帳門射進來微微的燈光,在這微微的燈光裡瞥見一個青年婦人打開帳門,微笑著把我抱起來。她嘴裡叫我什麼,並對我說了什麼,現在都記不清了,只記得她把我負在她的背上,跑到一個燈光燦爛人影憧憧往來的大客廳裡,走來走去‘巡閱’著。大概是元宵吧,這大客廳裡除了有不少成人談笑著外,有二三十個孩童提著各色各樣的紙燈,裡面燃著蠟燭,三五成群的跑著玩。我此時伏在母親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張著眼看這個,望那個……”

  安孝義認為文中的“大客廳”,正是下渡的鄒家大院。
  據《韜奮年譜》,1900年鄒韜奮的父親鄒國珍去福州候補,全家遷往福州,那年鄒韜奮5歲。後來,他再也沒有回過永安。

打響鄒韜奮故里名片

鄒韜奮出生在永安,是永安的一張名片。
  早在1985年,永安郵政部門為配合郵電部門發行《鄒韜奮先生誕生九十週年》紀念郵票,曾派人專程到上海拜訪了鄒韜奮的夫人沈翠縝女士,她親筆題寫了“鄒韜奮九十週年紀念”等字句,但對於鄒韜奮先生是否出生在福建永安,她卻未明確答覆。永安郵政部門製作的紀念封署款“鄒韜奮故鄉福建省永安市下渡村敬存”。永安市還將紀念封作為禮品,贈送給鄒韜奮的長子鄒家華。

中國記者節 | 紀念新聞鉅子 傳承韜奮精神

1985年,永安市印製的“鄒韜奮誕生九十週年紀念”紀念封

現在依據《韜奮年譜》等眾多原始材料,足以證明“鄒韜奮出生在永安下渡”。打響鄒韜奮故里這張紅色名片,成了村民的共同心願。今年端午節前,下渡村村委會在安孝義指導下建立了鄒韜奮紀念館,館內陳列著眾多關於鄒韜奮的書刊及下渡村的歷史資料;端午節期間,村裡還舉行了韜奮杯龍舟賽。
  除了鄒韜奮誕生地,下渡還有眾多紅色文化、抗戰文化遺址。1934年4月,紅軍攻佔永安城時曾從下渡北塔山崖岸邊用木排秘密
  搭建浮橋渡口。今年9月,下渡村村委會在安孝義、管梓任等地方文史志願者的幫助下,找到這處渡口遺址。
  下渡的魏氏家祠,抗戰時省政府經徵處和國民小學設在這裡。下渡的“中國十大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建立的工合機構舊址,省立醫院傳染科病房、細菌武器受害者掩埋處等都是相當珍貴的抗戰遺址。
  “打造名人故里,發展紅色旅遊,躋身國家級永安抗戰遺址群。”王發興說,下渡村正打算恢復鄒韜奮故居,擴大鄒韜奮紀念館規模,建設鄒韜奮文化廣場、鄒韜奮書院,從北塔公園開闢旅遊步行道與下渡紅軍浮橋相通,將雲巖寺、下渡村民居街景、魏氏家祠等串成一條旅遊線路,讓鄒韜奮故里這一紅色文化遺產成為一張璀璨的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