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闻爱好者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如今的会宁广播电视台在1987年左右叫会宁广播电台,那时候没有电视台,后来有电视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合并,再后来就是现在的会宁电视台。我和会宁广播电台的30年的交往到如今刻骨铭心、记忆犹新。

一个新闻爱好者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是1986年上高中的,三年后高考时,饱受十年寒窗苦读的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考所学校,毕业后能端一碗国家人的饭碗,改变一下我家的穷貌。可惜,无情的高考还是把我拒之门外,上不了大学的我,人生路黯然失色,以致后来我的人生路就变得坎坎坷坷,像一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碰。

为了生活我东奔西跑,到处打工求存,无论到那里,写作成了我的业余爱好和打发寂寞的安慰。一有时间我总是抽空写点东西,几十年来写作一直陪伴我左右,从没有间断过,我能在最艰难和最苦涩的日子里静下心写作,这或许和会宁广播电台的交往有密不可分的缘由!

当我从黄土高原会宁来到胶东半岛威海,回味这30多年来所走过的路,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我失败的懊丧,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常常令我魂牵梦绕,夜不能寐,30年前给县电台写稿送稿和电台同仁的交往历历在目,每每使我思绪万千、惆怅难忘。

一个新闻爱好者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是1987年冬天开始会宁广播电视台写稿投稿的,那时我正读高二,喜欢上写作是和班上的一位女同学有关系。当时,班上有位叫史彩萍的女孩,她文科学的好,也喜欢写作文,她推荐我给县电视台投稿。在史同学的推荐下,我和当时的县广播电台的蒲云站长联系上了。

史同学带我去县电台送稿的一年时间里,我认识了当时任县广播电台的老前辈蒲云站长,蒲站长给我帮助最大,他每次收到我的稿子后总是仔细修改,帮我指出错误,我的稿子能播出就尽量播出,他说学生写稿不容易,这是对我的鼓励。

后来我学会写新闻,通讯,消息等稿子,其中新闻中必须突出的五个“w”是蒲云老师教给我的,所以后来我慢慢醒悟在日常写作中渗透学会应用新闻写作中的五个w。

一个新闻爱好者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每周把自己写的稿子送过去,县电台如果采用后还可以给我每篇2-3元的稿费。有时候可以收到10元以上的稿费,这对我高中读书期间拮据的生活是一大帮助。

记得30年前,当时的县广播电台就在今天的教育局对面,后来才搬迁到县中医院对面的广电大楼上。那时候的县电视台人不多,有站长蒲云和王羽飞,播音高峰,李海英等。那时候的广播站基地房子都是普通的平房,蒲站长家就住在电台隔壁的一排家属院里,多时候周末我去他家交稿也和他聊天。

30年前,会宁30多个乡镇都通广播,那时候很少看到电视,老百姓知晓国家大事都是通过广播来了解,乡广播站转播县广播站的广播节目。

一个新闻爱好者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第一次高考失败后,我又补习一年还是没有考上大学,1990年后我开始去一所偏僻乡村小学教书,这六年期间是我最惶恐不安,寂寞无聊的时候,我很失落,上大学的心还是没有死,我边教书边自修大专课程,这期间我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县广播电台和电台的工作人员,那里也是我从县城获得消息的窗口。每发出一篇稿子我会等待,收到电台的回信我好激动,这几年时间我给县电视台写了很多稿子,农村素材多,我写作比较勤奋,这期间是我收获最大也是最多得时候。

当时我所处的条件很差,学校环境也好不到那里去,学校年轻老师不多,大多都是教了几代人的民办老师,我们年轻人教学任务中,待遇也不高。白天忙学校的事,晚上回家干完农活开始写稿,写好后再想办法托人寄出去。

当时,投稿要通过邮寄信封寄出去的,我把写好的稿子要发出去,只好托村里在镇上读书的孩子,我提前把信封和邮票贴好,稿子装进去,封好后捎带到镇邮局发出去。

在农村教书的六年时间,我几乎每个月要去一趟县电视台,主要是我在乡村太寂寞了,想去县城看看世界,去向电台同仁请教学习和顺便领稿费,这期间县电视台推荐我的作品先后8次获得省市奖励,还获得过一次县宣传部评选的优秀通讯员的奖励。在电台几位同仁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先后在省市报刊,电台发表各类作品近百篇。

一个新闻爱好者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96年左右,县广播电台推荐我参加一次县上组织的领奖活动,当时我的2篇作品同时获奖,其中一篇获得省三等奖,一篇市一等奖,当我从县长手里接过获奖证书和奖金的时候,我特别的激动,真的很自豪、很骄傲。

2000年左右,生活环境不容许我在在农村小学继续生活下去,我毅然决然出门打工了。

再后来,县电视台体制进行改革,稿件有专业记者发,我也出外打工,和电视台偶有联系,从此我这个基层通讯员就完完全全下岗了。

这几年,每年回会宁老家去县城,我总要去电视台看看,也顺便看看昔日一起有交往的同仁。如今他们大多已经走上各部门的领导岗位。即使我时间很紧张,我也在广电大楼外边马路边看看心里也就满意了。

会宁电视台原来的老一代电台人,他们走的走了,退的退了,留下的也不多了。如今新一代电台人又开始新的征程,自从和会宁电视台《祖厉涛声》节目组的李召林主任认识后,我和电视台的联系更多了,有关电台的消息了解的也更多了,有时候还提供一些农村的素材联系电台的去采访报道。

2016年春节期间,县电视台《祖厉涛声》节目组来我社拍摄了我们的春晚。这又一次刷新我对电视台的记忆。

去年,会宁电视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开通后,我第一时间关注,现在我虽在他乡,但通过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家乡的事天天成我的早新闻。

预祝会宁电视台越办越好,会宁电视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得到和我一样的会宁游子大家的关注。

时光如梭,岁月悠悠,人生沧桑,30年来,一路走过,能忘的很多人和事我都忘得一干二净,唯独和会宁电视台的往来还是记忆犹新的。30年后的今天,我们曾经一起给电台写过稿的大都已经失去联系了,回味那个年代,唯独我和电视台的交往,满心都充盈着一种快乐和幸福的心酸。

感恩会宁电视台,一路走来,今生我与你有缘,在我最艰难困苦的时候是电台同仁鞭策我不断勤奋,在我最失败的时候是电台陪伴我在苦守寂寞中不断进取,如今的我在工作之余仍然坚守自己的爱好,写自媒体《忆路心声》微信公众平台和《三岔河》今日头条号。累计已经发表近500多篇原创作品,头条号粉丝近3000人。浏览量320多万人次。

(张德强)

一个新闻爱好者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个新闻爱好者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个新闻爱好者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个新闻爱好者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个新闻爱好者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编审:王军强

监制:姚鹏飞

出品: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一个新闻爱好者对会宁县广播电台30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