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词极简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所有的情感,在唐诗中,都能找到共情,

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欣喜,

是“三春三月忆三巴”的思念,

是“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深情。

亲手写一首格律诗,抒发心中的真实感受。

《向上吧诗词》冠军杨强老师,教你学填词。

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陈寅恪先生则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可见,唐诗与宋词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相较来说,唐诗偏于古雅,而宋词则在雅俗之间,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词,最初被称为“曲”、“曲子”。


唐、五代正是燕乐曲子歌辞萌芽的重要时期。


词,最初诞育于民间,洋溢着淳朴泥土的芬芳。随后,词由民间进入宫廷,文人染指。但由于过分雕琢,加之内容日渐狭窄,跳不出“艳科”一隅,往往变得空虚无聊。


晚唐时出现的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派,就曾沾染到这种风气。到五代之时,南唐后主李煜因其国破家亡的悲戚遭遇,将词作为抒发情性的工具,词这一文学样式才重获生命力,并为两宋时词的全面繁荣导开先路。


唐五代词极简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白


唐代燕乐大盛,已走入宫廷,并流行于民间。根据《教坊记》、《碧鸡漫志》等书籍记载,一些比较常见的曲调,如《菩萨蛮》、《念奴娇》等早在盛唐时期就已出现。


然而当时文人多惯于写作句式整齐的诗歌,如曲子词这般句式长短不一的杂言歌辞,写起来还有些吃力,水平也并不高。


直到大诗人李白的出现,他所创作的《菩萨蛮》、《忆秦娥》等一举将曲子词的创作提高到较为成熟的阶段。黄昇的《花庵词选》就收录了这两首词,并称许它们为“百代词曲之祖”。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忆秦娥》,情调悲切,应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起、两京沦陷后所作。诗人以一个长安女子的秋思,寄托繁华消散、不堪回首的感慨。


李白之后,在曲子词创作上有突出成就的,当推生当盛唐向中唐急剧转变时期的张志和。


张志和


张志和16岁时就通过了明经考试,向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后来因事遭遇贬官,张志和索性回归家乡,并从此脱离仕途,开始浪迹江湖,寄情山水。

他称自己为“烟波钓徒”,写有曲子歌辞《渔歌子》五首,其一是他的代表作,更为我们所耳熟能详。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约作于公元773年,颜真卿到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着小船来拜见。正值三月暮春时节,桃花水涨,鳜鱼鲜美。宴席之上,众人即兴唱和,张志和一连作词五首,赢得交口称赞。


苏轼就很喜欢这首词,曾用里面的句子扩充成《浣溪沙》、《鹧鸪天》等词作。这首词更是蜚声海外,日本诗人还将这种文学样式称为“越调诗”。


唐五代词极简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刘禹锡


中唐以后,“以曲拍为句”,按照谱子填词的文人越来越来,“调同词不同”的曲子词也有了长足发展。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也是一位仕途坎坷的诗人。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接受民歌的启迪和熏陶。


他先后写出了《竹枝》十一首、《杨柳枝》十三首、《忆江南》二首、《浪淘沙》九首等词作,并收录在《尊前集》中。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这首《忆江南》应是刘禹锡词作中最符合词律要求的一首。它是刘禹锡晚年在病中与白居易的酬唱之作。情调怅惘,而词风婉丽,别有一种风致。

白居易


白居易同样深受民间词影响,写下了近三十首格调清新、富于民歌气息的小词,流传广泛。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忆江南》二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这两首词约写于公元838年,白居易居住在洛阳,他回忆当年出任杭州刺史时美好的生活片段。前一首写杭州的春色,后一首则写杭州的秋景,勾画出江南的旖旎风光。而这些与他晚年孤寂、单调的生活也恰恰形成了鲜明对比。


词到了晚唐,作者渐多,表现艺术上也有了提高,但内容反而愈加狭窄,多是描摹春怨秋恨、富贵享乐的生活和女子的缱绻风情,堕入“艳科”,而缺乏文人的风骨、情怀。


而其代表便是温庭筠及其影响下出现的“花间词”。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由顶峰走向衰落,继之而出现的是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颓败,文人志士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恢弘壮丽、刚健自信的盛唐气象不再,文人们在忧患中一次次失望,在无奈中一次次麻木,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慰藉与熨帖,生活类、调侃类、消遣类作品应运而生,花间词的诞生正是这种社会形态的反映。


唐五代词极简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温庭筠


关于温庭筠,流传着许多轶事。


有人叫他“温八叉”,因为他才思敏捷,考场之上,叉八次手而成八韵;

有人调侃他是历史上最牛的“枪手”,因他虽多次参加科考屡试不中,但考场经验丰富,文采又好,经常被人请来代考,曾在考官眼底下帮八人完成试卷;

还有人说他是唐代最有名的才女鱼玄机的师父,两人还曾有过一段恋情。


这些事虽然真假难辨,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说明,温庭筠并非那种秉性刚正严谨的文人,恰恰相反,他性格恃才傲物、狂诞不羁,生活上又放荡任性,常与纨绔子弟痛饮,因而在政治上步步维艰,多受人怨恨。


温庭筠的诗与李商隐齐名,风格也相近,但在诗坛的地位并不及李商隐。他之能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主要依仗他的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菩萨蛮》历来被视为温庭筠的代表作。全词刻画了一位思妇形象,从簪花、画眉写到照镜、穿衣,层层推进,浓墨重彩,耀人眼目。


温庭筠的词以秾丽著称,但也有些词作写得清丽自然。比如尤其为人称道的《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花间派词人中,地位和影响仅次于温庭筠的是韦庄。


韦庄


韦庄少年时,生活也很放浪,曾写下“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这样的诗句。


后来黄巢之乱,韦庄身陷兵中,和弟弟妹妹失散。他写下了一首流传广泛的《秦妇吟》,被时人称为“秦妇吟秀才”。


逃出长安以后,韦庄长期流落江南,生活困苦,一直到59岁才考取进士,成为校书郎。


韦庄词也以女子、相思为主,但大多是抒发自身身世的悲苦,如其《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词人极言江南水乡景色的芊丽、生活的惬意,然而正是这样明媚的春色,反而撩起了词人沉重的哀伤和无限的乡愁。


世积乱离,故乡已是疮痍满目,只能令人柔肠寸断。


唐五代词极简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花间派词人中,除温庭筠、皇甫松、薛昭韵等是晚唐词人,其它大都是五代时的蜀人或流寓入蜀的。


黄巢起义后,李唐王朝统治被摧毁,叛徒朱全忠则趁机攫取了起义军的胜利成果,代唐自立,建立了后梁王朝。


此后,北中国便开始了长久的军阀大混战,先后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史称“五代”。


南方则分裂为9个割据政权,吴越、前蜀、后蜀、南唐等,再加之沙陀人刘旻在太原建立的北汉,并称“十国”。


十国间征战较少,社会较为安定,其中尤以西蜀、南唐为最。而西蜀花间词和南唐词便是孕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鹿虔扆


鹿虔扆是后蜀进士,蜀亡之后,他终身不仕。如今尚存的词作仅有六首,收录在《花间集》中,其代表作《临江仙》: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一去寂无踪。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塘中。

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这是一首痛悼前蜀亡国之作。上片抚今追昔,昔日玉楼歌吹,如今却是宫苑荒芜,一派秋日萧瑟肃杀之气。下片则移情于物,借藕花“相向而泣”,抒发国家残破、今非昔比的“黍离”之感。


冯延巳


在兵连祸结的五代时期,南唐偏安一隅,据长江之险,加之金陵作为六朝旧都,文物称盛,人才汇聚。


陈世修《阳春集序》中有“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宴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南唐早期词作同西蜀花间词别无二致,同样多是冶艳之作,内容狭窄,情感单薄。直到后期南唐国势衰微,国力每况愈下,词风才开始了明显转变。


冯延巳是南唐元老,他以才艺自负,善于逢迎拍马而又阴险狡猾,以致招人厌恨。然而他的词作确实写得很好,着意书写人物内心,清新流丽而委婉情深。


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谒金门》:


风乍起,吹绉(一写作“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我们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常听到的“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长命女》)”也是冯延巳所写,风格清新,近于民歌。



唐五代词极简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璟


公元943年,李璟登南唐帝位,是为中主。955年以后,北周逐渐强大,对南唐的威胁日渐加剧,李璟不得不派遣使者向北周称服,削去帝号,改称南唐国主。


他秉性好大喜功,与闽、楚两国连年征战,又任用佞臣,失掉民心,使得国库虚空。他的一生是在忧愁风雨中度过的。


在政治上他无所作为,但在文学上却有着极高的修养。李璟词较著名的是《摊破浣溪沙》二首:


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两首词,一写春恨,一写秋愁,哀婉沉痛,已脱去了南唐早期词作刻意雕琢、矫揉造作的习气,可视为李煜词的先导。


李煜


李煜,字重光,是李璟的第六子。他少年聪慧,好读书,工诗文,善书画,且通晓音律,可称全才。


在他25岁继承皇位时,赵匡胤早已黄袍加身,代周称帝。而南唐,也已在实际上沦为宋王朝的附庸,俯首称臣。


李煜秉性懦弱,并无振兴南唐的雄心壮志。当他觉察到国势日微,难以挽回时,便索性沉湎声色,终日悠游,苟且度日。


然而“卧榻之侧,岂容它人酣睡”,公元975年,金陵终是陷落,李煜肉袒出降,受尽侮辱。国愁家恨在他身上烙下一道道深创剧痛,此时,写词成为了他唯一的宣泄。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公元978年,七夕,便在这城中灯火万家,人人欢欣鼓舞的时刻,一代词宗李煜凄然地饮下毒酒,离开人世。


一首《虞美人》,写不尽的春花秋月,诉不尽的愁肠婉转,说不尽的人世变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唐五代词极简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可以说,正是李煜的那些声声泪、字字血的性情之作,将词由应歌而作重新纳入到应情而作的轨道,两宋词的全面繁荣也便由此开启!


参考文献

黄进德《唐五代词》

唐五代词极简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