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好记者倾情讲述“河南好故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冯芸

笔尖记录时代,镜头见证巨变。日前,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委网信办、河南省广播电视局、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河南省2019记者节特别节目在河南广播电视台1500平方米演播大厅完成录制。

听好记者倾情讲述“河南好故事”

在现场,来自我省和中央驻豫新闻单位的13位记者,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了一个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故事。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杜青林、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电视台记者陈涛丽讲述了国之重器背后新时代奋斗者的故事;农民日报河南记者站范亚旭、柘城县融媒中心记者李坤龙、河南手机报记者张钧彦分享了他们采访农民专家、养鸡大户、推动乡村音乐厅建设的台前幕后;郑州报业冬呱视频记者程红森、郑州电视台记者赵鹏翼、大河报记者杨书贞、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史林静用全媒体的形式呈现了一个个凡人微芒的动人故事;信阳浉河区新闻中心记者陈思覃、洛阳日报记者李三旺、河南日报记者周青莎、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慧讲述了他们采访典型、重走长征路的经历和收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折射出新闻背后的温度和力量,展现了记者用心传递社会正能量,用好故事传播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的初心。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共有3名记者参加,她们分别是河南日报周青莎、大河报杨书贞和河南手机报张钧彦。3名记者经过集团复赛、决赛,全省复赛、决赛晋级全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10强” ,荣膺河南省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最佳选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她们的故事,感受新闻人的力量。

听好记者倾情讲述“河南好故事”

以初心铸就天平

河南日报 周青莎

2018年9月1日,是个周六,54岁的李庆军在考勤机上留下最后的影像,离开办公室。26天后,他因尿毒症病情恶化,再也没有回来。

他是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原副庭长,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采访时,我来到他家,推开卧室门,我愣住了。这里更像是医院的一间病房,屋里弥漫着药味儿,墙边堆满成箱的透析液,口服药多得拿盆子装,“床头柜”一个是小冰箱用来保存针剂,一个是台式培养箱加热透析液,床边架着紫外线消毒灯。

他的妻子对我说:“庆军每天6点起床,做第一次腹膜透析,中午回来做第二次,下班后做第三次,晚上11点多再做第四次。”我忍不住问道:“这么辛苦,为什么不选血液透析呢?”她叹了口气,顿时眼圈红了:“那一周得去四趟医院,庆军怕耽误工作。”

桌子上,我看到了他留下的19本日记,写了11年。看着这些日记,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位重度的尿毒症病人。四年,他每天被恶心、腹胀、疼痛折磨,可办起案来却什么都忘了。他去北京检查经常坐夜里10点多的火车,第二天检查完直接回单位上班。妻子劝他休假,他却说:“大家手里都一堆活,我不干,别人就得多干,再说,当法官不办案还有啥价值?”

在他生命最后8个月,李庆军审判团队办理了全庭三分之一的案件,而他,是办案最多的那一位。整理遗物时,拉开办公室的抽屉,一个塞满了药,另一个全是因难受和忙碌没吃上的早餐。

这位老人叫周光华,与一家房地产商打了几年官司。因为请不起律师,曾经很担心。见面时,李庆军端茶让座,像亲人一样听她倾诉。后来,老人胜诉了。得知李庆军去世,她赶了几百公里来郑州。当她带着篮土鸡蛋,在女儿搀扶下走进李庆军家,一眼就看到了桌上的遗像。老人颤抖着手抚摸遗像,泪流满面:“孩儿啊,俺再也见不到你了,这鸡蛋大娘多想让你尝尝啊!”

一年来,我一次次采访,一次次感动。报道刊发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人们称赞他是新时代人民的好法官,是既干净又干事的好干部。近日,中央政法委向全国政法系统发出学习号召。

采访时,在许多法官身上,我都看到他的影子。千千万万个“李庆军”,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他们的使命,这就是人民法官的初心。

听好记者倾情讲述“河南好故事”

解救“悬空老人”

大河报 杨书贞

这是一双普通的绣花鞋垫。但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是一位84岁的“悬空老人”王俊英送给我的。

什么是“悬空老人”?他们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里。老人们由于腿脚不灵便或者体弱多病,已经常年困在高层狭小的房间,很久没有下楼正常生活了。

和王俊英老人相识,源于一通热线电话。电话里她带着哭腔对我说,她都一年没下楼了,看我能不能帮忙呼吁呼吁,给她家的楼装部电梯,让她在活着的时候也能下楼转一转。下楼转转?这么一件普通的小事,在她眼里怎么就成了生死攸关的大事?我和同事们赶紧上网查资料。原来,像王俊英这样的“悬空老人”,在河南有百万人之多。

我们立即面向全省发起话题征集。一封7页的手写信引起了我的注意。信中强烈要求我们去老人们家里看一看,信的末了还有18位老人的亲笔签名。

那一天,我和同事们来到约定的那个小区。我们爬上5楼,来到81岁的郑家麟老人家里。他已经3个多月没有下楼了。他拉着我的手说:“妞啊,我每回一次家得爬76个台阶。不敢下楼啊!我就怕我下去了就上不来了!”郑大爷的老伴儿红着眼眶说:“有次我们老郑一个人下楼摔倒了,从二楼滚到了一楼。80多岁了,差点儿命就没了。”

也就从那天开始,我和同事们这一跑就是3年。我们跑了53个小区,采访了132位老人,写了61个版面的稿件,爬了82栋楼,调查走访的路程相当于跑了17圈国际马拉松。

党委政府早已把老人们的难处看在眼里。最近两年,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两次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年底以来,河南省市区三级加梯政策相继出台,郑州每台加装电梯还能拿到最高15万元的补贴。

为加快政策落地,我们奔赴外省,学习“外省经验”,开启“本地思路”;今年的河南两会,我把“悬空老人”的话题带到首次开辟的委员代表通道上。今年9月,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首次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入秋的郑州秋高气爽。那一天,84岁的王俊英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走进大河报,她说今天她是坐着电梯下楼的。临走,她把这双鞋垫塞给我说,这是她亲手做的,穿着它走路可得劲了。

我们是记者,常把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挂在心上,是我们的使命;当好党委政府和百姓的“连心桥”是我们的初心!

听好记者倾情讲述“河南好故事”

美丽乡村的幸福旋律

河南手机报 张钧彦

平顶山市鲁山县楼子河村摘掉贫困村帽子不过5年,就一跃成为河南省首批挂牌的“乡村音乐厅”示范村,这可是新鲜事。2017年11月22日,我和两位同事来到这里,经历了自己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夜。

那天,正赶上2017年第一场雪,气温突降,村里停电,靠着两辆汽车前置大灯,我们拍下村民们刚刚起步的夜生活,被冻的清鼻涕流个不停的我,还被村里的大妈们怂恿着,一起跳起了广场舞。

白天我们走村串户、唠家常,摸民情。夜晚我们只能留宿在村民家里。乡村的夜寂静得瘆人,裹着棉袄和围巾,蜷缩在怎么都暖不热的被窝里,但看到老乡对新生活的追求,心里却好暖和。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采访了正在厨房忙碌的女主人、60岁的农村阿姨刘画。她得意地说:“我买琴时大家都说我,一把年纪了,买个琴会弹不会?后来,文化志愿者手把手教我,现在我都能弹二三十首了。”

同样被点燃了文化火种的瓦屋乡第六小学的孩子们,向我描画了他们对舞台的期待:“必须有个红红的地毯,后边挂着个大牌子吧。”

村民们太需要一个文化舞台了!我们手机报制作的视频新闻《他们需要一个文化舞台》播出后,多部门联合发文,强力推进河南省“乡村音乐厅”建设。1.3万名文化志愿者走进乡村,全省31.7万乡亲获益。一场由普通村民唱主角的“乡村音乐厅 我想对你唱”大型演出活动被推上了河南省艺术中心的舞台。我作为主持人,和村民们一起,站在了他们梦寐已久的舞台上。102岁的李文盘奶奶用她的表演惊艳了现场观众,在演出的后台,我又见到了楼子河村的孩子们。他们兴奋地告诉我:“阿姨,原来舞台长这样,实在是太美了”。

楼子河村只是中国69.1万个行政村中的一个!和楼子河村一样,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村庄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庆幸,自己是其中的一名记录者和推动者。在楼子河村的那一夜,虽然是我记者生涯中最冷的一夜,但也是我心目中最温暖的一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