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好記者傾情講述“河南好故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馮芸

筆尖記錄時代,鏡頭見證鉅變。日前,由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中共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省廣播電視局、河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主辦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河南省2019記者節特別節目在河南廣播電視臺1500平方米演播大廳完成錄製。

听好记者倾情讲述“河南好故事”

在現場,來自我省和中央駐豫新聞單位的13位記者,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講述了一個個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好故事。

河南廣播電視臺記者杜青林、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電視臺記者陳濤麗講述了國之重器背後新時代奮鬥者的故事;農民日報河南記者站範亞旭、柘城縣融媒中心記者李坤龍、河南手機報記者張鈞彥分享了他們採訪農民專家、養雞大戶、推動鄉村音樂廳建設的臺前幕後;鄭州報業冬呱視頻記者程紅森、鄭州電視臺記者趙鵬翼、大河報記者楊書貞、新華社河南分社記者史林靜用全媒體的形式呈現了一個個凡人微芒的動人故事;信陽溮河區新聞中心記者陳思覃、洛陽日報記者李三旺、河南日報記者周青莎、河南廣播電視臺記者高慧講述了他們採訪典型、重走長征路的經歷和收穫。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折射出新聞背後的溫度和力量,展現了記者用心傳遞社會正能量,用好故事傳播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的初心。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共有3名記者參加,她們分別是河南日報周青莎、大河報楊書貞和河南手機報張鈞彥。3名記者經過集團複賽、決賽,全省複賽、決賽晉級全省好記者講好故事比賽“10強” ,榮膺河南省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最佳選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她們的故事,感受新聞人的力量。

听好记者倾情讲述“河南好故事”

以初心鑄就天平

河南日報 周青莎

2018年9月1日,是個週六,54歲的李慶軍在考勤機上留下最後的影像,離開辦公室。26天后,他因尿毒症病情惡化,再也沒有回來。

他是省高級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原副庭長,全國模範法官、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

採訪時,我來到他家,推開臥室門,我愣住了。這裡更像是醫院的一間病房,屋裡瀰漫著藥味兒,牆邊堆滿成箱的透析液,口服藥多得拿盆子裝,“床頭櫃”一個是小冰箱用來保存針劑,一個是臺式培養箱加熱透析液,床邊架著紫外線消毒燈。

他的妻子對我說:“慶軍每天6點起床,做第一次腹膜透析,中午回來做第二次,下班後做第三次,晚上11點多再做第四次。”我忍不住問道:“這麼辛苦,為什麼不選血液透析呢?”她嘆了口氣,頓時眼圈紅了:“那一週得去四趟醫院,慶軍怕耽誤工作。”

桌子上,我看到了他留下的19本日記,寫了11年。看著這些日記,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位重度的尿毒症病人。四年,他每天被噁心、腹脹、疼痛折磨,可辦起案來卻什麼都忘了。他去北京檢查經常坐夜裡10點多的火車,第二天檢查完直接回單位上班。妻子勸他休假,他卻說:“大家手裡都一堆活,我不幹,別人就得多幹,再說,當法官不辦案還有啥價值?”

在他生命最後8個月,李慶軍審判團隊辦理了全庭三分之一的案件,而他,是辦案最多的那一位。整理遺物時,拉開辦公室的抽屜,一個塞滿了藥,另一個全是因難受和忙碌沒吃上的早餐。

這位老人叫周光華,與一家房地產商打了幾年官司。因為請不起律師,曾經很擔心。見面時,李慶軍端茶讓座,像親人一樣聽她傾訴。後來,老人勝訴了。得知李慶軍去世,她趕了幾百公里來鄭州。當她帶著籃土雞蛋,在女兒攙扶下走進李慶軍家,一眼就看到了桌上的遺像。老人顫抖著手撫摸遺像,淚流滿面:“孩兒啊,俺再也見不到你了,這雞蛋大娘多想讓你嚐嚐啊!”

一年來,我一次次採訪,一次次感動。報道刊發後,網上網下哀思如潮,人們稱讚他是新時代人民的好法官,是既乾淨又幹事的好乾部。近日,中央政法委向全國政法系統發出學習號召。

採訪時,在許多法官身上,我都看到他的影子。千千萬萬個“李慶軍”,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他們的使命,這就是人民法官的初心。

听好记者倾情讲述“河南好故事”

解救“懸空老人”

大河報 楊書貞

這是一雙普通的繡花鞋墊。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它是一位84歲的“懸空老人”王俊英送給我的。

什麼是“懸空老人”?他們住在沒有電梯的老舊小區裡。老人們由於腿腳不靈便或者體弱多病,已經常年困在高層狹小的房間,很久沒有下樓正常生活了。

和王俊英老人相識,源於一通熱線電話。電話裡她帶著哭腔對我說,她都一年沒下樓了,看我能不能幫忙呼籲呼籲,給她家的樓裝部電梯,讓她在活著的時候也能下樓轉一轉。下樓轉轉?這麼一件普通的小事,在她眼裡怎麼就成了生死攸關的大事?我和同事們趕緊上網查資料。原來,像王俊英這樣的“懸空老人”,在河南有百萬人之多。

我們立即面向全省發起話題徵集。一封7頁的手寫信引起了我的注意。信中強烈要求我們去老人們家裡看一看,信的末了還有18位老人的親筆簽名。

那一天,我和同事們來到約定的那個小區。我們爬上5樓,來到81歲的鄭家麟老人家裡。他已經3個多月沒有下樓了。他拉著我的手說:“妞啊,我每回一次家得爬76個臺階。不敢下樓啊!我就怕我下去了就上不來了!”鄭大爺的老伴兒紅著眼眶說:“有次我們老鄭一個人下樓摔倒了,從二樓滾到了一樓。80多歲了,差點兒命就沒了。”

也就從那天開始,我和同事們這一跑就是3年。我們跑了53個小區,採訪了132位老人,寫了61個版面的稿件,爬了82棟樓,調查走訪的路程相當於跑了17圈國際馬拉松。

黨委政府早已把老人們的難處看在眼裡。最近兩年,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兩次寫進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去年年底以來,河南省市區三級加梯政策相繼出臺,鄭州每臺加裝電梯還能拿到最高15萬元的補貼。

為加快政策落地,我們奔赴外省,學習“外省經驗”,開啟“本地思路”;今年的河南兩會,我把“懸空老人”的話題帶到首次開闢的委員代表通道上。今年9月,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首次獲得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

入秋的鄭州秋高氣爽。那一天,84歲的王俊英老人在女兒的攙扶下走進大河報,她說今天她是坐著電梯下樓的。臨走,她把這雙鞋墊塞給我說,這是她親手做的,穿著它走路可得勁了。

我們是記者,常把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掛在心上,是我們的使命;當好黨委政府和百姓的“連心橋”是我們的初心!

听好记者倾情讲述“河南好故事”

美麗鄉村的幸福旋律

河南手機報 張鈞彥

平頂山市魯山縣樓子河村摘掉貧困村帽子不過5年,就一躍成為河南省首批掛牌的“鄉村音樂廳”示範村,這可是新鮮事。2017年11月22日,我和兩位同事來到這裡,經歷了自己記者生涯中最難忘的一夜。

那天,正趕上2017年第一場雪,氣溫突降,村裡停電,靠著兩輛汽車前置大燈,我們拍下村民們剛剛起步的夜生活,被凍的清鼻涕流個不停的我,還被村裡的大媽們慫恿著,一起跳起了廣場舞。

白天我們走村串戶、嘮家常,摸民情。夜晚我們只能留宿在村民家裡。鄉村的夜寂靜得瘮人,裹著棉襖和圍巾,蜷縮在怎麼都暖不熱的被窩裡,但看到老鄉對新生活的追求,心裡卻好暖和。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採訪了正在廚房忙碌的女主人、60歲的農村阿姨劉畫。她得意地說:“我買琴時大家都說我,一把年紀了,買個琴會彈不會?後來,文化志願者手把手教我,現在我都能彈二三十首了。”

同樣被點燃了文化火種的瓦屋鄉第六小學的孩子們,向我描畫了他們對舞臺的期待:“必須有個紅紅的地毯,後邊掛著個大牌子吧。”

村民們太需要一個文化舞臺了!我們手機報製作的視頻新聞《他們需要一個文化舞臺》播出後,多部門聯合發文,強力推進河南省“鄉村音樂廳”建設。1.3萬名文化志願者走進鄉村,全省31.7萬鄉親獲益。一場由普通村民唱主角的“鄉村音樂廳 我想對你唱”大型演出活動被推上了河南省藝術中心的舞臺。我作為主持人,和村民們一起,站在了他們夢寐已久的舞臺上。102歲的李文盤奶奶用她的表演驚豔了現場觀眾,在演出的後臺,我又見到了樓子河村的孩子們。他們興奮地告訴我:“阿姨,原來舞臺長這樣,實在是太美了”。

樓子河村只是中國69.1萬個行政村中的一個!和樓子河村一樣,中國還有千千萬萬個村莊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戰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慶幸,自己是其中的一名記錄者和推動者。在樓子河村的那一夜,雖然是我記者生涯中最冷的一夜,但也是我心目中最溫暖的一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