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科學不是洪水猛獸,人類未來在我們自己手中

周忠和:科學不是洪水猛獸,人類未來在我們自己手中

本文為中科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在科學復興節的主題發言稿。經周忠和院士授權,高山大學公號全文刊發,以饗讀者。

周忠和:科學不是洪水猛獸,人類未來在我們自己手中

周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古生物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國家科學評論》副主編。2010 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1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國際古生物學會主席。

我發言的主題是“科學與人類的未來”。打算從進化生物學,地球生命與人類的演化歷史的角度,談談現代科學與人類未來發展的可能聯繫。


作為一名古生物學家與進化生物學的研究者,我主要關心的是地球與人類的過去,但也常常思考,地球與人類未來發展的問題。這是一個科學的大問題,短短的10分鐘,很難說得清楚,更重要的是還有很多的問題我至今還沒有想明白。作為今天討論的議題,只能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

我著重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幾點觀點:

第一點: 地球生命進化的無目的性與不確定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經受了考驗,也伴隨遺傳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古生物學的進步,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即使今天,生命進化的機理與過程還有許多未知的東西,但我個人認為,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理解地球生命進化的關鍵,生命的演化不是孤立的事件,時時刻刻都與地球環境的發展密切相關。人類的發展歷史也不例外。

第二點: 經過科學界的不懈努力,我們對地球生命38億年的演化歷史,以及人類起源演化的歷史脈絡總體上已經比較清楚。就目前的知識而言,我們人類的歷史大約有700萬年,而現代人的起源才不過30萬年,它們可能經歷了多次的走出非洲的過程。其中的細節許多還不清楚,但毋庸置疑的是,人類不是上帝創造的,我們都是宇宙演化的產物,當然更是地球演化的一部分。不僅僅我們的物質構建的軀體如此,就連我們的意識,我們的精神與文明的演變也都有堅實的物質的基礎。換句話說,我們基本搞清楚了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的問題。

第三點: 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的影響,過去已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常常聽到的是“科技改變生活”,只是說出了其中一部分事實。事實上,幾百年來,科學的發展還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雖然,我從來不認為科學是萬能的,也不贊成所謂的科學主義(scientism)。但不容置疑的事實是,現代科學的發展不僅改變了我們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對人類自身的認識,也可以說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這其中,就包括對社會學、哲學、宗教、藝術、美學、道德、語言學、倫理學、心理學等諸多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產生的重大改變與影響。我個人相信,發源於科學共同體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文化對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未來還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四點: 預測人類的未來即使不是完全無望的事情,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生命與人類的歷史與基因可能決定了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擺脫動物的羈絆,也不能擺脫進化規律的束縛。但是,人類畢竟是地球上最為獨特的一個物種。最不可思議的是,如今,我們已經學會了改變與創作物種。如果說,我們基本搞清楚了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的問題,但要回答我們未來向何處去的問題,就要困難很多了。要展望人類的未來,就離不開進化生物學的深入的研究,也離不開對地球科學以及其他生命科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的研究。當然,人工智能領域等物質科學的研究無疑將會大大推動生命演化科學的發展。但是,另一不容忽視的方面是,文化對人類演化的影響可能會越來越顯著。科學的發展既能大力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但同樣也會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與緊迫的問題,例如科學倫理問題,個人隱私權等等。但是,我們認為不能將這些問題簡單歸罪於無辜的科學,該檢討的是我們人類自身。可以說,人類的未來儘管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命運還是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中。我對人類的未來一直持有謹慎的樂觀態度。

第五點:如今,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探討“科學與人類的未來”這樣的大問題,絕不是科學界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融碰撞,全球、全社會的關注不僅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也成為需要特別關注的焦點。前不久韓啟德先生提出“科學是車,人文是方向盤和剎車”,我稍稍修改的版本是“科學是發動機,人文是方向盤,社會是車”。未來的社會,我們不僅需要科學發展觀,可能還需要地球觀,乃至宇宙觀,無論如何科學對人類發展的影響將越來越顯著,雖然決定人類未來命運的不是科學,而是文化,或者說是文明的高度,但科學將帶來希望與想象,

科學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恆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