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詩人李季蘭6歲時賦詩一首技驚四座,其父為何說她將來必為失德婦?

文史磚家


問題:唐朝女詩人李季蘭6歲時賦詩一首技驚四座,其父為何說她將來必為失德婦?


前言

俗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在男權社會中,評價女子往往以德不以才。與男性相比, 歷史上有名的才女鳳毛麟角。

題主說的詩人叫做李冶,字季蘭,她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一起,被人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

元朝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中記載,他的父親曾經因為兩句詩而判斷她不是一個尋常女子。在《唐才子傳》,關於她的筆墨甚至比一般的詩人還要多,她也算是當年的一位i奇女子 。

一、童言無忌

《唐才子傳》中記載:

季蘭,名冶,以字行,峽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才子頗誇纖麗,殊少荒豔之態。始年六歲時,作《薔薇詩》雲:"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其父見曰:"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

李季蘭6歲時作《薔薇詩》雲:"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喜歡詩詞的朋友都知道,言為心聲。詩人詠物的時候,有意或者無意都會帶有自己的感情,甚至把詠物當作婉轉抒發自己志向情感的一種方式。

例如唐朝末年的起義軍首領黃巢幼年就曾經作詩:

....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聯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應曰:“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巢之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宋·張端義《貴耳集》

李季蘭的父親認為自己的這個女兒將來”恐為失行婦人“,黃巢的父親擔心自己的兒子將來會造反。從這兩個故事來看,一個六歲、一個五歲,二人有相似之處。

二、交遊名士

李季蘭十幾歲被父母送到玉真觀作女道士, 清朝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婦學》中分析說:

“女冠坊妓,多文因酬接之繁”。

唐朝女道士被章學誠比作坊間的藝伎 ,說她們因為應酬多,所以詩文作品自然也流傳的廣一些。記得宋朝蔣興祖的女兒留下了一首詞,可以看出這個女兒也是飽讀詩書之人,如果不是遭受大難,很可能一首詞也不會傳出來。

李季蘭交往了有不少名人,如:茶聖陸羽、詩僧皎然、劉長卿、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相互之間常有酬唱。 詩僧皎然有一首詩寫到: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辛文房評價他們“謔浪至此”。南宋胡仔《苕溪漁隱詞話》中關於這個故事有一句有趣的評價:

《復齋漫錄》雲:“唐僧皎然《答李季蘭詩》: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乃悟參寥《答妓詩》‘禪心己作沾泥絮,肯逐東風上下狂’之意。

讀過皎然《答李季蘭詩》,就明白蘇軾好友參寥子《答妓詩》的出處。從詩中看,兩位似乎都是堅守清規戒律的好和尚。

後以交遊文士,微洩風聲,皆出乎輕薄之口。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蘭則不然,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皎然嘗有詩云:"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其謔浪至此。《唐才子傳》

三、情色對答

《唐才子傳》中記錄了李季蘭和劉長卿的一段情色對話:

又嘗會諸賢於烏程開元寺,知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誚曰:"山氣日夕佳。"劉應聲曰:"眾鳥欣有託。"舉坐大笑,論者兩美之。

劉長卿有疝氣之病,他們在烏程(今湖州)開元寺雅集之時,李季蘭和他開起了玩笑。

李季蘭問:

山氣(疝氣)日夕佳?

您的疝氣好點了沒有呀?這裡借用了陶淵明的詩句。

劉長卿飽讀詩書, 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用陶詩回答:

“眾鳥欣有託。”

於是鬨堂大笑。

《唐詩紀事》卷七八記載:"劉長卿謂季蘭為女中詩豪。"可見這兩個人關係不淺。

不過,一個女道士跑到寺廟中本不妥,和眾多男性詩人聚會又不妥,還相互說起了不雅之詞更是不妥,可見李季蘭父親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四、晚年悲慘結局

《唐才子傳》說李季蘭曾經被唐玄宗召入宮中:

天寶間,玄宗聞其詩才,詔赴闕,留宮中月餘,優賜甚厚,遣歸故山。評者謂上比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媼。有集,今傳於世。

但是,李冶被召入宮,但是時間應該是在唐德宗年間。她為此曾經寫有七律 《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

無才多病分龍鍾,不料虛名達九重。仰愧彈冠上華髮,多慚拂鏡理衰容。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舊峰。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謾相逢。

她赴京入宮時已進了入暮年,於是離開花都廣陵去了長安。

五、後人的評價

關於李季蘭的詩才,古人評價甚高,唐朝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說:

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蘭則不然,形氣既雌,詩意亦蕩。自鮑照以下,罕有其倫。如“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蓋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嫗。《中興間氣集》

班姬指西漢班婕妤(約公元前48年-2年後),她是班彪的姑母,也是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韓英指南北朝時期的韓蘭英 ,宋孝武帝時獻《中興賦》,齊武帝時為博士,當時的人稱呼為"韓公"。

《中興間氣集》選錄了肅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曆末(779)20多年間作家作品,包括26個詩人的130多首作品。

李季蘭能夠和韓翃、錢起、郎士元等人比肩而立,可見其詩名之盛。說起李季蘭的詩,我們最熟悉的可能是這首六言絕句《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結束語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唐德宗逃出長安。朱泚被擁立為帝后,誅滅了留在長安的宗室。第2年唐軍收復長安後,李季蘭因為曾上詩朱泚(cǐ),因此被唐德宗下令撲殺。

早知如此,何不老老實實的呆在自己的道觀裡呢?

結束時,用李冶《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韻作七律一首,《讀李季蘭詩有感》:

垂老欣聞長樂鍾,未防離亂恨千重,女冠應識華亭鶴,北闕誰憐姑射容。
詩侶遊魂雲外散,黃泉碧落夢間逢。浮名莫羨虛前席,何似流觴歸舊峰。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的本名李冶(差點與唐高宗李治同名,可見不同凡響),長相漂亮,才思敏捷。父親把小季蘭視作掌上明珠,使得小季蘭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讀書識字的機會,也很早就表現出在文學上的過人天賦。可吟詩作對,能出口成章。父親對此也極為滿意。

一天,李父抱著6歲的小季蘭去後院玩耍,看著院裡含苞待放的薔薇,小季蘭動了女兒晶瑩剔透的心事。作了《薔薇詩》一首,其中兩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這可了不得,這句子彰顯了好深的意境,原來“架卻”與“嫁卻”諧音:意思是花架子還沒🈶搭好呢,這薔薇花兒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向天地綻放了。

李父咀嚼這兩句詩後,形容大變,心想你還是乳臭未乾的女娃,竟如此通透!朦朧期還沒到呢,就迫不及待的想婚配,真是人小鬼大啊!自此他對女兒的未來充滿了擔憂。但她怕女兒因聰慧促使其早熟,將來會不守婦道。“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

於是將她送入剡中玉真觀出家,目的是讓她清心寡慾,改名為季蘭。在觀裡,她每日做詩、彈琴倒也清淨自在。轉眼到了十六歲,卻頓感觀中生活寡淡無味,開始嚮往外面世界的精彩。許多文人雅士來觀中游覽,見到清秀的季蘭就常與她逗笑、嬉戲。季蘭心有靈犀,也以秋波暗送,故人稱"風情女子"。後來,她與當時的名士雅士朱放、皎然、崔煥等人交往甚密甚好,經常談詩論詞,互相間引為知己。此中🈶香豔,但描述不能太細膩!

李季蘭的詩名越傳越廣,她還引發了詩友集會。並且很快,李季蘭詩友集會規模越來越大,也越辦越頻繁,直接擴散到廣陵(今江蘇揚州)。這時,李季蘭的名氣可到了“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地步?劉長卿用"女中詩豪"讚譽她,高仲武說她"形氣既雄,詩意亦蕩。"。似乎李父的預言也要一語成讖了。很多不足為外人道也的風流情事也隨即傳播開來。

天寶年間,風流倜儻的唐玄宗聞知她的名氣,特地召她赴京入宮。這是榮耀之事。但此時季蘭已年過不惑了,容顏衰退,不免喜中有悲。於是作詩:"無才多病分龍鍾,不料虛名達九重。仰愧彈冠上華髮,多慚拂鏡理衰容。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歸峰。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漫相峰。"。真是回味無窮,但玄宗是喜新厭舊的主,不知”沙鷗出浦”能否應景!但從此以後,她確確實實定居在帝國的首都~繁華的長安城了。玄宗不是省油的燈,🈶寡人之疾,你懂得。

然而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發生了涇原兵變,大將朱泚自立為帝,佔據了長安。李季蘭自此與風雲人物朱泚交往情好日蜜!書信往來頻繁。待朱泚兵變被平定後,季蘭因受牽連而被捕。為此遭到了唐德宗的責怪、批評與蔑視,終於決定撲殺處決了她。縱其一生,真應了從小看大,三歲至老的古訓!可惜了聰明伶俐與卓越才華。


希望星晨58298869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6歲時賦詩一首技驚四座,其父為何說她將來必為失德婦?唐朝的風流女詩人李季蘭自幼聰慧,6歲作的一首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父親聽到嚇一大跳,斷言她以後必會失德,這首詩妙在何處,她的父親如何斷言李秀蘭的未來?問題都出在這個“架卻”上。

“架卻”音同嫁娶,小小6歲就懂得待嫁女子的心意,這也太早熟了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如果這是一個15.16歲的姑娘作出的詩,只有讚歎,可偏偏是一個小女孩的詩詞,這樣就大有問題了。雖然唐朝女風開化,但總體還是男尊女卑,一個男人尋花問柳處處留情那是風流才子,一個女人天天眼裡只有情愛那就不太妙了!

6歲就迫不及待的想體驗嫁娶,可想這個女孩有多早熟,早熟的孩子一般自我意識都很強,也不太會受到社會和父母的約束,所以李秀蘭的父親把她送進道館修持,期望能磨一磨她浪漫的性格!

“詩意亦蕩”,詩如其人

入了道觀的李季蘭,過的倒也愜意,反而能靜下心來作詩學習,研習撫琴,個人才學日益漸長,成了一名真正的女詩人。

時光匆匆,季蘭很快就已長成嬌嬌女模樣,嬌而不媚,美而不俗,她漸漸開始嚮往外面的紅塵世界。

因她文采斐然、故詩名越傳越廣,且與當時的名士朱放、皎然、崔煥、肖叔子、陸羽、閻士和等人也交往甚好,經常談詩論詞,互相視為知己。

李季蘭作風頗為豪放,恣意風流,倒顯得她非常的與眾不同。

劉長卿讚譽她是“女中詩豪”,對她的詩句甚是欣賞,不拘一格,思想大膽,是一位很有自我風格的女詩人。

詩評家高仲武誇她“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自鮑昭已下,罕有其倫”。如此具有豪氣又放蕩不羈的女詩人,自然不會被世俗禮教索束縛,在她看來,自然是誰能合她的胃口和誰好

一生和三個男人糾纏不休,茶神陸羽惦念終生

陸羽因仰慕季蘭才情,特意去拜訪。沒想到,兩人相談甚歡,談詩論文、煮雪烹茶,竟惺惺相惜成了心心相依的情侶。

最令季蘭感動的是,一次她身染重病,遷到燕子湖畔調養,陸羽聞訊急忙趕往她的病榻邊殷勤相伴,日日為她煎藥煮飯,悉心照顧。但之後不久,李季蘭又欽慕上陸羽和她共同的好友詩僧皎然(謝靈運10世孫),詩僧皎然不願陷入好友之間的情愛糾纏,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委婉的拒絕了她,也許是愛而不得,也許是報復心理,李季蘭此後更無顧忌,與諸多名流才子飲酒作樂談論詩詞歌賦好不快活,最後,季蘭身處亂世,一反叛首領朱泚就讓她寫詩歌頌新朝。

季蘭無奈,只好為之安史之亂後,這詩傳入唐德宗耳中,大怒,季蘭被捕,不容她辯,就將她撲殺(裝入袋中,從高處扔下摔死),就這樣慘烈的結束了一代才女的生命。


歷史密探零零壹


李季蘭,就是李冶,她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一起,被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她最著名的詩應該是這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至親至疏夫妻”可以說是愛情中的至理名言。夫妻之間,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這是閱盡千帆、曾經滄海後才能得到的人生感悟。

題目中父親對李季蘭的評價,來自這首《詠薔薇》,是她六歲時所作。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已看去鬢散,更念木枯榮。

詩的意思是說:薔薇花枝條太過柔軟,需要及時搭架供其攀附,否則就會倒伏於地,亂蓬蓬的,就像人的心緒。看著這一堆薔薇亂蓬蓬的散落在地,就像人沒有整理的鬢髮薇,使人不由感嘆花草樹木繁盛與枯萎。

根據《唐才子傳》記載:李季蘭父親聽到這首詩後,因為詩中“架卻”和“嫁卻”同音,認為女兒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紛亂,長大後“必失行婦也”。事實上《唐才子傳》並非正史,其中很多故事都是根據傳聞、謠言附會而成。比如說宋之問因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一名句,使奴僕殺死外甥劉希夷一事,便使真正的唐史專家、學者嗤之以鼻,認為不足為信。

今天我們假設《唐才子傳》中的這段故事是真的。那麼李父為什麼要給女兒一個這樣糟糕的評價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個神經病

父母愛子女,古今一同。一個父親怎麼可以在公眾場合,給女兒下一個這麼糟糕的評價?這還是親生父親嗎?除了他是個神經病,實在沒有更好的解釋了。

而這個神經病造父親成了什麼後果呢?為了防止女兒成為失行婦人這種結果出現,李季蘭在十一歲時,被父母送到玉真觀出家,成了一個女道士。但因為她在詩歌方面的才華,以及活潑浪漫的性格,她結交或者說吸引了了很多名士才子,其中有多人成了她的入幕之賓。如她與知名作家陸羽、著名詩人劉長卿關係密切,還與朱放、閻伯鈞、蕭叔子等多人情投意合,果然成了父親所說的“失行婦”。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很多穿越電影的情節,人們為了阻止一件事情發生,回到過去,用盡各種方法,最後才發現恰恰是因為自己穿越,才導致了這件的事情的發生。

神經病!


磊落故人


有唐一朝,風氣開放、文化昌盛,曾湧現出不少文采斐然、佳作甚多的女詩人,而活躍在盛唐年間的李季蘭,便是其中的代表。然而李季蘭還是個幼童時,其父便斷言她將來必成為一個失德婦人,恐怕難以善終,而最終的結果也的確如此。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李冶字季蘭,以字聞名於世,活躍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自幼聰慧過人,頗能吟詩作賦。且說李季蘭6歲時曾參加過一次家族聚會,其父為了炫耀她的機敏和詩才,便讓她即興賦詩一首。面對著滿屋長輩,童稚未脫的李季蘭竟絲毫不怯場,指著屋外的薔薇,張口便賦詩一首,一時間滿座皆驚。



按說女兒如此露臉,李父應當感到高興才是,沒想到他的臉上非但沒有絲毫的笑意,反而指著詩中的兩句說道:“‘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想不到你小小年紀便如此狡黠、不檢點,長大以後肯定是個失德的婦人。既然如此,我就送你出家做道姑,在清靜之地面壁思過,免得你留在家中成為禍害。”


家人們聽後大感驚愕,便問李父這是何故。李父輕輕地嘆了一口氣,然後解釋道:“詩中的‘架卻’乃是‘嫁卻’的諧音,此女年未及笄,卻懂得待嫁女子的心緒煩亂,若不加以管束,長大後還了得?”(“始年六歲時,作《薔薇詩》雲:‘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其父見曰:‘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見《唐才子傳》)。



果然在4年後,李季蘭被送進剡中(今浙江省嵊州市)玉真觀出家,當時她才只有10歲。然而讓李父沒想到的是,李季蘭脫離了他的管束,反而變得更加自由散漫,每日裡除了讀經之外,便是作詩、習字、彈琴。轉眼間,李季蘭已經長到16歲年紀,因為厭倦道觀中枯燥乏味的生活,便開始跟觀外的士人們詩酒唱和,漸漸地在當地名聲鵲起。


有唐一朝,風氣相當開放,女子們不僅可以穿著“袒胸裝”,而且還可以參與傳統上由男人專享的活動,比如騎馬、打球、擊劍及詩會等等。而且在這些場合中,男女間互相酬酢、唱和,早將“男女授受不親”的陳腐觀念拋到九霄雲外。而這些現象非但沒有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抨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們的推崇。


所以,李季蘭以女道士的身份與名士們交往,逐漸成了當地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而隨著年紀漸長,李季蘭的性格更加開放,交友的範圍也越來越廣,經常與詩友們相會與烏程開元寺中,邊飲酒邊賦詩,氣氛相當的活躍,而每次詩酒大會中,李季蘭無疑都是“焦點人物”。



當然,詩酒大會中並不總是談論高雅話題,有時在酒酣耳熱之際,李季蘭也會同詩友們談論一些“葷段子”,雖然方式很隱晦,但尺度卻是相當的大。對此,唐詩選家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中曾評論道“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蘭則不然也。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自鮑昭以下罕有其倫”,對李季蘭的性格過於開放,頗有指責的意思。


李季蘭交遊廣泛,如大詩人劉長卿、“茶聖”陸羽、名僧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而名士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跟她也是情投意合。其中,朱放、陸羽還跟她發展過多年真摯而熱烈的戀情,可惜最終都無果而終。李季蘭雖然情路坎坷,但名聲卻是越來越大,活動範圍也已不限於剡中,而遠及文人薈萃的揚州,並在那裡出盡了風頭。



李季蘭的詩名如此之大,以至於後人將其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並稱,號為“唐代四大女詩人”。不僅如此,連酷愛文藝的唐玄宗都聽聞李季蘭的詩名,大感興趣之餘命她入京面聖,令其欣喜不已。然而就在李季蘭帶著興奮之情趕往長安時,不巧遭逢“安史之亂”,結果她非但沒能見到皇帝,反而因為戰亂,一時間變得“無人問津”。


多年後,當李季蘭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時,身份卻已變為“逆黨”。原來,唐德宗在位期間,中書令、太尉朱泚在涇原鎮叛軍的擁護下,在長安發動兵變,不僅將皇帝趕出京城,而且還僭號稱帝,為患關中一年有餘。就在朱泚叛亂期間,李季蘭與他交往甚密、書信頻繁,甚至還曾為其寫過幾首頌詩。



所以等到朱泚敗亡、唐德宗回返長安後,出於對李季蘭的憤恨,便將其逮捕。唐德宗起初對李季蘭頗有好感,不止一次地稱她為“俊嫗”,如今見到她後卻是怒火中燒,先是責怪為何不學嚴巨川作詩:“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然後命衛士將她亂棍打死,時在建中五年(784年)。一代蓋世才女,最終卻落得如此悽慘的結局,實在是令人唏噓。


時有風情女子李季蘭,上泚詩,言多悖逆,故闕而不錄。皇帝再克京師,召季蘭而責之,曰:“汝何不學嚴巨川有詩云:‘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遂令撲殺之。見唐人趙元一所著《奉天錄·卷一》。


資料來源:《唐才子傳》、《中興間氣集》、《奉天錄》


文史磚家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李冶,性別女,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字季蘭。但是她“以字行於世”。也就是世人都稱呼她的字,而不是她的名。



例如,項羽名籍,字羽;劉伯溫名基,字伯溫;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

年幼時,聰慧,學東西很快。在唐詩橫行的年代,加上唐朝自由開放。女子自然愛詩。賀貽孫評論道:“唐詩興盛之際,婦女也好,奴僕也罷,沒有人不知道詩的,都喜歡拿著一首詩,有節奏的誦讀它。”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季蘭愛詩,更是能作詩。

六歲時,李季蘭的父親抱著她在家中庭院散步。老李看到院中盛開的薔薇花,忽然來了詩興。正打算作詩,又想到自家聰明的女兒,便想試探一二。親切道:“能作詩嗎?”



李季蘭不怯弱,脆生生地念道: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老李聽了,又喜又憂。女兒文采不凡,非同凡響。詠薔薇,詠得好啊。可是,架卻諧音“嫁卻”,詩句卻暗自在敘述一個閨中待嫁女子煩亂的心緒。

天吶,她才是一個六歲的女娃娃啊,長大了,還了得?頓時,老李嘆息,斷定道:“女兒十分聰穎,長大了恐怕是個失行婦人,必定不能夠恪守婦道。”

什麼是婦道?三從四德也!



有感於此,老李之後就將女兒送去道觀,出家做女道士。但是,唐朝的道觀哪裡是個清淨之地?老子李耳,李唐的先祖,道教地位超然。待遇不凡,“凡道士給田三十畝,女冠二十畝。”

所謂女冠,是指女道士。唐朝思想開放,所以,名門閨媛皆是爭相女冠,后妃公主也不例外。話是修行,實為自由,女冠是自由的象徵,可自由交際。

李季蘭容貌俊美,性格灑脫,大大咧咧。而且才氣逼人,擅長彈琴,又會作詩,個性浪漫。很快,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趨之若鷲,一起飲酒吟詩……



文人嘛,性格不羈,李季蘭灑脫,不拘泥,又漂亮。自然,很多人都很願意同她來往,李季蘭隨即也成了“交際花”的存在,名聲大噪。

劉長卿稱之為“女中詩豪”!

李季蘭和友人來往也並不莊重,常是玩笑戲謔,無所顧忌。某次,烏程開元寺詩友聚會,明知劉長卿患有陰重之疾(今天的疝氣),李季蘭還當著眾人的面,打趣道:“山氣日夕佳?”劉長卿同樣以陶淵明的詩句來回應:“眾鳥欣有託。”在坐的人無不哈哈大笑。



《唐才子傳》的作者辛文房評判道:

其謔浪至此

語氣來說,辛文房頗有微詞。怎不嘛!疝氣,陰重之疾,隱疾。李季蘭問劉長卿:“你身上的疝氣好了些嗎?”劉長卿也不避諱啊,嬉笑著答覆李季蘭:“幸好啊,重鳥有布兜起得呢。”

儘管這樣,眾人都將李季蘭視作談詩論文的同道中人,知音知己的存在。



在根深蒂固的儒家人眼裡,這樣的李季蘭確實是“失行婦人”。


史小二記


今時今日,依然如此。

從近代以來,凡是文壇能排的上號的女才子,其私生活細究起來,以普通百姓的眼光來看,沒有能稱得上乾淨的。如三毛,如張愛玲,如陸小曼。


便是餘秀華,人都這個樣子了,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前半生籍籍無名,靠著丈夫勉強活下來了,有些文才,結果莫名奇妙一炮而紅,如今也離婚再奔前程。理由?需要理由嘛?女才子怎麼能和一個鄉巴佬過一輩子?


很多人不理解背後的邏輯。

其實邏輯很簡單。

但凡才子佳人,哪個不是心高氣傲,眼高於頂。但是男人和女人終究是不同的,男人是理性重於感性,而女人則是感性遠大於理性。這種區別放大到尋找配偶上來說,男人可以基於理性的需要而勉強自己,但是一旦女人有了選擇的權利,女人卻只會基於感性的需要而選擇。

簡單的來說,男性在掌握主導權可以進行選擇的時候,是有理性的因素的,家族,名譽,前程,都會讓其斟酌再三;而女性在掌握了主導權可以進行選擇的時候,女性不需要揹負家族的責任,也沒有多少名譽可言,在古代更沒有前程這回事,所以更極端趨向於感性。而這種基於感性的選擇,則必然是朝秦暮楚,水性楊花。

村婦沒有選擇權,也就沒有水性楊花的條件。就算水性楊花勾搭村口的屠夫,也不會成為新聞,也沒人講。

女才子多少算是有些水平,也就有了一定的選擇的權利,勾搭的多半也是男才子男富豪男高官,自然也就成為新聞了,也就廣為流傳了。


便是今天,沒火起來你儂我儂恩恩愛愛,火起來後雞飛蛋打狼奔豕突的女明星,女才子,比比皆是。


無他,不過是我說的那個理由罷了。


天下事,看破了,無聊的緊,無聊的緊啊。


張子曰


作為我國文化大繁榮昌盛的年代,唐代無疑是很多人都推崇的朝代,唐詩作為唐代的靈魂,經數百年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形成了如今的文化瑰寶。在當時,無數出色的詩人湧現,其中就包括很多女詩人,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就是如此,她從小就聰慧過人,6歲便能賦詩,但是誰會想到她父親卻認為她以後將必為失德婦,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今天的主人公李季蘭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年代,而當時的唐詩也發展到了成熟。所以受文化的薰陶,李季蘭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作詩天賦,再加上她本身聰慧過人,在6歲時她便一鳴驚人。6歲時的李季蘭參加了一次家族聚會,她父親為了展現李季蘭的聰慧,便讓她當眾賦詩一首,李季蘭也毫不怯場,她看到了窗外的景物,頓時來了靈感,便作詩一首《薔薇詩》,其中兩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也讓在場的人們連連叫好。

但是,李父並沒有展現出應有的喜悅,反而非常生氣。並辱罵道:“小小年紀便如此狡黠、不檢點,長大以後肯定是個失德的婦人。”

眾人對此不解,李父本難以啟齒,但最終還是解釋道:“架卻是“嫁卻”的諧音,我的女兒才6歲,卻懂得待嫁女子的心緒煩亂,如果不好好管教的話,長大一定會鬧出什麼亂子。”身為父親,李父完美的預測了自己女兒的未來。而李季蘭的人生也正如李父預測的那樣,產生了很大的變動。

在李季蘭10歲的時候,他父親為了更好的管教她,將她送入到了道觀中出家。李父的本意是希望藉此來好好管教自己的女兒一番,不讓她惹出亂子。但是遠離了父親的管轄範圍之後,李季蘭變得更加自由,道觀對於她來說根本就不是什麼事兒。每天除了讀經書以外,她就是作詩彈琴,等到她16歲的時候,因為道觀的生活比較無聊,李季蘭便和道觀外的詩人們一起作詩,漸漸的有了名氣。

因為唐朝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所以男女之間正常的交流不會受人非議。對於李季蘭這樣有才的女子來說,她更是眾人關注的焦點,每次作詩大會上她都會被邀請參加,而在這些作詩大會上,人們都渴望一睹這位才女的風華。而且李季蘭的性格也非常開放直爽,她跟很多詩人都有不錯的關係,其中就包括陸羽、劉禹錫等人。

李季蘭還跟陸羽產生過一段感情,雖然最終不了了之,但她的名氣卻沒有受受到絲毫的影響。當時唐玄宗已經知道這位才女的存在,巨大的好奇心驅使唐玄宗要會見這位才女一番,只不過當時趕上了安史之亂,等李季蘭來到京城的時候,發現早已空無一人了。也因為戰亂,李季蘭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施展自己的才華,她的生活也受到很大的影響,誰知道多年以後,李季蘭居然會和逆黨扯上關係。

唐德宗在位期間,太尉朱泚在涇原鎮叛軍的擁護下,在長安發動兵變。誰曾想李季蘭跟這個人關係密切,不僅和他時常來往,還為他寫了不少讚揚他的詩歌。也正因如此,當唐德宗返回京城的時候,立馬找到李季蘭將她打死。要知道之前唐德宗也是聽聞過李季蘭才華的,還非常欣賞她,只不過李季蘭這種行為已經逾越了唐德宗的忍耐底線。

李季蘭的才華及她開放的性格無疑讓她在那個年代左右逢源,但也正因為她的性格為她招來了殺身之禍。在當時的唐朝,很多有才的詩人都得不到善終,也許是因為仕途不順,但更主要的還是因為性格原因。畢竟天才們的性格是跟常人不同的。李季蘭的父親看到了她的命運,卻無法改變她的未來,或許這就是李季蘭的命運吧。

貓眼觀史


“經時不架卻 ,心緒亂縱橫。”可能大多數人在初讀這句詩的時候內心並無太多雜念,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句普通的抒情詩,卻未曾想到正是因為這句短詩竟然葬送了一位年僅六歲的天才女詩人。


天賦異稟的女詩人

這句詩出自於唐朝女詩人李季蘭之手,詩篇全名《薔薇》。李季蘭,原名李冶,自幼天賦異稟、聰明好學,人又長得娟秀可愛、美麗非常,在她不到六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出口成章、吟詩作賦,受到當地人的大加稱讚。

一日閒來無事,李季蘭賦《薔薇》詩一首,抒發心中情緒,結果被她父親看到後卻大加指責,認為詩句中的“架卻”二字與“嫁卻”諧音,小小年紀就已經滿心思緒,想著嫁娶婚配的事,長大後恐怕會成為失行女子、有辱家門,於是便將李冶送到了剡中玉真觀中出家修行,並改名為李季蘭。


“此女子將來富有文章,然必為失行婦人矣。”——《太平廣記》

小題大做的李季蘭之父

用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李季蘭的父親未免太過於小題大做、謹小慎微了,或許也正是因為他這一做法,才導致了李季蘭後來比較悲慘的命運。在中國古代,對於女子的綱常教化非常嚴重,一般女子從小就要讀《女經》,不允許讀書作文,可以說是禁錮重重。

李季蘭的父親也是如此,他當時看了自己女兒所寫的詩句後,就覺得內容偏離《女經》甚遠,違背了社會道德風尚,而且按照中國古人“三歲看老”的說法而言,女兒李季蘭很可能會在將來走上失行的道路,所以便讓她出家修行。


追朔本源,嚴父有失?

可是我們換過來想,李季蘭之父的這種做法,豈不是親手將自己的女兒推進了失行的路上?尚且不論詩句的本意究竟如何,就算真如他所想的那樣,為什麼不趁著女兒年紀尚幼,自己又是個有文化、明道理的人,對李季蘭嚴加教育、細心照顧,反而將女兒一把推進了道觀,上了一把巨大的枷鎖,最終成年後的李季蘭生活混亂,死於亂世。

在道觀中十幾年的禁慾生活,進一步助長了李季蘭心中對男性的渴望之情,她羨慕俗世中人的美好愛情和繁華生活,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段美好的愛情,而不是整日在道觀之中空虛寂寞。人都有七情六慾,愛恨情仇,追朔本源,李季蘭的悲劇又何嘗不是她父親所埋下的苦果?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李季蘭,原名李冶,唐朝女詩人,女道士。

李季蘭幼時聰穎可愛,擅長詩詞音律,六歲時作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他的父親看到後,說這孩子這麼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亂,長大了恐怕會有失婦德 就把她送去了道觀,改名李季蘭。

李季蘭在道觀十六歲時,就已經出口成章,詩詞多半寫一些情意綿綿相思相愛,也認識了好多有名的詩人,劉長卿曾經贊過她為“女中詩豪”。

我倒是覺得,如果她的父母不把他從那麼小就送去道觀而是放在自己身邊加以訓導教養,李季蘭也許會是一個很有造詣的才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