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西部」“在水一方”究竟在哪裡?

「雲西部」“在水一方”究竟在哪裡?

古代隴南既是各種政治軍事力量激烈爭奪的戰場,又是中原中央政權與西北少數民族接觸交往的前哨陣地,在中原王朝的眼裡秦嶺以西都是荒蠻之地。

歷史上在隴南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城頭變換大王旗”的事在古代隴南頻頻發生,古代隴南是隴?還是蜀?相信任何一位歷史學家很難說清。從嚴格意義上說,隴南既隴非隴,既蜀非蜀;隴南不是隴蜀文化簡單的混合體和雜交體;今天我們所說的“隴蜀之城”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的核心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一種的文化形態,它的特點是文化的獨特性、包容性、多樣性和詩意性,譬如秦早期文化、乞巧文化、白馬人民俗文化等。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隴南歷史不僅僅是群雄逐鹿,金戈鐵馬,也是隴蜀秦巴文化高度融合發展的過程;在這個多民族、多元化的融合進程中,隴南詩歌是隴南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隴南是詩歌浸潤的沃土,最早的詩歌是從隴南吟唱出來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蒹葭》的產生地就在隴南禮縣、西和縣一帶。

《蒹葭》是《詩經》中傳誦最廣的篇章之一,屬於《詩經·秦風》。《秦風》就是從秦地採集的民歌。西北師大趙逵夫教授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我以為《蒹葭》這首詩是描寫牛郎織女傳說的,是以牽牛(牛郎)的口吻唱的,這很像《楚辭》中的《湘君》、《湘夫人》和《山鬼》,應該是受了民間祭祀歌舞的影響。

詩的抒情主人公不斷追求,但總是不能靠近水對岸,給人無盡的遺憾。這首詩描述了牛郎隔著河追尋織女的情形,所謂伊人其實指織女。在西周時期,甘肅東南地區的植被條件非常好,河流縱橫。西漢水是這一帶的主要河流,《蒹葭》這首詩中的水,應該是西漢水的上源。而牛郎織女故事中的河漢也是從西漢水演變而來的。

和禮縣緊緊相連的西和縣,也是秦人活動的重要地域,也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源地之一,今天流傳在西和的“乞巧節”就是古代紀念織女活動的遺存。

這為《蒹葭》這首詩的誕生地提供了佐證”。今天隴南西和、禮縣傳唱的乞巧歌謠、民歌仍是秦地“詩經”的一種。

李白在開元年間,途經隴南徽縣青泥古道時,寫下了彪炳中國文學史的詩作《蜀道難》。詩句“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中“青泥”就是徽縣青泥嶺。李白途經隴南時走的是長安——陳倉——青泥嶺——劍閣——蜀地的路線。陳倉道青泥嶺路段在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改道新修為白水路,現位於甘肅徽縣大河鄉大石碑村的摩崖石刻《新修白水路記》,就記錄和讚頌了青泥嶺道路改建工程。青泥嶺又叫鐵山,是古蜀道中最為艱難險阻的一段。

詩聖杜甫在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月離開秦州(今天水),經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慄亭、青陽峽、龍門鎮、石龕、積草嶺、泥功山等地,到達同谷寓居(即隴南成縣飛龍峽)。杜甫在同谷寓居期間,全家飢寒交迫,生活辛酸悲苦,採橡慄以食。杜甫在隴南寫下了《同谷七歌》等許多偉大的詩篇。

還有王安石、蘇軾、李商隱、陸游、盧照鄰、岑參、張祐、元稹、楊萬里、李夢陽等大詩人都寫下了大量描寫隴南山水風光、社會風情的優秀詩篇。(本章節來源於:毛樹林《隴南,一座詩意瀰漫的隴蜀之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