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採宜: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的國際比較

北京、上海只要拿出當年財政收入的0.2%和0.1%,就可以讓公立教育覆蓋80%的學前兒童。可謂拔一毛而利天下也。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林採宜 周俚君 /文(林採宜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

1. 公共財政人均教育支出決定各國的公民受教育水平。目前中國人教育支出為920美元,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這是中國70%成年公民的學歷為小學、中學的重要原因。

2. 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決定一個國家的勞動者生產效率。

3. 面對老齡化疊加低出生率,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是中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人口紅利。

一、各國公共財政收支結構及教育支出總量水平

從主要發達國家及新興市場國家的公共財政支出結構來看,主要歐美髮達國家教育支出佔比在11%左右,其中美國高達15.8%,日本僅8.2%分別為兩個極端。在新興國家中,中國、印度的教育支出在公共財政收入中的佔比在13%-15%區間。從趨勢來看,教育支出在新興市場國家的佔比逐漸上升,中國2003年公共財政開支中教育支出佔比僅為12%,並於2018年升至14.6%。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從財政教育支出佔各國GDP的比重來看,中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佔GDP僅3.6%,和美國6.0%及歐洲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增長空間。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二、人均教育支出決定各國受教育水平

從總量看上,中國、印度的教育總支出並不少,但作為人口大國,其人均公共財政教育支出遠遠低於發達經濟體。中國30歲以下人均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約為920美元,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因此,中國公民中小學、初中學歷的人口占比超過70%左右,而發達國家則是初中、高中及本科以上學歷的佔比超70%。印度的人均教育支出是中國的十分之一,其文盲比例就高達41.4%。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三、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決定勞動者的生產效率

根據OECD對歐盟23國的平均測算數據,以高中學歷收入水平為基準100,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勞動者其相對收入越高,尤其是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口的收入水平顯著高於低學歷人群。橫向比較來看,各國2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與人均GDP之間相關性較高,人均GDP達4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其人均受教育年限水平大約在12年左右。由於人均教育支出較少,中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8年,印度為

6.4年。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四、增加教育投入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1. 老齡化疊加人口自然增長率下滑,大幅提高了中國勞動力的撫養壓力

自2001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突破7%以來,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在老齡化的趨勢下,全面放開二孩的政策並未帶來持續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升,自2016年達到小高峰5.86‰後,自然增長率下滑至3.81‰的歷史低位。根據聯合國預測,至2100年,中國15-

64歲的人口所承擔的老年及兒童撫養比高達83.9%,甚至會略超過較發達國家。當前中國老年撫養比僅17%,面對未來將大幅上升的老年撫養比和低增速的新增人口,加大教育支出力度、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進而提高人均勞動生產效率,是打造我國未來經濟動力的必要舉措。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2. 城鎮公立教育政策及供給的滯後,導致非戶籍兒童(少年)在校率偏低

隨著城鎮化發展,中國正經歷著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遷移,截至2018年中國流動人口達2.41億。流動兒童主要跟隨父母工作遷移,約80%以上集中在城鎮地區,佔全部城鎮兒童總數的20%。鑑於城鎮公立教育的供給是初期根據城鎮當地人口增長預測計算的,並未考慮到流動人口的需求,因而造成了城鎮公立教育的缺口,尤其是在非義務教育的高中階段(15-17歲),受公立學校當地戶籍優先政策的影響,非城鎮戶籍兒童在校率大幅下降。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3. 從民辦教育滲透率來看,學前公立教育存在顯著的供求缺口

統計數據顯示,學前教育階段的人口占比遠遠高於其教育支出佔比,同時該階段的民辦教育滲透率較高,體現了學前階段的教育需求和公立教育之間存在缺口,而學前階段是兒童智力、心理甚至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根據201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未來

政府將會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辦園體系,加大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到2020年普惠性幼兒園(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覆蓋率達到80%。目前北京上海的戶籍兒童的入學率已經達標,流動兒童的學前教育缺口才是主要問題。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假設民辦幼兒園全部為非普惠性,則目前北京、上海的普惠性幼兒園佔比分別約為59%和62%,要在2020年達到普惠性幼兒園佔比80%的目標,則各地政府需要增加財政投入。以北京、上海為例,按照當地幼兒園階段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標準計算,

北京、上海在2018-2020年間共需增加35億和22億元的財政教育支出,平均每年增加教育支出分別為約11.7億和7.3億元,佔北京、上海當年財政收入的0.2%0.1%

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