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1+2

不等于3


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个小时。”

在一般人眼中,这样紧促的计时方式未免太过残忍,可这句话却是我国一位著名数学家的人生格言。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陈景润先生

他就是证实了“1+2”,对“哥德巴赫猜想”做出卓越贡献的——陈景润先生,他与数学的故事,就像一首宁静的抒情慢歌,平凡而真切。

少年求学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福州市胪雷村的一户贫寒人家。父亲是一名邮局职员,工资少的可怜,母亲是持家妇人,家里的收入根本无法支付日常开销。

因此,吃不饱、穿不暖对陈景润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更不幸的是,13岁那年,母亲去世,六个兄妹也相继饿死,而陈景润坚韧的性格,也许就是从这时开始形成的。

1945年,陈景润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中学,厉害的是,他直到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与此同时,他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教授。

说起这事,那还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在一次上课时,陈景润偶然听到了沈元教授讲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这是一道200多年来都还没有人证实的难题。陈景润听了非常兴奋:这玩意有点意思,而“哥猜”也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也是这时,他心生理想:攻克“哥猜”,从此“哥猜”就与陈景润结下了孽缘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陈景润想攻克“哥猜”,而现实却连学校都上不了,只能在家自学,然而就这样他都考进了厦门大学数学系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陈景润深知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所以在厦大期间他给自己安排了满满的学习计划:

一个人从白天做数学题做到深夜才肯睡觉,光华罗庚先生的《堆垒素数论》他都看了30多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景润的大学生活,除了吃喝拉撒,就只剩下“数论”了。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1953年,陈景润提前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四中教书,但因为自身体弱多病,被迫停职回乡养病。

回家后的陈景润为了赚钱养家,只好摆了个租书摊,一边守摊,一边看书。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然而瘦弱的陈景润口才不好,生意并不好,甚至还有人说他是高分低能

后来,陈景润摆地摊的事情传到了厦门大学校长的耳边,校长因不忍陈景润的数学才华被埋没,就把陈景润接回了厦大工作。

斗室求证

1956年,23岁的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题为《塔内问题》的论文,不仅受到了华罗庚的称赞,还受邀到北京参加当年8月召开的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

之后,他被华罗庚亲自点名调往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陈景润喜极而泣地说了一句:我太不容易了。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华罗庚(右二)、陈景润(右一)

在科学院数学所工作期间,陈景润相继发表了《给定区域内的整点问题》、《圆内整点问题》等几篇论文。

而这些论文其实都只是在为他的终极目标作理论基础而已——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也是十分有趣

1725年,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哥德巴赫在一次上课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问题: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1+1)。
哥德巴赫曾多次写信向他人求助,其中就包括著名数学家欧拉,但欧拉也表示“我也帮不了你。”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

估计哥德巴赫也没想到,当时自己偶然发现的问题,直到两百多年后的今天都没能解决。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1920年, 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1924年, 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1932年, 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证明了5 + 7;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到1962年,“哥猜”问题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

1962年,我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王元、潘承洞又证明了“1+4”;1965年,布赫斯塔勃、维诺格拉多夫和庞皮艾黎证明了“1+3”。

但他们都卡在了“1+2”这根鱼刺里。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从“1+3”到“1+2”,这个看似是一小步,却是最难的一步 ,它彻底地将“哥猜”证实之路推到了瓶颈期

陈氏定理

而在这时,陈景润上场了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当时,陈景润还住在中关村88号楼一个6平方米的旧小房间里,整整用了几麻袋的演算纸,才证明了“1+2”。

谈起整个证实过程,陈景润直言:

那真是一番苦战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更恐怖的是,布赫斯塔勃等人在1965年证明“1+3”时用的是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全凭自己用草稿纸纯手工计算的。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1966年,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正式宣布自己证明了“1+2”,瞬间引起整个数学界的关注。

所谓“1+2”就是:一个偶数表达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偶数=素数+素数x素数,(简称“1+2”)。

其证明成果被国际著名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并命名为“陈氏定理”。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1+2”草稿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1+2”的全新证明过程,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并被写进了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许多数论书中,陈景润也因此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不得不说,陈景润是真的牛批!

“哥猜1+2”的证实对数学家在努力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上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证,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陈景润也因此收到了两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邀请。

后来,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项。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曾经有人说:可惜诺贝尔没有数学奖,不然,这个奖一定是为这个中国人设立的

答案是肯定的!(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超模君我信了)

而陈景润只说了一句:“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未竟之志

不幸的是,1984年,陈景润在过马路时被一辆自行车撞倒(那个人是谁,你出来,超模君保证不打死你),后脑着地,当即昏迷,治疗中被诊断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征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在陈景润卧床不起之时,他还时常关心我国的科研事业,医生给他扎针,“

不要扎右手,我还要写字呢。”

在医院中,他不仅培养了3名博士生和1名硕士生,而且还与别人合作写了10多篇论文,即便是在病重期间,他仍拿着数学书在计算数学题。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先生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了。

17岁考入厦大,用尽半生心血完成1+2难题,一个数学怪人的故事

他的墓碑是“1+2”造型:“1”是白色,代表洁白之生涯,“2”是红色,代表赤诚之心,其余是灰色和黑色,代表一生所受的苦难

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证明“1+1”,如今哥德巴赫猜想仍是个谜,但这也正期待着新的科学巨匠的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