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猛将多隆阿,满洲骑兵最后的荣耀,曾氏兄弟最为忌惮之人

《多忠勇公勤劳录》:“奉命征讨妖孽,所过破巢压卵,无敢接锋。惟多某老谋善战,用兵如神,臣与对阵,屡为所败。今百万精锐悉遭顿挫,自抖力不能敌。”

这段内容来自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给天王洪秀全的一封信。多忠勇公,即多隆阿,“忠勇”是其死后的谥号,晚清时期和湘军第一名将鲍超齐名,有“多龙鲍虎”之誉。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第一猛将,却屡次败在多隆阿手下,足见其骁勇善战,晚清满洲第一猛将实至名归。

晚清第一猛将多隆阿,满洲骑兵最后的荣耀,曾氏兄弟最为忌惮之人

1858年,曾国藩第二次复出,再度出山的曾国藩做事比以前更加谦虚、稳重、中庸。曾国藩继续执行其“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战略。

曾国藩的想法是,要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必须“先剪枝叶,再伐根本”。曾国藩从全局出发,结合地理形势,认为必须沿着长江从上到下,依次拿下武昌、九江、安庆等几个重要节点,最后再解决南京。曾国藩在给朝廷奏折提到:

《曾国藩·奏稿》:“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

隋灭陈之战、元灭宋之战都是凭借“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战略,先攻占长江中上游,然后在顺流而下攻占建康。

胡林翼非常认同曾国藩“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战略。1858年5月,湘军大将李续宾攻陷江西重镇九江,太平军守将林启荣战死。攻占九江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安庆,安庆是不仅是安徽的首府,更是陈玉成的大本营,如果安庆受到威胁,陈玉成一定会拼死救援。

晚清第一猛将多隆阿,满洲骑兵最后的荣耀,曾氏兄弟最为忌惮之人

为了一举拿下安庆,曾国藩和胡林翼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包围、围城打援、扫尾。曾国藩把湘军主力一分为三,分三路大军进攻安庆。一路是李续宾部,二路是鲍超部,三路是多隆阿部。曾国藩的打法是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但接下来发生一个意外事件,导致安徽战场形势瞬间逆转,差点让湘军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1858年9月,湘军攻占太湖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李续宾率领,北上进攻庐州,企图切断庐州和安庆的救援;另一路由鲍超、多隆阿率领,进逼安庆。李续宾率了六千名湘军精锐,一路高歌猛进,连下数城,很快兵临太平军粮草重地三河镇城下。陈玉成闻讯立即率领大军回援,洪秀全也派李秀成率领大军前来助战。11月,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领十几万太平军,把李续宾的六千名湘军团团围住,不到一周时间,李续宾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李续宾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战死疆场。

晚清第一猛将多隆阿,满洲骑兵最后的荣耀,曾氏兄弟最为忌惮之人

三河镇战役湘军主力被歼,损失惨重。曾国藩听闻后“中夜以思,泪如雨下”,胡林翼闻讯“大恸伏地,呕血不能起”,湘军全军上下“处处招魂,家家怨别”。

三河镇战役后,湘军实力大减,被迫撤出安庆,安庆之围自动解除,湘军第一阶段“实施包围”作战计划破产。太平军顺势收复失地,陈玉成重新布置对安庆的防御。

三河镇战役对于湘军来说是件坏事,但是对于多隆阿来说却是一件好事,从此以后湘军更加倚靠多隆阿,多隆阿也有更多表现的机会。

太平军取得三河镇大捷后,趁湘军立足未稳,打算乘胜追击,把湘军彻底赶出安徽。陈玉成不顾李秀成“穷寇莫追”的提醒,亲率大军追击至宿松。

三河镇的惨败严重影响到湘军的军心,面对太平军大军压境,不少部将主张弃城逃走。多隆阿怒目而斥,下令对畏葸退却者严惩不贷。多隆阿利用大雾天气,以主力正面迎敌,另以骑兵绕至太平军的侧后,将其粮草火药以及其他辎重焚毁。太平军闻大后方被偷袭,军心动摇,多隆阿乘机下令主力发起猛攻,太平军全线溃退,死伤过万,陈玉成率领残部逃回安庆。

此战多隆阿一战成名,成功阻止了太平军的西进,稳定了湘军的军心。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先后上奏清廷,为他请功求赏。

晚清第一猛将多隆阿,满洲骑兵最后的荣耀,曾氏兄弟最为忌惮之人

湘军经过一年的休整,卷土重来,曾国藩趁太平军主力在南京和江南大营的清军火拼之际,再次发动安庆战役。安庆之战关乎整个江南战局的命运,为了这一战,曾国藩和胡林翼做了精心的部署。直接参与安庆战役的湘军兵力达到五万,包括一万名曾国荃吉字营士兵,四千名杨载福湘军水师,多隆阿、李续宜两万步骑士兵,三千名鲍超霆军士兵。

安庆对湘军、太平军双方至关重要。对于太平军来说,安庆是南京城的门户,安庆若失守,太平天国的都城将直接暴露在湘军面前。对于湘军来说,安庆是进攻南京城的跳板,若占领安庆,则可以长驱直入兵临南京城下。

为了拿下安庆城,胡林翼一改湘军“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提出了新打法“围城打援”。所谓“围城打援”,即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向其他部队请求支援,然后以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围城打援”目的不在打围敌,而在打援敌,对围敌作战是准备着相当地持久的,但对援敌仍然是速决。这就跳出了过去以一城一地得失为胜负标准的旧的战争观念。胡林翼给多隆阿的信中详细说到:

“今天下之大局,不以得城为喜,而以破援贼为功。盖发逆自粤西起事以来,每以坚城坚垒牵缀我兵,而转于无兵及兵弱之处狡焉思逞。故贼日见其多,兵日见其少;贼处乎有余,而我转处于不足。善乎!”

那么问题来了,谁负责打援,谁负责围城?大家更愿意负责围城任务,因为围城任务压力相对小点。打援任务压力大,最重,必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硬仗,消灭敌军有生力量。最重要的是,朝廷论功行赏时,一般是围城者得到的奖励更多。

曾国藩和胡林翼经过权衡,决定让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负责围城,多隆阿负责打援,鲍超负责机动。显然,曾国藩希望曾国荃一战成名。曾国荃的吉字营擅长挖沟围城,号称“曾铁桶”,多隆阿拥有一支强大的八旗骑兵。表面上看这个人事安排没问题,实际上曾国藩是带有私心的,曾国藩希望凭借此战改变曾氏家族的命运,反观胡林翼则孑然一身,他理解曾国藩的苦心。

晚清第一猛将多隆阿,满洲骑兵最后的荣耀,曾氏兄弟最为忌惮之人

1859年9月,湘军大举进攻安庆,拉开安庆之战的序幕。第一阶段,实施对安庆的包围,由多隆阿部担任进攻主力。多隆阿认为,要对安庆实施包围,就必须先拔出外围石牌、太湖、潜山、枞阳四镇。

多隆阿首先攻占了位于太湖和安庆之间的石牌,切断太湖守军的退路,安庆直接暴露在湘军面前,然后回军包围了太湖。陈玉成听闻石牌失守太湖被围,颇为震惊,急忙联合捻军,兵分三路援助太湖。

太湖城“陴堞增高,堑濠倍涧,密排矢石,死拒经年”,面对固若金汤的太湖城,多隆阿决定实施“围城打援”策略,只有快速解决陈玉成援军,才有可能攻下太湖城。多隆阿和陈玉成在太湖附近多次进行交战,最终多隆阿成功击退陈玉成的援军。太湖城守将刘玱林见陈玉成退兵,知道救援行动失败,于是当夜弃城而逃,太湖被湘军占领。

多隆阿攻占太湖后,乘胜追击,兵不血刃占领潜山。于此同时,太平军池州守将韦俊投降湘军,在韦俊的配合下,杨载福、彭玉麟率领湘军水师攻占枞阳。至此,安庆外围石牌、太湖、潜山、枞阳四镇全部被湘军占领,其中三处都是多隆阿部攻下,湘军完成对安庆的战略包围,第一阶段作战顺利结束,多隆阿贡献最多。

第二阶段,实施围城打援,曾国荃负责围城,多隆阿负责打援。1860年6月,曾国荃率领一万湘军进驻安庆城下,曾国荃在安庆东、北、西三面修筑垒营,并开挖两道深壕,内壕用来围困安庆城内的守军,外壕用来抵御救援安庆的太平军。除此之外,多隆阿和李续宜率领两万步骑兵湘军主力在安庆北面挂车河、青草塥一带阻击,湘军水师在安庆附近江域巡逻,断绝安庆的一切援助。

此时的太平军刚刚在南京攻破江南大营,陈玉成没想到湘军进军如此神速,急忙率领本部以及捻军龚得树、孙葵心等十万余人,从桐城和庐江直奔安庆。双方大军在挂车河一带展开激战,多隆阿把骑兵分四路出击,把太平军团团围住,捻军首领孙葵心战死,太平军伤亡惨重,陈玉成退回桐城。接着陈玉成派一万太平军进攻枞阳,企图打开安庆东面通道,被湘军水师击败,退回庐江。第一次阻援以湘军取胜告终。

晚清第一猛将多隆阿,满洲骑兵最后的荣耀,曾氏兄弟最为忌惮之人

太平军第一次救援安庆失败后,再次祭出王牌战术“围魏救赵”,陈玉成联合李秀成相约“会攻武昌,以救安庆”。当时湘军主力都在安徽前线,湖北大后方兵力空虚,武昌仅有三千士兵。胡林翼先是调李续宜回救武昌,接着又打算调多隆阿回援,但是遭到曾国藩的强烈反对,曾国藩认为“围魏救赵”是太平军的惯用伎俩:

“去年之弃浙江南昌解金陵之围,乃贼中得意笔也,今年抄写前文无疑。”

太平军的第一目标还是安庆,退一步看,就算太平军攻下武昌,它们也没有能力守得住。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判断是对的。由于种种原因,李秀成没能按约定时间“会攻武昌”,陈玉成在攻下汉阳、汉口之后引兵回救安庆。但是湘军以逸待劳,太平军再次失败。第二次阻援以湘军取胜告终。

晚清第一猛将多隆阿,满洲骑兵最后的荣耀,曾氏兄弟最为忌惮之人

1861年4月,陈玉成再次集合四万大军,援救安庆,企图前后夹击湘军。陈玉成亲率两万太平军经宿松、石牌镇,直插安庆北面集贤关。与此同时,洪仁玕派林绍璋、吴如孝等率领两万大军经桐城,进驻新安渡一带,黄文金也率领七千人从芜湖赶来会战,驻扎在桐城南边天林庄。

湘军方面,为了方便指挥,胡林翼做镇太湖,曾国藩也从祁门北上东流。面对太平军咄咄逼人的气势,曾国藩不敢掉以轻心,调鲍超霆军六千人和成大吉五千人进驻集贤关。至此,参与安庆作战的湘军兵力达到五万之多。

5月,太平军和湘军在桐城展开了一场主力大决战,双方在包围和反包围方面斗智斗勇。面对太平军几路大军,多隆阿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首先在新安渡利用骑兵优势,通过绕后夹击太平军;紧接着,在太平军由马踏石渡河北撤时,开启之前准备好的河闸,水淹太平军,进而被湘军围歼;林绍璋、吴如孝大军伤亡惨重。

最后,陈玉成集合林绍璋、吴如孝约两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湘军阵地挂车河、新安镇等。多隆阿事先探知太平军动向,提前做好埋伏,当双方主力激战正酣时,提前埋伏在两旁的骑兵突然向太平军冲杀,太平军又被打得大败,陈玉成等北退桐城。

陈玉成撤军后, 留在集贤关垒营的太平军孤立无援,鲍超、成大吉率领一万余湘军和一千余太平军展开激战。在陈玉成手下第一猛将刘玱林的指挥下,太平军多次击败鲍、成组织的进攻。坚守二十余日后,最终弹尽粮绝,太平军垒营被攻破,太平军全部壮烈牺牲。第三次阻援以湘军取胜告终。

多隆阿在安庆战役中指挥部队连续数次击败太平军,完成了阻援的任务,给太平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挫伤了太平军的锐气,有效地保障了围城湘军的作战。

晚清第一猛将多隆阿,满洲骑兵最后的荣耀,曾氏兄弟最为忌惮之人

1861年7月,安庆已经被湘军围困一年多,城内早已弹尽粮绝,将士和百姓先是喝粥,粮食吃完就抓老鼠吃,老鼠吃完只能吃树叶草根。饿死的人越来越多,活着的人也无力掩埋,白骨露街,惨目忍睹。安庆城内还住着陈玉成一家老小,陈玉成不得不孤注一掷,最后一次尝试解围安庆。

陈玉成吸取前几次失败的教训,不再正面和多隆阿硬刚。陈玉成一方面让林绍璋、吴如孝在挂车河和多隆阿大军对峙,吸引湘军主力,另一方面亲自率兵绕过挂车河等湘军阵地,经英山、宿松、太湖,直奔安庆城下的曾国荃大营。

决定安庆命运的时刻到了。陈玉成命冲锋部队的每一名太平军士兵被着一捆干草,冲向湘军的战壕,企图以此填满得以越过战壕。曾国荃下令湘军火力全开,战壕面前实体堆积如山。太平军毫不畏惧,继续清理战友的尸体继续进攻。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详细记录了当时惨烈的情况:

“大股扑西北长,人持束草,蜂拥而至,挪草填墩,项刻即满。我开炮轰击,每炮决,血衡一道,贼进如故,前者僵仆,后者乘之。墩墙旧列之炮,装放不及,更密排轮放,增调抬、鸟枪八百杆,殷割之声,如连珠不绝,贼死无算而进不已,积尸如山。”

太平军连续猛攻十二次,持续一天一夜,依旧无法冲破湘军的防御,太平军损失过万,湘军这边仅损失百余人。

“凡苦战一日一夜,贼死者万数千人,我军死者百余人,用火药十七万斤,铅子五十万斤。”

此战,陈玉成部队把太平军英勇无比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然而现实很残酷,在装备和战力远胜自己的曾国荃部队面前,这无异于以卵击石。陈玉成见无法突破湘军的防线,只能稍作撤退。

8月,湘军挖通通往安庆城的地道,只见轰的一声巨响,城墙顿时被轰塌数十丈,湘军蜂拥而入,安庆陷落。城外的陈玉成见安庆被攻陷,知道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能引兵撤退,第四次阻援以湘军取胜告终。

安庆成功被湘军占领,安庆之战进入第三阶段,各路大军清除安徽境内的太平军。安庆陷落后,陈玉成退至庐州据守。多隆阿乘胜追击,连下桐城、舒城,进逼庐州城。庐州城墙高大,护城河宽且深,多隆阿的骑兵优势发挥不出来,于是多隆阿命人掘开河堤,水淹庐州城。庐州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陈玉成只能弃城而逃,多隆阿顺利占领庐州。不久,陈玉成被太平军叛徒苗沛霖诱捕,不幸牺牲,年仅26岁。

晚清第一猛将多隆阿,满洲骑兵最后的荣耀,曾氏兄弟最为忌惮之人

安庆之战,多隆阿居功至伟,除去统帅曾国藩和胡林翼,首功当属多隆阿。安庆的重要性,太平天国领导层是非常清楚,因此才多次组织太平军主力前来救援。而安庆作为陈玉成的老巢,自然更加卖力救援。陈玉成前后组织的四次救援安庆的军事行动,人不可谓不众,势不可谓不猛。但是,全都被多隆阿挡在安庆外面,曾国荃得以在安庆城下从容攻城,全拜多隆阿所赐。

当朝廷论功行赏的圣旨下来时,大家都大跌眼镜,安庆之役的首功竟然是曾国荃。

“道员曾国荃智勇兼施,着赏加布政使衔,以按察使记名遇缺题奏,并加恩赏穿黄马褂,以示优奖,多隆阿着加恩赏给云骑尉世职。”

多隆阿本来就对曾国藩让曾国荃负责围城,而让他负责打援的安排不满,自己出力最多,功劳却算曾国荃的。多隆阿心想被曾氏兄弟所愚弄,愤懑不平,为此还大病一场,多隆阿从此和曾氏兄弟结下芥蒂。

实际上多隆阿遭到不公平待遇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

多隆阿不受湘军统辖。多隆阿原本是黑龙江的将军,受湖广总督官文邀请到湖北助剿,隶属湖北巡抚胡林翼。胡林翼十分赏识多隆阿,处处维护提携多隆阿,因此多隆阿也只有胡林翼调得动。为此,湘军主帅曾国藩对多隆阿早有不满,安庆之战后,胡林翼病逝,多隆阿失去靠山,曾国藩自然不待见他。

晚清第一猛将多隆阿,满洲骑兵最后的荣耀,曾氏兄弟最为忌惮之人

多隆阿是牵制湘军的棋子。湘军以团练发家,大有取代八旗、绿营之势,特别是清军江南、江北大营覆灭后,长江流域几乎都是湘军的天下。多隆阿到湖北之后,得到满人官文的大力支持,官文不断扩充多隆阿的部队。安庆之战,作为主帅请赏奏折自然由曾国藩来写,但是官文亦有权力为多隆阿请赏。

不管如何,清廷最终没有肯定多隆阿的功劳,目的当然是让曾氏兄弟结怨于多隆阿。如果曾国藩为多隆阿请赏,而朝廷也大赏多隆阿,那么多隆阿更感激曾国藩。湘军已经让朝廷很头疼了,再加上一直强大的骑兵部队,那湘军岂不是天下无敌了?

天京之战,曾国藩计划分四路进军天京,曾国荃再次担任围城任务,而多隆阿再次负责任务最重的打援。有了安庆之战的教训,多隆阿不再听从曾国藩的指挥,以“军事权宜专一”为由,拒绝开赴天京战场,在庐州按兵不动。最后,在官文的帮助下,多隆阿被调往陕西,平定当地叛乱。

没有了多隆阿的骑兵,李续宜父忧在家守孝,鲍超被杨辅清挡在宁国。曾国藩计划围剿天京的四路大军,三路都未能按时抵达天京,曾国荃大军变成了孤军深入,三河镇之役的结局历历在目,曾氏兄弟自食恶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