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反奉為何失敗?

輿地鏟史官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郭松齡是奉系軍閥中關鍵人物,並且是陸大派首領,也是張作霖給張學良選定的輔政大臣之一,可以說張學良父子對郭松齡是十分好的,但是他為為什麼會選擇反奉叛亂,差點給張作霖致命一擊,原本順風順水的郭松齡為什麼會失敗呢?

我們先來看郭松齡反奉的原因,第一、民族大義、第二、與楊宇霆的私人恩怨,第三、新舊派矛盾。第四、性格的缺陷。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馮玉祥不倒戈日本人不支持張作霖,這個事情有可能郭松齡就會擊敗張作霖,成為新的東北王,但是,無奈時局沒有想象的美好,最好他還是失敗了。

還有,郭松齡很早加入同盟會並跟隨孫中山參加護法戰爭,兵敗後加入奉系,郭松齡之前的人生並不出色,但是他素質還是不錯的,不貪汙受賄,執法嚴明,生活作風艱苦樸素,並有很強的戰術意識,指揮思想,這些可以看出確實郭松齡確實在那個混亂時代是個異類,因此,他很快獲得了張學良的賞識。

那個時候張作霖剛好要給張學良找個合作伙伴,素質不錯的郭松齡就成為了不錯的選擇,最後,郭松齡成功成為張學良的副手一起合張學良搭配打仗,在張作霖和張學良的支持下郭松齡迅速掌控了奉軍精銳,而這次信任也差點要張作霖遭到了人生最大的危機。

郭松齡會選擇反奉,主要從第二次直奉戰爭說起,那個時候奉系地盤達到了巔峰也導致了奉系互相搶地盤,姜登選去江蘇,郭松齡去安徽,楊宇霆也想要個地盤,因此,張作霖取消了郭松齡的地盤,這件事情要郭松齡對楊宇霆懷恨在心,並且對張作霖有了不滿。

郭松齡起兵的精銳部隊是張學良的第三軍團,雖然這隻精銳部隊是郭松齡一手帶出來,這支部隊還是張家的軍隊,因此很多人都不願意跟他叛亂,郭松齡在起兵過程中,內部主和主戰分歧很大,張學良在巨流河發傳單時候,導致軍心大亂不少人員都回到了張學良身邊,從而導致郭松齡勢力大損。

郭松齡雖然握有奉軍的精銳可以在先期獲得優勢,東北是張作霖的地盤,他的勢力原本就是郭松齡大很多,張作霖雖然開始的時候不順利,但是他手下的張作相、吳俊升等人都擁有大量兵力和充足的物質,郭松齡起兵倉促,物質肯定是跟不上張作霖部隊,在吳俊升率領起兵偷襲了郭松齡倉庫後,導致郭松齡軍心受到嚴重打擊,很快軍心大散,這個時候東北地區的張系已經做好準備,形式很快就可以扭轉,郭松齡必敗。

郭松齡只懂軍事,不懂政治,我們知道日本對張作霖並不滿,他們也想尋找一個新的代理人,郭松齡起兵前雖然和日本達成了了協議,郭松齡才會帶領奉軍精銳反叛張作霖,由於郭松齡前期戰績不錯,張作霖沒辦法答應了日本人條件,很快日本人出兵幫助張作霖,郭松齡戰敗。

郭松齡選擇錯了盟友,馮玉祥雖是郭松齡的盟友,郭松齡起兵後,馮玉祥只顧搶奉系地盤,拒絕出兵支持郭松齡,導致郭松齡孤立無援,最後兵敗。


莫地方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倒戈將軍”馮玉祥。

馮玉祥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大軍閥,手下有30萬西北軍。

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趁直、奉兩軍激戰,接受張學良50萬銀元的賄賂。馮玉祥宣佈倒戈,直系被奉系張作霖打敗,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馮玉祥趁張作霖還沒控制北平,他迅速帶領西北軍進入北平發動北京政變。直接把溥儀趕出了紫禁城,將清朝皇室的財產都收入了自己的口袋。

馮玉祥趕跑直係軍閥、控制北京後,奉系張作霖對他虎視眈眈。因缺糧缺餉,馮玉祥一面虛與委蛇,一面秘密聯繫奉系少壯派將領郭松齡,打算裡應外合,聯合反奉。

1925年,奉系“陸大派”將領、民主人士郭松齡與夫人到日本考察軍事,聽聞張作霖正在日本購買武器,要與南方的國民軍開戰,郭松齡憤慨至極,遂決定聯絡馮玉祥共同反奉。

直隸督辦李景林,也是郭松齡反奉所聯繫的對象,在郭松齡起兵前,李景林已經宣佈脫離奉系。



雙方議定由馮玉祥據西北,直隸、熱河歸李景林,郭管轄東三省,馮、李共同支持郭軍反奉。

但是,馮玉祥為了自己的利益,卻在背後挖了郭松齡的牆腳。

在郭松齡起兵時,鎮守熱河的闞朝璽擁兵觀望時,馮玉祥覺得有機可乘。他突然出兵,奪取了熱河。

1925年12月初,郭松齡準備率大軍向瀋陽進攻。

在這個緊要關頭,馮玉祥為了拓展自己的地盤突然率軍大舉進攻李景林的部隊,搶奪了直隸省的地盤,並霸佔了天津作出海口。郭松齡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



這場內訌,使在瀋陽與張作霖正面作戰的郭松齡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

郭松齡最終在白旗堡戰敗身亡。


瑜健讀歷史


1925年11月24日,奉軍京榆駐軍副司令郭松齡通電反對張作霖,率7.5萬奉軍出關反奉。郭松齡所部奉軍是奉系主力所在,因此張作霖一度非常驚慌,但是最終在一個月後,郭松齡兵敗被殺。郭松齡起兵僅僅一個月就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事起倉促,軍心不穩

郭松齡和張作霖因為政治理念等原因產生矛盾並非一天兩天,而且他和李景林、馮玉祥也秘密達成了反奉的協議。但是在郭松齡做好準備前,張作霖就懷疑他不穩,11月22日下令他回瀋陽述職,還傳出了要秘密處死他的消息,所以郭松齡不得不倉促起兵。

11月23日,郭松齡從天津趕回灤州,召開軍事會議,宣佈班師回奉,反對張作霖的統治。但是與會的各級軍官中7個師長有高維嶽等4個師長拒絕參與,另有旅長等各級軍官20多人表示反對。郭松齡將他們免職並扣留,送到天津由李景林看管。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此時郭松齡所部的意見並不統一,而且除了這些公開反對的,郭松齡的參謀長鄒作華、軍長劉偉等人也不願意反奉,私下和張學良聯繫。不僅將郭部的軍事計劃全部報給張學良,在作戰時還故意命炮兵不對準奉軍陣地。

此外郭松齡軍中還有張廷樞(張作相的兒子)等人率部主動投奉,這些都影響了郭松齡部的軍事行動。

李景林背盟,後路不穩

郭松齡和李景林、馮玉祥達成了反奉協議,他起兵以後,後勤基地全部放在李景林控制下的天津。11月25日,李景林也發表了反奉通電,但是此後不久,李景林的態度就有所轉變。

李景林參加反奉聯盟,主要是為了保住自己直隸的地盤,同時試圖奪取奉系控制的熱河。但是郭松齡起兵以後,熱河奉軍撤退,熱河議會致電馮玉祥,請求派兵來維持治安。馮玉祥於是派宋哲元趕赴承德,出任熱河都統。

李景林因此對馮玉祥大為不滿,而且此時張作霖命李景林母親給他寫信,讓他不要反奉。天津日本駐軍司令官小泉也向李景林聲明,日本不會允許郭松齡成功。

在這種情況下,李景林態度發生改變,扣留了郭郭松齡部的後勤物資,將郭松齡交給他看管的高維嶽等人全部送回東北,而更重要的是禁止馮玉祥部通過自己防區增援郭松齡。

李景林的態度轉變對郭松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郭松齡部的棉衣和軍糧都在天津,被李景林扣押以後,郭松齡部缺衣少糧,凍傷很多。而且李景林態度轉變,郭松齡不得不命魏益三率7個團留守山海關,防止李景林進攻。此外馮玉祥的國民軍也被李景林阻攔,等到國民軍擊敗李景林時,郭松齡已經兵敗。

所以李景林態度的轉變,也是郭松齡失敗的重要原因。

郭松齡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干涉

郭松齡起兵以後,日本視為擴大在東北影響力的大好良機,於是主動派人和郭松齡、張作霖聯繫,對兩人進行拉攏和要挾。郭松齡和日本代表談判很快破裂,但是張作霖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答應了日本的條件。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迅速決定繼續扶持張作霖。隨即日本以中立為名,禁止郭松齡部進入南滿鐵路及其附屬地,郭部行動大受制約,給了張作霖調集部隊的機會。在吉林和黑龍江的奉軍通過南滿鐵路迅速調到前線,在巨流河一帶集中起了優勢兵力,以逸待勞。

除了交通上的便利,日本還向張作霖提供了大批的武器彈藥。日本關東軍還派軍官到張作霖軍中充當顧問,荒木五郎少佐所率領的日本炮兵更是直接加入奉軍炮兵部隊,協助作戰。


此外,在雙方決戰的巨流河附近,日本關東軍集中了萬餘部隊,隨時準備進行武裝干涉。

步行趕到巨流河的郭松齡部已經疲憊不堪,此時扣除凍傷的士兵和留守山海關的魏益三部,郭軍只有5萬多人,少於奉軍的6萬人。奉軍修好了工事以逸待勞,在日軍操作下的奉軍炮兵又佔據了優勢。而日軍據守陣地側翼的南滿鐵路,限制了郭軍迂迴作戰,只能從正面和奉軍硬拼。

最終人困馬乏的郭軍因為人心不穩,兵力、火力不如對方遭到大敗,郭松齡本人逃跑時被捉遇害。

結語

從上我們可以看到,郭松齡兵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日本人對張作霖的支持,無疑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沉的經遠


明明就是個打工的,卻偏想著把老闆的財產據為己有,名不正言不順,被打臉人財兩空是輕的,造反的最後不都得馬革裹屍,或者說暴屍荒野!

比如說郭松齡,郭松齡敗主要敗在三點,一是他自己的性格因素、二是蚍蜉撼大樹、三是欺世盜名。

從郭松齡的性格來說,他是科班出身,有軍事文憑,因此有點看不上張作霖的意思,當然他不只瞧不起張作霖,張作霖的核心班底,那一幫土炮兄弟,郭松齡少有看到眼裡的。

不但看不到眼裡,還很氣憤,畢竟人家在奉系核心,再看郭松齡,在遇到張學良以前,就是個教官,離奉系核心圈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但是即使這樣,郭松齡依舊保持著他傲嬌的心態,看什麼都不順眼,想要改變現狀卻又找不到門路,這樣的人本身就很危險,尤其是拿槍桿子。

不服回吞噬他的理性矇蔽他的雙眼,繼而鋌而走險,試圖抓住每一次他認為的機會,證明給所有人看,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殊不知民國江湖,靠的是實力說話,靠的是拳頭硬,至於說主義真不真,那都是屁話,不識字只要能成功,照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再一個說到蚍蜉撼大樹,很多人都說郭松齡起兵造反帶的是奉系精銳,這樣說也不錯,但是郭松齡僅僅具有軍事上的優勢。



而且是以弱敵強,本來按照他的戰略是速戰速決,以免夜長夢多,但是行軍打仗不只是一個軍事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比如說如何處理經濟問題,如何聯絡盟友。

經濟問題就不說了,郭松齡是靠前期張作霖的家底子在打仗,並沒有其他的補給,張作霖初期落了下風,但手裡面錢還在。

最主要的是日寇的參與,遲緩了郭松齡的進擊,使得郭松齡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張作霖則獲得難得的喘息時機,等到黑龍江的援軍一到,仗就不是原來的打法了。

最後要說的就是欺世盜名,郭松齡的兵可不是他的兵,那是張學良的兵,他使得命令打的是張學良的旗號。

張學良明確表示反對,雖然郭松齡已經把火燒起來了,但大家心裡面七上八下沒底,尤其是速戰速決戰略被打亂之後,郭松齡的造反部隊,士氣更加低落。

再加之與郭松齡約定一起造反的褚玉璞背後捅刀子,約定要做他背後那個男人的馮玉祥,則是背信棄義,根本不管不顧郭松齡的死活。

除了前期送給郭松齡一批禦寒的棉衣,等把火燒起來,乾脆來了個撤梯子,任由奉系內部內耗,他作壁上觀,收漁翁之利。

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最終壞了郭松齡異想天開的好事,日寇介入後就直接炸了郭松齡的軍火庫和棉衣棉被物資,此功能這一刻起,張作霖就已經贏了,郭松齡兵敗早一時晚一時的事情!


本文資料根據歷史三日談專欄《透過張作霖看時代:讓人生有改變》相關內容整理編寫!


歷史三日談


1925年的某一天,當時手握奉軍七萬精銳部隊的奉系重要將領郭松齡突然宣佈反奉,並且立即通電張作霖要求其下臺,讓位於他的兒子張學良,並且要求以後必須讓張學良主持東北大局,否則就率領大軍攻打奉天。郭松齡表面上宣揚反對內戰,全國團結一致抵抗列強,但是他的此舉很明顯是有個人私心的,另外,實際上郭松齡帶領七萬奉軍精銳打起了內戰,無疑導致東北軍實力大損,這也給了日本人可趁之機。

郭松齡帶領他的七萬大軍一句勢如破竹,當時許多人都以為郭松齡必然可以打敗張作霖,奉軍高層許多軍官都收拾好東西準備溜之大吉,但是事實結果卻並非郭松齡想象的那樣,他起兵僅僅一個月就失敗,被殘忍殺害,暴屍三日。

究其根本原因,軍心在老張家,這支部隊本就是由張家建立的

張家父子平日待官兵不薄,他們並沒有理由造反,起初跟著郭松齡造反的部隊大多是被矇蔽或者逼迫的,而且他們被當時軍內最高指揮官強制命令的,內心是不情願的,牴觸,反感的。此外,張作霖物資充足,擁有補給優勢,而由於郭松齡反叛倉促,所以物資供給不上。

隨著戰局的不斷擴大,軍隊內部自家人打自家人的憋屈感愈發嚴重,同時還要承受著揹負罵名的心理負擔,另外,當時很多將士家人理論上還在老張控制之內,心中不免更加有負擔,所以說這樣一支部隊,是沒有鬥志的,是極其容易崩潰的,若是一路打順,阻礙性不強,這種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掩蓋,但是一旦出現大的逆勢,這種缺陷立馬就會凸顯出來,除此之外,郭松齡所率七萬精銳都是張學良的老部下,在後來張學良的一番心理戰下,許多被矇蔽和逼迫的軍隊都選擇倒戈相向,郭松齡也是無可奈何。

馮玉祥、李景林友軍的背叛

郭松齡之所以突然倒戈,主要還是馮玉祥和李景林能夠與之聯合,是他重要的外援。有了這兩個外援,郭松齡不但沒有後顧之憂,而且可以相互配合。從馮玉祥與郭松齡簽訂的密約看,雙方應該真誠配合。但是,馮玉祥為了自己的利益,卻在背後挖了郭松齡的牆角。

戰爭爆發後,郭松齡的軍事發展異常順利,馮玉祥等人就不想履行原來與郭松齡所籤密約的條款了,或者,從一開始馮玉祥就沒想過要履約。

其實戰爭爆發當天,馮玉祥就不顧盟約按以前擬定的計劃,命張之江進駐豐臺至落垡一線;宋哲元部集結於多倫。11月28日,宋哲元率騎兵向熱河首府承德進發。國民軍一軍違約進入熱河,引起了李景林的不滿及疑慮。與此同時,國民軍二軍、三軍在佔領保定後,也分路急速向天津進軍,這更加劇了李景林的恐慌。後來因為熱河所屬等利益衝突使得兩人徹底反目,相互聯合的三家,兩家自己打起來了,自然使郭松齡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

日軍的大力干涉

當時郭松齡率七萬大軍攻打新民縣巨流河時,在其對岸阻擋郭松齡的正是張學良。此時有些軍官瞭解真相後,開始紛紛反對,軍心不穩。此時張作霖也被迫和日本簽下了所謂秘密協議,秘密協議無非就是說,當時日本原則上保持中立,在所有南滿鐵路二十公里範圍之內不許進兵,這樣無形中遏制了郭松齡的進兵勢頭。

由於日軍的干涉,郭軍原計劃南北夾擊奉天不能實施,只得正面與奉軍作戰,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人開始退了,有些部隊甚至直接把郭松齡後路給截斷,以及把他的彈藥庫以及冬天的被服洗劫一空,而後郭松齡見大勢已去,馬上與其夫人化妝逃走,但最終還是被奉軍逮捕槍殺,這次反奉戰爭才真正落下帷幕。


娜娜聊古今


在前些年熱播的電視劇《少帥》中,張學良與郭松齡亦師亦友的錯綜關係讓人難以捉摸,而郭松齡這位潛伏在封建軍閥內部的革命宿將兵敗東北的悲劇也讓無數人扼腕嘆息。那麼,郭松齡為什麼會失敗呢?

張家天下

早在1916年,郭松齡就在廣東的韶關講武堂任教官,和孫中山有過接觸。那時他就“與二、三同志圖謀改造東三省”,認為“欲謀東三省之改造非推倒軍閥不可,欲推倒軍閥非準備絕大犧牲不可”。可以說,郭松齡對於革命的熱衷和對奉系軍閥的仇視在這一時期就已經根深蒂固。1918年,郭松齡回奉天東三省講武堂教官,這一意圖便十分明顯,就是仿效當年共進會在湖北新軍中的策反行動,讓東三省的軍隊從內部分化,變成革命軍隊。

郭松齡的目標似乎更高,他希望自己成為掌握奉軍軍政大權,進而一步達成革命目標,然而,郭忽略的最重要一點是,東北軍不同於晚清的新軍,他們不是國家財政供養的軍隊,而是張家打拼東北數十年積攢的私人武裝。郭松齡面臨的,是一個東北特有的人情社會,吃張家飯的人比吃皇糧的人更可靠。


戰爭之殤

郭松齡自38歲(1920)年開始就在奉軍中一路高升,先後成為衛隊旅參謀長,第六旅旅長,一路建功立業,平步青雲,到第二次奉直戰爭後便掌握了東北軍的精華力量。當時的東北軍內部,以李景林與郭松齡為首的將領被稱為“土派”,他們深的中下級軍官的信任,具備了發動兵變的基礎。


然而郭松齡在入關後並沒有像其他將領一樣獲得關內一省作為底盤,因而缺乏了相對穩定的鬥爭根據地,實際上,一直沿京奉線北上的孤軍,心懷鬼胎的李景林與馮玉祥在其身後爭搶中原底盤,並不能提供實際援助。


郭松齡率領的革命力量總數8萬人,雖然一路攻破山海關與錦州,直逼瀋陽,但是在奉天遭遇了日軍的強力干涉,日軍不僅嚴禁雙方在滿鐵30公里內交戰,而且派遣軍隊協助守衛奉天,因而大大延緩了郭松齡部隊的進軍速度,從而為張作霖留下了喘息之機,從而是本來已經崩潰的東北軍死灰復燃,重新聚集力量,在日本人的指揮下切斷郭軍的各部聯繫,包抄郭軍軍火庫,最終導致郭松齡兵敗巨流河。

圖/郭松齡夫婦逃難劇照


郭松齡的失敗原因在於他自身缺乏穩定的根據地與可靠的盟友,沒有充足的軍事與思想準備,再加上他面對的是在東北根深蒂固的張家勢力與日本力量的相互勾結,因而免不了功敗垂成的結果。


參考文獻:1.現代東北史


歷史研習社


奉系著名愛國將領郭松齡反奉戰爭失敗,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一、主觀原因: 1、準備不充分,倉促起事。


(郭松齡)

郭松齡雖然受到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但沒有利用好當時全國反奉的政治形勢,也沒有建立聯合統一戰線和政治組織,他的部隊完全是靠部發屬關係、同學關係和師生關係維繫起來的一種鬆散的結構,基礎很不牢固。

郭松齡在起事時,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也沒有具體的行動方案。

在後勤保障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倉猝起事,導致嚴冬時士兵還穿著單衣做戰,士兵非戰鬥減員嚴重。

同時他也沒有做好官兵的思想工作,張學良後來加回憶:

“郭松齡的部隊中,只有幾個團長和旅長服從他的命令,底下的官兵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郭松齡與張學良)

郭松齡當時打出的旗號也有問題。他的真正意圖是頂張學良上位,這就造成了“反父不反子”的奇怪目的,部隊也無所適從。

很多部下戰事剛起就不願意繼續作戰,包括他的參謀長鄒作華和旅長高紀毅、陳再新在內,都主張“停戰議和”。

最終也正是鄒作華用東北國民軍總司令部的名義命令停止戰鬥,導致郭部全線崩潰。


(張作霖)

2、戰略錯誤,態度曖昧 郭松齡雖然反張作霖比較堅決,但他的主張也只限於“驅張驅楊(宇霆)”,擁護張學良,但對奉系和日本人的關係詔告天下,使得國人和部下都認為他的反奉是奉系內部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

郭松齡也沒有考慮日本人的干涉,輕信了日本人的“中立”承諾。

最後日軍禁止郭松齡部渡過遼河,這是郭松齡事先沒有想到的。

在日本人的壓力下,郭松齡束手束腳,貽誤了過河的有利時機,為張作霖贏得了反攻的時間。

郭松齡剛愎自用,不知道爭取與張作霖有矛盾的其他將領,不知道利用矛盾化解對方實力,這也是一大失策。

二、客觀原因

1、輕信馮玉祥和李景林等人,對“郭馮密約”太過執著,沒有意識到馮玉祥對他的戰後地盤劃定不滿意,所以他和馮玉祥、李景林的聯盟基礎不穩。

所以後來郭松齡被馮、李出賣也就不奇怪了。



2、日本人的干涉是郭松齡事先沒有想到的,也是郭松齡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

郭松齡反奉後,日本作出“援張排郭”的決定,連續發表“維持滿洲治安聲明”,由關東軍出面警告郭松齡,提出禁止郭松齡的部隊在南滿鐵路沿線三十里範圍內作戰,限制了郭松齡部的戰鬥力。

日本人的干涉給張作霖的部隊打了氣,也使得郭松齡的部隊士氣低落,郭部陷入無所適從的混亂。

3、錯殺姜登選,失道寡助。

姜登選其實和楊宇霆是有矛盾的,而且姜登選在奉軍中威望極高,資歷極老。

郭松齡非但沒有利用姜登選和楊宇霆的矛盾,爭取姜的支持,反而不由分說,將姜槍殺,使得奉軍人人自危,不再支持郭松齡。

所以1925年12月23日,郭松齡的軍事會議上,鄒作華、高紀毅等將領極力主張"停戰議和",士兵們也開始紛紛投降張作霖。


(慷慨就義)

郭松齡見大勢已去,只得與夫人逃亡,最終被張作霖的隊團長高金山抓住後槍殺。

全國對郭松齡失敗的評論非常一致:“"郭松齡之敗,非敗於張作霖,乃敗於日本帝國主義。”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首先,郭松齡手中的權力是老張家給的,他所掌握的奉系最精銳的部隊也是老張家的,張作霖雖然在別的方面不是太好,但是他對待他手下的部隊那是好的沒話說,不管是武器裝備,還是物資軍餉,那都是全國首位,試問,有這樣一位老東家,誰真心願意跟著郭松齡造反呢?所以說,郭松齡的造反是不得軍心的!

就這樣一支部隊,是沒有鬥志的,是極其容易崩潰的。如果一路打順(打老張個措手不及),會暫時一定程度掩蓋這些。一旦出現逆勢,立馬凸顯出來。所以當外部因素稍微不利的時候,比如馮玉祥友軍的背叛,日本的強勢插手,天氣的影響等等,這支軍隊立馬就潰不成軍了!

至於為什麼郭松齡那麼聰明卻選擇倒戈將軍馮玉祥做隊友,也許是被大元帥高位誘惑的喪失了理智拉低了智商,也許也是太著急了來不及選擇更好的,也許也是沒別人可選擇。但是,萬一成了呢!萬一成了呢!萬一成了呢!權力的誘惑下即便再聰明的人做出什麼瘋狂的事也不奇怪。


大林看影視


郭松齡在民國時期的名聲沒有張作霖、張學良、馮玉祥這些人響,但卻是一個對民國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

郭松齡起兵反奉是一件極其複雜的歷史事件,儘管包括縱橫在內的很多人都進行過分析,實際上都有一定的偏差,因為我們都是基於時候的結果進行的分析,有點歷史馬後炮,事後諸葛亮的感覺,只能說,郭松齡這個人不簡單。

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後,郭松齡在奉軍中獲得了超然的地位,掌握七萬裝備最精良的奉軍,並且反奉經過長時間的籌劃,因此反奉之初節節勝利,今天,縱橫主要講述的內容就是郭松齡反奉為什麼會失敗?

名不正則言不順,郭松齡反奉違反江湖道義

郭松齡雖然掌握七萬精銳,都不是完全聽命於他的將領,而是張氏父子的東北軍,尤其是該部的首長其實是張學良,郭松齡對這支部隊沒有絕對的權威。

奉軍是一支舊式軍閥,士兵很大程度上也注重江湖義氣,張作霖本身就是綠林草莽出身,講的就是一個義氣,因此很多士兵並不想背叛張作霖,所以郭松齡反奉打的旗號第一個是反對內戰,主張和平;第二個是要求張作霖下野,嚴懲楊宇霆;第三是擁護張學良為首領。

實際上是打著小張的旗號反老張,當時小張勸郭松齡停止軍事行動,郭松齡不為所動,後來看軍事行動很順利,隨後表示停戰的條件是,山東、直隸、熱河給嶽維峻、馮玉祥、李景林,自己回奉統掌東北,暴露了其反對內戰主張和平是假,想要謀取東北政權是真的的陰謀,張學良無奈之下只能對外宣佈郭松齡盜用自己名義倒戈,奉軍得知自己被欺騙後,軍心大亂。

馮玉祥、李景林反目,致使郭松齡孤立無援

郭松齡的失敗,也離不開民國倒戈影響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倒戈吳佩孚從而獲得最大收益的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囚禁曹錕,驅逐溥儀,那銀子槍老鼻子了,野心自然也就更大了。

郭松齡敢於反奉,實際上是和馮玉祥達成了一致,馮玉祥幫助郭松齡反奉,郭松齡答應把直隸讓給馮玉祥,對於馮玉祥來說,西北軍能夠得到一條出海口,那就是鯉魚躍龍門,因此雙方一拍即合,所有的倒戈基本都是內外夾擊。

結果郭松齡出山海關後軍事上不斷順利,讓馮玉祥感覺只獲得直隸,有點不划算,因此把目光放到了李景林身上了,當時郭松齡害怕反奉不保險,因此把李景林也拉入夥了。

馮玉祥對李景林的軍事行動,讓李景林感覺被出賣,因此背棄和郭松齡的聯盟,倒向張作霖,並且扣押了郭松齡在天津存放的欠款和冬裝與馮玉祥開戰。那一年的遼西是本來就冷,尤其是對沒有冬裝穿的郭松齡軍來說。

這一下就讓郭松齡措手不及,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還擔心馮玉祥和李景林反撲。

郭松齡拒絕與日本人合作,使日本人幫助張作霖

按照我們東北人對郭松齡這種行為的評價就是“不講究”,但是在處理日本人的問題上,郭松齡也表現了東北人乃至中國人的氣魄。

面對郭松齡軍隊來勢洶洶,日本人無時無刻不打著自己的算盤,他們找到郭松齡,只要郭松齡答應給日本更多的利益,日本人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實際上郭松齡反奉的原因之一就是和國內軍閥達成和解,然後共同抗日,因此拒絕和日本人的合作。

在張作霖答應了日本很多條件後,日本開始幫助張作霖。

關東軍開始威脅郭松齡方,不得經過日本人的鐵道附屬地帶,隨即開始對郭松齡的部隊進行軍事抵抗,並且調入東北兩個師團,隨時準備支援奉軍,致使郭松齡延誤了最佳作戰時機,最後一敗塗地。

實際上,郭松齡的失敗主要還是其能力不足,面對複雜的局勢不能選擇最優的處理方案,郭松齡不是沒有過成功的機會,只是沒掌握住罷了。


史論縱橫


郭鬼子首先出師無名,名不正言不順,必敗一。與倒戈將軍馮玉祥結盟,反覆無常者品德敗壞,必敗二。殘害姜登選行為暴露出殘暴本性,不得人心,必敗三。矇騙張學良部隊反奉,屬於忘恩負義無恥之徒,必敗四。恐嚇脅迫中下級軍官附逆,無民心所向,樹倒猢猻散,必敗五。心胸狹窄自以為是,內謀私利興兵,傷東北軍只實力根本,天理不容,必敗六。人品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