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要为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我觉得我认为


历史上最喜欢翻案的皇帝当属乾隆了,崇祯说袁崇焕投敌叛国,他说袁崇焕是明朝忠臣,是自己老祖宗搞得反间计;太爷爷顺治说多尔衮意欲谋逆,他说多尔衮忠勇无双;爷爷康熙说鳌拜擅权,他说鳌拜劳苦功高;老爹雍正说张廷玉应配享太庙,他却命张廷玉归还所有皇家赏赐,回家等死,最后不得已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雍正朝受重用的李卫,乾隆早年间也认可李卫的功绩,上了年纪就改口说李卫任性骄纵,并非纯臣,幸亏李卫死的早,不然也有够受的了。


乾隆翻案有拨乱反正,也有他胡搅蛮缠,可是明宪宗朱见深为叔叔朱祁钰翻案绝对是弥补过错,为其父朱祁镇犯下的过错赎罪,且他做的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纵横对他们之间的是非如此笃定?就让我们回到明朝,看看他们父子兄弟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是非。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年仅九岁朱祁镇继位,老爹给留的辅政大臣他不喜欢,唯独对看着自己长大的太监王振言听计从,这个王振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寒窗苦读多年混了个学官,因想要出人头地,便决定舍弃妻女,自己切了一刀,入宫当了太监,因为文化水平高(因为其他太监基本都是文盲,只有这位仁兄有家有业有文化主动阉割)成了太子伴读,朱祁镇继位后,他凭借皇帝的宠信打压内阁,独掌大权,鱼肉百官,可谓是风光无限。

可他并不满足于此,想当年入宫他是背负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的,所以他一直渴望建功立业、衣锦还乡,机会终于来了,明朝的老对头蒙古在边境的倾销贸易赔了本,开始发兵威逼明朝边境,不同于朝臣们的惊慌,王振非常兴奋的鼓动明英宗亲征,不是因为爱国,纯粹是王振自己想跟着耍耍威风。

出人意料的是,明英宗竟然力排众议,真的御驾亲征了,皇帝亲征听着很威武,可是不是谁都行,明英宗就不行。

二十二岁的明英宗带着王振以及许多大明精英们,率领明朝全部精锐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向大同挺进,蒙古人本就擅长打游击,见这阵势马上避其锋芒,收拾了明朝在阳和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一路舟车劳顿没有收获又听闻蒙古队伍强悍的王振心里打鼓了,下令班师,如果真的就此收兵不会有任何问题,蒙古人不清楚二十万大军的底细是不敢贸然行动的。

可是王振却提出自己的故乡蔚县就在附近,想邀请皇帝去他家坐一坐,朱祁镇也很乐意为王先生装门面,欣然同意了,于是大军掉头去蔚县,其实这么走也没啥问题,顺路就从紫荆关回京城了,可是走了五十里,队伍却接到命令掉头原路返回,因为王先生说怕大军踩坏庄稼,明英宗夸他体谅民情,便下令掉头从来时的居庸关回京城,本来京城已经很近了,回去了就安全了,可是王振和明英宗生动的演绎了不作死就不会死,蒙古人在后面已经看清楚这支军队就是废物,于是果断发起攻击,又是全军覆没,王振被明军将领樊忠斩杀,明英宗被俘。

朱祁钰临危受命,扛起了大明的万里江山

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皇帝被俘,明朝上下人心惶惶,南迁派(逃跑派)蠢蠢欲动,那情景像极了北宋的靖康之难,总之当时的明朝一片灭国之相,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平地一声吼“建议南迁者,该杀”,在争取了太后的同意后,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成王朱祁钰为皇帝,以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说白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就是让朱祁钰代哥哥做皇帝,完事了还要还给朱祁镇一脉。

古代新皇帝登基都会象征的推辞两三遍,在众人的恳求下才能登基,但朱祁钰是真心不想干,因为当时明朝已无强兵悍将,外面瓦剌一直在叫嚣,这个皇位就是烫手的山芋,明英宗的遭遇已经摆在那了,最后朱祁钰确实被赶鸭子上架,无奈当上了代理皇帝,他重用于谦,调用各地藩王进京勤王,调集粮食,清除王振余党平息众怒。

瓦剌本以为手握明英宗这张王牌,便可以无限的索取大明的财产,可是多次谈判一分钱没见着,谈判不成就开战,瓦剌屯兵京城外,企图用明英宗去叫开紧闭的城门,兵不血刃的进入明朝都城,这次也未能如愿;

这彻底激怒了瓦剌,对明朝宣战,城外是瓦剌五六万的精兵,城内是二十万于谦从各地征来的备用兵,看上去明朝占据优势,可惜这二十万部分是备用兵,许多还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甚至是老幼病残,这已经是明王朝能筹到的全部兵力,用于谦的话说“二十万方可一战”,事实上这一战打得确实很勉强,于谦衣不解甲的指挥战斗,最艰难是朱祁钰站在了城门上鼓舞军心,不管怎样,明朝奇迹般的获胜了。

英宗归来,夺门之变拉开帷幕

瓦剌最后都没想明白自己怎么会输了,不过他们想到了一个让明王朝从内部瓦解的损招,把明英宗还给明朝,让他们内斗去吧。

明英宗归来,明朝的朝堂之上又炸锅了,有人主张还位于英宗,有人主张由朱祁钰执政,以后传位于英宗之子,代理皇帝朱祁钰肯定是不想还政,你闯的祸,我冒着生命危险干替班,你回来我就让位,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再者享受到了皇帝的滋味谁也不愿意下岗,要不古代皇帝都喜欢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呢,于是朱祁钰将太上皇朱祁镇圈进在南宫,不久后废了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他这个独子只当了两年太子就一命呜呼了。

此后朱祁钰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有意思的是囚居的朱祁镇在大将石亨、宦官曹吉祥、高干子弟张軏以及坐冷板凳的徐有贞的帮助下,复辟了,过程简单的离谱,没有刀光血影,就是逃出南宫的宫门以及打开大内的宫门,南宫门是蛮力推倒的,大内的宫门是守门人给开的,之后就是宣告群臣明英宗复辟了,于是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幕出现了,朝堂上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

功过是非,说与后人听

当时的朱祁钰已经缠绵病榻,听到哥哥复辟的消息没有震惊及恐惧,而是释然了,在生命的最后,将皇位还给兄长也是最好的安排,一个月后朱祁钰去世,死因成谜。

明英宗重掌朝政后,杀了功臣于谦等人,下旨痛斥朱祁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废黜其皇帝封号,赐其恶谥“戾”,史称"郕戾王",这也是朱祁钰未能入明帝陵的原因。

明宪宗登基后,朝中出现了为朱祁钰鸣不平的声音,称其临危受命、保国平乱、击退外敌、治国有方,如不是他,英宗也无法安然归来,大明江山能否保住尚未可知,有功之人怎能落得如此下场?

朱见深虽然因为叔叔废黜其太子之位,童年不幸,但还算讲道理,也认同叔叔对明朝作出的功绩,下旨恢复其帝号,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按照帝陵规格修建陵寝。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帝的谥号是十七个字,而朱见深只给了朱祁钰五个字,而且没有庙号,也就意味着他不能享受后世的香火与祭拜,只能说明宪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叔叔的功绩,可能心中对叔叔废太子之事还是介怀的吧!

直到大明朝亡了,南明弘光政权才给了朱祁钰明代宗的庙号,将谥号增到了十七个字,算是给朱祁钰一个交代了。


史论纵横


朱见深为叔叔景泰帝朱祁玉平反,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景泰帝朱祁玉做事有原则、有底线,也有亲情,做人做事可圈可点。对朱见深而言,朱祁玉有两点做得太过分,令朱见深耿耿于怀:一是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二是软禁父皇朱祁镇。但是,朱祁玉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一没有杀害朱祁镇、朱见深父子。我们都明白,天无二日 ,民无二皇,历史上的废帝、废太子都没有好下场,李世民为了当皇帝,杀兄杀弟,顺便也将十个侄子一并解决,斩草除根。而朱祁玉虽然贪恋皇权,但人性未灭,一念之仁,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夺门之变。二是该给的待遇都给了朱祁镇父子。朱祁玉把朱见深的生母由妃子晋升为贵妃,朱祁镇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也生了三个儿子,也安排了专人照顾朱见深的生活。三是朱祁镇所有的儿子都封了王,并且朱祁玉自己一个儿子也没有。

第二,景泰帝朱祁玉有功于国,在士大夫集团和民间都有非常正面的评价;并且,朱见深亲身经历过朱祁玉力挽狂澜,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打败蒙古军队,救回父皇。给朱祁玉评反,对朱见深有好处:提高了朱见深的威望,收买了人心。再朱祁玉没儿子,评反了则没什么坏处。

第三,景泰帝朱祁玉是朱见深唯一的亲叔叔,由于朱祁玉没儿子,尽管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朱见深做回太子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朱祁镇和朱祁玉两兄弟小时感情很深,朱祁镇对朱祁玉一直照顾有加。由于皇权,兄弟反目;但朱见深在做了十一年皇帝之后,权力之争的烽烟早已远去,亲情犹上心头,叔叔没儿子,孤苦伶仃;尤其是朱祁玉的老婆汪皇后,过去对朱见深母子照顾有加,并且,由于坚决反对废太子,被打入冷宫。

第四,朱见深是一个厚道人,知恩图报,有情有义。朱见深对基本的是非曲直还是有一定的判断力;尤其是朱见深对万贞儿,有情有义。万贞儿长得不怎么样,并且比朱见深大十九岁,但朱见深对她宠爱有加,有始有终。可见,朱见深的心底善良,恩怨分明。





江晓01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发生在古代的高管群体联手斗小老板的故事!

本来谁输谁赢,显而易见!但是这个故事里,小老板孤身面对一群高管,不仅没亏,而且稳赚不赔!


小老板,自然是明英宗那有恋母情节的小儿子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从小长在深宫妇人之手,一出生就是天潢贵胄,万里挑一的皇位继承人,可是一不小心,爸爸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了,而自己的叔叔朱祁钰被大臣们推上台,成为大明王朝家族企业的新一任大老板。

当上大老板之后的叔叔就不是叔叔了,因为是唯一的皇帝,皇帝不仅没有亲情,还可能因为感到威胁,时刻有可能干掉自己的兄弟和侄子,所以朱见深这个继承人也就不是继承人了。

而因为老爹朱祁镇生死未卜的缘故,小小的朱见深也跟着遭殃,被圈在深宫大院之中,没有父母,太监也欺负这个失去了光环的皇子,陪在他身边的只有一个年龄能当妈的宫女万贞儿。

这样环境下的小皇子朱见深自然养成了留守儿童的特质,懦弱,缺爱,自卑,恐惧,和极强的依赖心。所以万贞儿是当时孤单皇子的唯一能抓住的稻草,这才有大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万贵妃独宠一朝的故事!

皇家兄弟的那些事

当然,我们今天并不是要说明宪宗和万贞儿的那点故事,而是要说,在景泰帝朱祁钰在位的数年时间里,他和他那出了家的父亲,其实都承载着极大的心理负担,生怕动不动就被景泰帝咔嚓了!

明英宗还好,毕竟是一个大风大浪见惯了的成年人,但是朱见深却只是个孩子,时刻担心着人头落地的风险,会给这个孩子造成多大的的心理障碍啊!

所以他爸朱祁镇再次复位之后,对弟弟朱祁钰进行的疯狂的报复,把朱祁钰重用的大臣全部打压,甚至把忠臣于谦也斩首,对待朱祁钰,他毫不留情的禁止他埋在皇陵,他给朱祁钰的谥号是“戾”,把朱祁钰的妃子全部诛杀!足见恨之入骨!

所以,爸爸死后,明宪宗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将这位给他造成童年阴影的叔叔平反呢?

显然,这背后是一个权力博弈的故事!

毫无疑问,给朱祁钰平反绝不是出自明英宗父子的意思,而是在于那些曾经将朱祁钰抬上帝位的文官集团们!

可能有人问,为何文官集团非要给朱祁钰平反?

首先,就是大家都知道,有明一朝,士大夫群体特别活跃,什么动不动疯狂死谏的监察御史,什么敢言敢说的东林党人,其实就是在争取士人阶层的群体利益,如果朱祁钰的不被平反,那么曾经在土木堡之变推举朱祁钰的文官群体就是乱党分子,这些乱党分子的门生故吏也就成了乱党的继承人,这可就不只是名声问题那么简单,仕途和下一代前程也会成为问题,甚至没有出头之日!

其次,对于文官群体而言,如果不给朱祁钰平反,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就否定了景泰年间的一切成就,否定朱祁钰的合法性,否定对明朝有力挽狂澜之功的救时宰相于谦的功绩!

也就是说他们要违心的认同景泰帝和于谦集团是彻头彻尾的叛乱分子,那么这会让天下百姓如何看待自诩清流的文官集团,又如在历史书中这些文人毫无骨气!

在以风骨死谏为荣的明朝清流心中,这种污名是万万难当的!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存着为景泰帝平反的心!谁不想做丹心照汗青的男人!

但是朱祁镇在世的时候,一方面文官集团知道其实景泰帝对待这位太上皇做法让太上皇很不舒服,所以文官们对待受苦的旧主也有一定同情和愧疚,他如何对待朱祁钰也都说得过去,第二点,朱祁镇毕竟是当了很多年皇帝的人,有威望,有正统性,在大臣中也不乏支持者,否则也发生不了夺门之变,第三点,明英宗朱祁镇对待紧随朱祁钰的臣子进行的残酷打压也使得文官集团风声鹤唳,不敢冒尖出头!

所以在英宗一朝,并没有人敢于提及为景泰帝平反,但是大老板去世后,懦弱的小老板朱见深上台了。高管们一看,机会来了!小老板可是新君初立,一没人气,二没实力,三没充分政治斗争经验!

在个个都是老油子的文官集团面前,那还不是一碟小菜!怎么办呢?

欲问怎么办,当然先试探!

文官集团先利用深有民意的于谦来试探明宪宗,果然由于于谦功绩丰硕,为人耿直,在官员和百姓心中都深由威望,而且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当时景泰帝并不愿以把朱祁镇从瓦剌迎回来,是采纳了于谦的建议才勉强做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于谦虽然拥立新君,但是也救了他们父子俩!

所以明英宗虽然杀了于谦,但在晚年对于谦还是很怀念的,最后在曹石之乱后,就已经将陷害于谦的人全部罢免梳理,只是身为皇帝,总不能自打自脸不是,所以不能为于谦平反!但是可能对儿子已经有过暗示,可以上位之后通过平反于谦来收民心!

顺水推舟,有进有退

故而果然宪宗一上台,文官有人请求于谦事,宪宗也顺水推舟为于谦平反,两方初开始博弈,结果是宪宗得人心,文官试探出希望!但是对于文官的得寸进尺,可就没有那么好得手了。

时曾有大臣追论景泰废立事往,宪宗不悦的说:

“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

这时候的宪宗有点小生气了,这是我爸爸和我叔叔的争端,管你们屁事!

但只要试探出希望,对于文官集团而言,那就是胜利的前兆!接下来文官们可毫不灰心,他们开始造势,怎么造势呢?找喜欢挑事出名的小官,就是那种不怕死敢说话被认为正直的年轻文官,但其实他们就是文官集团的枪手。

成化3年(1467年),有个个湖北荆门州的小训导,给朝廷上书列举了景泰的功绩,希望朝廷给景泰帝平反,随后英宗虽然没有同意,但是也没有对这个官员进行惩戒,接着在成化6年(1470年),御史们开始进行规模化表演,纷纷上书求改景泰帝谥号,认为景泰的谥号”戾”不符合实际情况,

对于朱见深而言,他知道这把火肯定不好熄灭了。处理不当容易出大事是,至少对自己的形象很不利,下一步这些文官们肯定开始表演死谏了,逼迫为朱祁钰平反,这可是在大明历史上的常见情况!

太极玩的贼溜的成化皇帝

为了不让事情发展到那一步,明宪宗必然要选择了。

孔子说:父死,三年不改其政,可谓孝矣!

如今已经好几年了,也算对得起老爸了,别人也不会说什么!既然当下景泰帝深得民心,为他平反也是潮流和趋势,如果自己不主动,到时候被文官逼着平反,就变成了被文官所压迫的皇帝了,只会给他们这些文官留下好名声!

不行!这个生意不划算,他该怎么办呢?

朱见深很明智的就玩了一手推手,借力打力,用这个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成功提升自己的明君形象,他主动下诏为景泰帝平反,赢得了当时和历史的广泛喝彩!连明史都因此事说他:

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

聪不聪明,厉不厉害,小皇帝刚登基没几年,把文官集团们加给自己的危机就这样化解了,成功变被动为主动。当然文官集团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恢复景泰帝的名誉!

可谓双赢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明宪宗朱见深,可是展示出来跟后世传言不同的皇帝风采,人家可不是一个只会跟万贞儿腻歪的昏君!

久在深宫混的这位宪宗皇帝,其实精明着呢!

那些因为他和万贞儿故事就以为他傻的人,才是真的傻……


历史好奇怪


明英宗朱祈镇在史可称得上荒诞、不要脸的皇帝。

他当上皇帝后,一心宠信太临王振,大小事务皆由王振意思办。一个皇帝,一举一动都身系国家安危,而他倒好,在宫中开了集市,大臣们都打扮成商贩摆起地摊。有卖肉的,卖针线活的,打杂耍的,各人发挥自己所长,讨得皇上欢心,整个朝野搞的是乌烟气,这国家在他手里也算败完了。而此时北方的元朝余逆瓦刺人逐渐强大起来,瞅准时机打了过来。本来,此时的大明,实力还不错,只要用人得当,打败瓦刺根本不是难事。可皇帝犯混的劲又上来了,别的玩不过隐,硬要御驾亲征。你御驾亲征也行啊,可你得选一些能打的将领,但此事非王振莫属。统率四十万大军一路上吹吹打打,逛街以的,结果被人家活捉。

此时朝堂上没了皇上怎么办,那些平日里靠拍马上位的大臣一看老大都被捉了,还待在这干嘛,溜呗!一片逃跑之声。幸亏有刚直敢死的于谦率勤王之师赶过来,见朝堂一片混乱,当即把剑一横,再谈逃跑的宰了你,才把这帮家伙镇住,然后请太后出面,由朱祈玉代皇帝。朱祈玉本来也不想接这烂滩子,但作为老朱家的人要有担当呀!于是当了皇帝亲自率人上城抗敌。瓦刺人本想用明英宗作人质,迫使明朝投降,只可惜碰上于谦这个更横的,只认现在的皇帝,爱咋咋的,直接上去就把瓦刺人打的稀巴烂。最后瓦刺人心想,这废物放在这杀也不好杀,还得供饭,不如放回去让你跟皇帝玩吧。朱祈镇刚回去因自己是被人家抓去的,也不好意思提要回皇位,再说人家也不肯给呀!所以开始还算老实。可当朱祈玉病重时就把皇位夺去了,还忘恩负义说人家朱祈镇怎么怎么不好,并杀了于谦。唉,也太不要脸了。后来明宪宗朱见琛做了皇帝,他知道朱祈玉的委屈,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明君,就恢复了朱祈玉的名誉,为他平了反,不说不是一个高招。


车工00


明宪宗朱见深上台以后,对叔叔朱祁钰的处理方式,确实不太符合常理。照理说,朱见深应该是非常恨朱祁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见深剧照)

其一,本来他爹朱祁镇是皇帝,当瓦剌也先以他爹为要挟,想从明朝捞到更多好处时,朱祁钰和于谦等人却不顾他爹的安危,干脆把他爹遥尊为太上皇。虽然说,这样做,有利于保住大明江山。但是也很可能要了他爹的命啊。

其二,瓦剌也先没有杀他爹,把他爹送了回来,但是朱祁钰没有给他爹应有的“太上皇”的地位,而是把他爹软禁起来。这种做法,对他爹来说,似乎是不公平的。

其三,朱祁钰夺了他爹的皇位,对他爹不好倒也罢了,却无缘无故地夺了他的太子之位。他又没有犯过什么错误,皇储之位就被解除了。这对朱见深来说,心里无论如何是过不去的。

其四,因为朱祁钰夺了他的太子之位,反复惊吓他,最后把他搞得落下了口吃的毛病。可以说,给他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可是,当朱见深的爹朱祁镇去世,朱见深上位当皇帝以后,却给第一时间改变朱祁镇的做法,给叔叔朱祁钰平了反。那么,朱见深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朱祁钰剧照)

我认为,朱见深之所以要这么做,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一张一弛是为政之道。

朱祁镇复辟上台后,对朱祁钰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取消了朱祁钰皇帝的称号,用亲王的礼数埋葬他,还不能埋在皇陵,同时,又给他上了一个“戾”的谥号。虽然朱祁钰没有儿子,不必斩尽杀绝,但朱祁镇把朱祁钰的嫔妃都赐死殉葬。相当于把朱祁钰一家人都杀光了。

除了直接打击朱祁钰及其一家人外,朱祁镇对朱祁钰的同党也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被诛杀弃市,所有于谦推荐提拔的官员,都全部遭到迫害。

可以说,朱祁镇对朱祁钰及其同党进行了彻底的清算。

朱祁镇做这件事,从巩固政权,避免争论的角度来说,似乎也无可厚非。不严厉打击,朱祁镇的皇位就坐不稳。再说了,朱祁钰是暴毙的。他究竟是怎么死的,这个谁知道。朱祁镇如果不进行严厉打击,朱祁钰也就不可能死。朱祁钰不死,那就有可能再进行一次“夺门之变”。就算不进行“夺门之变”,朱祁镇的皇位也坐得提心吊胆。

不过,在朱祁镇又当了近十年皇帝,而且已经去世以后。朱祁钰以及他的同党这时候早就被全部打压下去了,这件事情也沉静了下来。也就是说,“张”已经过去了,这时候需要的是“弛”。只有“弛”才能放松神经,才能制造一个和谐的朝廷。

乾隆皇帝上台以后,也是大是给他爹雍正皇帝打压的那些叔叔们平了反。他这样做,想要表达的也是一张一弛。

(朱祁钰剧照)

二、宽仁厚恩是明君作风。

古代的皇帝,都要求施行仁政。对天下广施恩惠,让老百姓沐浴春风。我们看古代的皇帝,经常搞“大赦天下”。说起来,这个“大赦天下”的做法,对那些受伤害的人是不公平的,但皇帝为什么还要做呢?原因就在于,皇帝是要施恩惠的。

既然对普通老百姓都要施恩惠,对自己的亲人当然应该施恩惠了。你要一直严厉,不施恩惠,那不是皇帝的做派。

更何况,朱见深饶恕他的叔叔朱祁钰,对他的叔叔施加恩惠,不会给他自己带来任何伤害。因为朱祁钰一家早就死光了,朱祁钰的那些同党那些部下,也已经被杀的杀,贬的贬,完全没有什么力量了。这时候施恩惠,所体现的,就是纯粹的施恩惠的意义。既然如此,朱见深何乐而不为呢?

三、宽恕平反是众望所归。

所有人都明白,朱祁钰是被冤枉的。虽说朱祁钰有些对不起他哥哥,但是,在国破家亡之际,他那样做,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再说了,他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自己当皇帝,是得到了太后批准的。也就是说,他并没有错。

既然没有错,朱祁镇那样对他,他就是冤枉的。这不只是大臣们的看法,也是朱见深的看法。朱见深知道,只有宽恕朱祁钰,给他平反,才能平民愤,顺民意。否则,这种不满情绪郁积在众人心中,将来说不定还会闹出什么事。

正是出于以上考虑,朱见深才做出了给朱祁钰平反的举措。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因为原因众多!

第一,当年朱祁镇夺门,对弟弟有深深地愧疚,但是复位后的形式不允许他平反,而且他去给弟弟平反也不合适,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是父亲临终授意宪宗给叔叔平反的。要知道兄弟两个关系一向很好,至少土木堡之变之前关系一直不错,并彼此信任的,土木堡之变,突发情况下弟弟继位。后来做哥哥的夺门,心里肯定也是同情弟弟的,毕竟亲弟弟也是英年早逝!说实话弟弟的一生也挺可怜的!



第二,景帝于国而言也是有功绩的,并非一无是处,作为后世之君为其平反理所当然,并且可以为自己争取好的名声!这样为以后宪宗利用太监集团打压文官集团并从文官集团手中夺权立威!



第三,宪宗天生性格善良也是一方面,宪宗比较坎坷,自己太子之位被废,幸亏有万贞儿不离左右日夜呵护保全他,对他的性格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第四,景帝在位之时,并没有杀哥哥,虽然废了哥哥的太子,但始终没有加害的意思,正是他这样做,给自己留了后路,后来哥哥在南宫生的孩子,他也给他们封了王,没有亏待哥哥一家!


古楼残卷


朱祁钰做皇帝,不是他自己钻营,篡位得来,而是在国家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力挽狂澜。

所以说,他不是一个野心家,是国家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得已被推上皇位。

我们知道,明英宗时,发生了土木之变,明廷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敌军都打到了首都,当时的情况是极为严峻的。

是朱祁钰和于谦等人舍命一搏,才换来了国家的安定,避免了灭国的命运。

朱祁钰于江山社稷有功。

对朱见深来说呢?朱祁钰已经算是个不错的叔叔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朱见深都仍然是太子。就算被废了,也还是沂王。

从始至终,朱祁钰就没有想过杀他,历来对付有威胁的人,做皇帝的人没有几个会心慈手软。

秦二世登基,他的兄弟们几乎被杀尽,秦始皇儿子可不少,足有三十多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杀光;朱棣靖难之役,哥哥朱标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活下来,当然,朱允炆是下落不明,而朱允炆的儿子,直接被囚禁到五十多岁,如同傻子一般。

朱祁钰也软禁了明英宗,这极有可能是保命的做法,他也没有对哥哥下毒手。

做过皇帝的人,不管你有没有野心,你就是再退下来,新皇都不可能不防范,父子之间都没有亲情可讲,更不说兄弟了。

他就是想归还皇位,都不可能了,这不是重新成为郕王那么简单,这一退,就有可能丢掉自己和儿子的性命。

我们看他废除朱见深,未尝也没有考虑到将来可能遭到朱见深的清算的原因,自己到时候死了,那么儿子朱见济呢?

我们不能说朱祁钰完全没有私心,但是他没有对兄弟和侄子下毒手,这是很难得的。

明英宗复辟,明代宗就死了,虽然重病,但是难以摆脱被谋害的嫌疑。

朱见深登基之后,对叔叔的遭遇应该也有同情的成分,而且他也需要笼络人心。

反正平不平反的,都是死后的一个虚名,给了还能显得自己宽宏大量,何乐而不为呢?


浮沉于史


绝大部分程度上还是朱见深性格比较大度羸弱,要说他对自己的叔叔一点意见都没有,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前有靖康之耻宋高宗,现有土木堡之变明代宗。两人都迷恋皇位不愿把前任皇帝接回来,哪怕是自己的父亲,又哪怕是自己的兄弟。

明英宗被接回来以后被明代宗给软禁起来,这时候的朱见深虽然还是太子,但也不难看出叔叔的这个举动究竟代表什么。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明代宗更进一步的废除了朱见深,而朱见深是什么反应呢?

他没有反抗,虽然彼时的朝廷中还有许多大臣因为礼制的缘故站在他的这一面,但朱见深选择了接受,他没有拉拢大臣,密谋夺回皇位。

那么究竟是他不愿还是害怕呢?

我认为更多的是不愿,结合他登基以后的表现来看,他更多的是不愿意。当有大臣旧事重提的时候,朱见深也不愿意再提起这些往事,而是选择让它们随风飘散。

左庶子黎淳追论景泰废立事,帝曰:“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明史》

他的父亲确实给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但为自己的叔叔平反却不能说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我也不认为他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名声所以才为叔叔平反。

剖析朱见深的性格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过于怯弱的人,他是一个十分依赖万贵妃的人,朱见深是在万贵妃的服侍下成长起来的。

万贵妃起初只是一个小宫女,这个年长朱见深17岁的女孩在朱见深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照顾他,对于朱见深来说,万贵妃扮演着姐姐、母亲和恋人的三重身份。

那种情感上对万贵妃的依赖和迷恋使得朱见深登基成为皇帝以后,便决心要把万贵妃封为皇后,但是由于礼制不合最终没有成功。

但这并不妨碍朱见深对万贵妃的宠爱,乃至放纵。即使宫里宫外都已经传言万贵妃迫害怀孕的妃子,朱见深也没有因此责罚万贵妃,这也滋生了万贵妃骄横跋扈的性格和作风。

所以,连朱见深和宫女所生的孩子,即后来的明孝宗还是在宫女和太监们的保护下才避免被万贵妃所害,可见朱见深对万贵妃的迷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畸形的依赖。

而这种依赖感自然也就展现出朱见深过于怯弱的性格,这种怯弱不是指他胆小怕事,而是表现为一种息事宁人的大度,他不愿意挑起纷争。


土木堡之变后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无疑让朱见深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纷争产生了厌倦,他承认了景泰帝的皇帝身份,就是要为历史盖棺定论,以免大臣们依然还拿这件事说事。

他给于谦平反,这是对于谦的认可,他不赞同父亲的一些做法,这是政见上的不同。朱见深息事宁人的性格还可以从一件事情上看出来。

由于万贵妃得到他的宠爱,所以很多溜须拍马之人都去笼络结交万贵妃,从而迅速在朝廷中崛起。而这些人都盯上了宫廷里的内库,他们巧设明目把内库里的钱财珠宝骗出来,一部分送给王贵妃,一部分进了自己的腰包。

没几年就把内库里的钱财挥霍干净,当朱见深发现这件事情后,他竟然并没有处罚这些人,而是说了一句“后人会责怪你们”。

如今来看,朱见深确实说对了,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在被责怪的队伍中。除了息事宁人的性格,朱见深对万贵妃是言听计从,万贵妃试图废黜明孝宗朱祐樘。

朱见深二话不说,就要废黜自己这个唯一的儿子,如果恰好遇到一场地震,也许大明朝还将迎来一场政治风波。

所以,从朱见深的这种性格和处事风格就可以看出来,他为叔叔平反只不过是不想继续在这件事情上纠缠,干脆承认他的皇位,给过去画上一个句号。


围炉谈史


朱见深为什么要给自己的叔叔平反,就要从他父亲兄弟辈之间的关系先说明下,也就是说明下朱见深的父亲朱祁镇和叔叔朱祁钰之间的关系。熟悉历史朋友都知道,明朝定都北京后,实际上相当于天子戍边,过了气的元朝后裔也时不时在明朝的边境上骚扰下,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也是那个时期的常态了。而明朝有位年轻的皇帝,就是朱见深的父亲朱祁镇,估计是在皇宫里呆的比较烦闷了,刚好边境有战事发生,他就来了个御驾亲征,可能是运气太不好了, 堂堂一个大明皇帝竟然被敌人俘虏了。这就是历史的土木堡之变。而太子(也就是朱见深)太小,才2-3岁,根本就不能够理政。就决定由朱祁钰当皇帝。而后不久朱祁镇又被放回了大明,在一批原来老臣的帮组下,又从弟弟朱祁钰手里把失去的皇位夺了回来,而且还幽闭了朱祁钰,直到朱祁钰死亡,朱祁镇也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所以才有朱见深的继位。 而朱见深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知道的,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还是很大的。和大臣商量后就给朱祁钰平反了,承认了朱祁钰的历史功绩,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贝佳致远


明英宗一生造孽太深,明宪宗继位后,要给他老爸“擦屁股”。


明英宗这个人,一辈子都是糊里糊涂,恩怨不分,敌友不辨,是非不明。给明宪宗留下了一个“巨坑”。

首先、他是土木堡之败的真正罪魁祸首。

1449年,英宗率数十万大军出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此战,20万明军战死7万,伤者约10余万,衣甲兵器辎重尽失,几乎是全军覆没。

按照传统史学观点,均认为此战大败的元凶是朱祁镇宠幸的宦官王振,是因为他犯下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才导致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但是众所周知,明代宦官仅仅只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王振也不例外,他本身并没有足以左右英宗的权柄。因此土木堡之战的真正罪魁祸首,实际上就是明英宗。而王振的罪责,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的进退失措、指挥不当背锅罢了。

比如说,明朝大军先取道紫荆关回京,欲经蔚州,而后行走四十里,又改道东行,向宣府行进,如此诡异行军路线的决策者,难道是王振吗?他只能提建议罢了,最后拍板的人只能是明英宗自己。




至于说土木堡之变带给明朝的影响,那都不用多说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文武中枢几乎被一扫而空,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所有成果也几乎被一扫而空。如果不是明代宗、于谦君臣的通力合作,大明王朝估计都活不到276岁。(最让人痛心的就是老将英国公张辅,堂堂平越名将竟然为明英宗的昏庸殉了国)

其次、英宗复辟之后,弊政不断,给宪宗遗留了很多祸患。

如果说土木堡之变前,明英宗的种种弊政还可以推给王振,那么复辟之后,没有背锅侠王振了,英宗的所作所为,就只能怪在他自己的头上了。

那么,英宗复辟之后,他干了哪些遗祸后世的错事呢?小事咱都不论了,就说六件影响比较大的事。

①:大规模清洗朝堂,迫害有功之臣。比如于谦、王文被斩于市;总兵范广被凌迟;内阁辅臣陈循、江渊、俞士悦被发配流放;萧镃、商辂、王直、殷谦罢职。这些人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才,英宗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为明代宗效力,就把他们给一并清洗掉了。


②:平反王振,建庙祭葬招魂。这个不多评价了,明英宗到死都认为王振是忠臣。

③:重用奸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因为在“夺门之变”有功,英宗便对他们全部委以重任。

很可笑的是,英宗重用的这些人,最后都被他干掉了。比如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公然在京师举兵造反,被英宗杀掉;石亨与其侄子骄纵不法,图谋变乱,被英宗杀掉;而徐有贞因为跟石亨有仇,被英宗流放。也就是说,英宗用的这批“功臣”,其实一个好玩意都没有。

④:处置流民不当,激起重大民变,导致后来百万荆襄流民造反。

⑤:轻信蒙古“换道入贡”的谎言,导致蒙古打着入贡名义顺利进占河套平原,然后蒙古人就赖着不走了。朱祁镇惹出大祸,无力驱逐,于是这一水草丰美的国土,从此沦丧于蒙虏。

⑥:容纵建州女真壮大,养虎为患,差点遗祸后世。

复辟之后的明英宗,在位仅仅八年就把皇帝当成这个样子,给他儿子明宪宗留下了这么多祸患,也真是难为他了。




既然老爸如此昏聩,明宪宗继位后,自然要给老爸“擦屁股”了。

首先,宪宗以雷霆扫穴之势灭了女真,将建州女真的崛起推迟了一百年。

其二,宪宗花大力气平定了荆襄流民。

其三,宪宗为英宗统治后期受迫害的贤臣一致平反。比如于谦被平反昭雪,赦免其亲族并加恩;商辂被召回,任命为内阁首辅。

其四,宪宗在商辂的力主之下,追复叔叔朱祁钰以帝号,以帝皇之礼重修其陵寝。

通过宪宗的这些努力,因英宗后期种种弊政导致的社会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士大夫阶层的惶恐不安之心也得到了安抚。

至于说宪宗为什么要给叔叔朱祁钰平反,原因很简单——明代宗于社稷有功,且平反明代宗对宪宗的皇位法统没有威胁。


明英宗造孽,导致大明江山差点玩完。如果不是明代宗临朝听政,粉碎了瓦剌军对北京的入侵,大明江山还有没有,明宪宗这个皇位还能不能继承,都很难说。所以说,明代宗对大明江山有功。既然宪宗已经为于谦等人平反,那么明代宗也应该平反。

并且,给叔叔朱祁钰恢复皇帝身份对于明宪宗来说,也没有没有任何影响,没有人会说他这个皇位不合法(代宗无子,宪宗是唯一的继承人)。相反,他的此举还可以收买民心和士大夫之心。士大夫和老百姓都会夸赞明宪宗是一个了不起的好皇帝,这样他的统治才能够更加稳定。

当然了,明宪宗也不能直接给叔叔平反,这样会打他老爸的脸。所以,宪宗就说这是英宗临终前的遗愿,希望他们办好,他只是秉承老爸的遗愿。有这样的好儿子,英宗上辈子也是积了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