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多方机构发挥各自优势

普惠金融领域的风控获客和业务合作规范性,一直受到市场和监管的高度重视。普惠金融是比较大的社会性工程,需要多方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多元合作,共同拓展市场,才能将普惠金融事业进一步深化。一些金融机构之所以会用助贷模式去发展普惠金融,是因为这些金融机构在获客、客户风险评估等方面还未建立足够强的能力。

然而,助贷模式仍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和挑战。目前监管层面还没有给予助贷机构明确的身份定位,有的助贷机构是纯粹流量型,有些是具有风控审批功能的资产型,究竟应该在哪个环节进行风险隔离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多方机构发挥各自优势

首先,未来普惠金融应是一个由多元化的参与者共同构成的生态体系,其中各个参与者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普惠金融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性工程,它的确是需要多方不同的机构利用各自的优势多元合作,一起互补地去拓展市场,才能够将普惠金融的事业进一步深化。

在整个生态体系里,特别是过去一年多时间,反复提到助贷的各类合作方式,以此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内比较常见的是助贷这样一种合作模式?而在海外,比如印度和东南亚和一些海湾国家,他们的普惠金融主要由更擅长做这些小客户的小机构构成,大金融机构其实是支持一线的这些小机构发展,而不像中国,我们都是用一种业务把各参与方紧密地串在一起,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方式。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银行,无论大、小,都会用助贷模式去发展普惠金融业务?

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做普惠金融业务是一个比较苦、比较累的活——需要金融机构线下真正挖掘客户,找到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服务,很多金融机构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去完成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很难短期内建立这样的能力,因此这些机构希望依赖前端的合作方去完成获客和客户初步筛选的工作。

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多方机构发挥各自优势

另一方面,普惠金融本身是零售金融业务,需要有规模效应,不仅是做五个亿甚至五十个亿,而是想要长期盈利就必须要做大规模,这就要有一系列的风控措施及获客渠道,而相应的高昂成本对于一些小型银行来说具有较大难度,所以也会把这部分的职能外包到外面的其他机构去服务。所以,这样现在助贷的模式,会形成大家在这个体系里面不同的这样一个作用。

在普惠金融的业务环节上,一端是资金提供方,另一端是资产提供方,中间还有技术服务提供方。大型银行会兼具三方的功能,但在助贷模式下,三方功能可能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提供,有的是资金方是银行或其他非银机构,技术方和资产方可能来自于助贷机构。

所以,在整个市场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发挥出各方参与者各自的优势,以及如何解决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说,助贷的机构,目前在监管面前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身份定位,到底什么样的是合适的助贷?助贷也包括有些是纯粹流量型的,有些是带着风控审批的资产型的,到底风险的区隔在什么地方?这些资产都是金融机构表内资产,最终的风险把控防线一定要在金融机构,这毫无疑问。当然,普惠金融的风控有很多比较复杂的情况,其实也需要依赖一些前端机构去做一些前期的筛选和把控,这种合作关系应该是一种有助于未来发展的方向。

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助贷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如何去界定中间的风险保障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倾向于加入信用保证保险的方式去做,但市场上可以提供这样服务的保险公司相对较少。这其实一方面增加了中间的服务成本,另一方面,这种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或者比较脆弱。所以,如何从市场和政府监管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业务形态,也是未来如何去发展多层次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