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是谁,有什么事迹?

慕容江小白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民主革命家格外的闪耀,他一生南征北战,曾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许多人都说如果他没有早逝,蒋介石很难出头。而这位功勋卓著的英雄,就是蔡锷。

蔡锷,原名蔡艮寅,湖南宝庆人。蔡锷出身微寒,但他读书刻苦,天资聪颖,师从康有为、谭嗣同,还获得了梁启超的赏识。由于蔡锷成绩优越,他入选留学生,在1899年远赴日本留学。蔡锷希望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报效民族,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1900年以后蔡锷回到祖国,参加革命运动,失败以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锷”,表明自己不畏牺牲,流血救民的决心。在革命不断失败以后,蔡锷认识到他的能力存在局限,于是他继续在日本苦学军事理论,并与革命党一起探讨革命思想。随后,蔡锷考入日本著名军校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方震、张孝准等人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蔡锷毕业回国,他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担任军校校长,训练新军。在学校里蔡锷的能力出众,教导有方,他的军事技艺和造诣让师生们十分钦佩,李宗仁等一大批新军骨干和后来的历史风云人物都曾是他的学生。

在当时清政府统治愈发腐败,云南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以蔡锷为首的云南民主革命人士在云南策划起义。1911年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率领新军推翻了清政府对于云南等地的统治。蔡锷担任云南都督期间,他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百姓们对他十分爱戴。

袁世凯掌权以后,对蔡锷十分忌惮,将他调入北京,对他进行监视。蔡锷起初还对袁世凯抱有希望,不断上书袁世凯,为他献言献策。当袁世凯勾结日本,签订卖国求荣的《二十一条》以后,蔡锷彻底对袁世凯失望。袁世凯复辟以后,蔡锷极度愤慨,他决心推翻袁世凯的封建统治。

蔡锷秘密离开北京以后,辗转来到昆明。随后蔡锷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发动护国战争。蔡锷率领着护国军,以少敌多,以落后的装备与号称精锐的北洋军死战,最终取得成功。在全国声讨浪潮下,袁世凯知道大势已去,他被迫退位,不久以后忧郁而死。

然而当革命事业取得阶段成功以后,蔡锷的病情却不断恶化,不得不远渡日本进行治疗,但数月以后,蔡锷终因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4岁。当蔡锷垂危之时,他牵挂的依旧是国内的革命事业,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然而北洋政府没有遵循蔡锷的遗嘱,他们顺应百姓呼声,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而他也成为民国国葬第一人。

蔡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一位革命者,一位军事家,亦是一位满腔热血的爱国者。蔡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他的伟大,值得后人铭记。


历史战争



蔡锷,民国“军神”,国葬第一人,我们的“红军之父”朱德元帅曾经就是蔡锷手下的四大金刚之一。可以说,如果不是蔡锷早逝,中国近代史就要彻底翻牌了!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护国战争是蔡锷将军人生的巅峰,同时也是生命的终点,1916年11月8日,将军病逝于日本,终年34岁!


再见理想Q弹


蔡锷将军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邵阳市(宝庆府).亲睦乡蒋家冲的一个裁缝家庭.也有一种说法是出生在宝庆府武冈冈州山门镇水东大坝上。幼年时期在私塾读书.12岁中得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之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今天的上海交大前身).


189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深造,那时候的中国在清政府的腐败下,山河破碎,国力薄弱.帝国列强虎视眈眈.民族危机随时爆发.蔡锷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开启了寻求救国的民族道路.

1900年蔡锷参加自立军,后来失败改名为“锷”之后再次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1904年回国的蔡锷将军,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教练新军.

1911年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担任零时革命总司令.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担任都督.并大力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担任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唐继尧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国军三军.从四川.湘西.广西讨伐袁世凯.

1916年蔡锷病情恶化,9月去日本求医.11月8日上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在长沙岳麓山举行国葬,蔡锷也是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思想主张

实行“军国民主义”,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的救国主张.

人物趣事

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被许多野史所记载.很多被拍成电视剧作品.

文章参考蔡锷百度百科.邵阳名人蔡锷等文献.


心灵倒映


蔡锷,生于1882年12月18日,出生地是湖南,所以他是湖南人。但是蔡锷却在云南获得名望和成就,1911年在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的任上,发动起义,解放了云南,之后就职云南都督。蔡锷坐上云南地区的封疆大吏的时候,才29岁,非常之年轻。蔡锷当上了云南的都督,云南全省的气象为之焕然一新。蔡锷整顿了吏治,改善了财政,发展民营企业,大力兴办教育,还裁撤了很多军队,为民众减轻了负担。蔡锷就任都督不久,就先后两次给自己减低薪水,他是都督,薪水原本是600块大洋,他却把薪水降低为60块大洋,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这种待遇,仅仅相当于一个营长的待遇,这个事情在当时全国都是闻所未闻的。

蔡锷的老家人,知道蔡锷在云南当了大官,心想他飞黄腾达了,肯定可以依靠,所以家里人从湖南老家千里迢迢赶赴云南,见到了蔡锷。其中有蔡锷的亲生弟弟,一见面就兴冲冲的想要一个市长的职位干干。蔡锷不许。弟弟说,那给个税务局局长也许。蔡锷还是不同意。弟弟急了,给我当个营长总可以吧?蔡锷说,不可以。弟弟说,那我跟在哥哥身边,给你当一个勤务兵!蔡锷说,这也影响不好,你虽然是我的弟弟,但我不能徇私啊!于是,蔡锷给了弟弟20块大洋,把弟弟送回了湖南老家。

蔡锷在云南很有名望,袁世凯对蔡锷不放心了。1913年10月,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提调蔡锷入京。当时袁世凯名望也很大,还没有暴露,所以蔡锷就前去报道。到了京城,袁世凯给蔡锷封了一大堆的官职,还每天召见,礼遇有加。袁世凯还打算招蔡锷为女婿。在权位美色的诱惑下,蔡锷纹丝不动,不为所惑。1915年11月18日,蔡锷争取到了去日本“养病”,踏上了客轮“山东号”。杨度闻知这个事情,大惊失色,对袁世凯说,这可了不得了,这个蔡锷一去,肯定是放虎归山,放鱼入海了,他必然会对我们不利。我怕今后我们永无宁日了!袁世凯听了 非常后悔,派人去追,但是无果。

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之后,蔡锷在云南第一个宣布独立,并且誓师讨伐袁世凯。1915年12月25日,蔡锷发布通电,表示要“拥护共和,反对帝制”。之后,蔡锷亲自率领了不足万人的军队,与10万北洋军正面开战,很快就彻底歼灭了北洋军最精锐的第七师,又打散另外两个师,一举消灭了三万多人,堪称军事奇迹。

1916年11月8日,身患肺结核的蔡锷,因为医治无效而去世,年仅34岁。


怀疑探索者


蔡锷是中华民国早期的杰出领袖,他也是护国军第一军司令,他毕业于成城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军事家。

很多影视剧里都有他的形象,比如说刘德华就扮演过其人

他这一辈子做过的两件大事最著名,一件事就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对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那么另一件事就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他的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他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他在护国战争中,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我们要牢记英雄,也欢迎更多的人能关注我,关注“辽哥谈历史”,给你们讲述每一个生动感人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辽哥谈历史


蔡锷,志存高远的护国军魂,炯炯的目光中永远透露着明亮、犀利、充满自信和朝气的目光,在民国各路势力中是一股与众不同的清流,一位真正的军人,在其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中绽放了最绚烂的光彩。

今天,我们不妨走进那段历史,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民国传奇的人物。


湘西英才

蔡锷,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省一个贫寒农家,时人习惯地理上把湖南省划分为湘西、湘北和湘南三个地理区域,统称三湘大地,蔡锷的家乡是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属于湘西。

湘西地势奇峻,风景秀美,民风彪悍,同时又是难得的人文荟萃之所,后来享誊世界的沈从文、黄永玉等文学艺术大师皆是从这片神奇的土地中走出来的,而蔡锷是标准的湘西子弟,既刚毅武勇,又文采斐然,与师弟蒋百里一样,都是民国史上难得的文武双全的人物。

蔡锷的父亲是位普通的裁缝,颇有文化素养,这从他给刚出生的蔡锷取的原名“艮寅”就可以看出一二。艮是八卦之一,代表山,正应和蔡锷表字“松坡”,而寅属十二地支,属虎,历史上很多名人也取名为“寅”,比如唐寅唐伯虎、曹寅曹雪芹。可见蔡父对孩子的期望是很高的,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似乳虎一般茁壮成长,又能像二位先辈一样才高八斗,文采风流。

天资聪颖的蔡锷并没有让父亲失望,他6岁入私塾开蒙读书,10岁即能作八股文,12岁拜当地颇有名词的宿儒樊锥为师,学习经义和八股。在光绪二十一年四月(1895年)的院试中,年未及冠的蔡锷的文章让前来考查学子的湖南学政江标啧啧稀奇,当场将他补为县学生,等于未满14岁就取得秀才资格。

在年底的岁试中,蔡锷再创佳绩,名列一等,如果这样一直刻苦攻读下去,也许蔡锷会一次又一次打破湖南科举考试的年龄记录,甚至成为清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状元,但次年的一次际遇,还是改变了他往后的人生轨迹。

1897年,15岁的蔡锷跟随樊锥去省府长沙参加当年的乡试秋闱。虽然并未中举,但他的年龄和天才还是得到了湖南督学徐仁铸的赏识,在后者的大力推荐下,蔡锷得以进入当时湖南最好的长沙实务学堂,在这里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正是在这两位的悉心教导下,让少年蔡锷往后的人生变得精彩万分,也成就了未来那个剑拔南山、顶天立地的蔡锷。 他们的名字是梁启超、唐才常。

梁启超自不用多说,近代中国最有名的人物之一,而唐才常也非平庸之辈,他与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早年是同乡同窗的至交好友,并称“浏阳二杰”。有这样两位导师的教导,未来的蔡锷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自然不问可知了。


投笔从戎

对于蔡锷,梁启超尤为欣赏,他从这个天资聪颖、性格刚毅的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和蔡锷一样,梁启超也是15岁就考中举人,是名震八方的才子。所以对蔡锷的教导尤为用心,而用后来梁启超文章中的话说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虽然梁任公先前变法图强的尝试失败了,但是只要中国有蔡锷这样的少年在,那么早晚还是有站立起来的那一天。

1899年,在梁启超的鼓励号召下,蔡锷离开家乡湖南,来到当时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南洋公学入读,随即又跟随老师远赴日本留学,修习救国救民的近代化的思想和知识。

当时的日本不单是中国留学生聚集的地方,也是革命党和维新派的大本营,前来留学的青年们根据各自的信仰,也分别组织了不同的政治团体和学会。

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学习政治哲学的蔡锷自然也不例外,在校期间,他曾以笔名“孟博”、“奋翮生”投稿于梁启超所办的《清议报》,又和同乡刘百刚、吴禄贞创办“励志会”进行思想宣传,后又加入老师唐才常的“自立会”,筹划反清起义。

唐才常此时的计划已经到了倒计时的节点,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轰轰烈烈展开,清政府自顾不暇,看到机会的唐才常遂带着得意门生蔡锷回国进行活动。

他在上海与沈荩、毕永年等创立反清组织“自立会”,对外则是搞文化的“东文译社”,组织自立军,自任总司令。当年的七月一日,唐才常出面在上海愚园邀集维新人物,召开“中国国会”,推举叶浩吾任主席,宣布“不认通匪矫诏之伪政府”“保全中国自主”等事项,并由首位中国留学生容闳以英文起草对外宣言,谓“决定不认满洲政府有统治清国之权”。

同时,大会选举了容闳、严复为正副会长,唐才常任总干事。会后决定自立军分七路共同起事,定于半月后的七月十五日在汉口、汉阳、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同时发动起义,再造一个革命的、崭新的中国。

但不幸的是,因为日本方面的经费未能及时送到,原来拟定月中发动起义的江南几支队伍被迫延期至二十九月发难,但在安徽淮南大通的一支部队却未得情报,仍按期起事,随即遭到失败,自立军的计划也迅速被清廷得知。

唐才常亲自主持的湖南一路自然也逃不过清廷的耳目,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自非泛泛之辈,唐才常密谋造反的证据他一拿到手,便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对革命党人的搜捕,唐才常不幸被抓,慷慨就义,临终前题写“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以生命的代价给了好友谭嗣同一个回应。

年轻的蔡锷在进步人士的保护下逃过一劫,恩师的鲜血让他夜不能寐,他把名字由文绉绉的“艮寅”改为象征刀剑锋刃的“锷”,立志要流血救国,继续完成师长的未竟之业,用武力推翻腐朽的清廷!

再度来到日本的蔡锷放弃了横滨东亚商业学校的文科学业,投笔从戎,考入日本的成城学校及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他立志要用自己掌中的三尺长剑,还天下一个清明太平。


军校教官

光绪三十年,经过漫长的四年陆军士官学校生活后,蔡锷毕业回国,先后出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

此时的蔡锷,年轻有为,举止潇洒,做着为国培养军事人才的工作,每天扬鞭跃马,威风凛凛。在指挥练兵和教授军事知识的时候,他见解精辟,技艺娴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誊为“人中吕布”。

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军事武器和制度上的全面落后,终于痛下决心要从根本上进行全面的军事改革。

在北方,袁世凯小站编练六镇新军;在南方,清政府逐一要求各省必须至少编练一镇新军,以实现全国军事现代化。但清政府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举动让新军成了自己的掘墓人。新军的军官多是留学日本归来的军校毕业生,多数在国外都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让他们去掌握军队训练士兵,必然会让新军成为培养革命党人的温床,清政府本来是为了自己苟延残喘想出的这条生路,却恰恰加速了这个腐朽王朝的灭亡。

有趣的是,本来应该是革命先锋的蔡锷却在广西任上遭到学生的驱逐,学生竟然以为他是“保皇党人”。原因是蔡锷吸取了唐才常匆匆起事的失败和教训,平日韬光养晦,悄无声息地进行着革命的准备工作,结果引起了激进的青年学生们的误解和不满,认为这位长官“不革命”,结果蔡锷就被以“革命派”自居的一干人等驱逐了,被迫离开广西,转往他处。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这场误会背后其实牵涉了一个本省人与外省人权力斗争的问题。蔡锷因为所谋者甚大,所以行事机密,有些革命思想只敢给信任的湖南籍学生透露,平日也只跟这些老乡来往。这引起了广西当地的学生不满,认为这是蔡老师“偏心”同乡,而蔡锷又不好公开解释,导致误会越来越深,广西本土学生组织起来发起了抵制运动,蔡锷被迫离开。翻阅当时的学生领袖名册,李宗仁、白崇禧等未来桂系大佬的名字赫然在列。

但正所谓“天下谁人不识君”,此时的蔡锷的大名早已享誊西南五省,时任云南总督的李经羲就向他抛出橄榄枝,着力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蔡锷接受了邀请,于1911年初来到云南,准备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开始新的征程。

到达云南之初,蔡锷因无所任事,所以开始潜心研究兵法,他十分推崇湘籍老前辈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思路,主张“治兵之道,以择将为先”,要求为将者应赏罚分明,“以菩萨心肠,行雷霆手段“来纠正当时中国军队中武备废弛的风气,还亲自编纂了《曾胡治兵语录》作为军校的教材,这本书后来被另一位曾国藩的崇拜者所赏识采纳,成为他管理下的黄埔军校的教材,这个人就是蒋介石。

该年7月,清廷发下命令,蔡锷云南陆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而此时距离武昌城头的那声枪响,已不足三个月的时间。


革命督军

新军的编制仿自日本,一镇下辖两协,所以蔡锷的职位相当于日军的旅团长,这已经是可以挂少将肩章的高位了。这一年,蔡锷29岁。他终于有了足够的权力和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和设想来进行军队的训练和改造工作了。


当时,云南和全国一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学龄儿童,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潮风起云涌,各种起义正在酝酿之中。蔡锷所掌握的新军19镇和云南讲武堂中有大批同盟会会员和从日本回国的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他们活动频繁,积极策划和组织反清革命斗争。

对此蔡锷自然心知肚明,他虽未参加同盟会,但恩师唐常才遇害的那一幕他始终未曾忘怀,蔡锷暗中与同盟会保持联系,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协助。他向同盟会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支持”。

同年9月,“天下未乱蜀先乱”,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影响波及周边数省,东边的湖北更是借势而起,利用省内清军调去入川镇压、府城防务空虚的机会,一举发动了武昌起义,“首倡义举”获得成功。

随后就算多米诺骨牌一样,南方各省纷纷起义响应,清廷在长江流域的统治土崩瓦解。与四川相邻的云南省自然也不会脱离革命大势,手握兵权的蔡锷同云南省的革命派人士李根源、唐继尧商议后决定举兵响应,逮捕云南总督李经羲,夺取政权。

在当时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李经羲自然没有反抗的余地,蔡锷本人宅心仁厚,毕竟李经羲在过去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并未太过为难这位过气的前清官僚,在攻打总督府的时候还喊话让其去法国领事馆避难,以免被炮火波及。后来又派人礼送其出省,可谓仁至义尽,不失君子本色。

1911年11月1日,“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举为云南都督。他一面派遣部队进入四川和贵州来巩固革命成果,另一面开始着手解决云南的内政问题,尤其是政治、军事方面的积弊。因为他的正直清廉,果敢能干,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他被拥戴继续担任云南省都督,但蔡锷认为“军人干政”乃是时弊,在任职不到一年后坚决拒绝了云南父老要他留任的要求,接受了袁世凯的邀请,去北京政府的陆军部任职。


京城困局

不得不说,辛亥革命初期蔡锷对袁世凯是抱有幻想的。这位单纯的军人只看到了袁世凯才士卓越、经验老到、做事纯熟的一面,认为当时的中国非袁世凯这种强人不能收拾局面,甚至发电称赞其“宏才伟略、群望所归”。所以在革命后的南北议和后来的“二次革命”中他都是袁世凯北洋政府的支持者,这并非出身对袁的愚忠,而是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公义,至于蔡锷真正认识到袁世凯“大总统”背后那不可告人的野心和阴谋,则是在他去北京任职之后了。


作为独裁者,袁世凯有着所有独夫的通病,即疑心很重,尤其掌握一地军政大权的各省督军更是他的心腹大患,即使在“二次革命”中这些人对他表示了支持,他也不放心,平定“二次革命”后他立即将各地方都督召到北京,进行笼络并监视,这其中就包括蔡锷。

蔡锷这个人袁世凯是了解的,一心为公,思虑单纯,乃是举世无双的高尚人物。老袁自知跟他不是一路人,索性放弃了用金钱美女加以笼络的心思,只是在官爵上把蔡锷拔得高高的。什么昭威将军、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虚衔不要钱似的给蔡锷加封,就是不让他接触实际的军务。

蔡锷在这时慢慢觉出了不对劲,当时西南边境形势紧张,用蔡锷自己的话就是“英窥西藏,法窥滇黔桂粤之谋日迫,边陲多故,危机已伏。若屏藩不固,国将不国”。

为此他伏案疾笔,拟定了对国家极有战略价值的《西南五省边防计划》,呼吁中央尽快予以落实,以保一方国土。可是袁世凯在干的事情则是忙着镇压国内反对派,回收各地督军的权力,甚至为了扩充北洋军不惜向外国银行财团举债借款,对于国防却是不理不睬或者一味应付,完成没有一国领袖该有的责任和大局观。

蔡锷意识到,也许自己认错人了,固然这位袁大总统有一统中国的“雄心”,但是他的私心远大于公义,所作所为都是从自身和北洋小团体的利益出发,这种人当权,当非国家幸事。但此时他兵权已失,一时也没有办法可想,只好埋头于军事学术研究,希望找出一条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可行性办法。

1915年,袁世凯的个人野心已膨胀到无法抑制的地步,他开始公然撕下“革命功臣”的面具,毫无顾忌地指使手下在舆论上给自己造势,窃国称帝的念头已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同年5月,《二十一条》的签订让蔡锷彻底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袁世凯为了称帝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此贼不除,国将不国!他觉得自己必须得做点什么了!


巧妙周旋

虽然蜗居北京已逾一年,但蔡锷相信,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多年来经营的基础,只要能够回到云南振臂一呼,滇军还是会跟着他奋战到底的。

眼下袁世凯窃国称帝已是板上钉钉,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正直军人,蔡锷是坚决不会接受袁世凯称帝的,让他给这个窃国大盗下跪叩首,他宁肯玉石俱焚。袁世凯也知道自己称帝的行径不得人心,所以他随时关注舆论动态,对蔡锷这样在地方上有影响的实力派人物更是严加提防,基本是从礼遇变成了软禁。

蔡锷发现自己外出的时候随时会有人盯梢,更可怕的是,他已经不能离开北京了。

面对困局,蔡锷决定去找同样在北京的恩师梁启超商讨对策。此时梁启超已然淡出政坛,专心学问,但是同样对袁世凯的行径气愤至极。眼见自己的学生胸怀天下,欲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自然十分欣喜,决定尽自己一切可能来帮助蔡锷脱离北京,而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麻痹袁世凯。

于是蔡锷做出一副热心的样子,表面上衷心拥护袁世凯称帝,实际上却悄悄将家眷分批安排送离北京。随后经友人周善培策划,故意装出一副浪荡公子的模样,整日在市场、戏院、八大胡同治游,并引出了一段民国史上的佳话,即与一代名妓小凤仙的浪漫爱情故事。

接着一个月,蔡锷又装病,先入北京的日本医院,然后串通医院出具证明书,要蔡锷赴日本就医。经梁启超帮助,蔡锷随即逃出北京,奔赴天津,经水路脱离虎口。

后来,蔡锷从海上聚首越南回到云南。12月25日,他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护国讨袁

虽说蔡锷让医院在他的病情上进行了夸大,但事实是此时他的健康已经不理想了,北京寒冷干燥的天气让身为南方人的蔡锷极不适应,水土不服加上心情郁闷,让他的喉部产生了严重的疾病,咳嗽不止,不然也不会瞒过精明的袁世凯。

而如果蔡锷确实是按照医嘱于此时到日本进行治疗的话,很可能也不会英年早逝。但他目前还有比治病更重要的事情去完成,那就是护国讨袁。

他来昆明前已有梁启超商定:“云南于袁氏下令称帝后即独立,贵州则越一日后响应,广西则越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力下四川,以广西之力下广东。”

12月25日,即袁世凯“登基”前一个星期,蔡锷通电全国,正式宣布云南独立,恢复都督府,唐继尧任都督,并组织护国军,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军入川;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率军由滇南经百色入粤;唐继尧兼任第三军总司令,坐镇后方。由此发动了声讨袁世凯的护国战争。

蔡锷指挥的第一军主攻方向是四川,计划是率四个旅约八千人入川,拟对川边敌军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夺占叙州、泸州等战略要地,再北攻成都、东取重庆,尔后挥师东下,与湖南方向的护国军会师武汉。

此时蔡锷麾下将星闪耀,顾品珍、刘存厚等在民国史上留下名字的次们都是蔡锷部的团长、营长,而未来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朱德老总,这时也在蔡锷军中担任支队指挥官,而且朱德部队还一度杀到距离泸州仅几千米的地方,是第一军在护国战役中推进的最远距离。

袁世凯派去与蔡锷对垒的是北洋军第二路军司令张敬尧,此人心狠手辣,敛财成性,但军事指挥与蔡锷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他手底下八万号称精锐的北洋军,居然与前后算起来不过两万人的蔡锷部打了平手。

虽然护国军限于兵力和后勤补给的劣势没能实现会师武汉的战略意图,但泸州的拉锯战牵制了袁世凯的大量兵力,使其面对其他地方的护国运动无可奈何。最终,在全国人民的一片骂声中,众叛亲离的袁世凯灰溜溜地取消帝制,宣布下台,复辟闹剧无果而终。

护国战争胜利结束后,蔡锷一度任四川督军兼省长,但是他的喉部疾病已经严重到了非医治不可的地步了,他只好放下手边事情,真正地去日本开刀治疗。

谁曾想这一去却是永别,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医治无效,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逝世,年仅34岁。


蔡锷一生光明磊落,生平不爱钱,不恋权,常说的是“人以良心为第一命,令良心一坏,则凡事皆废”,在那个有枪便是王的动荡乱世中,他是一个罕见的不当军阀、不谋私利的真正军人。

正如他的莫逆之交陶菊隐先生所说:“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犹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

蔡锷的灵柩运回上海时,“执绋万人,举国摧痛”,孙中山致送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他比作东汉的班超和马援,给予了高度评价。

1917年4月12日,以国葬礼葬于长沙岳麓山白鹤泉左后方山上,占地面积1620平方米,成为享受国葬待遇的民国第一人。

蔡锷的死让他的老师梁启超悲痛欲绝,他在挽联中写道:“国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六年以后,梁启超还在演讲中沉痛呼唤:“不死的蔡公啊!请你把你的精神变化百千万亿化身,永远驻在我们青年心坎里头。”


蔡锷,以他短暂而绚烂的一生,为我们演绎了一曲真正的少年中国之歌!


朝闻历史


蔡锷(1882年12月18日至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是中华民国初年杰出的军事领袖,一位叱咤风云的青年将领。蔡锷短暂的一生,却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向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敲响了丧钟。第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蔡锷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之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制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少年时期的蔡锷曾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又东渡日本学习。回国之后,积极参加革命运动。

1910年云南新军官兵五华山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之后,蔡锷联络滇,川,黔,桂,粤五省军队,联合抗击英法侵略者,并组织新军,为推翻满清王朝,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5年,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声讨。蔡锷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干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


绮阁书生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人。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幼年在私塾读书。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收到梁启超的赏识,与之有着深厚的师生情意,后又入上海南洋公学(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常才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蔡锷”,立志“流血救民”,再去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1904年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蔡锷与唐继尧,刘云峰等谋划云南起义来支持武昌起义。10月31日,起义军胜利攻占云贵总督署,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数日后,云南各府、州、县传檄而定,全省光复,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被彻底推翻。蔡锷在出任云南都督期间,大力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受军民爱戴。

1915年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唐继尧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分别从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师讨袁。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

护国军以弱势兵力与当时精锐的北洋军,激战数月,有力的支持了其他地区的反袁行动。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1916年7月6日蔡锷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是此时的蔡锷已经重病缠身,只能草草处理四川善后事宜,九月东渡日本治疗。

1916年11月8日,蔡将军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蔡锷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为了他在岳麓山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国葬第一人。


倾一生


蔡锷,1882年生,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15岁参加维新变法运动,18岁参加自立军,19岁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23岁领导并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的扩国战争,1916然后英年早逝,为早期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因蔡锷在民国初期的贡献,他的故事为许多人所知,我今天讲一讲蔡锷与朱德之间亦师亦友的故事。

早在延安期间,朱德在中央学校授课时曾提到:“我一生有两个老师,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毛泽东。参加共产党以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参加共产党以后,我的老师是毛泽东,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

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的朱德,把蔡锷作为自己“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足见对蔡锷的敬重。为什么朱德会有如此高的评价?这还要从朱德与蔡锷之间一段亦师亦友的经历说起。

蔡锷从日本回国后,曾在云南任职,担任云南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同时还担任着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教官。朱德当时正在讲武堂学习,蔡锷由此就成了朱德的老师。据朱德回忆,蔡锷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上课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据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记载,朱德认为自己的老师领导能力超强,“一个连最狡黠善变的官僚也会中他计谋的领导人”,“头脑似乎充满了天才的智慧”。

有一次朱德有事找蔡锷,因没有与卫兵做好沟通,蔡锷的卫兵误以为朱德是刺客,闹出了笑话。二人不打不相识,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重九起义时,蔡锷担任最高指挥官,朱德担任连长。由云南进入四川时,挑选又被提拔为上尉连长,后又升少校,蔡锷还在全军大会上特意表扬朱德,称朱德是为数不多获得“援川”和“光复”两枚勋章的人之一。1913年,袁世凯电令蔡锷到北京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临行之时,蔡锷与朱德通过电报联系,朱德认为袁世凯调蔡锷到北平工作是“杯酒释兵权”,建议蔡锷不要去北京。蔡锷的态度非常坚决,表示“谁要是拉中国往回头路上走,我就带你一起去割下他的首级来。”

袁世凯称帝计划暴露后,蔡锷秘密返回云南,决定发动护国战争。蔡锷亲自担任第一军总司令,朱德由上校团长任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长。在进攻四川期间,朱德又任第二梯团第三支队长,后又被提升为少将。朱德的军队英勇善战,是护国军中的一支所向披靡的劲旅。

后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朱德到码头送行,这也成为二人最后一次见面。1916年11月8日,蔡锷在日本去世,朱德获悉后非常悲痛,并写下挽联以悼念自己的师长:

勋业震寰区,痛者番向沧海招魂,满地魑魅迹踪,收拾河山谁与问;

精灵随日月,倘此去查幽冥宋案,全民心情盼释,分清功罪大难言。

在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时,朱德写下七言古诗八首,其中一首即是赞扬蔡锷的:

靳逃钟死人称快,举出都督是蔡锷;

五华山上树红旗,出师两路援川鄂。


十亩桑闲


如果问起蔡锷将军的红颜知己是谁,可能很多人立马会回答道,小凤仙。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另外一位女子,她在蔡锷将军生前和蔡锷将军相依相伴,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红颜知己,那就是潘慧英。

蔡锷将军是近代有名的儒将,文武双全、一表人才这些词用在他身上最合适不过。一个是青年才俊,一个是红颜佳人,在民国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两人从相识到相伴,本来也可以是一对神仙眷侣,可惜时局动乱,蔡锷将军早逝,两人过早的就阴阳相隔了。

1911年的时候,蔡锷来到云南省,在这一年里,他和潘慧英相遇了。不过此时他已经结了婚,妻子在家里照顾双亲,蔡锷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处理军政之事,和家人聚少离多。潘慧英的父亲是当地的乡绅,在当地颇有名望,潘慧英从小就进私塾接受教育。她聪明好学,而且娇小可爱,从小就有不少人喜欢她,长大之后,媒人更是踏破了门槛。但是潘慧英却一个也看不上。

当时蔡锷在云南出任都督,平时公务非常繁忙,妻子又远在湖南朋友们都觉得他身边缺个女人照顾,就建议他再结一门亲事,并且为他举荐了潘慧英。在这之前,两个人已经见过。虽然潘慧英比蔡锷小13岁,但是像蔡锷这般优秀耀眼的人物,还处于少女时期的潘慧英很难不动心。潘慧英的温柔以及才貌也让蔡锷心神荡漾,而且潘慧英受到了高等教育,经常能和蔡锷产生一些思想上的碰撞,这给于蔡锷极大的安慰。1912年的时候,两个人办了一个简单的婚宴,只邀了一些非常亲近的朋友参加。潘慧英在嫁给蔡锷之后,并没有那种官太太的张扬,她很少和蔡锷一起在公共场合出现。蔡锷平时生活作风简朴,所以潘慧英身边也没有丫鬟,每次家里来客人的时候,都是潘慧英亲自下厨的。蔡锷的公务没那么繁忙的时候,便是两个人的二人世界,一直是亲密异常。

蔡锷于1913年的时候,被袁世凯派到了北京,携潘慧英与之同行。第二年蔡锷的母亲和他的原配夫人也来了北京。此前袁世凯已经开始怀疑蔡锷的忠心,其实蔡锷心里非常反对袁世凯的专制,为了降低袁世凯的猜疑之心,蔡锷开始表现的胸无大志起来,故意在花丛里面流连,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小凤仙。与其说他和小凤仙是红颜知己,倒不如说他只是利用小凤仙的身份来为自己辩护。

蔡锷之所以选择小凤仙,一是因为年纪比较小、思想纯,二也是因为小凤仙的气质也比较正,也有些学识,一方面可以作掩护,另一方面多少也能交流的下去。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小凤仙为了不暴露蔡锷的行踪,面对质问,坚决不开口,这才使得她的侠义之名广播开来,而他们之间亲密的“感情”也因为广为人知。不过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蔡锷在外面漂泊不定的日子里,会时不时的给潘慧英写家书。家书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股深情的相思。蔡锷死后,潘慧英虽然只有21岁,但却依然守寡到死,终身没有再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