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打我們襁褓中睜開雙眼感受這個光明的世界開始,我們就再也離不開“光”這個神奇的東西。它真的很神奇,它既不是固體、液體,也不是氣體,既不能捧之把玩,也不能食之果腹,古往今來,人們對“光”更是一種莫名的敬仰,如光榮、光明、風光、春光……等等一大波類似的詞語都是對人或物的極盡讚揚。而玩家們對於計算機性能的追求,不也可看作是一個追光的過程嗎?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對於光的認識應該是非常非常貧乏的,比如曬太陽為什麼覺得熱?光如何引起我們的視覺?為什麼光有各種顏色?光是物質嗎?等這些問題能答上來應該沒幾個,其實,光的本性困擾著古往今來的所有物理學家,科學家們對光的認識也是歷經曲折。

科學家們對光的認識:粒子還是波?

關於光的第一個系統的理論是惠更斯1690年的《光論》,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光源發出的機械波。不久之後,牛頓在1704年發表《光學》提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理論,此時距離他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建立整個經典力學已經足足過去17年。牛頓力學仍是今天大部分物理學的基礎,但牛頓的光學體系早就已經支離破碎,可見對光的認識有多麼困難。牛頓認為光是從光源發出的高速直線運動的彈性微粒流,這些粒子就像小彈珠一樣,不同的彈珠有不同的顏色,它們攜帶能量,所以不斷照射可以生熱。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牛頓與惠更斯的粒波之爭

不過牛頓的理論幾乎沒有任何證據,他最有力的證據是他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長。但是科學從不迷信權威,後來的實驗發現了光具有和水波非常相似的性質,惠更斯的波動說風靡一時。然而,牛頓畢竟還是牛頓,他提出的微粒說沉寂了201年後,在1905年又被愛因斯坦拿出來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沒錯,愛因斯坦不是因為相對論,而是因為光的微粒說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牛頓的棺材板是不是要壓不住了?兩百年前我就說過的東西,你們還搞不懂。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概括起來,人們對光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這樣幾個階段:

1. 惠更斯和牛頓相繼提出兩種理論,都沒有足夠的證據,由於牛頓是院長,微粒說佔據主流;(牛頓發現的三稜鏡色散現象,證明了白光由七種單色光組成,用這兩種理論都解釋得通。)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色散的微粒解釋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色散的波動解釋

2. 直到1801年一個叫楊的人做了一個實驗,證明了光是一種波,波動說又佔據上風;(這是後面重點要講的)

3. 1864年麥克斯韋方程組橫空出世,預言了光是一種電磁波,雖然不同於惠更斯所說的機械波,但波動說的地位更加難以動搖;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電磁波

4. 1887年赫茲發現了光電效應,但無法用波動說解釋,1905年愛因斯坦又提出光子說,用量子的觀點解釋了光電效應;(光電效應:用光照一塊金屬板,金屬板中的電子會被打出來,這種電子稱為光電子。下圖金屬板連在驗電器上,就可以檢測出跑出來的電子的數量。)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光電效應

5. 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認為所有物質都對應著一種波,標誌著“波粒二象性”概念的建立,光既是粒子也是波。

探索光的本質

接下來我們就隨著歷史上物理學家的步伐,探索一下光是什麼。

要想深入瞭解光的本質,先要弄清楚波到底是個什麼玩意。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波,比如水波、甩動繩子的一股股波,像這樣: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水波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繩子中的波

這些波都是機械波,它們在介質中傳播,比如水要依賴一個個水分子來傳遞這種振盪,繩子的每個質點扯動它附近的繩子以傳播波;最開始光的波動說也認為光是一種機械波,在“以太”中傳播,而麥克斯韋預言光是一種電磁波,是電場和磁場的交替變化在傳播,不需要介質,可以在真空中傳播。1887年邁克爾遜和莫雷證明了宇宙中不存在“以太”這種東西,證實了麥克斯韋的預言(沒錯,也就是在這一年,光電效應被發現,波動說無法解釋)。

但無論是機械波還是電磁波,既然都叫做波,必然有一種共性,那就是波的本質——干涉疊加。想象繩子中有兩列傳播方向相反的波,就會是這樣: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波的疊加

紅色和藍色代表兩列單獨的波,把它們的幅度代數相加,黑色則是繩子實際的振動情況。這樣兩列或多列獨立的波在空間上相遇時產生的疊加,我們就叫干涉。

在介紹那個叫楊的人的實驗之前,還要了解波的另一個特性,就是衍射。衍射就是波繞過障礙物繼續傳播的現象。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水波的衍射,水波經過一個縫之後,就會是這個樣子: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寬縫衍射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狹縫衍射

縫的寬度越窄,衍射作用就越明顯。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是不是平時如果窗戶開了一條很小的縫就會很吵,把窗戶關死就立刻安靜下來了?這完全是因為聲波衍射的結果。聲波的波長一般在零點幾米到十幾米左右,門縫的寬度就算一釐米,相比波長是非常小了,所以衍射效果很明顯。我們的收音機、手機信號也都需要通過衍射來傳到我們手機,如果你在一個密閉或者偏僻的角落信號就會很差了。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但是,光的波長在幾百納米,波長非常小,所以門縫什麼的對它來說都太寬了,所以我們一般說光沿直線傳播,就是認為它沒有衍射作用。1801年,托馬斯·楊巧妙設計了一個實驗,讓一束相干光經過兩個很小很小的狹縫,如果光是波,就應該會像水波一樣干涉: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水波干涉

而如果光是粒子,則應該會像子彈槍一樣(一個子彈槍掃射,如果只開1孔,牆上的子彈分佈應該會像P1一樣,2孔亦然,如果兩個孔都打開,毫無疑問牆上的子彈分佈就是P=P1+P2):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事實是,光像水波一樣。楊氏雙縫干涉的結果是這樣的: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楊氏雙縫干涉


光通過雙縫後沒有照亮整個屏幕,而是出現明暗相間的條紋。這充分說明了光是波,而不是粒子!托馬斯·楊說:“儘管我仰慕牛頓的大名,但是我並不因此而認為他是萬無一失的。我遺憾地看到,他也會弄錯,而他的權威有時甚至可能阻礙科學的進步。”幾十年後,麥克斯韋的方程組告訴我們,光是一種電磁波,它是由於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相互激發以在真空中傳播,徹底解釋了光的波動性的物理基礎。

看起來,光是一種波已經無可爭議了。但很快風雲突變,赫茲的光電效應無法用麥克斯韋的方程解釋。光電效應的詭異現象在於:如果增大入射光的強度,跑出來的光電子的速度並不會增大,僅僅是數目變多,看起來,每個電子都有自己的配額,注入能量越多,獲益的電子越多,但每個電子不會獲得更多的能量。波動說無法解釋這一現象,物理學再次陷入了困境。

1905年的愛因斯坦,26歲(孩子都兩歲大了),連發5篇論文,3月份用一篇論文解決光電效應並因此或諾獎,4月份用另一篇論文取得博士學位,5月一篇論文創立狹義相對論。開了掛吧?光電效應的解釋是,光是一種粒子(光子),每個光子都具有一個特定的能量值,這個值只和這個光子的頻率有關(光子哪來頻率??其實是說的這個光子對應的電磁波的頻率,這就為日後的波粒二象性埋下了伏筆)。

光電效應中每個電子只吸收一個光子,所以當增大光強時實際上是增加了光裡面的光子數目,所以被打出來的光電子就變多了,但每個光電子獲得的能量還是一樣的,速度不會增加;如果改變入射光的頻率,相當於改變了每個光子的能量,頻率越高光子能量越大,如果光子的能量太小(頻率低於那個閾值),就不能激發光電子,光電效應就沒有了,這也符合實驗現象。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火焰,藍色的光子頻率高,溫度也就高,紅色黃色的就不行了,燒菜都要用藍色外焰燒哦~

看起來,波動說和粒子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時候粒子說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用波動說解釋,波動說解釋不了的粒子說湊數。還可以這樣的嗎?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20世紀以前的物理學家,有研究力學的、熱學的、電學的、光學的,而20世紀的物理學家,全部都是研究量子力學的。1927年第五次索維爾會議合影(下圖),相信很多童鞋都知道這是

最天才的一張照片,29人中有17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當然,居里夫人還獲得了化學獎)。索維爾會議,就是召集全天下最聰明的科學家來討論量子力學,因為沒有一個人能搞明白量子力學。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1927年索維爾會議,科學界的超豪華陣容

量子力學的產生,就從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1905年愛因斯坦引入光子開始。1923年德布羅意說:任何一個物體都對應一種波,每個物體都有波粒二象性。我們先來看看1961年的電子干涉實驗,這個實驗被《Physics World》評為物理學史上最美的實驗。它美就美在用電子做出了跟楊氏干涉完全一樣的結果(像之前的子彈槍一樣,這次用電子槍掃射):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電子干涉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這說明,電子也像光一樣,可以表現出跟乒乓球不一樣、而跟水波一樣的干涉疊加的性質。這證明了德布羅意的說法,我們有理由因此相信任何物體都具有波動性。什麼?那子彈槍那個實驗為什麼沒有波動性?實際上,根據德布羅意給出的計算公式,對於子彈來說,波長是如此之短,以至於干涉圖案變得非常細密,細密到人們用任何探測器都無法分辨,我們所看到的子彈的分佈只是干涉的一種平均(下圖右)。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光”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各位童鞋一定承認我說得好像很有道理,但還是不太相信,所有物質都對應一種波?啥意思?德布羅意自己也搞不清楚。1926年馬克思·玻恩提出統計詮釋,認為這種波是一種概率波,即粒子出現在空間某一位置的概率,所以大量電子或光子可以體現出波動性,他們出現在不同位置的概率有的位置大有的位置小,就表現出了干涉的圖樣。

後來,人們可以控制光子一個一個地發射,每個光子通過雙縫後,都會打在接受屏的某一個位置,這是妥妥的粒子性。但每次同樣地發出一個光子,光子最終到達的位置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一個發射很多很多的光子,他們就會按照概率的統計分佈在屏幕上,形成干涉圖樣(單光子干涉)。少量光子往往體現粒子性,而大量光子則體現波動性。

光是物質,它攜帶有能量,是波也是粒子

等等等等生活中的光學現象,只要從粒子性和波動性兩個角度考慮一下,沒有什麼解釋不了的呢。故事也聽了,知識也學了,自己能說清光是什麼了嗎?來來來,劃重點,1801年的楊氏干涉說明光是波,1905年愛因斯坦光電效應說明光是光子,1961年電子干涉實驗證明一切物質都既是波也是粒子,叫做波粒二象性。

現在明白光是什麼了吧?現在想想開頭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曬太陽會熱?因為光子攜帶能量,也因為電磁波傳輸能量。光如何引起我們的視覺?因為有光子打在我們的視網膜上,也因為電磁場的振盪引起視神經的反應。光為什麼有各種顏色?因為不同頻率的光子攜帶的能量不一樣,電磁場的振盪速度也不一樣,引起視神經不同的感覺。光是物質嗎?是的,光具有能量和動量,當它照在靶上時會產生壓力,稱為光壓,小編將來的研究方向就是光壓驅動其它粒子加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