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余晖,张议潮驱逐吐蕃收复河西,却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馅饼

唐宣宗时期,对外战争也是曾出现了大唐强势阶段,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大唐收复了河西,解除了吐蕃对西域的控制,唐宣宗也是被后世称为小太宗,但是说到驱逐吐蕃收复河西这件事,其实更多的是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砸到了大唐和唐宣宗头上,河西之地也只是名义上归属大唐,但其管辖统治权还是在张氏集团手里。

先说一下唐宣宗这个人,他可是很有心计的,他是唐宪宗的儿子,而在他和唐宪宗之间还有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四位皇帝,当时在唐穆宗和唐武宗还有后代的情况下,唐宣宗竟然可以继承地位,完全是靠他前期的装傻充愣,让宦官集团错以为他是一个很好掌控的角色,结果当其继位后,才发现他是一个有着野心的帝王,有时间给大家好好描述一下这位很有故事的帝王的崛起之路。

大唐余晖,张议潮驱逐吐蕃收复河西,却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馅饼

其实唐中后期的确有严重的宦官专权问题,宦官集团掌控着神策军,有左右皇权继承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唐朝的宦官专政没有汉朝那么严重,大家可以去查下唐朝中后期那些被宦官扶立的皇帝只要不是贪图享乐的,在继位后都有打压宦官的策略,所以给我的感觉是,唐朝的宦官专权更像是宦官集团以家奴的身份参与到皇家权力争夺当中,只是扶立自己的主子推翻前任帝王的活动罢了,宦官集团也是需要自己主子巩固自己地位的。

说的有点多了,我们说回大唐收复河西的事情,说起这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就绕不开一个人,也就是张议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的都是张义潮,但是很多人都喜欢叫张议潮了,个人也是比较习惯叫他张议潮,所以以下内容都以后者为准)。河西之地的收复,就是他主导的张氏集团主力从吐蕃夺回来的。

大唐余晖,张议潮驱逐吐蕃收复河西,却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馅饼

安史之乱时期恰逢吐蕃国力巅峰阶段,大唐为了平乱,从河西之地调回了大量精锐部队,由此给了吐蕃染指河西之地的机会。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安禄山之乱,肃宗起灵武,悉召河西兵赴难,而吐蕃乘虚 攻陷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虏。

《补唐书张议潮传》吐蕃乘虚,凉陇诸州次第陷没,惟沙州至大历中尚固守。

此后吐蕃控制原大唐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统辖之地,也就是河西之地,唐朝中后期也是陷入了对付国内藩镇的阶段,连南诏都动不动和大唐发起战争,在军事上吐蕃更是不忌惮大唐了,唐王朝在未完成解决内部藩镇问题之前,是无力在西线和吐蕃发动大规模战役,来夺回河西统治权的,所以吐蕃能够轻易控制河西之地数十年,直到张议潮的出现。

但是两唐书中都没有给张议潮专门列传,罗振玉先生曾撰写了《补唐书张议潮传》,也算是给张议潮免除了些遗憾吧。

大唐余晖,张议潮驱逐吐蕃收复河西,却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馅饼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得知,张议潮可以夺回河西之地,前提条件之一是,吐蕃国内发生了不亚于唐朝安史之乱的内乱,吐蕃国力开始大幅度下滑,对周围地区的控制力也是大不如前,由此张议潮才可以快速驱逐在河西之地的吐蕃势力。

《补唐书张议潮传》逮会昌二年吐蕃赞普死,无子,立妃綝兄尚延力子乞离胡,国人以为不当立,多叛去,国内大乱。别将尚恐热亦叛,自尊为宰相,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构兵,连年不决。

《新唐书.吐蕃列传》会昌二年,赞普死,论赞热等来告,天子命将作监李璟吊祠。无子,以妃綝兄尚延力子乞离胡为赞普,始三岁,妃共治其国。大相结都那见乞离胡不肯拜,曰:「赞普支属尚多,何至立綝氏子邪?」哭而出,用事者共杀之。

会昌是唐武宗的年号,也就是在唐宣宗继位之前,吐蕃就开始内乱了,到大中二年张议潮于河西起事,已经过去六七年了,简单来说就是吐蕃的朗达玛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争立,大臣们分成两派,从此吐蕃王室分成两支,累年相争,战乱不已,吐蕃在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总之就是谁都不服谁,结束这场动乱的唯一可能性就是一家独大,平息各方,但是没有这一股实力出现,吐蕃此次动乱让曾经强大的吐蕃帝国彻底瓦解。

大唐余晖,张议潮驱逐吐蕃收复河西,却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馅饼

《新唐书.懿宗本纪》苏毗等疑不战,恐热引骁骑涉水,苏毗等皆降,思罗西走,追获,杀之。恐热尽并其众,合十馀万,自渭州松州,所过残灭,尸相枕藉。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恐热闻婢婢弃鄯州,自将轻骑五千追之。至瓜州,闻怀光守鄯州,遂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降。以太仆卿陆耽为宜谕使,诏泾原、宁武、凤翔、邠宁、振武皆出兵应接。

吐蕃这场旷日持久的内乱,给了大唐机会,当然主要还是给张议潮机会,在吐蕃内乱的阶段,唐宣宗是没腾出手西进,而唐懿宗则沉溺于玩乐,没有心思西进,而且当时大唐的国力也不足以支持唐王朝陷入长时间的对外战争,只是有河西州郡逃难到唐王朝的百姓,唐王朝派兵迎接了一下,所以张议潮成为了这段历史中最耀眼的名字。

在吐蕃内乱已经影响到河西之地且吐蕃的影响力锐减后,张议潮主导了夺取沙洲的第一战。

《补唐书张议潮传》大中二年,议潮乘隙率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定沙州。摄州事,复缮甲兵,耕且战。遣押衙高进达等十辈,首操梃内表,其中东北走天德城,因防御使周丕请命于朝。

《旧唐书.宣宗本纪》(大中五年)沙州刺史张义潮遣兄义泽以瓜、沙、伊、肃等十一州户口来献,自河、陇陷蕃百余年,至是悉复陇右故地。以义潮为瓜沙伊等州节度使。

大唐余晖,张议潮驱逐吐蕃收复河西,却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馅饼

张议潮相对轻松的夺取了沙洲,沙洲是曾经苦守10多年年,最后才被吐蕃活活用围城夺下的重镇,大家有时间可以去查一下一个叫阎朝的,就是他率领沙洲军民苦守沙洲,令吐蕃久攻不下的,最后是实在打到绝境了,才有条件的投降了,如果当时安史之乱没有持续那么久,没有造成那么大的影响,或许阎朝真的能坚持到大唐援军的到来。

而吐蕃当年用最大代价打下的沙洲,却轻易被张议潮夺回去了,也是说明了当时吐蕃忙于内战,各地军队大多被抽调了,沙洲城内的吐蕃部队不会太多,所以在得知城内有人起事后,为数不多的吐蕃部队直接撤走了。

张议潮也是在3年之内先后收复河西十一州,并派人去和唐王朝联系,获得了唐宣宗的封赏,虽然得不到唐王朝的实际支持,但是张议潮此举无异于给吐蕃提个醒,我背后有大唐,虽然此时大唐没有了往日强盛,可是陷入内乱的吐蕃也要考量大唐介入河西所带来的影响。还有就是历史上没有记载,张议潮在夺取河西十一州的战争中,是否遭遇过吐蕃的主力部队,个人觉得是没有的,毕竟当时吐蕃各方势力谁也没有心思去夺回河西的控制权,这也是张议潮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控制河西大部分地区的原因。

大唐余晖,张议潮驱逐吐蕃收复河西,却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馅饼

眼看是形式大好,可是不巧的是大唐没有国力去实际控制名义上回归的河西之地。

张议潮以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来归,而宣、懿德微,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已。

可以说唐王朝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回来大部河西之地,这就绝对是一个天大的馅饼砸到了唐宣宗头上,但是却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馅饼,唐宣宗在得知河西之地收复后,曾激动地说过,“宪宗常有志复河、湟,以中原方用兵,未遂而崩,今乃克成先志耳”,唐宣宗也是感觉对自己这位父亲有个交代了,只是唐朝没有实际统治河西之地的实力,只能是在河西之地就地组建归义军,张议潮成为了第一任归义军节度使,河西之地实际上是大唐控制不了的一个藩镇,只是当时张议潮还很在乎名分问题,以及个人相对忠心于大唐,才让大唐失去数十年的河西之地与唐王朝存在着看着不错的关系,但在张议潮死后,你就会发现,控制河西之地的张氏集团对大唐大多数时候是不理不睬,张议潮的孙子张承奉更是直接自称天子,建立了西汉金山国。

大唐余晖,张议潮驱逐吐蕃收复河西,却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馅饼

而且在张议潮被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后,河西之地和唐王朝之间的联系还是被凉州阻隔的,当时凉州是吐蕃最后能够有效控制的地区,而攻打凉州,也是张议潮主导的,唐王朝也是没帮什么忙。

《补唐书张议潮传》咸通二年九月,议潮自将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遣使入告,情辞恳直,帝用嘉之。

张议潮收复凉州已经是唐懿宗时候的事情了,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唐王朝无力实际统治河西,可是在对待凉州的问题上还是有些心思的。

《补唐书张议潮传》明年,置凉州节度使,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发郓州兵二千五百人戍之。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吐蕃陷凉州,张掖人张义朝募兵击走吐蕃,唐因以义朝为节度使,发郓 州兵二千五百人戍之。

也就是说在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唐王朝设置了凉州节度使,凉州是大唐曾经最具实力的河西节度使治所,而大唐设立凉州节度使,给我的感觉是,这是唐王朝在牵制张议潮,并没有将凉州划归到归义军节度使的管辖范围,而且还派郓州兵2500人驻守凉州,虽然唐王朝对张议潮的功绩表示感谢,但是该防范的还是要防范的啊。

大唐余晖,张议潮驱逐吐蕃收复河西,却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馅饼

但不管怎么说张议潮也是实现将河西之地再次回归于大唐的人,其后代的作为不是他的责任,而且他晚年也是按照制度,回到长安做人质了的,《补唐书张议潮传》议潮乃请入觐。明年八月入朝,诏拜右神武统军,赐田宅京师,命其从子淮深代守归义。十三年八月卒于长安赐第,年七十四,赠太保。他为大唐做的已经很好了,让大唐在灭亡之前,感受到了曾经强盛是的风景,从张议潮身上,我们看到,唐中晚期也是不缺能臣的,只是缺乏一个平稳恢复的阶段,但这需要连续几人帝王都是极其贤明的君主,这对中晚唐来说,是太难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宣宗本纪》《新唐书.懿宗本纪》《补唐书张议潮传》《新唐书.吐蕃列传》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