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餘暉,張議潮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卻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餡餅

唐宣宗時期,對外戰爭也是曾出現了大唐強勢階段,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大唐收復了河西,解除了吐蕃對西域的控制,唐宣宗也是被後世稱為小太宗,但是說到驅逐吐蕃收復河西這件事,其實更多的是天上掉下一個大餡餅砸到了大唐和唐宣宗頭上,河西之地也只是名義上歸屬大唐,但其管轄統治權還是在張氏集團手裡。

先說一下唐宣宗這個人,他可是很有心計的,他是唐憲宗的兒子,而在他和唐憲宗之間還有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四位皇帝,當時在唐穆宗和唐武宗還有後代的情況下,唐宣宗竟然可以繼承地位,完全是靠他前期的裝傻充愣,讓宦官集團錯以為他是一個很好掌控的角色,結果當其繼位後,才發現他是一個有著野心的帝王,有時間給大家好好描述一下這位很有故事的帝王的崛起之路。

大唐餘暉,張議潮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卻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餡餅

其實唐中後期的確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問題,宦官集團掌控著神策軍,有左右皇權繼承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唐朝的宦官專政沒有漢朝那麼嚴重,大家可以去查下唐朝中後期那些被宦官扶立的皇帝只要不是貪圖享樂的,在繼位後都有打壓宦官的策略,所以給我的感覺是,唐朝的宦官專權更像是宦官集團以家奴的身份參與到皇家權力爭奪當中,只是扶立自己的主子推翻前任帝王的活動罷了,宦官集團也是需要自己主子鞏固自己地位的。

說的有點多了,我們說回大唐收復河西的事情,說起這件重大的歷史事件,就繞不開一個人,也就是張議潮(兩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的都是張義潮,但是很多人都喜歡叫張議潮了,個人也是比較習慣叫他張議潮,所以以下內容都以後者為準)。河西之地的收復,就是他主導的張氏集團主力從吐蕃奪回來的。

大唐餘暉,張議潮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卻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餡餅

安史之亂時期恰逢吐蕃國力巔峰階段,大唐為了平亂,從河西之地調回了大量精銳部隊,由此給了吐蕃染指河西之地的機會。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安祿山之亂,肅宗起靈武,悉召河西兵赴難,而吐蕃乘虛 攻陷河西、隴右,華人百萬皆陷於虜。

《補唐書張議潮傳》吐蕃乘虛,涼隴諸州次第陷沒,惟沙州至大曆中尚固守。

此後吐蕃控制原大唐的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的統轄之地,也就是河西之地,唐朝中後期也是陷入了對付國內藩鎮的階段,連南詔都動不動和大唐發起戰爭,在軍事上吐蕃更是不忌憚大唐了,唐王朝在未完成解決內部藩鎮問題之前,是無力在西線和吐蕃發動大規模戰役,來奪回河西統治權的,所以吐蕃能夠輕易控制河西之地數十年,直到張議潮的出現。

但是兩唐書中都沒有給張議潮專門列傳,羅振玉先生曾撰寫了《補唐書張議潮傳》,也算是給張議潮免除了些遺憾吧。

大唐餘暉,張議潮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卻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餡餅

從歷史記載中,我們得知,張議潮可以奪回河西之地,前提條件之一是,吐蕃國內發生了不亞於唐朝安史之亂的內亂,吐蕃國力開始大幅度下滑,對周圍地區的控制力也是大不如前,由此張議潮才可以快速驅逐在河西之地的吐蕃勢力。

《補唐書張議潮傳》逮會昌二年吐蕃贊普死,無子,立妃綝兄尚延力子乞離胡,國人以為不當立,多叛去,國內大亂。別將尚恐熱亦叛,自尊為宰相,與鄯州節度使尚婢婢構兵,連年不決。

《新唐書.吐蕃列傳》會昌二年,贊普死,論贊熱等來告,天子命將作監李璟吊祠。無子,以妃綝兄尚延力子乞離胡為贊普,始三歲,妃共治其國。大相結都那見乞離胡不肯拜,曰:「贊普支屬尚多,何至立綝氏子邪?」哭而出,用事者共殺之。

會昌是唐武宗的年號,也就是在唐宣宗繼位之前,吐蕃就開始內亂了,到大中二年張議潮於河西起事,已經過去六七年了,簡單來說就是吐蕃的朗達瑪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爭立,大臣們分成兩派,從此吐蕃王室分成兩支,累年相爭,戰亂不已,吐蕃在各地的將領也擁兵稱雄,總之就是誰都不服誰,結束這場動亂的唯一可能性就是一家獨大,平息各方,但是沒有這一股實力出現,吐蕃此次動亂讓曾經強大的吐蕃帝國徹底瓦解。

大唐餘暉,張議潮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卻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餡餅

《新唐書.懿宗本紀》蘇毗等疑不戰,恐熱引驍騎涉水,蘇毗等皆降,思羅西走,追獲,殺之。恐熱盡並其眾,合十餘萬,自渭州松州,所過殘滅,屍相枕藉。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五》恐熱聞婢婢棄鄯州,自將輕騎五千追之。至瓜州,聞懷光守鄯州,遂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裡間,赤地殆盡。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四》吐蕃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來降。以太僕卿陸耽為宜諭使,詔涇原、寧武、鳳翔、邠寧、振武皆出兵應接。

吐蕃這場曠日持久的內亂,給了大唐機會,當然主要還是給張議潮機會,在吐蕃內亂的階段,唐宣宗是沒騰出手西進,而唐懿宗則沉溺於玩樂,沒有心思西進,而且當時大唐的國力也不足以支持唐王朝陷入長時間的對外戰爭,只是有河西州郡逃難到唐王朝的百姓,唐王朝派兵迎接了一下,所以張議潮成為了這段歷史中最耀眼的名字。

在吐蕃內亂已經影響到河西之地且吐蕃的影響力銳減後,張議潮主導了奪取沙洲的第一戰。

《補唐書張議潮傳》大中二年,議潮乘隙率眾擐甲噪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定沙州。攝州事,復繕甲兵,耕且戰。遣押衙高進達等十輩,首操梃內表,其中東北走天德城,因防禦使周丕請命於朝。

《舊唐書.宣宗本紀》(大中五年)沙州刺史張義潮遣兄義澤以瓜、沙、伊、肅等十一州戶口來獻,自河、隴陷蕃百餘年,至是悉復隴右故地。以義潮為瓜沙伊等州節度使。

大唐餘暉,張議潮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卻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餡餅

張議潮相對輕鬆的奪取了沙洲,沙洲是曾經苦守10多年年,最後才被吐蕃活活用圍城奪下的重鎮,大家有時間可以去查一下一個叫閻朝的,就是他率領沙洲軍民苦守沙洲,令吐蕃久攻不下的,最後是實在打到絕境了,才有條件的投降了,如果當時安史之亂沒有持續那麼久,沒有造成那麼大的影響,或許閻朝真的能堅持到大唐援軍的到來。

而吐蕃當年用最大代價打下的沙洲,卻輕易被張議潮奪回去了,也是說明了當時吐蕃忙於內戰,各地軍隊大多被抽調了,沙洲城內的吐蕃部隊不會太多,所以在得知城內有人起事後,為數不多的吐蕃部隊直接撤走了。

張議潮也是在3年之內先後收復河西十一州,並派人去和唐王朝聯繫,獲得了唐宣宗的封賞,雖然得不到唐王朝的實際支持,但是張議潮此舉無異於給吐蕃提個醒,我背後有大唐,雖然此時大唐沒有了往日強盛,可是陷入內亂的吐蕃也要考量大唐介入河西所帶來的影響。還有就是歷史上沒有記載,張議潮在奪取河西十一州的戰爭中,是否遭遇過吐蕃的主力部隊,個人覺得是沒有的,畢竟當時吐蕃各方勢力誰也沒有心思去奪回河西的控制權,這也是張議潮能夠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控制河西大部分地區的原因。

大唐餘暉,張議潮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卻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餡餅

眼看是形式大好,可是不巧的是大唐沒有國力去實際控制名義上回歸的河西之地。

張議潮以瓜、沙、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十一州來歸,而宣、懿德微,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已。

可以說唐王朝不費一兵一卒就奪回來大部河西之地,這就絕對是一個天大的餡餅砸到了唐宣宗頭上,但是卻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餡餅,唐宣宗在得知河西之地收復後,曾激動地說過,“憲宗常有志復河、湟,以中原方用兵,未遂而崩,今乃克成先志耳”,唐宣宗也是感覺對自己這位父親有個交代了,只是唐朝沒有實際統治河西之地的實力,只能是在河西之地就地組建歸義軍,張議潮成為了第一任歸義軍節度使,河西之地實際上是大唐控制不了的一個藩鎮,只是當時張議潮還很在乎名分問題,以及個人相對忠心於大唐,才讓大唐失去數十年的河西之地與唐王朝存在著看著不錯的關係,但在張議潮死後,你就會發現,控制河西之地的張氏集團對大唐大多數時候是不理不睬,張議潮的孫子張承奉更是直接自稱天子,建立了西漢金山國。

大唐餘暉,張議潮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卻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餡餅

而且在張議潮被封為歸義軍節度使後,河西之地和唐王朝之間的聯繫還是被涼州阻隔的,當時涼州是吐蕃最後能夠有效控制的地區,而攻打涼州,也是張議潮主導的,唐王朝也是沒幫什麼忙。

《補唐書張議潮傳》鹹通二年九月,議潮自將蕃漢兵七千人,收復涼州,遣使入告,情辭懇直,帝用嘉之。

張議潮收復涼州已經是唐懿宗時候的事情了,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唐王朝無力實際統治河西,可是在對待涼州的問題上還是有些心思的。

《補唐書張議潮傳》明年,置涼州節度使,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發鄆州兵二千五百人戍之。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吐蕃陷涼州,張掖人張義朝募兵擊走吐蕃,唐因以義朝為節度使,發鄆 州兵二千五百人戍之。

也就是說在張議潮收復涼州後,唐王朝設置了涼州節度使,涼州是大唐曾經最具實力的河西節度使治所,而大唐設立涼州節度使,給我的感覺是,這是唐王朝在牽制張議潮,並沒有將涼州劃歸到歸義軍節度使的管轄範圍,而且還派鄆州兵2500人駐守涼州,雖然唐王朝對張議潮的功績表示感謝,但是該防範的還是要防範的啊。

大唐餘暉,張議潮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卻是唐宣宗吃不到的餡餅

但不管怎麼說張議潮也是實現將河西之地再次迴歸於大唐的人,其後代的作為不是他的責任,而且他晚年也是按照制度,回到長安做人質了的,《補唐書張議潮傳》議潮乃請入覲。明年八月入朝,詔拜右神武統軍,賜田宅京師,命其從子淮深代守歸義。十三年八月卒於長安賜第,年七十四,贈太保。他為大唐做的已經很好了,讓大唐在滅亡之前,感受到了曾經強盛是的風景,從張議潮身上,我們看到,唐中晚期也是不缺能臣的,只是缺乏一個平穩恢復的階段,但這需要連續幾人帝王都是極其賢明的君主,這對中晚唐來說,是太難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宣宗本紀》《新唐書.懿宗本紀》《補唐書張議潮傳》《新唐書.吐蕃列傳》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四》《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五》《新五代史.四夷附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