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美、英兩軍“火炬行動”是其矛盾開始?爭“老大”是關鍵

為什麼說美、英兩軍“火炬行動”是其矛盾開始?爭“老大”是關鍵

1942年巴頓來到一個叫裡弗賓德的地方,這裡寸草不生,遍地的流沙和礫石,儼然就是一個“鳥不拉屎”的荒漠地帶。在這裡,巴頓的第1裝甲軍將在這裡進行赴北非作戰的適應性訓練,訓練緊張而艱苦,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象。

每天大幅運動量的訓練,讓官兵們苦不堪言,但巴頓絲毫不為所動,甚至在夜間也進行戰術科目的訓練。有些人對巴頓的嚴酷頗有微詞,他說道:“如果在這個鬼地方保持戰鬥力,那麼你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毫不費力對付狗孃養的敵人”。

為什麼說美、英兩軍“火炬行動”是其矛盾開始?爭“老大”是關鍵

當然,53歲的巴頓全身心地抓訓練,是為了帶兵出征。

這一時期,北非的戰局急劇惡化,隆美爾的裝甲集群頻頻出擊,英國第8集團軍節節敗退,隨時都有被趕出非洲的危險。丘吉爾請求美軍儘早參戰,馬歇爾等人對何時遠征猶豫不決,但巴頓卻時刻惦記著戰爭,他擔心失去參戰的機會。

1942年11月,英美終於決定實施非洲登陸的“火炬行動”。讓巴頓十分高興的是,他的老朋友艾森豪威爾擔任盟軍總司令並負責此次行動。在由誰擔任遠征軍統帥的問題上,巴頓還是很有信心的。

為什麼說美、英兩軍“火炬行動”是其矛盾開始?爭“老大”是關鍵

一是,他是美軍中少有的坦克戰專家,一手調教出戰鬥力強悍的第1裝甲軍,而這支部隊將是出征非洲的首選部隊。作為軍長,他有能力、也有資格統領整個美國遠征軍;

二是,從赴非作戰準備的第一天起,他就參與了與之相關的所有準備工作。他組建坦克部隊、建沙漠訓練基地,甚至親手製定了“火炬行動”的全部內容,沒有人比他更瞭解計劃的細節。

為什麼說美、英兩軍“火炬行動”是其矛盾開始?爭“老大”是關鍵

更重要的是,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十分信任他,尤其艾森豪威爾,可以說是巴頓多年的老朋友,兩家人保持著親密的關係,彼此非常信賴和賞識。單憑這一點,登陸非洲的戰役指揮權非他莫屬。

然而,一盆冷水把巴頓澆了個“透心涼”,克拉克將軍(朝鮮戰爭代表美國簽署停戰協議的人)被任命為戰役指揮。原來,這位小他8歲的克拉克是美軍中少有的兩棲作戰專家,比巴頓更適合擔任這個職位。

為什麼說美、英兩軍“火炬行動”是其矛盾開始?爭“老大”是關鍵

美、英兩軍的聯合軍事行動並不一帆風順。

儘管“火炬行動”是美、英兩國聯合作戰的產物,但雙方的出發點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經常因一個小問題糾纏不清,尤其是在登陸地點和組織指揮方面,雙方可以說是“劍拔弩張”,爭論不休。其實,背後的真正原因還是誰當老大的問題。

首先,在英國人看來,英軍參加二戰比美軍早兩年,實戰經驗和部隊戰鬥力相比於沒有上過戰場的美軍“新兵”,英國人是絕對的“老兵”。因此,首次參戰的美軍要聽英國人的話,按英國的戰略行事。

為什麼說美、英兩軍“火炬行動”是其矛盾開始?爭“老大”是關鍵

其次,美國“先歐後亞”的戰略目的就是要獲取在世界範圍內的,尤其是歐洲戰局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參戰晚並不代表實力弱,美國也希望初戰必勝、一鳴驚人,來確定自己在盟軍中的主導地位。

更何況,在美國人看來,是英國人在非洲堅持不下去“央求”美國出兵的。現在,蒙哥馬利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非洲不利局面,就在美國人面前擺出一副勝利者、“老大”的姿態,對美軍的行動指手畫腳,這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為什麼說美、英兩軍“火炬行動”是其矛盾開始?爭“老大”是關鍵

兩國軍方之間的爭論,終於驚動了羅斯福和丘吉爾,由他們出面才勉強達成一致。但首次合作留下的後遺症,讓美、英雙方的“暗戰”就此開始,並伴隨在整個二戰中,以至於在戰場上的美、英兩軍經常“爭風吃醋”,彼此不服。

最終確定的登陸點分別有三個:阿爾及爾、奧蘭、卡薩布蘭卡。巴頓將率領完全由美軍組成的龐大艦隊,橫渡大西洋,攻佔卡薩布蘭卡,並取得與奧蘭的陸地交通線。當然,獲取兩棲登陸的經驗和鍛鍊美軍實戰能力是巴頓的另一個重要使命。

為什麼說美、英兩軍“火炬行動”是其矛盾開始?爭“老大”是關鍵

美國陸、海軍不合,差點讓巴頓失去參戰資格。

負責西線登陸非洲的任命,讓巴頓興奮異常,這是他自1918年以來第一次真正的參加戰爭,他要續寫自己的人生輝煌,實現自己的英雄夢,但他“目空一切”的毛病差點讓他失去出征非洲的機會。

原來,在美軍傳統習俗中向來重視陸軍、輕視海軍,兩軍種為此也常常發生一些“內部矛盾”。而性格鮮明的巴頓更是以陸軍為傲,根本看不上“配合作戰”的海軍官兵。而負責海運的休伊特少將又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儒將,兩人性格截然不同。

為什麼說美、英兩軍“火炬行動”是其矛盾開始?爭“老大”是關鍵

休伊特是位經驗豐富的海軍將領。作為護航艦隊司令,他深感肩負的責任重大,而許多的困難都需要與巴頓進行細緻的溝通與協商。而巴頓大咧咧的“樂天派”作風,很快對他反映的問題不耐煩起來,破口大罵,讓休伊特等人瞠目結舌。

於是,兩人的矛盾迅速升級為陸、海軍之間的矛盾。海軍作戰部部長金上將直接找到馬歇爾要求撤換巴頓,否則海軍將不參加“火炬行動”。馬歇爾只得親自出馬勸慰休伊特,讓他多擔待些,因為美軍進攻離不開巴頓的“衝勁”。

為什麼說美、英兩軍“火炬行動”是其矛盾開始?爭“老大”是關鍵

巴頓也沒有想到“動靜”會這麼大。儘管他知道陸軍不會輕易放棄自己,但這“節外生枝”的事情也有可能給自己的參戰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外表看似粗狂的巴頓,也有心細、高情商的一面,他主動向休伊特承認錯誤,兩人後來成為很好的朋友。

倆人的脾氣性格迥異,但在實際工作中,成為了互補。兩人真誠相待、取長補短,一個大刀闊斧、一往無前的作風,一個縝密籌劃、辦事公道的處事風格,圓滿地完成了這次遠航任務,也算是“不打不相識”。

為什麼說美、英兩軍“火炬行動”是其矛盾開始?爭“老大”是關鍵

巴頓曾說過:“不能以本色示人的人成不了大器”。他是公認的“將喜怒寫在臉上的人”,但人們卻都能很快地理解他,這其中有他率真、真實的一面,更多的還是來自他對自己能力的自信。正是因為有實力,才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參考文獻:《巴頓》、《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