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集团”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它存在了多久?

老骥伏枥154410562


民国时期,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提出新的学说,研究西魏、北周、隋、唐政权的主要特征,提出“关陇贵族”集团的概念,并将其命名为“关陇集团”,对这个活跃在古代帝制史的贵族集团进行深刻地阐述。

"集团",一个现代人并不陌生的词汇。当今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数量众多的集团。而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其实集团这个称呼并不常见,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北宋年间有保守派,改革派;明朝末年有东林党,宦官党……但这些都是派系与派系之间的对立,都不是一整个贵族集团。

那么,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关陇贵族集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团体?团体成员是如何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玩转历史格局的呢?

首先,简述一下何为关陇贵族集团,以及其历史意义,政治地位。

"关陇集团",一个政治概念,也被称作关陇六镇集团、六镇胡汉关陇集团或武川镇军阀,是后人对籍贯为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即广义上的六盘山,包括今宁夏自治区西南部和甘肃省东部)一带的门阀军事实力的总称。

这一集团发端于北魏永熙二年(533)贺拔岳受命整合关陇力量,从西魏一直到唐朝,中国国家的领导层几乎全部出身于此,他们之间联姻通婚,互相合作,被近现代学者成为"关陇集团"。直到唐高宗李治于显庆四年(659)贬谪长孙无忌宣告集团从此开始没落。

北魏前期,国都是相比于后期都城洛阳更靠北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为了保护国都的安全,北魏在北方边陲设立了多个军事据点,其中以北方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为重中之重。

然而随着北魏迁都,汉化不断深入,北方六镇的地位逐渐下降。在北方艰苦之地为国戍边的将士们,不仅生活条件不如中原一带,其地位也越来越低。不满情绪逐渐积累,终于转化为起义而爆发。虽然之后北魏权臣尔朱荣平定了六镇的叛乱,但各地势力却趁着动乱不断成长,在全国形成了割据之势。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北魏孝昌四年(528),贺拔岳受命带领一支千余人的部队,平定了在关陇一带作乱的万俟丑奴。永熙二年(533),北魏孝武帝又特命贺拔岳协调统筹关陇一带的势力。然而当朝权臣高欢却借侯莫陈悦之手,害死了贺拔岳。随后,贺拔岳的部下宇文泰,接手其在关陇一带的基业。

而宇文泰的上台,便促使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作为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对关陇一带的"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进行了提拔和奖赏,八柱国和十二将军由此产生。

"柱国",初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意为军队的最高统帅。西魏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和侯莫陈崇。其中,宇文泰是国家的实际所有者,而元欣则是挂名的大将军。因而名副其实的柱国大将军,只有后六人。六位大将军在每人统领两位大将军,即十二位大将军。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便组成了关陇集团的核心。

用提出"关陇集团"这一概念的陈寅恪先生的话来说,关陇集团的成员"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实际上,正是这些人,或有卓越军功,或有治国之才,且皆出自关陇豪门,才得以位列其中。因而这个集团的成员能在之后有极大的权势,也是基本与他们的能力相符的。

关陇集团前后共走出了四个皇室,分别是八柱国中的宇文泰一家、李虎一家、十二将军中的杨忠一家。以及由关陇集团,主要是宇文泰扶持起来的元家。

大统元年(535),在宇文泰等人的支持下,元氏宗亲元宝炬登基为帝,成为西魏实际在位的第一位皇帝。而元宝炬即位后追谥为节闵帝的元恭,则是八柱国之一的元欣的弟弟。

如果说元氏还不能算是关陇集团中说一不二的实力派,把他们看作是关陇集团中走出的皇室还略显牵强的话,那么一手建立北周的宇文家,则是当之无愧了。作为关陇集团的建立者,宇文泰不仅将关陇集团协调,发展为当时掌握半边天的政治集团,还为北周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元年正月初一(557),宇文泰之子宇文觉接受西魏恭帝的禅位,正式建立北周。而此时,势力强大的关陇集团,依旧是北周政治的核心,"关中本位政策"仍旧是北周的重要策略。

而二十四年之后,受禅称帝的隋文帝杨坚,也来自关陇集团,是杨忠之子。杨坚的正妻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则来自八柱国之一的独孤氏,是当初宇文泰所封的八柱国将军独孤信之女。独孤伽罗的长姐,则是北周明帝的皇后。独孤伽罗的四姐,则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后被追谥为元贞皇后。

我们熟悉的李唐皇室,也来自这一集团。李虎之孙即为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是表兄弟关系。其实,由于关陇集团几十年来相互通婚,这八柱国、十二将军家之间,早已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宇文氏、元氏、杨氏、李氏和独孤氏,则是其中和四个皇室有密切联系的家族。

在一百二十年间,关陇集团都活跃在政坛之中,成为锋芒。

而作为曾是关陇集团成员的李唐皇室,还延续着这份荣耀,不过在大唐,集团的部分成员的日子不好过,虽然皇帝出自集团,但,社会稳定了以后,关陇集团这套集体统治的系统就开始不被统治者喜欢了。乱世需要家族合作,但治世就难容别人掺和权力了。

同时科举已经开始实行,关陇集团这种门阀政治世袭家族也越来越感到危机,双方矛盾激化。最终,以唐高宗逼杀关陇集团首领长孙无忌为标志,关陇集团在与皇帝的争斗里最终落败。

武则天时代,因为这些旧贵族大面积反抗,便大幅提拔重用山东寒族(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与关中对立集团),他们大多出身寒门,有的靠科举,有的靠手段,就此上位,关陇集团遂慢慢湮灭于历史大潮之中。

"关陇集团"是帝制史上相当活跃也大方光芒的历史贵族,在历史上的地位极高。但说到底,这是近现代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例如李渊可不知道他在一个极大的集团里。既然是近代才有的概念,难免有争议,无论是关于关陇集团诞生的时间,陨灭的时间都有不同的说法,也都有自己的道理,大家各自理解即可,不必太过于较真。


煮酒君


淝水之战前秦惨败后,前秦政权失去了威信力,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起兵建立了许多的地方政权,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以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趁着前秦四分五裂自顾不暇之际,鲜卑族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在牛川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代国,拓跋珪自称代王。公元386年四月,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北魏”政权由此建立。

刚建立的北魏政权根基不稳,又因为是少数民族政权,缺少人民群众的支持,此时的北魏政权急需要一项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

公元398年七月,拓跋珪将“北魏”首都迁至平城,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平城周边地区建立了六个军镇拱卫平城。这六个军镇就是关陇集团的前身,六个军镇的主要将士是鲜卑贵族,汉族只占很少一部分,而随着胡汉通婚、民族融合,汉人后来者居上,成为六个军镇将士的主体。

公元471年,拓跋宏也就是孝文帝即位,为了缓和激烈的社会矛盾,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孝文帝迁都的决定对关陇集团可以说是影响较大,孝文帝将都城迁往洛阳,这样一来,平城就不再是都城。关陇集团的重要特征是“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无文武分途之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关陇集团对军事的推崇。因此,在孝文帝迁都后,六个军镇也就是关陇集团失去了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

六个军镇地处漠北地区,远离中原,很少接触汉文化,随着孝文帝改革的进展,关陇集团逐渐与中原的鲜卑贵族产生了较大的文化差异。又因为漠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因此关陇集团在经济上也处于劣势地位。后来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六个军镇首先爆发了起义,北魏政权陷入严重的动荡时期,即使后来六镇叛乱被北魏出兵平息,但是却造成了军阀割据。

后来北魏分裂,以丞相高欢为首的官吏建立了东魏,以六个军镇之一的武川镇出身的宇文泰则建立了西魏,西魏统辖管理关中和陕西地区,包括了之前的六个军镇,以此又称以宇文泰为领导的统治集团为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于公元533年正式成立,在宇文泰的领导下,关陇集团还算是团结一心,可以一致对外。而在宇文泰死亡后,关陇集团表面的平静被打破,内部潜藏已久的危机开始显现,关陇集团内部夺权谋逆事件层出不穷,内部的争斗极大地削弱了关陇集团的实力。随着后来杨坚势力的崛起,关陇集团则彻底走向了末路。自此,存在了约五十年左右的关陇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


旧时楼台月


关陇集团成熟于西魏时期,宇文泰将武川镇军人集团与关陇豪族联合起来组成了这样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倡导胡汉融合相处,贯彻关中本位制。影响了西魏、北周、隋和大唐四个朝代,他们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真正成为把控朝局的贵族集团。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宇文泰的去世,以及不断的改朝换代,关陇集团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凝聚力上都越来越差,以至于到了大唐时期,关陇集团实际上实力已经远远不能和宇文泰时期相提并论了。而到了高宗和武则天时期,随着长孙无忌的倒台,关陇集团基本就成为过去时了。

关陇集团的雏形是北魏贺拔岳带领的八百轻骑,其中宇文泰、侯莫陈崇、李虎、赵贵、于谨、王雄、寇洛、赫连达等都隶属于此支军队,他们成了日后关陇集团的中坚力量。贺拔岳死后,宇文泰接管了这支部队。宇文泰在与高欢的争夺战中,改革兵制,创立府兵制,依托关陇贵族,设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将关陇贵族紧紧的团结起来,对抗山东、江南地区政治,这就是影响深远的关陇集团。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包括以下成员:

  • 八柱国: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 十二大将军: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其中,宇文泰是真正的掌权者,也是北周真正的开创者,其后代就是北周皇族;

杨忠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其后代是隋朝皇族;

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其后代是大唐皇族;

李弼是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曾祖父;

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做了北周、隋、唐的皇后,长女为北周宇文毓的皇后,第四女为李渊之母元贞皇后,第七女为隋文帝的文献皇后独孤迦罗。

其他成员的后代则在西魏、北周和隋和唐初出将入相,贵不可言。

知名的将领如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贺若弼、韩擒虎、李靖等也都是出自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在宇文泰的带领下是紧密的团结在一起的,也一直实行的就是关中本位制。但宇文泰去世之后,关陇集团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核心领导人,内部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第一次大的分裂就是北周末期,杨坚与宇文家族决裂,进而灭掉北周,建隋称帝。

再一次大的决裂就是隋末隋炀帝处死李浑和李敏家族32人,进而与关陇集团出现更大的裂痕,实际是早在更在的时候,皇权与关陇集团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分裂。后来唐代隋也是一次大的内部动乱。

但我们从全局来看,实际上,北周、隋和唐的朝代更迭不过是关陇集团内部换了领导人,今天是这个家族领导,明天是那个家族领导,政权还是在关陇集团。但是经过不断的更迭,关陇集团在朝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皇权要发展,就必须挣脱关陇集团的束缚。

所以在唐初的时候,无论是高祖朝还是太宗朝,关陇集团成员出将入相的比例已经是很小,他们也不再坚持关中本位制。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斗争。

太宗朝和高宗朝的时候,长孙无忌算是真正掌握实权的关陇集团的代表,但随着势力的膨胀,逐渐被高宗忌惮,再加上不肯支持高宗废王立武,最终被高宗和武则天联合除掉,长孙无忌倒台,关陇集团算是真正在唐廷失去了影响了,关陇集团彻底沉寂下来,只剩下属于关陇集团走出来的李唐皇族。


萧晓四姑娘


说起关陇集团,这是民国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一个提法,后来被大家广泛接受,用来概括一帮操纵北魏到中唐国家政治的军事贵族。为啥叫关陇呢?这就要从它的起源地武川镇(现在是内蒙古武川县)说起。

关陇集团的起源可以源溯到北魏时期的六镇。当时身为游牧民族的鲜卑族南下,从草原迁到了中原汉族地区,草原空虚,柔然就趁势崛起开始不断骚扰北魏。花木兰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事。


当时北魏为了防范柔然的骚扰就在草原建立了六支戍边的部队,这就是后来搅动南北朝进程,演化出关陇集团的六镇,自东至西依次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这时的北魏皇帝还在现在的大同建都,和六镇离得不太远,皇帝和六镇还能同甘共苦。后来拓跋宏迁都把大同的鲜卑贵族和士兵靠哄骗的方式迁到了洛阳,但是六镇的士兵没人管,还是坚持戍边。


没过多久,迁到洛阳的北魏贵族们就开始腐化,看不起那些还守在草原上的六镇穷大兵,导致六镇的军事力量和北魏朝廷离心离德,于是在正光四年(523年)爆发了六镇起义,最终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北魏分裂后,西魏的掌权者宇文泰出身武川镇,自己帐下也聚集了大批的武川镇士兵,宇文泰就以这些武川士兵为核心,积极吸纳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人才一起共建西魏,并且为了团结西魏地区的汉人,宇文泰还把鲜卑的贵族姓氏赐给汉族豪强,这在宇文泰看来是强加了团结,实际上是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最终那帮源于武川镇的军事兵头和关陇地区的汉族豪强融合,形成了关陇贵族集团。后来宇文泰为了加强他的统治,就创立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体制,他们就属于关陇贵族集团。


后来的隋唐皇族和主要干部都是出自于这个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关陇集团占据了权力中心将近两百年,从诸多方面影响着历史的格局。在初唐达到顶峰,灭亡于武则天时期。


西山讲历史


用一句话说:关陇集团是一个前后活跃时间长达约百年,因宇文泰争欲夺天下而生,后又因隋唐两朝为巩固皇权而衰的政治势力。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为了保卫首都平城(山西大同)不受柔然的侵袭,便在平城以北设立若干军镇。(常说的北魏六镇只是统称,当时的军镇不止六个)

起初,这些军镇的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和汉人豪强,社会地位很高。但是,后来由于孝文帝汉化改革,再加上迁都洛阳,北魏的政治中心南移洛阳,鲜卑高层开始腐化,因而军镇将士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了北魏统治阶级眼中的蛮夷之辈。

受人歧视了怎么办?抽那帮王八犊子大耳刮子呗!

公元524年三月,北方六镇之一的沃野镇率先爆发兵变。此后兵变的规模越来越大,六镇军士几乎全反。

边镇造反,朝廷自然就得镇压。但是当时北魏朝廷已经乱了,无力镇压。于是,北魏朝廷就宛如当年东汉朝廷一样,给了地方豪强一定的实权,准许他们自募武装,配合朝廷官军镇压叛军。

最后,北魏的结果也跟东汉一样,六镇兵变虽被镇压,但地方实权派也趁势坐大,不受朝廷的节制。在一众地方实力派中,有“北魏版曹操”之称的尔朱荣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阀。包括高欢、侯景、贺拔岳和宇文泰在内,当时都是他的小弟。

不过,尔朱荣也没嚣张太久,由于他发动河阴之变,杀戮太深,得罪了北魏皇族,因而在公元530年九月,他被北魏孝庄帝在皇宫中设伏兵刺杀,一代枭雄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惨死了。

尔朱荣既死,天下立时又大乱,他麾下的最大实权派高欢立即发动兵变,将尔朱荣一家满门诛杀。



听说高欢杀了尔朱荣一家,镇守在关陇地区的尔朱一族残余势力怒了。于是,以尔朱天光为首的尔朱一族残余势力发兵关东,欲向高欢寻罪。

结果,尔朱天光、尔朱度律、尔朱仲远等人均被高欢击败。这些人或逃,或俘,最后都被高欢消灭。

听说尔朱天光战败,镇守长安的贺拔岳因实力弱,不敢得罪高欢,因而他所幸也反了尔朱一族,在关中大肆搜捕尔朱氏,响应高欢的诛杀行动。

自此,尔朱一族被彻底剿灭,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剿灭尔朱一族不久后,高欢废黜尔朱氏拥立的节闵帝元恭,并立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北魏孝武帝。

元修知道高欢也不是啥好鸟,就加封关陇抗把子贺拔岳为关中大行台,等于是承认了他的江湖地位,把他推到台前跟高欢较劲。

前面说了,贺拔岳实力弱于高欢,不敢得罪高欢。可是他也知道高欢如果扫平关东,紧接着肯定会来讨伐自己。所以,贺拔岳在收到皇帝的密诏后,干脆就跟高欢翻脸了,明目张胆的招兵买马。

可是,贺拔岳再怎么招兵买马,他的实力还是远远弱于高欢。于是,贺拔岳就想到了拉拢关陇当地豪强入股的合伙人模式,组建了最初版本的关陇集团。

根据这个联盟模式,贺拔岳只是担当一个董事长的角色,其它豪强都是股东,大家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联合起来对抗高欢。

高欢听说贺拔岳在关陇拉拢豪强后,心里很是紧张。因为区区一个贺拔岳,他还不会放在眼里,但是整个关陇豪强都跟他对抗,那就不是能小瞧的实力了。

出于拆散关陇集团的目的,高欢派左丞翟嵩以朝廷的名义出使关中,让他离间贺拔岳与关陇集团大股东之一的侯莫陈悦的关系。并利用侯莫陈悦杀了贺拔岳。

贺拔岳死后,其部三军无主,惶惶不安,不少人都建议放弃抵抗,投降高欢得了。不过这个时候有一些人想到了一个人,认为推举他为主帅,必然能对抗高欢。这个人就是贺拔岳的左膀右臂,时任夏州刺史宇文泰。

宇文泰被推举为主帅后,先是安抚了贺拔岳余部的军心,继而打败侯莫陈悦,稳定了关陇地区。

是时,昔日尔朱荣的宠臣斛斯椿(尔朱天光就是被这家伙坑死的)忽悠傀儡皇帝元修逃亡关中,投奔宇文泰,元修听之,并成功开溜,逃入长安。

高欢听说皇帝跑了,他也无所谓,干脆就又立了一帝,与宇文泰各自拥立一帝,隔着黄河相互骂对方为伪政权。于是,北魏就此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北魏一分为二,关陇集团与关东集团也从貌合神离的关系变成对抗关系,一时间,宇文泰的压力巨大。

当时,贺拔岳旧部对他并非心悦诚服。并且在综合实力的对比上,关陇地区只有区区七百万人口,关东有两千万,关陇的基本盘只有关东的三分之一,宇文泰的实力远远不如高欢强。

因此,此时此景的宇文泰就决定将贺拔岳当年的合伙人制度贯彻下去,以最大限度的出让股份的诚意拉拢实力派,并建立了最终成型的关陇集团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宇文泰首先是用高官厚禄拉拢有实力的人。

他先是设置了八柱国,分别由他本人;宗室代表元欣;关陇豪强代表赵贵、李虎(李渊的爷爷);武川派代表侯莫陈崇、于谨、独孤信(北周明帝宇文毓和杨坚的岳父,李渊外公)、李弼(李密的太爷爷)担任柱国。

另外,宇文泰又设立了十二大将军,分别让宗室代表元育、元赞、元廓,武川军镇代表宇文导(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贵、侯莫陈顺、达奚武、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的外甥)、王雄,关陇代表李远、杨忠(杨坚之父)担任大将军。

PS:武川派就是跟随贺拔岳进驻关中的旧部人马。宇文泰也是武川派的领导人。

从以上二十人的派系分配可以看出,关陇三派人马(关陇当地豪强、武川派、宗室)都捞到了好处。而捞到好处的结果,自然而然的就是彼此之间产生了认同感,建立起了一个比较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一个集团因此也就产生了。


以高官厚禄拉拢之后,紧接着,柱国和大将军们就开始联姻,借姻亲关系巩固彼此之间的结盟关系。

比如八柱国之一独孤信就分别把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宇文毓,李虎的儿子李昞,杨忠的儿子杨坚,成为北周、朝、唐三朝皇帝都要给他上香供奉的“史上最牛老丈人”。

再比如宇文泰,他也是不得了。

他的第五女嫁给了大将窦毅,她的女儿,也就宇文泰的外孙女又嫁给了李渊,而这个外孙女就是唐朝窦皇后,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四兄弟的妈。

另外,宇文泰的其她几个女儿还分别嫁给了西魏废帝元钦,李密的父亲李辉,杨坚的弟弟杨瓒,贺拔岳的大儿子贺拔纬,赵贵的儿子赵永仁。(李密和李唐皇室其实也有一点亲戚关系的)

高官厚禄加姻亲关系,自此关陇集团就算是结为一体了。纵然宇文泰死后,柱国和大将军之间矛盾不断,先后有赵贵、独孤信等人谋袭宇文护之事,后有李植、孙恒、乙弗凤等人发动的宫廷政变未遂。但是关陇集团即便关系闹得再僵,亲戚关系还是在的。

比如说独孤信被逼自杀后,他的几个儿子还是高官厚禄,甭管是北周还是隋朝,都是吃香喝辣的角色。尤其是他的小女儿,活脱脱的就是个母夜叉。只要她活着,隋文帝杨坚硬是被逼得不敢纳妃。


不过,正是因为这些人干绕了皇权,所以自隋朝建立后,隋唐两代就都在挖空心思的打击关陇集团。

比如隋朝的时候,关陇集团出身的子弟就不怎么掌权了,虽然衣食无忧,但跟西魏时期出将入相,跟皇帝几乎平起平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用学者雷依群和黄永年先生的话说,关陇集团只是存在于西魏、北周和隋朝初年。当隋文帝和隋炀帝兴建东都,将政治中心迁移至关东之后,被“嫌弃”的关陇集团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后的唐朝,拥立李渊的功臣和宰相,出身自关陇的人还不及半数,并不能将他们称之为一个集团。所以关陇集团的瓦解和消失应该就是在隋唐时期。

所以说,关陇集团就是一个因宇文泰欲争天下,实施“关中本位”政策而兴,又因隋唐两朝巩固皇权,拒绝执行“关中本位”政策,弃之而衰的政治势力。


Mer86


我是历史是什么,我来回答。

关陇集团指的是宇文泰“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之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土著之人为一不可分离之集团”。

也就是说关陇集团是众多不同的利益集团、个体,融合成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关陇地区为根基,以实现北方、乃至全国统一为目标的政治集团。

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随之而来的是武川军人集团、关陇土著集团、胡汉豪强、西迁朝廷官僚以及响应西魏入关的山东豪强,他们汇聚于关陇地区之内。

武川军人集团靠着强大的武力牢牢控制西迁孝武帝朝廷,并在新建的西魏政权中占据核心地位。宇文泰依托武川军人集团,打破各派系的界限,形成一个以关中为本位的外来、土著相结合的政治势力——关陇集团。

为什么宇文泰要创建关陇集团呢?他实际上是为当时形势所迫。宇文泰以六镇割据于关陇一带,想要和雄踞山东的高欢以及江左萧氏争锋,必须独树一帜,以关中地区为根本,树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后的北周、隋朝、唐朝都是出自这个关陇集团。

隋朝是杨坚所建立的。北周皇帝和杨坚联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坚身份具有二重性。杨氏出身于武川军人集团,是关陇集团的一份子。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入关以后,杨氏追认弘农杨氏为自己的祖先,因此身份特殊。

杨坚后来成功的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隋朝的统治集团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关陇集团。大量的北周勋贵摇身一变成为了隋朝的功臣,杨坚给予他们极高的地位和待遇。

哪怕后来隋炀帝继位,重用江南人士,但是他仍然摆脱不了关陇集团。这一时期,实际上关陇集团发生了转变。

关陇集团早期的核心是武川军人,关陇士人始终没有进入核心。宇文泰作为武川军人的首领,依靠武川军人与关陇士人合作,同时也利用关陇士人制约武川军人。随着新生代的武川军人慢慢被转变为关陇士人,关陇士人的势力逐渐壮大。关陇集团从一个以武川军人为主导关陇地区整治联盟变成以关陇士人为核心,文化意义统一的集团。

唐朝取代隋朝,当时关陇集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朝廷之中三品及三品以上的大臣,关陇地区占到总体的51%。在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两朝之中,关陇集团占据了半壁江山。

不过到了武则天时期,关陇集团开始被削弱。武则天执政,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用人方面有两大特点。

第一、她打击李唐宗室和旧臣,极大破坏了原有的世族根基。

第二、积极扶持新兴氏族、庶族。为了平衡地区官员比例,她特意设立南选,以打破人才录用过于集中于某一地区。


历史是什么


“关陇集团”一词是由民国史学大家陈寅恪首先提出,指的是北朝的西魏、北周至隋、唐期间,籍贯位于关中(今陕西省)、陇西(今甘肃省东南)一带的豪门世家,其最大的特点是胡汉混血、文武合一。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曾如此形容关陇集团:“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确实如此,汉人在经历了(自汉朝崩溃以后)几百年的混乱与黑暗之后,兼具胡、汉之风的新汉人很快将迎来他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附图,陈寅恪

北魏至北周时期:发源

北魏为防御柔然入侵,于长城沿线设置了一些列军事据点,其中以“六镇”最为重要,即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沃野镇(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右翼旗境内)、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当时的六镇地位崇高,北魏朝廷将部分鲜卑贵族迁至六镇,令他们为镇民兼军人,这些镇民拥有仕宦、复除(免除赋役)等许多特权。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六镇失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六镇特权被取消。而随着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政策,抵制汉化的六镇之民在经济与文化上逐渐成为弱势,其社会地位大幅下降,甚至成为罪犯的流放地点。宣武帝年间,六镇饥荒终于引发“六镇之乱”,北魏全国陷入战乱。怀朔镇出身的鲜卑化汉人高欢与武川镇出身的鲜卑人宇文泰各自拥立皇帝,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宇文泰的西魏建立初期实力弱小,于是采用苏绰的建议制定关中本位政策,消除胡汉隔阂,又实行“均田制”、“府兵制”,出身武川的八位柱国大将军(简称八柱国)和其麾下十二大将军统领掌握军权。西魏政权主要割据关中(今陕西省)、陇西(今甘肃省东南)地区,宇文泰将西迁的鲜卑贵族和原籍山东(今山西、河北、河南)的部分士族改籍关、陇,并重用当地原有士族,逐渐形成一支新的士族集团(以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为大姓)。八柱国与关中士族是关陇集团的基础,八柱国家族跟随宇文家族对抗东魏、建立北周取代西魏、灭北齐统一北方。

附图,北魏六镇

隋至唐前期:发展与巅峰

北周武帝统一华北后去世,其子北周宣帝行事乖戾,外戚杨坚在其死后篡夺政权,建立隋朝。杨坚之父杨忠为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坚之妻独孤伽罗更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隋取代北周是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力移转。隋朝末年,八柱国李虎之孙李渊成功夺取政权,而李渊之母是独孤信的四女。

李渊争取到关陇集团的支持是其轻易取得天下的重要因素,陈寅恪曾说: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

以关陇集团为主的世家门阀主导了北周、隋至唐初期的政治格局和走向,虽然科举制在隋初期已经实行,但寒门与庶族仍然难以有大的作为。唐初的世族大家之中,以山东七姓十家(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最为显贵,就连皇室都不能与之相比。以李唐皇室为代表的关陇集团为巩固地位,在唐太宗时期编著《氏族志》,将天下氏族分为九等,第一等为李唐皇族,以此压制山东门阀势力。

武周至唐后期:衰弱和终结

唐太宗死后,关陇集团的首脑长孙无忌自恃拥立之功,横行无忌,在武则天的刻意推动,高宗的顺水推舟之下,利用“废王立武”等事件使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离开政治舞台。武则天本家是关陇集团的旁系,因此武则天以酷吏、崇尚进士文词诗赋之科、文武分流、延揽部分世家(山东世家、江南世家等)等手段瓦解关陇集团。

寒门庶族自武周以后逐步走上政治舞台,虽然唐玄宗有意恢复关陇集团的地位,但安史之乱、牛李党争使关陇集团的地位迅速下降,唐代后期的宦官干政、掌握兵权甚至杀废皇帝更是严重削弱了关陇集团的影响力。黄巢之乱后,延续数百年的世家门阀随着唐朝的灭亡而瓦解,地方藩镇势力崛起。

“关陇集团”自北魏分裂以来主宰中国的政治舞台长达三百多年,宇文泰对抗强大的东魏而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沿袭孝文帝的多项汉化政策,重用关中士族。跟随宇文泰西迁的鲜卑人、鲜卑化的汉人与关中士族融合,文武合流使得关陇集团迅速崛起,直到武周时期科举抬头后逐渐衰退。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


我没忘记home


实际上,“关陇集团”是陈寅恪先生所提出来的一个政治概念,说到关陇集团,自然不得不说宇文泰。

宇文泰为了对抗东魏、南梁,奉行“关中本位政策”,关陇集团的行成说到底也离不开这个政策,这个政策的出现将西魏乃至后来的北周的士人或者说既得利益者拧在了一起。

同时,宇文泰掌权之时,创立了府兵制,并且册封了所谓的“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和侯莫陈崇,宇文泰为“八柱国”之首,元欣则是西魏皇族。

宇文泰在“八柱国”之下再设“十二大将军”,分别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他之所以设立“八柱国”,除了响应“关中本位政策”之外,实则还想融合汉、胡,为己所用。

所以,“八柱国”一经诞生,在宇文泰的推动下,在元欣、李虎、李弼等人的积极配合下,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政治利益集团——关陇集团。

元欣、李虎等人为何如此拥护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呢?

原因并不复杂,政治利益集团之所以能够成为政治利益集团,是因为他们能够获得政治权力和利益,当这个政治利益集团还能为集团中的成员们带来利益,或者说集团成员自己所能攫取到的利益还没有超过集团为他带来的利益,以及他自身的实力不足以支撑他脱离集团的时候,他自然会拥护这个政治利益集团。

拿元欣来说,他虽然是西魏皇族,可是谁都知道宇文泰已经实际掌控了西魏,西魏还能不能继续存在也得取决于宇文泰的态度,他一旦试图脱离关陇集团,那么等待他的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元欣脱离关陇集团,也就意味着他想让西魏皇族夺回皇权,这不仅损害了宇文泰的利益,也将会让余下的六位柱国的利益遭受损失。

相反,如果元欣继续代表西魏皇族乖乖地拥护关陇集团,那么即便将来宇文泰取代了西魏,他们家族也仍然能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继续作为统治者而存在,只不过不是最高统治者而已。

这一点,对于别的柱国而言,也同样如此。

所以,关陇集团能够让他们比士人更高一层,让他们拥有难以撼动的政治地位,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护?

关陇集团产生之后,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又拥有怎样的政治影响力呢?

对于这一点,恐怕杨广最深有体会了。

许多人说,杨广的亡国是因为他治下残酷,可实际上这并不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决定性因素,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杨坚和杨广为了避免重蹈西魏和北周的覆辙,开始想方设法地破坏甚至是摧毁关陇集团。

西魏和北周是什么覆辙?

西魏被北周取代,出奇的顺利,因为这是关陇集团内部推动或者说选择的结果。

后来,北周被隋朝取代,也一样出奇的顺利,因为这仍然是关陇集团内部推动和选择的结果。

但是,不论让谁当皇帝,权力始终是在关陇集团内部流动,但凡当皇帝的那一家衰弱了,又或者说当皇帝的那一家想要打压关陇集团的时候,关陇集团便会自发地联合起来换掉这个皇帝。

当关陇集团发现杨坚和杨广的小动作之后,便不高兴了,你们杨家才当皇帝多久,这就想着过河拆桥了?那好,这个皇帝换个人来坐,你们下来吧。

所以,关陇集团一搅合,天下就乱了,没办法不乱,当时的高层十个有九个出自关陇集团,他们带头闹事,这天下能不乱吗?

李家之所以能够坐江山,也是关陇集团选出来的,所以李家得了江山之后,一想到关陇集团也是如坐针毡。

关陇集团诞生于西魏时期,那么,它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

关陇集团推李家上位,李家坐了江山,能允许关陇集团继续存在,继续影响天下局势吗?显然不会,所以李家实际上也在想方设法地打压、分化甚至是瓦解关陇集团。

但是,李家做得没杨家那么激进,如杨家想出了一个科举选材的办法,扶持寒门去对抗关陇集团,遭到了关陇集团的集体反对,李世民这厮贼精明,他当然也要继续用杨家的办法去对付关陇集团,可为了不会引起关陇集团太大的反应,他又让人修了《氏族志》,朕这样还不是为了保证你们的政治地位不会受到打压?

真不会吗?虽然李世民确实将关陇集团“法定”为统治阶层了,可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实际上还是打压了关陇集团,因为关陇集团不再是唯一了。

这样一来,别的政治利益集团自然也就乐得帮助李世民去打压关陇集团。

此外,关陇集团实际上在宇文泰死后,已经不再是一股绳了,尤其是隋末之时,关陇集团分化成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支持一家,打得乱七八糟。

所以,唐朝建立之时,关陇集团的实力已经不复西魏、北周甚至是隋朝之时了,这也为李唐打压和瓦解关陇集团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李治和武则天执政之时,则给了关陇集团致命的一击——打趴了当时关陇集团中权势最强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一趴,关陇集团没了主心骨,没了靠山,存在并左右了天下局势一百多年的关陇集团也就随风而散了。


吾与吾国


关陇集团这个专有名词,最初是见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不过其定义历来有争议,曾经被诸多历史学家怼过。在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在对隋唐历史的研究过程中,根据北周、隋唐三代均出自北周的关陇士族的事实,提出了著名的“关陇集团”说,用这个理论试图解释周隋唐三代政权局限在北周的关陇集团内部更替的原因,他将在关中本位政策下形成的这个政治群体称为“关陇集团”,这个政治集团主要由贺拔岳旧部,宇文泰的姻亲,关陇及河东等汉族地主阶级组成,都是军方的既得利益群体。


关陇集团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贺拔岳任关西大行台到宇文泰统率他的余部属于第一阶段;从孝武帝西迁到大统八年初置六军属于第二阶段;从大统九年再扩招关陇士族,再到大统十六年形成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这一系统为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宇文泰极力发展武川军事集团势力,将其主要将领安插到中央各主要部门,又创建六军,初步完成筹建关陇集团的大业,在第三阶段,又着眼于扩大武川集团的力量,招募了大量门阀贵族,至此关陇集团最终形成。陈寅恪先生还指出,关陇集团从西魏到武瞾历时一百五十多年,然后内部慢慢衰腐,武则天修《氏族志》更加以破坏,导致其无可挽回的灭亡。

宇文泰组建关陇集团,最早是为了提高集团作战的能力,同时也要增强政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关陇集团作为西魏时期政治的核心力量有着严格的限定,同时对成员的出身和籍贯有着明显的要求,其核心成员基本都参与了西魏和北周王朝的建设,手握重兵。此后随着立功将士的增多,柱国和大将军名号的官员也越来越多,宇文泰一手打造的“关陇集团”核心力量就是“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

到隋朝时期,文帝和炀帝推行的士族政策有明显的区别,对于关陇集团,文帝是不断提高它的政治、社会地位,压制旧士族,建立起以关陇贵族为政治核心集团的政治秩序,文帝时期的朝政都是关陇的贵族把持。而炀帝对关陇集团的压制导致了其内部的分裂,他在山东推行的非门阀化政策并未获明显的效果。唐代初期吸取炀帝的教训,采取的是回复关陇集团政治核心地位的措施,唐太宗颁布的《氏族志》将以关陇集团为首的、各地域集团共同合作的政治秩序稳固地建立起来。武则天上台后,由于她的氏族不是在关陇集团里面,导致其最终分崩离析。


然而自此概念提出至今,不少学者相继提出异议,岑仲勉先生经考察后认为太宗朝并未保持“关中本位政策”;韩昇先生认为隋炀帝已经开始改变了对关陇集团的支持,更多地依靠江南的士族集团的支持;黄永年先生在考察隋高祖朝“四贵”“五贵”等等的出身和经历后,亦认为隋末关陇集团已开始解体。

关陇集团产生于南北朝分裂之际,这是它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也是它作为一个排他性、封闭性的政治、军事化集团得以生存延续的重要条件,在周武和隋文时期它赖以生存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已发生改变,于是这个群体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瓦解和消亡。

参考文献:

[1]曹印双.试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概念[J].

[2]雷艳红.陈寅恪“关陇集团”说评析[J].

[3]雷依群.论关陇集团[J].

[4]史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与政治秩序的变迁[J].

[5]郑伟鹏.唐代门阀政治初探[J].

[6]汤勤福.关陇集团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形成阶段[J].


虎历


关陇集团,是历史学家陈寅恪分析隋唐时命名的史学概念,这个集团起始于北魏的六大军镇,主要是武川镇,影响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国兴衰,北齐南陈也因此而亡

西魏皇家拓跋氏、北周皇族宇文氏、大隋皇族杨家、大唐皇族李家,都是这个集团内的高门大姓,全出自早期的八柱国十二将军府,这几个皇朝演变,相当于集团内部权力变更过渡

八柱国十二将军府,就是这集团的最初形式,由集团老大宇文泰建立,集团内部融合了北魏皇族,六镇军户、以及长安周边多方势力。彼此通过联姻紧密结合,一起对抗最初的敌人高欢

高欢死后,集团开始内斗,每一次换主事人,都是一次改朝换代。拓跋家灭了,宇文家建立北周;宇文家灭了,杨家建立隋朝;杨家灭了,李家建立唐朝……

这个集团存在多久,谁也不知道。只能说大唐建立后,集团势力已经不限于哪家哪户,遍布全国了,或者说关陇集团升级成了大唐集团

到武则天干掉集团二号掌权人长孙无忌后,李家成了集团的唯一话事人,或许李唐灭亡相当于集团消失吧

以上,希望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