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老人,节俭一生,退休了,更节俭不花钱?

理财迦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是把这种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不但上班挣钱的时候节俭,退休了,人生逐渐进入暮年,更是节俭,花钱就有一种“罪恶感”。这是为什么呢?有书君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节俭已成为一种习惯,不容易改变。

现在退休的老人,都是六十年代以前出生。他们都过过苦日子。尤其是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人们食不果腹。

那段饥饿的时光,成为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后来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但是这些人骨子里还存在一些“忧患”意识:有钱要省着花,有粮食也要省着吃,以备不时之需。

久而久之,节俭成了习惯。虽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做法有所改善,但是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节俭就成了一种习惯使然,跟钱多钱少、年龄大小没有关系。

其实作为老人,应该想想人活一世都不容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适当地享受一下生活,不要太亏待了自己。

二、 节俭是为了帮衬子女生活。

有些老人虽然退休了,孩子也成年了,但是他们依然为儿孙们的生活牵肠挂肚。

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的孩子三、四十岁,正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柱,工作和生活压力大。

有的孩子们做着很一般的工作,挣钱也少,老人就想把退休金拿出来,帮衬一下子女的生活。

小Y,男,四十多岁。他的父亲去世早,母亲现已退休在家。小Y现在是一名流水线工人,工资不高。

妻子在超市当收银员,收入一般。儿子还在上高中。家里每个月还有房贷、车贷。

小Y的母亲看到儿子、儿媳负担重,自己虽然退休了,又在一家小饭店当起了洗碗工。自己攒下的退休金,还有打工挣的钱,都交给孩子们。

况且还有不少不肖子女还惦记着老人的退休金,总在想方设法从老人这里揩油。老人每个月的退休金所剩无已,不省细着能行吗?

有的老人操心完儿女操心孙辈。有的孙辈到了结婚的年龄,房子、车子、彩礼,各项花费都不是小数目。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退休金留给孙子们。

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人大可不必为了儿女失去自我。老人总在为儿孙着想,儿孙就不会有应有的担当,更不会有责任感。这样的儿女,你要为他操心到什么时候?

三、 老人未雨绸缪,节俭省钱以备不时之需。

人一退休,忽然意识到自己已步入老年人之列了。这时候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各种小毛病、慢性病就都凸显了出来。

去医院多了,甚至发现跟自己同龄的人,有的得了大病。一场病下来,积蓄所剩无几。虽然国家有医疗保障制度,但是一些护工费、医疗鉴定,甚至是器官移植中所用到的各类器官源等,都不属于医保报销的范围。

于是在满足日常所需的情况下,老年人更是有了忧患意识,就想多攒下一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这样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保障,生活也有底气。

再者,现在物价较之前有所高涨,老年人手里有点钱,觉得钱“贬值”了,只有通过节俭,才能攒下更多的钱,心里才有安全感。

有些老人节俭是为了将来生活有保障,有安全感,岂不知,他们的节俭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有的老人省吃俭用,饮食不讲究,营养不良,身体容易生病,治病花出去的钱够改善好几年生活了。

邻居六十多岁的李伯,年前女儿想给他找个保洁把家里彻底清扫一下。李伯怕花钱,刚进腊月,就自己擦起了玻璃。

没想到一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骨折了。不但没省下保洁的钱,还住进了医院,各种钱花了不少,自己也受了不少罪。可见,有些老人节俭,就是“因小失大”。

其实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无奈。老人退休了,按说工作了几十年,退下来,应该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也应该尽可能地享受一下余生的岁月。

但是有些老人依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或许是因为他们本来习惯了节俭,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

再者,有些老人还要为儿孙操心,想给他们留下更多的财产。还有,人进入老年,对于身体健康方面,会更有忧患意识,老人省吃俭用,也是想攒下更多的养老钱,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有书君还是想再强调一下: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挣钱是为了生活有尊严与底气,千万不能把事情弄反了,因为想省钱,降低生活质量与水准,甚至“虐待”自己,就得不偿失了!

愿每位老人都“老有的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我是即将步入老年的人,,我的消费,,和我的收入不匹配,,我属于节俭的人,,我个人的消费,,我控制,,我节俭,,我年轻过,,我知道,,年轻人,,能吃能睡,,能喝能玩,,能学能干,,所以,,孩子的正当花费,,我支持,,不计较浪费,,需要就给,,需要就花,,对待我自己,,却是能省就省,,毕竟,,有的花费吸引不了我,,不能给我带来快乐,,另外,,我个人认为,,我既然成长在勤俭以养德的环境里,,我就应该守着初心,,至于我的孩子,,他们受到的教育是花明天的钱,,他们有花呗,,他们有融e借,,他们不嫌弃月光族,,不讨厌负翁,,他们的小心脏受得了内债外债,,不怕内外交困,,大胆花明天的钱,,大家都是一样的教育,,和你文盲我文盲一样,,我就不操心了,,有时,,假想,,如果是世界末日,,有一部分人可以到别的星球,,好比诺亚方舟,,会带上我吗,,如果我死了,,我有后代,,我的后代能上诺亚方舟吗,,答案未知,,真的未知,,杞人忧天的事,,不想再想,,得过且过,,节俭过日子,,真安心,,🍃🍃


湖水涟漪8


老人多是很节俭,因为他们出生年代不同,经历了苦难的岁月,俭省节约己经是根深蒂固了,经历过旧社会的人非常节俭,节俭的程度让你可笑,记得奶奶在世时,在农村生活,无论给她多少钱从来不花,而且是天不黑就早早吃了晚饭,天黑了上床,睡不着就倚躺床上,电灯也不开,早吃饭早上床不开灯就是为了省电费,其实那时电费挺便宜的,但是她们那一代人经历了动乱的旧社会和艰苦的岁月,相当的节俭!岀生年代不同,消费观念也不同,现在的孩子生活无忧,社会安定,没有艰苦岁月的磨练,节俭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而且是效果也不好,因为钱来的容易花的也不珍惜!


天上雨6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养老金水平差距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之前曾经看到过一张图片,可以冲击人的心灵,给人以震撼感受,相信很多人都应该看到过。图片很简单,都是以老太太为主题,左侧几位老人身穿旗袍,气质高雅,中间一群老人在跳广场舞,最右侧几位老人穿着朴素,坐在路边闲聊。


有的老人养老金一个月万八千元,生活显然与节俭不太沾边,每年总有几次长途旅行,出国也不在话下。有的老人养老金两三千元,刚能维持日常生活,省着点花还能攒出点药费,至于养老金更低的老人,钱包那么小,哪儿也去不了,自然只能节衣缩食,生病也努力扛着。


除了养老金差距带来的生活方式不同,一部分老年人节俭既是习惯,又是想留给子女更多财富。


房价一路猛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是相当大的,买不起房,娶不起媳妇,养不起孩子,生不起病。老年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除了帮着看孩子,也会努力节俭,尽量去帮助子女。


啃老,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年轻人的生存状况甚至还不如有些老人,甚至于多数年轻人的税前工资还没有少数老年人的养老金高。


年轻人压力大,支出多,为了保住工作甚至不敢生孩子。老年人退休了也不能闲着,买菜做饭看孩子,等孩子上学后往往还要每天接送。看着子女那么辛苦,也会从有限的养老金中拿出钱来补贴家用。


节俭,有的是一种习惯和美德,但是更多的,是无奈。


财智成功


我的父母都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吃过树皮、吃过糠,那些苦难岁月给他们留下最难忘的印记,就是饥饿及饥饿的痛苦,饥饿铸造他们与生命共存的节俭习惯。不用先贤教导什么“常将有时思无时”、“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等,饥饿早使节俭成为他们的本能。

而退休的人们会不自觉地感到,暮年将至,已逐渐丧失挣钱的能力,这使他们焦虑:一方面是不能挣钱,进的少,另一方面是年老体衰毛病多,出的多。以前我就常听老人们说,“用一个少一个,跌倒拾不来一分钱”。另外,中国老人对孙辈的疼爱往往超过自己的子女,他们不自觉地把孙辈的抚育、教育当成自己的责任。有个亲戚60岁退休,虽然退休养老金也极可观,但为给后代多攒些钱,几乎一天未闲找了份职业,干得不亦乐乎。两年前已近七十,亲戚都劝他别干了,可因为又得了个孙子,仿佛给他注入了奇神的力量,愈发要大干了,“嗯,要给孙子留点财富。”现在还在给人打工,孙子既是他的动力、希望,也是他的责任。如此拚命攒钱,节俭就更不用说了。总之,他岳母往生时的寿衣,虽只170多元,但他们夫妻十分坚定地表示:这钱,我们不给——哦,错了,这是悭吝、不孝,而非节俭。以他那份仅限于对儿孙的责任心,大概将是生命不息,打工不止的。


玄真子桑


主要是习惯问题,节俭惯了,他们乃有花钱的享受呀,只觉得花钱是一种浪费呢。我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你不把赚的钱花点出去,别人也不买我的服务和产品,我又从哪赚钱去呢。

我们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多少知道点:消费刺激生产,消费越多,大家越忙碌,可交换的东西就越多,也越加有钱。

就说最近一次我们请了小时工帮忙打扫卫生吧,老妈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干,还要花钱。虽然老人都为整个家庭节省钱,为他们的儿女节省钱,那些钱到不了他们的口袋里,但总是觉得花给别人了,就是一种损失。

自己能干的事,要找别人干,这样的逻辑他们明白不过来。

还有就是种田的事,他们总觉得种田是干正事,虽然一年没有2万元的收入,他们不会去想如果外出打工能赚3万元的话,是不是比在家种田更划算呢?他们总觉得种田更踏实,这算不上什么美德,或者传统,我认为主要是习惯使然。

自己赚钱不容易,白天黑夜,风吹日晒的,就赚那么几十块,这些印象太什么了,吃一顿就几百,消费一次就上千,想来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才能赚到,他们就会自然抵触和排斥的。

退休的工人也一样,为什么节俭,一是文化上的传承,二是因为的确穷怕了,不想把好不容易抓在手里的钱花出去。


财经作家邱恒明


的确是这样,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节俭了一生,到老来退休了,依然是过着很清贫的生活,可能每个老人所考虑的问题有所不同,但究其原因,我认为可能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节俭已成为一种习惯,跟钱多钱少无关:

有人说,15天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试想,一个节俭了一辈子的老人,你突然让他不再节俭、大肆挥霍,那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习惯就像人的性格一样,一旦生成就很难被改变,更何况,人到老年后,物质欲望很淡了,钱多钱少一个样,有口饭吃就行。

二、帮衬子女,成为第6个“钱包”:

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是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即便是身上只剩下一个铜板,绝大多数做父母的都会想着留给自己的子女,现在,全国的房价高企,许多年轻人为了买房结婚,每天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而作为爷爷辈的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退休的钱留给孙子们买房,这就是砖家所说的房地产的“第六个钱包”!

三、物价上涨过快,不节省没有安全感:

“存多少钱你才能放心养老?”,估计很多人都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现在物价上涨过快、货币贬值严重,无论手里存多少钱,似乎都不能让人踏实,因为可能一次大病、一次意外,就能掏空你的所有积蓄,所以,现在不光是年轻人没有安全感,很多老年人面对养老问题,也依然没有安全感,只有存尽可能多的钱才能安心!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K涛资本


在中国,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啊,一生中永远有太多的责任压着自己,而有些责任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尤其是现在已经退休的老年人。

这一代老年人,年轻时经历了贫穷和劳累的考验,真正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各行各业生产力低下,工业农业都是靠手工劳动完成大部分工作,而物资又极度匮乏,没钱买不到东西,有的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粮票布票的出现就是那个时期物资匮乏的佐证。因此,那一代人格外节俭,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挨饿挨怕了。

那一代人,到了中年,日子稍有起色,吃穿不愁了,也有一些积蓄了,他们的上一代又老了,孩子们也大了,所谓上有老下有小。把吃的花的用到了老人孩子身上,孩子上学,盖房,结婚都是人生重头戏;老人赡养,有病了治疗,也不轻松。因此,必须节俭自己。

那一代人老了,退休了,自己有退休金,孩子们也成家立业,按说该自己享受生活了吧,可是,又尽力给儿女们出一点力。孩子买楼,孙子上学都想尽一份力,自己身体不好花钱不向子女张口,硬扛着,自己节俭一点,不给儿女增加负担。自己平时吃的差一点,儿女们孙子孙女们来了才肯弄几个菜吃的好一点。

就是这样的一代人,年轻不节俭没办法,老了依旧节俭,说是习惯了,其实是那一代人受社会,思想教育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家庭观。一生节俭,无法改变。






子彬居士


这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吧?

我身边许多熟悉的阿姨叔叔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一类人,他们辛苦了一辈子总算是熬到了退休这个节点了,每个月的工资数突然变少了,一下子觉得生活档次要下降了,物价上涨的趋势又不可避免,于是只能是在原来的节俭基础上再对自己狠一点?

原先有一技之长的退休人员还好一点,只要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很快就能找到合适的下家继续发挥余热,兴高采烈地领取双份工资实现着黄昏🌆价值再体现。但更多的人员则是乖乖地接受现实,努力在有限的财力支配空间下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若子女们混的风生水起便是幸事一桩,可以大大减少老爸老妈的焦虑情绪,起码不用担心生病住院之类的额外负担吧?

所有这一切都不是最纠结的事,老人们最不适应的还是巨大的退休后的精神失落感造成的身心影响,而如何化解它则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重视的事情,让养育了我们的父辈充分享受到夕阳红的乐趣,则是用❤️和必要的物质基础来完成的,所以大家都应该好好思量一下吧?

节俭的老人们应该多发掘一下自己年轻时没办法培养和坚持的爱好 ,保持和老朋友们的联系,让自己超脱于金钱之外的精神享受(电大课程,户外短距离的旅游等等),相信自己的生活状态会越来越愉悦,心态决定着你的快乐质量。


蒙蒙237410783


很多老人节俭一生,退休后也啥不得化一分钱,是中国几千年勤俭节约传统美德。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老年人的传统观念没变。啥不得花钱一是为了防老养病,尽可能不用子孙一分钱或少用子孙钱。二是有节余贴补子孙或留些遗产,让子孙日子过得好些。这些老勤俭节约的风气值得歌颂,值得赞扬。尤其是年青人应向这些老年人学习,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不要啃老,不要用信用卡透支过享乐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