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呢?史思明打败李光弼的宿愿是否会实现?

张慧


李光粥是契丹族的后裔,年少便从军,从而造就了他严肃、深沉、刚毅的性格,毕竟有着契丹游牧民族的血统,天生就有着一流的骑射水平,令军营将士刮目相看。后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

唐玄宗时期,38岁的李光粥得到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器重,他也不负众望,不久就暂露头角,借此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干,一举击败吐蕃、吐古泽两股势力,从此也一发不可收拾,平步青云,得到朝廷的重用,调任京师长安。后被郭子仪推荐担任河东节度副使。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伐宰相杨国忠为名,南下反唐,史称“安史之乱”,在这八年的安史之乱中李光粥屡建奇功,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战役,可以说是功高盖世,与郭子仪的威望同齐。在《新唐书》中称赞李光粥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他治军严整、先谋后战,能以少胜多,是当时唐朝中期不可多得的军事将才,在军中他下达的命令诸将不敢不服,可见他在军中的威望有多高。

但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他的三次拒绝调遣,让人难以理解,因为他害怕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的陷害,而是待在徐州不敢入朝,这也引起了部将的不满,对他的敬畏态度也一落千丈,李光弼因而很不得志,感到耻辱、惭愧,致使忧郁成疾,于广德二年(764年)七月十四日在徐州病逝,

至于说到史思明打败李光粥的夙愿是否实现呢?从史书记载来看,除了那次九节度之败,李光粥几乎是全胜记录,当时的史思明是多么想击败李光粥的,可偏偏胜利的一方老是倒向李光粥,连老天也要帮助李光粥。但后来唐肃宗给了史思明一个机会,让他完成了一生中最后的夙愿。

收复怀州后,唐军的形势很有利,如果接着这么打下去,叛乱也许能平定——虽然后来也是平叛了,但如果这时坚持李光弼的“猿臂策略”,或许又是一个提前结束叛乱的好时机。

唐肃宗偏偏轻信宦官鱼朝恩,不听李光弼正确意见,命李光弼冒险进攻洛阳。李光弼无可奈何,留李抱玉守河阳,自己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进攻洛阳。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军令,不在洛阳城北邙山而在平原布阵,致使大败,唐军只好退守闻喜。

史思明虽然获胜,也是他唯一的一次,而后却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唐军也因此得以休整。


杂趣杂论


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军事家,为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新唐书·李光弼传》)他虽名气不如郭子仪大,但其军事才能不在郭子仪之下。李光弼足智多谋,在其戎马生涯中,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他治军威严而有方,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后,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改,而当他号令后,军威更加威严。李光弼部下的李怀光、仆固怀恩、田神功、李抱玉、李忠臣、哥舒曜、韩游瑰、浑释之、辛京杲、荔非元礼、郝廷玉、李国臣、白孝德、张伯仪、白元光、陈利贞、侯仲庄、柏良器等大都著名当时 。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旧唐书·李光弼传》认为,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心悦梦赢


1、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读班固的《汉书》,治军极严,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反叛,郭子仪欣赏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荐他,玄宗诏李光弼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云中太守,后又加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

2、打仗不是输就是赢,史思明围攻李光弼驻守的太原城,反被李光弼用“地道战”打败。史思明兵败以后,退守邺城,称帝,最后被自己儿子杀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