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AI”利出一孔,深解百度營收增長的新引擎

百度Q3財報如期而至,第三季度總營收為281億元,環比增長7%,歸屬百度的淨利潤達到44億元人民幣(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本期內表現超過華爾街預期,百度股價盤後大漲。

其中愛奇藝會員、智能雲、智能設備等組成的其他業務,營收達到76.5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4%,成為百度名符其實的增長引擎之一。

聯想9月份Canalys發佈的《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報告》,百度智能雲已經以高達92%的增長速度成為市場份額第四的雲計算廠商,彼時Canalys給出的解釋是:“AI與雲業務在中國電信行業、製造業和自動駕駛領域均有成熟落地項目,為百度智能雲提供了顯著的增長機會。”

“雲+AI”利出一孔,深解百度營收增長的新引擎

國內知名調研機構艾瑞諮詢在《中國雲服務業發展洞察基礎雲服務篇》中,給出了相似的數據報告:百度智能雲2018年在中國公有云 IaaS 市場中排名第四,並憑藉產品、規模、品牌和生態優勢,構建了難以撼動的市場地位。

從第三方報告裡百度智能雲穩居國內第一梯隊的事實,到第三季度財報中對百度營收的積極貢獻,在拿到“雲+AI”的先發優勢後,百度智能雲在領先AI技術的加持下,正在向行業縱深挺進。

01 “利出一孔”的B端路線

百度智能雲的高速增長,似乎並沒有太多意外。

把時間追溯到去年12月份百度的組織架構調整,李彥宏在內部信中強調要有集中資源“打大仗、打硬仗”的能力,與之對應的動作就是智能雲事業部正式升級為智能雲事業群組,同時承載百度AI to B及雲業務的發展。

等到2018年第四季度的財報時,百度智能雲即給出了季度營收11億元的成績單,在已經披露營收的雲計算廠商中,這份成績單的分量僅次於阿里雲和騰訊雲,也預示著百度智能雲提前完成了調速升級。

到了今年9月份,“雲+AI”戰略再度升級,尹世明帶領的智能雲事業群組轉向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彙報,百度的AI技術、雲計算和基礎技術體系進一步整合。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的百度智能雲,已然成了AI產業智能化落地的“排頭兵”。

至此便不難讀懂百度全面向B端推進的戰略邏輯。

按照管子在《國蓄》一文中的說法:“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如此“利出一孔”的思想,在經濟、軍事和商業競爭中的應用屢試不爽。當互聯網從C端轉向B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成為新一代商業基礎設施的當下,“利出一孔”的路線被百度智能雲沿用,並直觀地釋放出了應有的戰鬥力:

比如在阿里、騰訊等還在思考如何讓雲計算變成一場規模戰爭時,百度就憑藉“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三位一體的ABC戰略,提前錨定了差異化優勢。厚積薄發的增速證明百度的策略正確性。

再比如讓大多數雲廠商飲恨的春晚紅包大戰中,與AI能力深度融合的百度智能雲,硬生生抗住了春晚的流量洪峰,也讓合作伙伴們清楚地看到了百度智能雲的“武功”,甚至說雲計算業務這一年來的增速都與春晚紅包大戰的練兵不無關係。

在百度整體“雲+AI”整合戰略指引下,以百度大腦為核心,依託智能雲,百度正加速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雲計算是智能基礎設施的底座,把人工智能和底層技術能力灌輸到底座中,進而成為賦能各行各業的“動力工廠”。

當然,友商們的追隨也證明了百度B端路線的正確性和蘊藏的巨大潛力,在百度之後也加強“雲+AI”佈局的名單中,有微軟、谷歌,也有阿里、騰訊和華為。不過,百度是國內投入最早、技術最強、佈局最完整的AI領軍企業,其技術優勢和壁壘還是不易超越的。

02 To B的關鍵:生態開放

有了“雲+AI”的佈局,有了市場份額和行業地位的逐級提升,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加速人工智能的商業化,讓技術高效地轉化為服務?

百度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其實採取了三個動作,第一步是前面提到的ABC三位一體戰略的形成,確認了百度ToB的輸出方式;第二步是內部組織架構的升級,通過內部體系的聯動,減少百度“雲+AI”生態矩陣對外輸出的阻力;第三步就是百度正在進行的,以生態開放的模式讓AI深入到產業中。

在ToC時代,開放就是百度生態的關鍵詞,到了產業智能化時代,百度同樣向各行各業的合作伙伴們拋出了橄欖枝。

其一,幫助合作伙伴進行智能化轉型。互聯網上半場的成功標杆可能是市值,可能是活躍用戶數,但到了互聯網的下半場,評判標準應該是能否幫助傳統行業向智能化轉型,打造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引擎。

百度早已打磨了一連串的智能化轉型升級樣板。

百度智能雲聯合央視網推出了在線服務型智能語音交互產品“AI幫你找”,用戶可“動嘴不動手”就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在工業製造領域,百度智能雲聯合精研科技與微億智造打造的智能質檢設備,解決了過去主要靠“肉眼+放大鏡”來檢測的痛點,設備投資回報率則達到了傳統機型的6.5倍;浦發銀行與百度智能雲聯合打造了虛擬“數字人”,可以幫客戶管理預算開支、投資理財,變身客戶的私人財務管家……

“雲+AI”利出一孔,深解百度營收增長的新引擎

李彥宏在2019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與數字人“小浦”互動

人工智能不再是實驗室裡少數人的“玩物”,已經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四產業中高度滲透,以百度智能云為代表的ToB力量,正在催生“萬千產業”智能化。

其二,與合作伙伴一道進行市場深耕。人工智能的落地不應該只是一個又一個的點,還應該變成一條條落地線,一張張落地面。百度智能雲沒有選擇“照單全收”的擴張邏輯,而是與合作伙伴一道跨過AI商業化的鴻溝。

僅僅是在2019年,百度的“雲+AI”生態圈就新添了很多新朋友。

譬如百度和漢得信息在3月份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圍繞工業製造、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達成了一系列合作,百度提供雲服務、智能設備和AI技術,漢得信息負責項目落地;再比如,與東軟的合作也在步步深入,從戰略合作、到投資東軟控股,再到與東軟集團共同佈局智能城市賽道,二者的合作也是優勢互補、各取所需的結果。

“雲+AI”利出一孔,深解百度營收增長的新引擎

不能落地的人工智能沒有資格談論價值,無法產生商業價值的技術註定是空中樓閣。深諳箇中道理的百度智能雲,不僅要驗證人工智能的商業價值,還在通過“產業智能聯盟”等形式加速人工智能在產業中的規模化落地。

03 產業智能化的新起點

需要承認的是,現階段百度智能雲及相關業務在營收中的佔比還不太高,卻不應該低估百度之於產業智能化的野心。

李彥宏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上提出了“智能經濟”的概念,指出數字經濟在經歷了從PC的發明和普及,到PC物聯網,再到移動互聯網,正在進入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的智能經濟新階段,並判斷將改變人機交互方式、改變IT基礎設施、催生出很多新業態。

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也曾在公開演講中表示:“驅動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都表現出很強的通用性,而每一次工業革命到達高潮時,驅動它的核心技術就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呈現出標準化、自動化、模塊化的特點。”

誠然,無論是出於對商業趨勢的預判,還是基於技術迭代升級的必然結果,加速產業智能化都將是百度的使命。隱藏在財報背後的,無疑正是百度“雲+AI”向行業縱深挺進的信心和決心。

之所以給出這樣的結論,同樣可以找到兩個方面的原因:

從落地場景上看,百度智能雲在工業質檢、金融創新、智能城市等領域動作頻頻,並且已經找到了規模化複製的路徑。

以百度和東軟聯合打造的“雲智未來城市”為例,該方案構建了1個橫向的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和10個縱向的重點領域應用,幾乎覆蓋了城市智能化管理和治理的所有場景。百度扮演的其實是智慧底座和智能中臺的角色,通過雲邊端一體化的新計算服務,將全棧的AI能力輸送給東軟等合作伙伴。技術起家的百度回到了自己擅長的技術賽道,打造一片智能化的沃土,讓合作伙伴們自由開墾。

從技術蓄能來講,百度的CTO體系早已紮根到產業實踐中,為開發者們打磨“趁手利器”,提供產業智能化的核心動力。

“雲+AI”利出一孔,深解百度營收增長的新引擎

可以引證的是,集深度學習核心框架、基礎模型庫、端到端開發套件、工具組件和服務平臺於一體的飛槳,累計服務了150多萬開發者,同時不斷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針對不同圈層的開發者進行人才培養;升級到5.0的百度大腦,在算法突破、計算架構升級的基礎上,實現了AI算法、計算架構和應用場景的融合創新,被外界稱之為軟硬一體的AI大生產平臺。除了面向開發者,這些技術能力還將融合雲計算轉化為生產力。

三年前人們提到人工智能的時候,多半還會和圍棋聯繫在一起。如今不少人已經開始思考如何敲開智能化大門,讓人工智能走入產業智能化階段。百度等玩家們向行業縱深挺進時,改變的不只是自身的業務結構,也為外界提供了重新認識產業智能化的新起點。

04 寫在最後

有如李彥宏在內部信中提到的:“這是一個技術價值再度閃耀的時代,而技術創新就是一次偉大的冒險,我們付出100倍的努力,取得10倍的優勢,方可領先1步。但是,大膽創新勝過平庸保守,所有創造商業奇蹟的公司,都是因為他們生而不同。”

如今百度在“雲+AI”賽道上的投入初見成效,技術價值的再度閃耀似乎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