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作為我國封建王朝的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皇帝,還是很具有代表意義的。他在古代歷史當中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統一六國、度量衡、文字,焚書坑儒是他的幾個標誌性事件,暴政也是後世文人往他頭上扣的帽子之一。千秋以後,時至今日,再看秦始皇,表面的功過之後,他到底給後人留下了什麼呢?他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秦,自秦莊襄公封侯以後,經過二十多代的苦心經營,至秦始皇時終於實現了“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的大一統局面。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多年,秦國從一個並未佔天時地利的國家發展到稱霸六國,再到後來的大一統,不能簡單“僥倖”兩字就能評價的了的。其國之內,法制規範的執行,必是到了“一些人“”已經阻擋不了的地步,當歷代君王合力釀勢已成的情況下,秦國這艘大船便乘風破浪、徑直向前了。

秦王嬴政出生之際,秦國已經在六國之間處於上流之位,但小嬴政還在趙國做著人質。從小的寄人籬下,從小目睹世態炎涼,對個人來講是痛苦的,但對一個優秀的君王來講又是一個不可缺失的過程。這讓他少一些自以為是的驕狂之氣,而更多一些理性的現實。上位之後,嬴政任用能人,開拓國土,統一六國,終實現了歷代秦王和自己的夢想。

但,統一後的疆土真的安生了嗎?六國移民,滿心的不服;六國的錢幣、文字還在發揮著餘力;六國的度量衡不盡相同。在這一片曾經分崩離析十里不同音、白裡不同俗的廣袤土地上。稍微一個不注意就可能各國的復國之火,死灰復燃。如何能讓這個國家實現真正的統一呢?秦始皇是一個非常聰明和有遠見的帝王。他先是將六國貴族,悉數轉移到咸陽。一可行監視之便,二,六國貴族到了咸陽,吃穿用度,哪個不花錢。不消幾年,他們的錢財就都流進了咸陽的口袋。三,不用一兵一卒,在平常之間,就把盤亙在各國的貴族勢力給瓦解。(離家的人像無根之草,不會再掀起大風浪)四,滅六國,又不枉殺,此為得民心之舉。此一舉四得,實在是高明之極。

各國勢力瓦解之後,他又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在金融、文化、生活三方面做到了“統”字。大方針一定,剩下的只需慢慢執行,慢慢融合了。

焚書坑儒是後世給他的一大罪狀,可這罪狀是否實至名歸呢?

秦王統一六國之後,結束了長期的封建諸侯割據局面,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行政體制度。國家的權力完全集中在皇帝和以皇帝未收的封建官僚機構手裡。可,這種專制皇權與自周代就形成的封國建藩制度是水火不相容的。對此,被剝奪了統治權力的六國舊貴族非常不滿,以古非今。新舊兩種制度的維護者意見分歧很大。秦朝統一的同一年,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部分官吏,藉口諸侯初破,燕、趙、齊、楚離國太遠,主張立諸子為王,封國建藩。廷尉李斯堅決反對,他認為戰國時期之所以諸侯紛爭,完全是西周分封制度造成的,只有廢除分封制,才可能免除諸侯爭立天下的戰亂,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主張,在全國設立郡縣制。但,八年後,儒生博士淳于越又主張:殷、周兩袋都分封子弟功臣,讓他們輔佐王室。現在始皇統一天下,而諸子都是平民,他們無法輔助始皇。一旦發生變故,無法相互銜接。已經做了丞相的李斯又對淳于越的言論進行駁斥:五帝不相重複,三代不相因襲。各代採用自己的方法治理國家,並不意味著就和以前相悖,而是時代有所變遷的原因。於是提出《焚書議》,建議秦始皇焚書。秦始皇準。

六國殘餘勢力解決了, 貨幣、文字統一了,頻頻被作為爭論擋箭牌的舊書也給焚了。國家初步已具一統景象,秦皇開始巡遊天下,他要看看自己治理下的大好河山。順便又派蒙恬把匈奴給趕了出去,又加修了長城,接著派尉屠把南越順道給收拾了。歇了歇腳,再給自己把皇陵修好。等到一切塵埃落定,他老人家終於客死在了沙丘。

秦始皇, 終其一生,結束了戰亂紛爭民不聊生的分裂生活,開創了封建王朝的第一把交椅。他的餘生為大一統而努力,他的佈局謀劃,運籌帷幄,全都在為一個統一的中國而努力。我常常在想,沒有他初始的開篇謀劃,如果一直持續在六國、七國甚至十國的紛爭裡,長年累月之下,時至如今,你,我,是否還會存有一個統一的根,一個統一的信念?我們是否還會是一個統一之下的中國人?

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