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题目可以使用“以实代虚”的解题方法?学完这两节课就会掌握

哪些题目可以使用“以实代虚”的解题方法?学完这两节课就会掌握。

哪些题目可以使用“以实代虚”的解题方法?学完这两节课就会掌握

大家好我是小梁老师,这两节课主要学习“以实代虚”这个方法去解决一些特殊的数学问题。

数学本身就有它特殊的抽象性,而有些数学题目,比如附加题或是竞赛题中出现的好多题目往往更加抽象。例如,有的题目看上去好像数据不齐全,有的甚至连一个具体数据也不出现,却要我们去计算它,可真是有些难为同学们了。

怎样解答这类抽象的问题呢?就通过“以实代虚”的巧妙方法,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我们小学生理解和掌握。


哪些题目可以使用“以实代虚”的解题方法?学完这两节课就会掌握

【例1】一种商品,去年底价格提高10%,最近又降低了10%。问,现在的价格比去年提价前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解题分析:这个题目学完百分数后常常出现,有少数同学读了题目后,以为“先提高10%”,后来又“降低10%”,一定会“回到”原来的价格上来。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不妨假定这种商品“原价为100元”(也可以假定为其他数,但假定为整百的数便于推算),提价10%后则为110(100+100×10%)元,再降价10%,则得到99(110-110×10%)元。把原题中没有给出的价格进行具体化,解题过程瞬间简单。

答:现在的价格比提价前减少了。

请你重新假定一个数据再推算一遍,看看价格是不是同样减少了?若改问:“现在的价格相当于提价前的百分之几?“你能算出来吗?不妨试一下。


哪些题目可以使用“以实代虚”的解题方法?学完这两节课就会掌握

【例2】齐明叔叔开拖拉机到县城购买化肥,去时空车,平均每小时行30千米;回来时满载化肥,平均每小时行20千米。求他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题分析:有的同学列式为:(30+20)÷2=25(千米/小时),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样求得的是速度的平均数,而不是平均速度。

一般来说求平均速度需要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总路程,二是总时间。这又偏偏是本题都没有的。怎么办呢?我们不妨假定齐明叔叔从乡下到县城的路程为60千米(也可假定为其他数,但最好取30和20的公倍数,或60、或120、或180等,这样会给整个推算带来方便)。

注意:往返所走的总路程是两个60千米。

由此推算往返的平均速度就不困难了:

1.进城所花的时间:

60÷30=2(小时)

2.返回所花的时间:

60÷20=3(小时)

3.往返的平均速度

60×2÷(2+3)

=120÷5

24(千米/小时)

答:齐明叔叔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行24千米。


哪些题目可以使用“以实代虚”的解题方法?学完这两节课就会掌握

【例3】同样加工某一个机器零件,小王叔叔所用的时间比小张叔叔少1/4。那么,小王叔叔的工效比小张叔叔高百分之几?

解题分析:这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题目,但采用假定具体数据的办法来化“虚”为“实”,就不感到困难了。我们假定小张叔叔加工这个零件需要4分钟,那么,小王叔叔加工这个零件则只需要3分钟(比小张叔叔少1/4)。由此计算出他们在1小时里各能加工出多少个零件,这就是他们各自的工效,计算过程如下:

1.小王叔叔一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60÷3=20(个)

2.小张叔叔一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60÷4=15(个)

3.小王叔叔的工效比小张叔叔高百分之几?

(20-15)÷15

=5÷15

≈33.3%


【例4】在3.8和4.4之间写出三个数,使这五个数一个比一个大,而且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相等。写出的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解题分析:在数学的众多试题中,这虽然算不上是一道特别难的难题,但不少同学在分析解答这道题目时,往往因为方法不当而走了许多弯路。解答这道题目的最巧妙方法是在数轴上填答案,这样就十分具体、直观了。作图如下:

哪些题目可以使用“以实代虚”的解题方法?学完这两节课就会掌握

因为3.8、4.4及后来所填的三个数,它们“每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相等”,所以它们在数轴上的分布是均匀的。从数轴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所填的第②个数正好在3.8和4.4的正中间。这个数为:

(3.8+4.4)÷2

=8.2÷2

=4.1

同样道理,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分别为:

(3.8+4.1)÷2

=7.9÷2

=3.95

(4.1+4.4)÷2

=8.5÷2

=4.25

答:写出的三个数依次是3.95、4.1和4.25。


【例5】在线段AB上有C、D两点,已知:AC:AD=2:3;CD:CB=1:4;又知E为AD的中点,F为CB的中点。如果EF相距5厘米,那么,AB长多少厘米?

解题分析:这道题目的条件十分复杂,就这么看几遍,谁也“理”不清它们的种种联系。要想全面准确地掌握数量关系,必须通过作示意图来分析它。

作图时,先画出一小段表示AC,根据题目中的第一个条件:AC:AD=2:3,就应将AC平均分为“2份”,再把AC延长出“1份”到D;然后又根据CD:CB=1:4,把线段延伸到B(见下图)。

哪些题目可以使用“以实代虚”的解题方法?学完这两节课就会掌握

最后在这幅图上标出AD的中点E和CB的中点(见下图)。

哪些题目可以使用“以实代虚”的解题方法?学完这两节课就会掌握

这时我们从图上又十分清楚地看出EF恰好占二格半。由此求AB的全长就太容易了:

5÷5/2×6=12厘米

答:AB全长12厘米。


这节课的内容就到这里,其他没有讲完的部分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哪些题目可以使用“以实代虚”的解题方法?学完这两节课就会掌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