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歲依然在崗,胡廷澤教授一生的醫學情緣

胡廷澤教授,今年89歲了。

人們還是能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小兒外科看到他的身影。

慈祥的面孔,高明的醫術,

是患者的強心針,

也是師生們的溫暖後盾。

家國,抱負。

妙手,仁心。

今天的大川,是胡廷澤教授講述他的故事。

89岁依然在岗,胡廷泽教授一生的医学情缘

“如果能當醫生就好了”

我出生於1930年的雲南昆明,1955年畢業後分配至華西醫院,至今已經64年。

回想起來,我為什麼想要學醫呢?因為我幼年就經歷了抗日戰爭的殘酷,雖然昆明屬於抗戰大後方,但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就讀的小學仍然遭受了日機的轟炸。

89岁依然在岗,胡廷泽教授一生的医学情缘

幼時的胡廷澤

班上一個姓徐的同學小腿被炸傷、血肉模糊,當時我的心中,除了對日本鬼子的憎恨,同時也萌發了懵懂的想法:如果能當一名醫生就好了,就能夠解除我同學身體上的痛苦。

1945年抗戰勝利,我步入青年。那時的學生普遍對我黨領導的學生運動持認同態度,我曾親自聆聽過聞一多先生的演講,也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地下組織。

89岁依然在岗,胡廷泽教授一生的医学情缘

青年胡廷澤

1950年報考大學時,我看到雲南大學醫學院蘭瑚教授的招生海報,他青年時代留學法國,以醫學生身份參加過二戰,看上去風度翩翩,於是就報考了雲南大學醫學院。當時考試成績會登報放榜,我位列全省第五,也算是一名“學霸”。

“人力車將我拉到了華西壩”

我們是新中國的第一批大學生,大家思想都很進步,畢業時紛紛表示“堅決服從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就這樣,我和妻子徐惠珍很幸運地分配到了華西醫院。當時張泛舟老院長派他的夫人親自到火車南站接站,那個時代醫院還沒有汽車,就用一輛人力車拉上我們不多的家當來到了華西壩。一晃六十多年過去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十分溫馨。

我原本想成為一名胸外科醫生,入行小兒外科確實是一個偶然。五十年代只有北京、上海有醫院開設了專門的小兒外科。1959年院領導找到我想送我去北京衛生部主辦的“小兒外科醫生培訓班”培訓,開設華西的小兒外科。

一生的選擇

最開始我是不情願的,在我的印象中小兒外科就是切包皮、切闌尾、修補疝。結果後來,我在圖書館裡翻閱文獻時,美國一位著名的兒科醫生的一句話深深打動了我,他說:“小兒不是成人的縮影”。

這句話激發了一個29歲年輕醫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慾望,而且國家確實有需求,於是我就想先試著幹一下再說,沒想到這一干就是六十年。

89岁依然在岗,胡廷泽教授一生的医学情缘

床位只有幾百張,院區就只有現在的行政辦公區那麼大。1960年小兒外科初創時,僅有15張病床、三位醫生。那時的物質生活比較匱乏,主治醫生每個月的工資是57元,供應19斤糧食。即使我們是雙職工家庭,填飽兩個嗷嗷待哺的幼子也是頗為不易。

那時醫院在公行道蓋起了號稱的“主治醫生大樓”,家家做飯都在過道上。一次為了完成一例動靜脈瘻手術,手術時間長達25個小時,我兩個兒子在家做飯把鍋燒穿了,鄰居麻醉科閔龍秋老師還幫忙滅火。

當時覺得後怕,幾十年後想來也是有趣,老華西人的團結互助,幫助我們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病人康復,就是“戰鬥”的動力

儘管生活艱苦,大家在工作上依然一絲不苟,勇於探索。

1964年,我完成了西南地區首例新生兒食管閉鎖。做手術前,我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因為該手術當時僅有北京上海有幾例報道,術後存活率很低。大家都說,這麼多人做不活,你能做活嘛?所以壓力非常大。但是不做孩子要死啊,家屬要求又非常迫切。

於是我們就給醫院辦公室報告,當時老院長吳和光就說:“做,只要家屬同意,就做!”在家屬表示充分理解後,由吳和光院長親自簽發了手術批准。後來麻醉科又說,沒有那麼小的管子,怎麼插管啊。吳院長又非常關心這個問題,打電話到麻醉科,說想辦法克服困難。

就這樣,大家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完成了手術。那時沒有ICU、呼吸機、監護儀,包括空調都沒有。我們做手術的時候很熱,就用幾個大冰塊,放在手術室門口,用電風扇把冷氣往裡面吹,條件是非常艱苦的。

那個手術成功了以後,我就搬到病房照顧患兒,因為我是主治醫生要帶頭,後來住院總、住院醫生也參與輪流值守。沒有呼吸機怎麼辦,幾次那個小孩的呼吸都停止了,我們靠手捏皮囊、靠口對口呼吸幫助患兒度過了危險期,這名患兒後來長大,結婚生子。病人能夠恢復健康帶來的巨大成就感,是我至今依然戰鬥在醫療前線的動力。

64年,見證與囑託

現在這些先天食管閉鎖的患兒基本都能進行很好的治療了,因為有腔鏡微創、有呼吸機、有小兒監護室,條件非常好,打幾個洞就把手術做了。

89岁依然在岗,胡廷泽教授一生的医学情缘

在華盛頓大學做訪問學者

現在我們兒外科已經有2個病房,前幾年又成立了小兒外科監護室,科室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黨支部開會學習的時候,我看到黨員都是60多個,相當人丁興旺了,科室的年輕醫生中後起之秀也非常多,感覺特別欣慰。

我在華西這64年,見證了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見證了醫院和科室越來越興旺發展,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醫學的進步是我們那代青年人始料未及的。

89岁依然在岗,胡廷泽教授一生的医学情缘

如果有人有機會問問那個29歲的我:“胡老師你相信麼,幾十年後小兒外科會變成如此這般的規模,華西會成為亞洲最大的單體醫院,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二!”我一定會瞪大了眼睛嘲笑他一番。

聽說最近魯迅又流行了起來,摘抄他的一段話,與各位青年共勉——

“所以我時常害怕,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

只是向上走,

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能做事的做事,

能發聲的發聲。

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

就像螢火蟲一般。”

89岁依然在岗,胡廷泽教授一生的医学情缘
89岁依然在岗,胡廷泽教授一生的医学情缘89岁依然在岗,胡廷泽教授一生的医学情缘

大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