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誇孩子?怎麼誇才是愛而不是害?

家長求助:我家孩子上三年級,考試成績跟一二年級相比差了一大截。孩爸說都是我把孩子給誇壞了,還舉了好些例子。剛開始聽很惱火,後來想了想,好像有些道理。不是說小孩子要多誇多鼓勵才行嗎?難道誇孩子也能誇錯?

是的,“誇孩子”這件事,近年來被無限放大、無限重視。“誇孩子”這事兒多年前是個小事,一兩句話的事兒嘛;“誇孩子”這事兒如今卻是大事件了,是關乎孩子當下生活心態和學習狀態、未來成長賦能和成長動能的大事件。”一句話使人笑,一句話使人跳。”誇得好,就像阿姆斯特朗,成為了第一位登陸月球的人;誇得不好,甚至會丟掉小命的,比如楊修。

那麼,誇孩子到底有什麼門道呢?怎麼誇才是愛而不是害?

至少應當遵守以下兩條紀律——請注意,這兩條紀律,是基於孩子能夠走得更久、走得更遠的本質為出發點,以此為基礎可以生髮出成千上萬個具體方法或應用句式。所以說,這兩條紀律是引導家長們針對自家孩子個性特點“主動思考、靈活運用”的,而不是讓家長們“放棄思考、死搬硬套”的。

怎麼誇孩子?怎麼誇才是愛而不是害?

1、紀律一:逮準時機——誇孩子要懂得“即時反饋”,要像網絡遊戲設計那樣讓人來勁兒。

家長基於孩子能夠走得更久、走得更遠的本質為出發點的誇獎,應當遵守的第一條紀律是:逮準時機。

何為“逮準時機”呢?

簡單說就是:誇孩子要懂得“即時反饋”,要像網絡遊戲設計那樣讓人來勁兒。

◆怎麼做到讓誇獎像網絡遊戲設計那樣讓人來勁兒?

喜歡玩網絡遊戲的年輕家長們都有過遊戲過程中非常high的體驗;沒玩過網絡遊戲或不會玩的家長,肯定也見過自家孩子廢寢忘食不休不眠深深沉陷於網絡遊戲的那種狀態——網絡遊戲為什麼讓人如何沉溺?

網絡遊戲中人們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本質與現實生活中是一模一樣的:無非是追名、逐利、求感情!

“追名、逐利、求感情”這七個字,幾乎可以囊括遊戲玩家的全部心理需求。然而,這些耗費孩子們太多時間精力追逐而得的“名、利、情感”只不過是服務器中的數據,是虛的、空的、沒有價值的。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將寄託於虛擬網絡遊戲的心理滿足感切換到現實生活中呢?答案只有四個字:即時反饋。

什麼是“即時反饋”呢?

所謂“即時”,就是字面意思:立刻、馬上。

所謂“反饋”,其本源意義是物理學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

家長們需要掌握、理解並靈活運用的“即時反饋”,是指在對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狀態瞭解的基礎上,將好的行為、好的結果在第一時間反饋給孩子們知道,並通過這種反饋對結果產生強化作用,從而促進孩子們更加努力學習、更加主動自覺提高效率。

◆怎麼做才能將即時反饋“毒藥”變“良藥”?

《刻意學習》一書中有這麼個說法:“即時反饋是毒藥”。

確實,單就網絡遊戲的設計而言,這種即時反饋性確實很像能夠讓人上癮的毒藥,因為你一旦開啟了遊戲模式,你馬上就能夠獲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並在每一次勝利中獲得越來越多的經驗值、金幣額及越來越高級的裝備或等級,這種設計必然會使涉足其中的每一個成年人或未成年人無法自拔,泥足深陷——“一個優秀的遊戲設計師,對消費者的行為心理、遊戲的功能設計與人的生理和行為特點的匹配關係,以及設計思想與心理學的匹配關係有及其精準的把握。”

“即時反饋”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其實不然。如果家長們來個思路大反轉,將網絡遊戲設計中如同毒藥一樣的“即時反饋”應用於現實生活和孩子們的學習中呢?

毒藥照樣變良藥!

想想看,當孩子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點點滴滴的進步,都能夠在第一時間被家長“看見”,被家長笑眯眯以那樣滿意的樣子反饋給孩子,孩子們該會多麼得意、多麼興奮、多麼願意去努力啊!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投入進去,就能夠得到家長的肯定和讚許,哪怕那進步再細、再微都不會被指責被嫌棄——當學習變成一場與家長之間的“交互遊戲”,孩子在網絡遊戲中想要滿足和實現的目標感、成就感、宣洩感、歸屬感、快樂感甚至節奏感都可以在家長那裡得到即時反饋,孩子難道不會上癮嗎?難道不會一發不可收拾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嗎?

比如,我家孩子名字中有個“鵬”字。小學一年級時候他作業本封面上的名字常常是“月月鳥”,有時候把一點兒也給丟了,常常成了“月月烏”。老師很惱火,批評孩子,也批評我,說是抹黑了全班形象……因為吧,全班孩子的作業本封面都是家長寫的,都寫得漂漂亮亮;獨我家是孩子自己寫的,寫得歪歪扭扭。我誠懇給老師認錯並道歉,“請老師包涵,請老師允許我家孩子自己寫作業本封面,因為他是我家字寫得最好的人!”我孩子回頭問我:“媽媽的字明明比我寫得好!”我的回答是:“可是媽媽跟你一樣大的時候,確實沒你寫得好看啊!我是很認真很努力寫了幾十年才寫到如今這麼好看的!等你跟我一樣大的時候,你寫的字,必定比我寫得好看很多很多!”是的,就是這麼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事,我家孩子從一年級認字學拼音開始之後整整十二年的語文學習,我一分錢心也沒操過!而且,多年之後的今天,他提起當年全班五十四名小學生唯獨他作業本上的名字是自己寫的這件事,仍舊是掩不住的小得意和小自豪!

話說,當時的我太年輕,完全沒有如今的經驗和智慧,可為什麼就那麼說、那麼做了呢?因為,那個“月月鳥”或“月月烏”的名字,是他反反覆覆練習了許多次後最好的結果呀。把孩子努力之後的那個“最好成果”在第一時間以最恰當的方式反饋孩子,就是好媽媽能夠給予成長的孩子最好禮物——做到很難嗎?真的不難,像一個最普通的母親那樣,只憑本能、不奔功利的去愛孩子,這些事、這些話、這些應對便如水流淌般自然而然。

學習優秀的孩子之所以優秀,不外乎是因為這種優秀的感覺在最初的時候得到了即時反饋,從而被強化,進而被內化,於是優秀本身就成為了一種習慣。而不學習不優秀的孩子,不外乎是學習的初始動力與持續動力都很匱乏罷了——初始動力決定了是否要“開始”一次學習,而持續動力則決定了是否要“繼續”學習。而低齡小孩子愛上學習的初始動力與持續動力的方法,有且唯有“即時反饋”!

怎麼誇孩子?怎麼誇才是愛而不是害?

2、紀律二:瞄準細節——誇孩子要搶抓“具體事件”,要像戀愛中男女那樣敏感細察。

家長基於孩子能夠走得更久、走得更遠的本質為出發點的誇獎,應當遵守的第二條紀律是:瞄準細節。

何為“瞄準細節”呢?

簡單說就是:誇孩子要搶抓“具體事件”,要像戀愛中男女那樣敏感細膩。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讓人只一眼就潸然淚下的句子,是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的妹妹從小體弱多病,松子父親便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小女兒身上。常年得不到父親關注的松子,無意中發現扮鬼臉可以讓父親笑,便總想扮鬼臉逗父親高興,結果卻弄巧成拙。小時候,松子所有的生命能量都用在討好父親上;長大後,松子所有的生命能量都用在討好愛人上。像一條被甩在岸上的魚兒渴望水一樣渴望著愛的松子,用尊嚴、用身體、用愛、用一切自己所能提供的去討好,卻終究堅持不下去了,不再反抗了,放棄了——松子一生的所有悲劇,源頭都在於被父親過度無視。

與此相反的例子,是當今太多孩子因為被父母過度誇獎而毀了一生。

比如小瑾。他的母親對家庭教育相當重視,也相當信奉“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並數年如一日的忠實踐行。小瑾從剛生下來就是一路在“誇獎聲”裡活人的,“我們小瑾最帥了”“我們小瑾可聰明瞭”“我們小瑾是天才哦”……如今呢?這個“最帥最聰明最天才”的孩子,剛剛17就成了“被收容教養”群體中的一員——怎麼就走到了這一步呢?

◆怎麼誇才是愛而不是害?

因為家長在誇獎孩子時候犯了一個最大的忌諱:誇獎太廉價、太過度!以“太廉價、太過度”的誇獎為成長土壤的苗芽,能健康成長嗎?當然不能,且還會就此衍生出更多的問題與錯誤:

一是隨口誇獎孩子的生理而不誇具體行為。

孩子很有禮貌的問候隔壁老奶奶、路上小姐姐,得到了他們善意的回應和微笑,媽媽沒有對孩子的禮貌行為給予及時肯定和鼓勵,而是隨口來一句,“我們小瑾最帥了,人見人愛!”於是,孩子理所當然便會認為“因為我帥,所以你們都應當對我好”,而不會在別人的善意回應與自己的禮貌問候之間建立因果關係。

二是隨隨便便將孩子的優勢與他人劣勢進行不對等比較。

小瑾學會了一句詩,顛顛跑去告訴了媽媽,然後仰起小臉等待媽媽的誇獎,媽媽就趕緊說,“我家小瑾是天才,才一歲就會背詩了!你看看那個阿灼,都八個月了還不會翻身。”敢問這是什麼神奇腦回路的神奇誇獎術啊?這跟得意洋洋向人炫耀“我家狗會汪汪叫、你家貓不會汪汪叫”有什麼區別?於是,孩子理所當然不會在“會背詩”與“認真努力”之間建立因果關係,而是在“我比別人強”與“別人就應當比我差”之間的建立因果關係——小瑾正是因為同桌接連三次考試成績都排名在自己之前而瘋狂報復“被收容教養”的。

三是用誇獎掩蓋小惡,找好藏壞。

孩子成長過程中,好的表現與壞的表現當然是同時存在的,好的表現被家長反覆鼓勵並強化、壞的表現被家長嚴厲批評並矯正才能實現良性成長。可是,如果孩子有了壞的表現,家長卻選擇用過度誇獎加以掩蓋,找好藏壞——這些做的後果是什麼呢?孩子們當然會認為那些壞表現是“尕尕的事兒”,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於是乎,“勿以惡小而為之”便間接地被鼓勵、被允許,孩子還能有個好兒?

四是無視事情的過程、孩子的態度以及那些美好的“靈光一閃”,只死盯結果。

小孩子的成長與學習,是在任何時候、任何事上隨時進行的,絕不是考試卷子上的分數這個單一指標所能代表的。孩子掃地、擇菜,有掃地、擇菜過程中的各種收穫,比生活經驗的累積、動手能力的訓練以及心理上的滿足感等等;孩子要去打醬油的路上突然看見小貓小狗打架於是看進去了,一看就看了半個小時——得是有多麼敏感的觀察力、生動的細節感才能將這麼件小事看上半個小時呢?就如同戀愛中的男女,對方換了髮型、新衣這樣的事當然是一眼即見,就連眉毛少了一根兒、唇色淡了一分這樣的細微處同樣能夠一眼即見。可是進入婚姻之後呢?誰換了新衣、誰換髮型這種事哪還能一眼即見啊?就算你有意在對方眼前頭晃上百八十圈兒,對方要發現興許還得連蒙帶猜。家長如果只一味死盯著成績,高分才誇、低分就罵,將孩子學習過程中點點滴滴處付出的努力、細細微微處實現的進步全都視而不見,孩子還願意繼續學習嗎?還能保持學習的初始動力和持續動力嗎?

五是誇獎的語句表情模式化、套路化、氾濫化,沒有針對性、靈活性和細節性。

有些家長誇孩子,簡直誇得讓孩子嘔吐的心都有了——任何時候、任何事情,無一例外統統配上誇張的表情和語氣來一聲“哇塞,你真棒!”孩子感受的是什麼?是不真誠、不走心,是虛偽、是浮誇。如此誇獎,叫被誇獎的人情何以堪?

怎麼誇才算有針對性、靈活性和細節性呢?

比如,孩子的橫畫寫得一直不太好,某一天的某個字,這一筆橫畫寫得很端正,家長即時給予中肯反饋,“咦,這一筆怎麼寫的?寫得很是平直,你看,橫頭上的起筆很有力,橫尾上的眉筆很利落。寶貝你是怎麼做到的?再寫給媽媽看看可好?”孩子當然會興致勃勃寫給媽媽看呀,而且,當媽媽不在跟前的時候也會繼續興致勃勃地練習橫畫,想要下一個字寫得更好!

怎麼誇孩子?怎麼誇才是愛而不是害?

寫在最後

有這麼一道選擇題:有個媽媽在廚房洗碗,她聽到小孩在後院蹦蹦跳跳玩耍的聲音,便對他喊道:“你在幹嗎?”小孩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媽媽說:“ ”這個小孩後來成為了第一位登陸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答案有三個選項,一是“小孩子不要胡說”,二是“趕快進來洗乾淨”,三是“好,不要忘記回來哦!”互聯網時代信息無門檻傳播的今天,相信每一個家長都能夠把題做對。但是,在把題做對的同時,家長們可以不可再往深裡想一步:如果將那個媽媽換成你自己,同樣場景下你脫口而出的一定會是那個“正確答案”嗎?

是的,你不加思索脫口而出那一句的真實樣子,才是孩子們眼睛裡媽媽的真實樣子——你覺得自己的孩子優秀嗎?你懂不懂怎麼誇他?

紀律很簡單,唯兩條而已:你是孩子們最親最愛的媽媽或爸爸,不是隻要業績的老闆。孩子們在每一樁具體事件、具體實施過程、具體操作細節、具體情感態度上點點滴滴的微進步,都需要家長“逮準時機即時反饋式”的誇、“瞄準細節具體事件式”的誇。

請家長們永遠別忘了:如果一個孩子長期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學會的只能是譴責與自卑;如果一個孩子總是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學會的只能是爭鬥與仇恨。而一個孩子如果總是活在不當誇獎之中,那麼他學會的只能是過度自戀和嫉妒,而不是真正的自信、慷慨與自愛。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