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OS有沒有可能成為最強大的手機系統?說說你的觀點?

Sing14k


針對每一個問答都本著絕不大膽胡說,只管小心求證的態度,瘋評科技來解答您的提問。


可以肯定的說,鴻蒙OS不可能成為最強大的手機系統。但鴻蒙OS有機會成為最強大的通用物聯網操作系統。


手機操作系統領域Android和IOS形成雙寡頭格局,其它系統沒什麼機會

在手機操作系統領域,Android+IOS佔據了將近99%的市場,可以說其它手機系統基本上沒什麼機會了。


  • IOS系統形成了完美的閉源生態

蘋果手機一直雄霸全球,並不是它的硬件有多高配置,拍照有多麼強悍,靠的就是其流暢性。這個流暢性就是IOS起著主導作用。

IOS和蘋果的SoC貼合非常完美,造成了低配置也能擁有很好的流暢性。

另外其應用商店管理嚴格,保證了用戶可獲取安全可靠的應用程序。

可以說,IOS的閉源生態是非常成功的。

導致其它同類手機系統無法進行模仿並超越。


  • Android系統形成了強大的開源生態

安卓的強大,毋庸置疑,佔據將近70%的市場就是明證。安卓的成功實際也是一種典型的互聯網思維,免費開源,所以除了蘋果外,其它幾大手機廠商都是使用的安卓,這樣的好處是各個手機廠商不用再來花錢用別人的系統,或花大力氣自己進行研發系統,幾種精力進行手機的其它部分的研發。

在各大手機廠商都用安卓的情況下,那這個開發者市場也是巨大的,使得開發者也願意加入進來共同打造這個生態,同樣一個應用程序可以供給各個不同品牌的手機使用,也省卻了很多精力去研發不同的版本。

在安卓成功以後,也曾有其它手機系統想要進入,比如阿里的YunOS,最終也沒有成功,甚至是微軟的windows phone也黯然敗下陣來。

因此,在開源生態裡,其它手機系統也難以有出頭之日。


花大力氣在一個已經高度成熟的市場中競爭同類產品,不可取,不明智

在一個已經落後非常多的市場裡面,非要去競爭一番,特別是已經有過不少失敗案例的情況下,不撞南牆不回頭,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那在手機系統領域,已經全方位落後,沒有機會的情況下,為什麼一定要去做呢?做出來又能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呢?

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光刻機,國家養著一兩家公司在慢慢跟進做就行,做得出來很好,做不出來也不需要花重金來做,技術和科學總是向前發展的,也許未來會有出現新的科學技術可以直接跳過光刻機這一道工序呢?

在民用領域,沒有什麼東西是一定要做的,肯定需要權衡一下利弊再來考慮。

這當然跟我們當年不顧一切要製造出原子彈是不一樣的,那個是關係到國家安危。

因此,不顧一切做手機系統是不可取的。


華為的未來在物聯網,鴻蒙OS將是其生態核心

我們講了為什麼不需要去做手機系統,因為未來是萬物互聯的時代,手機只是其中一環而已。如果能在萬物互聯的世界中制霸天下,才是最為重要的,華為的眼光還是看得高遠,看得準。


  • IOS和Android已經被證明不適合物聯網應用

在萬物互聯越來越近的時候,我們發現,其實IOS和Android除了手機,很少搭載在其它物聯網設備中,這說明如此成熟的手機系統是完全不適應物聯網的。

IOS和Android為什麼不適應物聯網呢?

因為它們的方向跟物聯網背道而馳,IOS和Android在拼命往圖像圖形和性能方面發展,主要還是為人而設計的,而不是為物來設計的,這些臃腫的系統沒辦法去部署在物聯網設備上。


  • 鴻蒙OS是為物聯網而生的操作系統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覺,以為鴻蒙OS是作為手機系統來研發的,這是一大誤區。任正非曾經也親自說過:鴻蒙OS是為物聯網準備的操作系統,華為手機能用Android的前提下,是不會用鴻蒙的。當然哪個時候沒想到會被谷歌GMS卡脖子。

鴻蒙OS首次出現是搭載於華為智慧屏上,這是智能家居中的一個重要物聯網入口,國內多家車企也即將準備在車機上搭載鴻蒙OS,比如吉利汽車曝光的海報。這說明鴻蒙OS將在車聯網上大規模應用,這同樣是物聯網中的一個重要入口。


  • 鴻蒙OS作為物聯網生態系統有強大的通信技術做背書

華為憑藉其在通信領域的強大技術基礎,在物聯網時代佔據了通信的制高點,完全可以為鴻蒙OS在生態系統中背書。


在移動通信上,華為有基站服務於各個運營商,在固網上,華為有傳送設備,數通產品服務於各個骨幹網和數據中心。有著這樣的先天條件,搭載鴻蒙OS系統的物聯網設備就更加可以如魚得水了,協同合作,加倍發揮萬物互聯的作用了。



可以說,在未來,鴻蒙不會成為強大的手機系統,也不需要成為強大的手機系統,而是有機會成為囊括整個世界的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這個顯然實際意義更大,但願我們能早日看到那一天的到來吧。


瘋評科技


就目前來看:鴻蒙OS的前景還不確定,但在短期是無法在手機操作系統上超過安卓和蘋果的。

首先,在2020年的科技格局而言,目前打造一個全新的系統不僅僅只和公司的財力、人力以及規模。還有該公司的世界影響力、開發者號召力、產品適配等等各種複雜的問題。

在華為之前,即使強如微軟、三星等自身具有系統研發推廣經驗的巨頭,在相繼推出Tizen、Windows Phone之後草草離場。

雖然華為在中國影響力非常大,但是在國際舞臺上華為在離開GMS服務的2020年今天華為P40在歐洲市場也是銷售慘淡,基本等於賠了手機還賠了配套設備的節奏。

目前在海外推廣鴻蒙OS系統,我個人認為是很難的。華為目前在世界的影響力沒有達到蘋果的高度做出下一個IOS,在整合能力方面也沒有Google的領頭能力做出下一個安卓。

這也說不準,因為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上升,而華為也是目前在國際上最能代表中國高新企業。

或許在短短5年間鴻蒙系統不太可能成為市場上主流的手機系統,但是10年以後鴻蒙或許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手機操作系統!


胖成一大坨



當我們在談論手機系統的時候,到底在談論些什麼?

評價一款系統是否成功,需要從哪些緯度來做參考?

至少三個緯度:硬件佈局、系統生態、應用範圍。

硬件佈局,華為已初見端倪

硬件是系統的載體,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看見的一切UI界面,以及背後的文件,無非是一段段代碼,落實到實體無非是存儲芯片中的一個個電子差異導致的讀取差異,被標記為一個一個的“0”或“1”。

因此做一款系統的前提,是有硬件設備來承載,並且給到了用戶相應的輸入和輸出的配件。比如說手機的按鍵,觸摸屏,傳感器,麥克風,攝像頭就是用戶輸入信息的設備;顯示屏,揚聲器,震動馬達,提示燈就是信息輸出給用戶的方式。

出入和輸出的方式越多,那麼這一套系統可以執行的任務就越多,相對應的功能應用也就越多。這就像是一個正常的人體,和一個有身體缺陷的人體,能夠做的工作當然是不一樣的。


那麼對於華為來說,從2012年餘承東開始接受個人消費業務之後,先是大刀闊斧的砍掉了不賺錢的功能機和合約機業務,銷燬了上千萬的庫存貨,並且制定了向高端手機進軍的總目標。從目前來看,華為已經基本實現了高端手機的夢想,至少P系列和Mate系列已經成功衝進了5000元的價位,與三星和蘋果並駕齊驅。

不過光有手機是不行的,想要做整個硬件生態,那麼就一定要控制整個屏幕尺寸。於是華為從筆記本電腦開始發展,到目前為止,從屏幕最小的智能手錶,到智能手機,到平板電腦,到筆記本電腦,到智能電視,到VR眼鏡,從2寸屏幕到整個VR的沉浸體驗,華為都做了硬件產品的鋪墊。

這樣一來,從硬件層面來說,華為目前基本上已經實現了整個屏幕尺寸的硬件生態。還需要佔領的是更多的智能硬件以及車載設備。

系統生態,做不一樣的東西

2019年,華為在自己的開發者大會上,率先推出了鴻蒙系統,雖然是PPT發佈,但是從介紹來看,華為對鴻蒙的構想並不是“另一個安卓系統”,而是“另一個操作系統”。鴻蒙最大的特點,就是分佈式架構帶來的全平臺適配。

這麼理解這個概念?舉個例子:蘋果目前作為最成熟的軟硬件生態企業,旗下擁有Mac OS、iPad OS、IOS、Watch OS、TV OS五個操作系統,每個操作系統雖然編寫使用的內核架構一樣,但是由於運行在不同架構的硬件上,導致相同的App,不可以直接跨平臺運行,想要同時在5個平臺上獲得良好的體驗,就智能針對性的開發5個不同平臺的版本。

華為對於鴻蒙的設計,簡單來講就是所有的App執行的都是同樣一套後臺,只不過在不同設備上運行的時候,前段展現的形式是不一樣的。對於開發者來說,就是可以開發一套應用,就可以適配從電視到手錶所有屏幕的場景。聽起來很酷是不是?

當然,按照華為的計劃,到2021年才會出現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搭載鴻蒙系統的硬件,目前的EMUI,依舊是運行在安卓系統上。


不過除了鴻蒙本身的難度,還有兩個東西需要華為解決:服務管理和開發工具。

服務管理指的是系統廠商自己必須要有一套統一管理整個應用生態的服務,比如說蘋果IOS的服務管理,所有應用統一向蘋果服務器發送消息,蘋果再統一推送給用戶,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某些應用擅自推送和自啟動;海外的安卓安裝的GMS也是一樣的功能。但是國內由於無法使用GMS,就導致安卓手機應用相互之間各種自啟動,胡亂推送佔據資源,這也是為啥國內安卓機器內存都到了12G的大小了......華為想要做自己的生態,推出自己的HMS是必不可少的。

開發工具,這個就不用多說了,不提供成熟的開發平臺,全面的接口,便捷的權限管理,沒有開發者願意做你的軟件,畢竟大家都被安卓的開發機制給弄得頭髮都沒了......當然,將安卓應用直接進行移植也是不錯的選擇。

從這一點來看,華為目前只是嘗試從安卓底層使用方舟編譯器實現了代碼的轉錄,並且在海外發布了自己的HMS服務,但是離真正端出一整個系統套餐,還需要一定時間。

應用範圍,能不能讓開發者賺到錢

一個系統存在的核心,一定是受到廣泛的應用,而用戶使用的核心,是有非常多的服務存在。

依舊拿蘋果舉例子,除了App Store上500萬個應用之外,蘋果從2019年開始,就在嘗試往內容方面延伸,推出了自己的遊戲、視頻、音樂、雜誌等訂閱服務,並且遊戲是獨佔遊戲,視頻內容也是蘋果自己出錢找人寫劇本拍攝的內容,包括斯皮爾伯格這樣的導演已經被蘋果請到了.......按照預測2020年蘋果單單是內容方面的營收就有可能突破500億,主要看蘋果本身內容質量到底如何。

蘋果的背後,其實全都是錢的生意。從App Store成立以來,蘋果已經為全球開發者支付了超過100億美元的開發費用,開發者從蘋果這裡賺到了錢,才會有更多的興趣來開發更多有意思的應用。更不用說對於目前獨佔遊戲、視頻內容、音樂內容所付出的版權費用......


那麼華為來講,也是一樣的道理。鴻蒙想要被大眾接受,除了要有廣泛的硬件生態和系統的穩定性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鴻蒙能否提供跟安卓一樣,甚至更加優秀的軟件和服務?

比如說獨佔的遊戲,比如說獨佔的視頻,比如說獨佔的某些專業應用,這背後,需要的就是華為是否願意大筆撒錢來拉攏這些服務商。同時在自己的應用環境下,培養好用戶的付費習慣,畢竟華為的主要市場依舊在中國,但是中國消費者對於內容付費和應用付費的觀念,暫時還沒有歐美國家那麼成熟。也就是說必定需要華為花一筆不小的數目來培養開發者。

當年的Windows Phone,微軟總計砸了300億美元,其中一半都花在了鋪設軟件應用上,最終還是因為微軟自己作死打了水漂。



因此這樣來看華為的問題,從硬件,到系統,最後到應用生態。華為目前暫時完成了第一步,正在第二步上摸索,而走到今天,蘋果用了13年的時間,安卓用了10年的時間。我們還是應該給華為更多的時間,再來看看最終的成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