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一线教师何以总是怒怼专家,理论没有联系实际。

“隔行如隔山”,只有一线课堂的教师才知道,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发言权。仅靠几次调研,或从别人口中听闻,或从网络看到个别被媒体无限放大的特例,岂可妄议教育教学。

专家与一线教师的矛盾重重。通常我们会理解成是教师不学习理论知识,不想提高自己,只会发牢骚,将责任推给教师,毕竟专家有“光环”,有地位。

其实不然,确实很多专家早已脱离了课堂“阵地”,说是战在高台“瞎指挥”,丝毫不为过。

不可否认,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文章写的好,引今据典,侃侃而谈。反正不负责任,问题终究还是一线教师自己解决,不像医学,乱扯是会“人命关天”的。

教育杂谈:一线教师何以总是怒怼专家,理论没有联系实际。

第一种专家是早已离开课堂主阵地,对于瞬息万变的课堂,早已没有亲身体验,仅凭十几年前的课堂经历,臆想着教育。

这种专家理论有很多课堂实例,当然都是十几年前的经历,再完美臆想化,或是听听课,当当评委,挑选充实课例。

理论通常先是引用国外教育理论,名人名言,加上自己“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用美化精心挑选的实例加以论证。

如最有名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想给他一个不经挑选的班级,带上一年,才知道会有多糟!才知道原来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模样,绝不是想像中的完美。

普及的基础教育同样适合“二八定律”,农村小学更为严重:20%的学生是不用教的,教师只要尽职上好课,这部分学生一点就透。

10%的学生是教师“躺在学生肚子里”都学不了的,当然这有天赋与家庭教育的问题,只是谁也不愿意承认而已;

剩下的70%才是教师真正要教和引导的,教师优秀与否,投入时间研究与否,决定这部分学生的去留:往前20%挤,还是往后10%滑。

学生的群体是多样化的,家庭教育环境、社会氛围、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班级气氛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方法。

“教无定法”真正说明了课堂生成的千变万化,有的学生适合批评教育;有的学生适合激励教育;有的学生适合心理教育等,花开两朵,各不相同。一线教师若不依据班级实际,学着专家理论,必然事倍功半。

教育杂谈:一线教师何以总是怒怼专家,理论没有联系实际。

第二种专家是从来没走上过课堂的,仅凭网络见闻,或是几次调研、国外考察等,靠超强的写作能力,写出来的专家。

这类专家理论居多,通常利用国外考察学习的机会,带回某国的教育现象模式,引今据典,分析这种教育有多完美,估计实施这种教育模式的某国学者,可能都没能理解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优点。

当然因为没有深入一线课堂教学,根本看不到这种教育存在的问题,只是臆想着这样模式的优点,加以美化,形成理论。

如常听专家说米国的教育怎样?台湾的教育怎样?日本的教育怎样?等等,说的好像他人的教育都是优点,我们的教育都是缺点。

殊不知,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不少国家正在研究和学习我们的基础教育,这些没有深入对方课堂教学一至两年,又怎么可能感受到。

如今天提的最响的“赏识教育”,我们都在一味地追捧赏识教育的优点:引发学生共鸣,唤醒学生潜能。不可否认,这绝对是正确的,于是专家从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等各个层面加以论证、推广。

然赏识教育随之配套的必然是“小班化”教学,教师才足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因材施教,我们“扔”了难题,留给一线教师。

“赏识教育”的背后却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学生无法理解共鸣?屡教不改呢?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呢?这些问题的背后,便是没有深入课堂教学,所无法理解的,也是不可能想到的,也就没能带回这些问题处理方式的成熟机制,造就了多少“佛系”教师。

教育杂谈:一线教师何以总是怒怼专家,理论没有联系实际。

第三种是大学的专家研究着基础教育,没有深入基础教育工作,听听几节“排练”好的公开课,参加几次城市学校调研,畅谈完美的教育,却没有实际参与基础教育的根基。

此类专家明显更具理论指导性,其理论基本有详实的实例依据。但问题在于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大学教育可以称之为“成人教育”,而且是“择优”的成人教育,20多岁的学生已是成年人,具备自己的思维处事方式,具备理性选择,赏识引发共鸣,唤醒激发潜能,更好的为社会作贡献,是人才教育。

基础教育是“儿童教育”,而且是普及的、未经筛选的儿童教育,儿童并不具备正确处事思维和认知理解的理性,教师更多的是促使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成长教育。

可以说大学教育和基础教育,从对象到目标都完全不同,当然教育方法必然不同,教育方式也截然不同,大学教授的理论对基础教育指导是有限的。

但往往教师进修、培训、学习等各种提升理论水平的机会,培训的专家大都是大学教授专家,却很少有接地气的一线基础教育专家。

本身处于基础教育一线的专家太少了,主要是写作水平有限,一线繁重的教学工作,让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理论。

于是,有了很多一线老师参加培训学习,培训时,如同“传销洗脑”一般,“打着鸡血”满怀信心。回到教学一线应用,却发现“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泄气之余,一朝回到“解放前”。

当然,以上三种类型的专家,都是敬业的,有水平的。同样,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些专家“推波助澜”是不可推卸的,毕竟专家的影响极大,受到众人追捧。至于那些“沽名钓誉”“滥竽充数”的专家,就此略过,暂且不谈。

教育杂谈:一线教师何以总是怒怼专家,理论没有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专家只负责理论,天马行空,却没有课堂实际。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赛课,获奖者几人是出名的专家?几近于无。

一线教师口头禅“能上好课不是专家,能写好文章才是专家”,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有理论的没有课堂教学实践,有课堂教学实践的没有形成理论。若二者择一,你希望选择那种。

真正能用自己理论指导验证自己教学实践的专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太珍贵了,用“百万挑一”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由于传统的“教而优则仕”思想,更是让这类“凤毛麟角”的专家,随后步入上述三类专家的行列。前三五年还能继续寻找课堂实践进行研究,往后便再无课堂实践了,形成循环。

教育更需要实践型的专家,特别是基础教育,凭空的理论指导有限。而且还要是区域性的专家,教育的不同性、区域性,受家庭、社会环境、地理位置等各方影响极大,城市教育理论指导农村教育都存在极大偏差,更何况统一的教育专家指导理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