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看邵陽發展

邵陽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沃土。70年來,在風雲際會的偉大變革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面貌從百廢待興變為萬象更新,人民生活從貧窮落後邁向全面小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不到2億元躍升到2018年的1783億元;人均GDP由1949年的52.75元增加到2.4萬元。

堅持產業興邵,從百業蕭條走向高質量發展

邵陽從舊中國積貧積弱中走來,在新中國成立後獲得新生,發起了一次次築新城、修農田、辦水利、建工廠、興園區、壯產業等大會戰,創造了“三線建設”工業輝煌,造就了改革開放和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我們牢固樹立“產業興邵”的理念,堅持以背水一戰的決心、臥薪嚐膽的狠心、久久為功的恆心抓實體產業發展,推動了邵陽經濟高質量發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一窮二白”、底子薄弱的基礎上建立起門類相對齊全的工業體系。進入新世紀,我們圍繞“百億企業、千億產業和千億園區”目標,推進“一核一帶多點”工業走廊戰略,一手抓國有工業企業改制重生,一手抓民營經濟的加速發展,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在招商引資、產業發展、企業融資等方面給予企業鼎力支持。全市工業產值從1949年的1843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2108億元,全市“四上”單位增量連續三年保持全省前三位,總量達4079家,僅次於長沙,其中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三位,在庫總數達1555家,僅次於長沙、株洲。湘商產業園在全省“135”工程三年綜合評價考核名列第一,邵陽滬昆百里工業走廊基本成形,建成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攪拌車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耐克鞋生產基地、全國第二大發製品生產基地、國內領先的工業4.0智能廚電工廠、中南地區最大的小五金和印刷基地,正在建設中國(邵陽)特種玻璃谷,彩虹特種玻璃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高端蓋板玻璃實現批量銷售。先進裝備製造業、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趁勢而上,至去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811家。

農業產業蓬勃發展。邵陽因地制宜做好山水文章,實現了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轉變。農業產業結構顯著優化,茶葉、水果、中藥材、家禽等優勢農業產業不斷髮展,奶牛養殖佔全省一半,生豬、肉牛出欄數均居全省第一。農村產業融合蓬勃發展,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985家、年產值1200億元,柑橘年加工16.5萬噸、居全省第一,全市休閒農業主體發展到2852個、年接待遊客2400萬人。現代服務業加速崛起。旅遊、商貿物流、金融、文化創意等服務業不斷壯大,2018年,全市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60億元,比1949年增長1010倍。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旅遊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2018年接待國內外遊客5157萬人次、實現收入437億元。

70年看邵陽發展

堅持開放崛起,從封閉的丘陵內陸走向開放前沿

邵陽不沿邊不靠海,但精明能幹的邵陽人靠肩挑手扛闖市場,創造了“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邵陽人”的神話;又成群結隊走出國門,形成“十萬邵商闖東盟”的奇觀。經初步統計,分佈在全國、全球的邵商有近100萬、資產總規模達4萬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歷屆市委、市政府把改革開放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一招”,敢於涉險灘、啃硬骨,將改革開放的紅利不斷轉化為發展活力。近年來,我們全面推進招商引資尤其是“邵商迴歸”工作,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相繼出臺優化營商環境10條、降低實體企業成本21條、迎老鄉回家鄉創業發展15條等系列措施,設立邵陽海關,在全市高質量建設13個湘商產業園,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中國電子、中國外運、華潤集團、華為集團等一批知名企業紛紛落戶邵陽,全市外貿出口總量穩居湖南省第二位,先後五次獲評“全省發展開放型經濟優秀市州”。交通是開放發展的命脈。70年來,邵陽始終堅持交通優先,經過幾代人幾十年努力,鐵路變“盲腸”為“樞紐”,航空縮“千里”為“咫尺”,高速公路連“骨架”為“引擎”,幹線公路暢“節點”為“動脈”,以滬昆、二廣高速公路,洛湛、滬昆、懷邵衡鐵路,邵陽武岡機場等為重點的現代立體交通網絡,構築了一座交通樞紐之城,創新開放的邵陽正在加速融入全球。

70年看邵陽發展

堅持內涵式擴張,從歷史古城走向現代城市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市只有7個建制鎮,城鎮化水平為3.3%;2018年,全市小城鎮發展到166個,城鎮人口達到350萬、城鎮化率為47.5%。城市骨架穩步拓展。城市格局由沿邵水河的“一河兩岸”發展為“三足鼎立”,進而邁向“四區”並進。市城區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初的3.2平方公里擴大到78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由6.47萬人發展到77萬人,百平方公里、百萬人口的“雙百城市”呼之欲出,東部城市群和西部生態圈建設穩步推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高標準提質改造主次街道和小街小巷,實施“限摩限電”、城市精細化管理等系列整治措施,開展“三區三邊三年”和“四邊五年”等綠色行動,全面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徹底告別了“髒亂差”的歷史。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堅持把平安建設與經濟建設協同推進,一村一輔警和邵陽快警、市民法制學校、化解信訪積案、群眾工作網絡、打擊刑事犯罪等創造了邵陽經驗,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持續上升,綜治民調排位由全省墊底上升到全省第一方陣,剁手指、挑腳筋的歷史一去不復返。市城區在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基礎上,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城市文明程度和品質不斷提升。

70年看邵陽發展

堅持民生至上,從祈盼溫飽走向全面小康

70年來,邵陽走過了從絕對貧困到總體小康、正在決勝全面小康的光輝歷程;邵陽人民歷經了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的轉變,民生福祉實現歷史性飛躍。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改善,1949年,全市人均收入不足100元;2018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了2.7萬元和1.18萬元,徹底結束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邵陽發展從短缺走向富裕、從貧困走向幸福。

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先後實施救濟式扶貧、“八七”扶貧攻堅、開發式扶貧、精準扶貧脫貧舉措。特別是2014年實施精準扶貧以來,我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緊扣“六個精準”,用心用情用力開展精細精確精微的“繡花式”扶貧,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2014至2018年,全市累計脫貧出列892個村,減少貧困人口98.31萬人,是前幾輪扶貧減貧規模的3.6倍,全市貧困發生率由16.58%下降到2.44%。去年,新邵、綏寧、武岡3個縣市摘帽。今年預計再減貧12.77萬人,剩餘182個貧困村將全部出列,新寧、洞口、城步、隆回、邵陽縣5個貧困縣將全部摘帽,全面小康路上決不讓一個人掉隊。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健全,實現了由城鎮職工的“單位保障”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根本性轉變,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