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擁抱單身經濟,單身汪緣何成為“香餑餑”?

互聯網擁抱單身經濟,單身汪緣何成為“香餑餑”?

有人說,從這個世界不再懼怕孤獨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將變得越來越有意思。姑且按照這個邏輯去審視周圍,似乎,也有說得通的地方。

不再懼怕孤獨的變化最先體現在消費行為上。據天貓發佈最新數據報告顯示,“一人經濟”強勢來襲,過去一年,迷你微波爐與洗衣機的銷量分別增長970%和630%。“一人量”商品成銷量增長明顯,微裝大米與紅酒銷量最快,社交屬性最強的火鍋明顯縮水,速食小火鍋購買人數同比增加208%。

時至今日,單身經濟不再是個陌生的概念。民政局在近期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2.4億單身成年人,平均結婚年齡27歲,一線城市更推遲到近30歲。超過 7700萬人處於獨居狀態,預計2021年將上升至9200萬。

形勢之下,各行各業都在順勢而為,積極擁抱單身主義,無論衣食住行,皆細分出不少“小而美”的枝節。 總是努力多變在每個風口最頂端的互聯網,在擁抱單身經濟時也上演了戲劇化的一幕。

單身群體“反哺”互聯網

“是遊戲不好玩?手機不好刷?劇不好追?還是愛豆不好看?生活好好的,我為什麼要談戀愛?”這是27歲的酒店前廳經理小K在拒絕家人安排相親時所給出的理由。玩笑歸玩笑,這句話卻在近幾年成了不少人享受單身的標準答案。

互聯網在超前支配著多數人業餘時間的同時,順理成章地將孤獨擠出門外。此前,國金消費研究中心發佈《2019年單身經濟專題分析報告》,在報告中指出:互聯網催生出的電競、二次元以及長短視頻成為單身人群精神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害怕自由支配時間的減少,是單身人士放棄婚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婚主義者曉偉是一家酒吧的駐場歌手,“現在很多人崇尚單身主義,說白了,還是因為現在的日常生活沒以前那麼無聊了!只要一部手機,誰都能自己過一輩子,幹嘛非要結婚?”

忙碌,充實,有趣,業餘生活豐富等因素構成單身主義體系。互聯網不忘擁抱單身經濟,殊不知,相比社會與經濟因素,被互聯網潛移默化改變的生活方式也在“助攻”單身主義。

或許正是互聯網與單身人群的關係存在特殊而親密性,形成一定規模效應後的單身經濟也在“反哺”著互聯網,已經成為某些產品用戶畫像裡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艾媒諮詢調查顯示,2019年最受單身用戶喜愛的APP前十名涉及行業廣泛且均勻,包括零售配送,婚戀社交以及在線 旅遊。其中排名前五名的分別是“餓了嗎”、“美團”、“soul”、“珍愛網”以及“陌陌”。

另一個方面,微軟發佈名為“小冰”的機器人,深受單身人士歡迎,成為虛擬服務的典型例子;在2017年中國移動遊戲用戶中,25-35歲的單身人士佔比達45.88%,貢獻超過530億元銷售額;據悉,從美團點評公佈的2018外賣數據來看,2017年,20~30歲單身人群貢獻了65%的訂單量,外賣一人食消費成為主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單身人士也正逐漸成為理財主力軍,艾媒數據顯示,2019年,62.4%的中國單身網民有理財習慣,比非單身網民高出11.9%,超半數單身網民個人月均理財投資金額為3001-9000元。

互聯網擁抱單身經濟,單身汪緣何成為“香餑餑”?

顯然,這是一個廣義上的群體,他們的訴求圈層十分廣泛,甚至能間接衍生出下一個單一維度的經濟群,譬如寵物經濟,根據《2017 年寵物主人畫像報告》顯示,養寵人群中單身人士佔比高達41.4%,這也強烈表明其創造力有無限可能性。

反過來,互聯網常常對當前的消費趨勢投入頗多關注,甚至有時候會發酵一個群體,擊穿其訴求,單身勢力顯然已經超前成熟,大範圍的高效反饋就是很好的證明。

互聯網裡的“單身之殤”

在浩浩蕩蕩的單身大軍充斥互聯網時,卻出現了一個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在線婚戀市場。按照常規邏輯來講,這應該是單身人群規模擴大下影響最直觀的行業,然而,事實卻頗惹人尋味。

此前,艾媒數據調查顯示,隨著我們單身人群的不斷增長,2016年中國移動婚戀社交市場規模達28.04億,較2015年增長36.1%,預計2019年整體市場規模將超過50億。雖然市場預熱已久,行業參與者卻在寒冬中掙扎,整體水平依舊處在不及格狀態,甚至被外界打上一個“喪”字評語。

換句話說,單身經濟覆蓋面之廣,似乎並沒有廕庇到這個行業。

相關數據顯示,百合網在2013年到2016年期間持續虧損,虧損金額從3306萬元增加到1.14億元不等。行業領頭羊的珍愛網在2015年至2016年期間,也仍在虧損,虧損金額分別為1.41億元、1.25億元。2018年有緣網IPO招股書顯示,有緣網月活用戶從“超800萬”下滑到“近500萬”。

事實上,除了持續高額虧損與用戶數量嚴重縮水外,婚戀平臺的獲客成本也在逐年增高,2015至2017的三年時間裡,有緣網的獲客成本從50元增長到100元。易觀公佈的數據顯示,用戶3個月內平均打開婚戀APP次數僅在60次左右,有些小型婚戀交友APP被打開的頻次更低。

或許,一方面是潛在用戶群體擴大,另一方面是社會婚戀觀趨於碎片化,意識淡薄。總之,目標客戶定位精準的在線婚戀平臺,在繁榮的單身經濟下並沒有被激起太大的浪花。在“一人食”的銷量居高不下時,單身主義也成為年輕人追逐的潮流思想,回頭再看此時的在線婚戀市場,只怕每一步都要走得更加謹慎。

當然,如果說在線婚戀的落單是當前單身經濟裡的一大遺憾,那互聯網裡的“單身之殤”遠不止這一點,畢竟行業不景氣也與平臺自身脫不了干係。撇開商業層面,互聯網造就的虛擬世界無奈地被動成為逃不開的原罪。

日本的經驗表明,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戀愛,是因為在動漫,遊戲或者追星等虛擬環境裡,可以更簡單直接地獲得情感的滿足。我國也不例外,來自36Kr的調查數據顯示,二次元人群中已婚人士比例僅11.06%。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的一項調查顯示,上海市青年(15~34週歲)每天用於線下社會交往的時間,平均只有16分鐘。

此外,去年8月份,BOSS直聘發佈的《2018中國職場青年感情狀態調查》顯示,互聯網行業單身率高達44%。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人單身的原因幾乎千篇一律,70%的人是因為不擅長與異性交流,交際圈過於封閉。

生活方式縱然帶來生活觀念上的改變,但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單身經濟的背後,無法忽視的是隱藏在虛擬網絡裡的,對現實社會的怯懦與抗拒。或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單身之殤”。

資本價值、社會價值、自我價值……

目前看來,單身經濟似乎已成“眾星捧月”之勢,商機隨之而來,消費服務朝著“小時代”進階。微火鍋的動向尤為明顯,海底撈、自嗨鍋、莫小仙等品牌紛紛推出新品種,今年2月份,中國武漢開了一家格子式火鍋店,食客有屬於自己單獨的小隔間。孤獨經濟白皮書顯示,房地產界針對獨居人士專門推出40平左右的小戶型。

互聯網擁抱單身經濟,單身汪緣何成為“香餑餑”?

近年來,資本追逐單身主義之際,外界也不乏“唱衰”之聲,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社會價值的考慮,按照長短期的效益對比,側面顯得單身經濟有些不進則退了。

2016年,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出版《低慾望社會》,副標題叫“胸無大志的時代”,書中著重提到了日本單身群體擴大,出生人口減少影響經濟的現實問題。反觀國內,對單身經濟的價值意義褒貶不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張寧博士表示:越來越多的單身人士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大於其正面影響,因為單身人士面臨的責任小於已婚同齡人,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種閒散的人生態度,這很容易轉化成缺乏工作動力。

而國泰君安分析師訾猛則認為,從國內單身人群畫像看,高可支配收入、高消費傾向、個性化消費需求是其主要特點,其年消費規模可達13萬億元,如此看來,單身經濟蘊含巨大消費機遇。

誠然,二者立場不同,我們並沒有直接證據去證明孰對孰錯,但仔細想想單身主義備受推崇,所折射出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現實?此前,張寧的言論在網絡上掀起諸多不滿,結婚的成本與婚後的經濟壓力進一步促使正反雙方矛盾升級,圍繞現實問題,此消彼長。

觀察周圍的單身人士,在消費意識上秉承“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前提下,消費行為自然隨之多樣化。根據《2019年單身經濟專題分析報告》顯示:單身群體消費特徵總結為花錢買方便、花錢為了悅己、花錢買寄託以及花錢買未來四點。

或許,正如訾猛所說,單身經濟中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機遇,消費風向的轉變,給市場無限遐想的空間。然而,這也僅僅是站在資本的角度而已,我們無法拋開大環境,單純地從某個角度來看待這一社會現象。對單身人士而言,儘管社會的寬容在縱然他們,經濟的嚴苛也同樣造就了他們。

還是那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錦鯉財經,深度有趣好運氣。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