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群里一句实话,大连男子惹上46万的官司,法院:这钱不该赔

在我们的生活中,微信早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跟朋友聊天、跟家人联系等都离不开微信。也有一些公司,将微信群当做与员工沟通工作事宜的一种工具,这一方面便捷了公司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却也因为"公私不分"带来了很多困扰。

工作群里一句实话,大连男子惹上46万的官司,法院:这钱不该赔

大连一家驾校的教练姜汉,最近就因为在微信群里说了一句大实话,被自己的公司要求解除合同,并索赔46万元。拿到法院的传票之后,姜汉觉得非常差异,自己只是提醒了一下学员,怎么就变成损害驾校形象,并造成损失了呢?

原来,为了方便与学员联系,姜汉建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有38个人。今年3月,姜汉的一名学员没时间练车,不想学了,就问姜汉是否可以退学费。考虑到学员只跟自己练了两次车,姜汉觉得可以退,在请示了领导之后,姜汉在自己的微信群里提醒该学员,说"驾校有份协议不能签,上面写的'个人原因',但这是驾校重组的原因,要全额退款"。这句话的本意是提醒学员,如果签了这份协议,有可能拿不到全额退款。这句话看上去也没什么。

工作群里一句实话,大连男子惹上46万的官司,法院:这钱不该赔

可没想到的是,刚巧微博有个自媒体发布了一条消息,说是市内有个驾校太坑,有的学员过期了还没考上试。联想到自己的驾校因为体制改革的原因,此前有一周时间都练不了车,于是,300多名学员要求退学费。这一来,驾校的生意都没了。所以,驾校将姜汉告上法庭,要求解除与姜汉的《经营合作合同》,并赔偿经济损失26万元和名誉损失20万元。

但是,经过法院审理,认为姜汉在微信群中的发言与学员退费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也没有损害驾校的名誉,学员退费为个人行为,驾校应根据双方之间的合同自行处理。

拿到法院的判决书,姜汉松了一口气,但是这微信群的一句话,就给自己惹上了官司,看来以后再说话要小心了。不光是姜汉,其实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公司的工作群,自己一不小心说错了话,或者是私下谈论被老板看到,轻则罚款,重则解雇。

工作群里一句实话,大连男子惹上46万的官司,法院:这钱不该赔

此前,因为在工作群中说错话,发生过被解雇的案例,也引起过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今年6月,长沙一个酒吧的品牌组组长在通知事情时,一位员工回复了一个"OK"的手势表情,被说"收到回复收到,这点规矩不懂吗",随后还让该员工去办离职手续。后来,也有一个小员工跟老板聊天,因为回复了一个"嗯"字,被老板教育,认为自己得不到尊重而决定离职。

工作群里一句实话,大连男子惹上46万的官司,法院:这钱不该赔

微信在进入人们生活之初,是作为私人通讯工具存在的,如今"公私"的界限日渐模糊,还产生了所谓的"微信礼仪",这样的微信,你还爱用吗?不过,大多数网友对这件事的争议点都在于,本是在个人私域中的发言,被拿来当做过错的证据,是否合理?即便是工作群,是否也应当留有一部分私人发言的自由?这个想法,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但是任何的自由都要受到法律的限制,互联网也不例外。正常的发言自然不该受罚,像上文中提到的姜汉对学员的提醒,就属于是正常的发言,没有对公司形象造成伤害。但如果是造谣、抹黑公司和领导,对公司和领导个人的形象造成了损害,那就必须接受相应的惩罚了。

工作群里一句实话,大连男子惹上46万的官司,法院:这钱不该赔

国家一直在提倡建立清朗的网络空间,原因也正在于此。网络让人们能够接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也赋予了每个人一定的话语权,但这并不意味着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随意发言。有发言的自由,也要遵守发言的规则,不能因为自由过度就忘记了底线在哪里。此前,也有员工为发牢骚,在公司微信群里造谣"老板洗钱、骗钱,工资只能发到4月",这一言行被老板得知,将该员工解雇。后来该员工将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判决解雇行为是合法的。

所以说,就算微信本身是一种私人之间的通讯工具,但是经过微信网络传播的内容,依然能够对个人、组织甚至国家的形象造成伤害,这也是一种侵权行为。通过微信传播不实、夸张甚至造谣的内容,依法必须接受惩罚。你认为在公司工作群中发牢骚,应该被解雇吗?评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