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网上流传了一个视频,一位妈妈牵着孩子走下高铁,乘务员看着这位妈妈提着行李,又牵着孩子,好心的把行李帮忙递出去。就在这时,这位妈妈当着孩子的面,竟然开始对乘务员施暴,左右开弓地打耳光。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在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明显被妈妈的举动吓到,悄悄伸手过去拉着妈妈远离。一个好心助人的乘务员被无辜殴打,一个孩子眼睁睁看着妈妈逞一时之快,何其无奈和可悲?

原来,刘女士带孩子乘坐高铁,孩子没买票,乘务员经过测量发现孩子身高超过免票范围。刘女士起初不愿补票,后来在乘务员的坚持下还是补了票,因此记恨在心。随后当乘务员帮这位妈妈提行李时,刘女士以为是她“心怀怨气”,于是出现了以上一幕。

最终,刘女士因为涉嫌殴打他人,被处以行政拘留3日。想必这三天,他的孩子内心也会充满煎熬。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这件事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的说“乘务员帮助乘客送下行李,非但没有得到感谢,还遭到掌掴,这是什么道理?”还有人问“这是给孩子正确树立榜样的方式吗?

回想孩子拉着妈妈衣袖往后走的样子,不免即为乘务员感到难过,又为孩子感到心疼。他可能当时心情很矛盾,一方面妈妈出手打人,他害怕妈妈被反击,试图拉着妈妈离开危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妈妈的行为感到愧疚,希望尽快逃离。

这位妈妈,即便在警局被审讯的时候,依然态度坚硬,认为乘务员是对她刻意刁难,她控制不住怒火。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对这个孩子来说,无论是哪一种心态,都会在他的心灵里造成无法磨灭的伤害。作为一个母亲,她没有考虑控制不住怒火,当着孩子的面宣泄情绪伤害他人,对孩子会多大的冲击,造成怎样不良的负面影响。


01.情绪具有传染性:愤怒如野火蔓延

很多家长忽视了,情绪具有传染性。

国外有人用连环画的方式解读了情绪的传染性,大致是这么说的:

一个小男孩由于心情不好,随便向路边一直小狗狠狠踢去,吓得小狗窜逃;

受到惊吓的小狗又遇见到一个西装革履的老板,朝着他汪汪大叫;

老板回到公司,又逮着女秘书大发雷霆;

女秘书回家后,冲着丈夫撒气;

丈夫是一位教师,到了第二天,对着一个不长进的男生一顿臭批;


挨了训的男生正是开头的小男孩,回家时又是一脚踹向了那只狗……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你看,愤怒就像一把野火,从一个点蔓延到整个世界。当刘女士掌掴乘务员的时候,她的愤怒正在传递给孩子。

愤怒情绪的传递,除了有可能让孩子模仿大人的不正确行为,许多控制不住情绪的家长,会直接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个行为本身就会对他们身心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日本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菅原道仁,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中,讲述了一个与哈佛大学研究院共同进行的实验。

该实验邀请了1500名18-25岁的年轻人,他们在儿童时期都曾接受过体罚。通过MRI记录他们的大脑状态发现,这些年轻人的右前额皮质内侧体积平均萎缩了19.1%。而如果损坏了前额皮质,则有可能让人产生抑郁症状。

在该实验的统计中,有人因为长期遭受谩骂的语言攻击,造成了神经性耳聋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当父母把愤怒情绪撒向孩子的时候,更有可能出现极端情况。

一家美国的餐厅,有这样一出悲剧,5岁女孩阿什利的妈妈,需要一边做餐厅生意,一边照顾女儿。5岁的孩子,调皮捣蛋太正常了。就在某一天,阿什利因为不听话,被怒火中烧的妈妈殴打,不治身亡。

这位妈妈被捕后直言:“我也不想的,但我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为什么情绪控制这么艰难?在明明知道即便发怒,除了让事件变得更加糟糕之外,不会有任何好处,却仍然要如此暴躁?


02.情绪为什么不受控制?需要认识一下我们的大脑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对他们说:控制你的脾气,不然没人喜欢你。

然而事情却是很多成年人,自己都无法控制情绪。就如同视频中的刘女士,怒气像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炸。

实际上,愤怒是人类的本能情绪,而真正违背人类本能的,恰恰是“抑制愤怒”。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焦躁、愤怒、情绪爆炸,都会造成“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分泌,这种生物化学的影响,甚至会绵延到大脑的“海马体”记忆管理区。

菅原道仁教授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中也解释了这个原理:

“小脑扁桃体”负责产生情绪波动,例如愤怒等;“前额皮质”负责控制“小脑扁桃体”产生的本能情绪。当身体虚弱状态不佳时,“前额皮质”功能就是随之下降,而无法再很好地控制“小脑扁桃体”时,人的情绪就会受到波动。

简单地说,就是身体抱恙的人容易愤怒。因此,愤怒是一种本能情绪,是出于保护人类的身体正常反应。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但是在人们内心里,波动情绪好比突袭而来的“洪峰”,我们必须要采取应对方式。如果让这股力量悬在空中,则会造成对身心更严重的影响。这时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让它爆发,要么进行疏导。

刘女士之所以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就是因为她们同样下意识地选择了“爆发”而不是“疏导”。

如果不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就像没有疏导洪水一样,只能等待它爆发,淹没一切。因此,管好心中名叫“愤怒”的野火,并指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是家长的必修课。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03.学会“控制情绪”,而不是“抑制情绪”

激烈的情绪,特别是愤怒,具有极强的爆发性。而它潜藏于大脑“海马体”,我们不可能将其从人心中剥离出去,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善于利用它,而不是被它利用。

我们大谈“情绪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能以身作则,教会孩子“控制情绪”,并不是“抑制情绪”

释放愤怒,是情绪的“解压阀”,同时,愤怒本身,是人在体悟环境时,对矛盾产生不满的表达方式。

愤怒本身并不都是负面的,面对侵害,若是没有来自正义的“怒火”,世界将变得多么冰冷?孩子如果没有基本的“愤怒”,会不会被当成“怂包”?说不定还会遭受欺辱。保护自己、保护正义、守卫人间正道,由此而来的情绪和愤怒,应该让它绽放的更美丽一些。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但是,若是如刘女士那样,当着孩子的面,伤害一个对人和善,甚至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这样的情绪,就万万使不得了。

既然我们知道,愤怒在负面情况下,只会招致恶劣的后果,我们就不能任由它发展,好像野兽一样横冲直撞。那我们如何有效控制情绪呢?

l 6秒钟原则——立竿见影的短效方法

在与一位妈妈沟通愤怒这个话题时,她告诉我,她几乎没有对孩子发过脾气,更不可能在孩子面前对外人动粗。

我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告诉我:深吸一口气,忍住,再呼出来,就发现明明很愤怒的情绪,被控制了。

实际上,这个妈妈不知道“6秒钟原则”,但她用原生的行为,做到了“愤怒管理”

愤怒管理(Anger Management)源自美国的心理学训练,其主要方法就是:在愤怒产生时6秒控制情绪。

这是因为从脑科学角度来说,6秒钟能让大脑的前额皮质才开始运作,启动包括“小脑扁桃体”在内的大脑边缘系统。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l 多巴胺控制法——长期有效的“养气”法

对于家长来说,当然希望孩子能有个好性格,无论是在学校、职场或是亲密关系中,好性格通常能给他们带来更亲切的对待。

所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对他们使用“多巴胺控制法”,可以让孩子一生受益。

具体方法非常简单,家长本身也可以操作:

一周挑选一天,必须要“心平气和”,就算愤怒也不生气;

第二天验收成果,适当对孩子或者自己进行奖励。

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当一个人完成了自己制定的目标,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自己感到愉悦,促使自己进行下去。而这种愉悦训练持续时间足够长,就会让人的性格得到磨砺,也就是做到了“愤怒管理”。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l “愤而努力”——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我们一昧要求人“制怒”是不科学的,甚至是不人性的。难道欺负到我头上了,我还要笑嘻嘻的?我们当然不能如此,也不能这样教导孩子,我们需要的是自信独立的人中龙凤,不是要“磕头虫”。

世界不会一马平川,我们总会或多或少遇到愤怒的时候,既然愤怒已经来了,那我们就要处理它!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电子工程学家中村修二说:“愤怒是推动我研究的原动力。”

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特斯拉,与世界知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之间,有着复杂的恩怨。爱迪生因为一些缘故,对作为发明新秀的特斯拉,做了一些不体面的事。而这些阻挠,刺激了特斯拉的尊严,一种叫做“愤怒”的情绪滋生在他心中,酿成了一团火。特斯拉在这种情绪的促进下,发明了更多几乎是超时代的高科技。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当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谁又愿意成天围绕“愤怒”生存?只不过,这是将被动的“愤怒”,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一种方式。

当孩子气到“意难平”的时候,告诉他这些优秀科学家的典故,帮助他引导怒火,说不定意外会让孩子变得非常强大。

当然,情绪管理的方法数以千计,五花八门,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可能都有适应的方式。

当孩子面掌掴乘务员,愤怒妈妈没发现,孩子正恐惧地拽着她的衣角

家长要做的是伴随着孩子成长,一同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情绪阀门”,不要被原始本能的情绪所控制。这样才能找到更容易与人相处的空间,让自己和孩子更加完美。


每个妈妈都是育儿专家,如果您有表达的观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蔓德育儿,如果喜欢请关注、转发、收藏,一起做有“想法”的妈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