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理工大學:百年老校結出“雙創”碩果

在甘肅民間,有許多受群眾喜愛的傳統手工藝,可蘭州理工大學學生楊文瑾下鄉調研時卻發現,很多手藝人缺乏產品意識,沒能讓手工藝品變成產品走出鄉村、給農民帶來現實收益,只在農村小範圍流傳。長此以往,很多手工藝面臨失傳危險。

“一定要想辦法把老祖宗的手藝傳下去。”在下鄉調研中,楊文瑾常會聽到農村老人這樣的叮囑。這個從農村走出去的女孩覺得,“應該做點什麼”。

“藉助互聯網,為手藝人寫故事,為鄉村手藝做設計,讓手工藝品成為網紅產品,讓手藝人成為大明星。”反覆調研後,學習工業設計的楊文瑾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兩年前,楊文瑾和志同道合的5個小夥伴一起創業成立文化傳媒科技公司,開始手工藝品設計開發製作及銷售。公司成立以來,她們經常深入鄉村,將甘肅地方特色手工藝品進行包裝設計,開發出掐絲、紀念書籤等10餘種成熟的文創產品,在互聯網上大賣。

在楊文瑾團隊的幫助下,這些手工藝品成了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希望。在平涼市靜寧縣曹務鎮,荷包李奶奶、掐絲張大姐、藤編劉大嬸都成了四里八鄉知名的巧手人,曹務鎮也成了脫貧致富的典範。

有著百年曆史的蘭州理工大學,是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改革示範高校、甘肅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理事長單位。為更好引導和服務大學生“雙創”,這所以工科見長的高校發揮自身優勢,開創了“專創融合”“思創融合”等路子,構建了“一體兩翼”的實踐核心能力培養體系,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在蘭州理工大學,創新創業教育落實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專門設計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中設置了面向全體學生的雙創基礎知識課,採用“理論課+企業家論壇+雙創大講堂”的方式,為大學生打開認識創新創業的一扇窗。

在抓好理工科專業教育的同時,蘭州理工大學還支持各專業開設創新課程,由15個人組成一個班,進行研討式授課。“常規專業導論更偏向基礎,我們則增加了專業前沿和最新展望,讓學生知道專業的前景和價值所在。”蘭州理工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馮輝霞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該校有280多門基於學科專業的專創融合創新課程,每年還根據學科專業發展進行動態調整。

從事科學研究是工科創新的關鍵,蘭州理工大學將所有實驗平臺向在校生開放,還設置了5級的“科研創新訓練計劃”,從查找文獻資料起步,進行科學研究的系統訓練,學生可自主從事創新科學試驗。

該校紅柳創客夢工廠是專門打造的基於專創融合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工廠設有大學生創新創業路演大廳、基於專業的創新中心等空間。“發揮工大專業特色,讓專業學習和創新創業緊密結合,互相促進、相得益彰。”馮輝霞說,在專創融合思路引領下,蘭州理工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成果豐碩,在甘肅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該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甘肅高校中名列前茅。

在注重專創融合的同時,蘭州理工大學還將思政教育和雙創緊密結合,通過“思創”融合引領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在近年來該校承辦的甘肅省“互聯網+”雙創大賽中,專門設立了“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重點培育關注鄉村、支援農村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項目。

從大一開始,來自江蘇連雲港、就讀於自動化專業的劉軒誠就參加了“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的項目培育。大二期間,他跟隨學校扶貧幫扶隊老師來到甘肅省貧困程度最深的東鄉縣農村,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深度調研。

東鄉農村山大溝深,傳統輸電代價大且容易出問題。為此,劉軒誠和團隊考慮立足當地實際和自身專業,決定利用富集的太陽能和風能,在農村推廣風光互補混合電的創新創業項目,進行綠色發電,服務農牧產業發展,助力脫貧致富。

目前,劉軒誠團隊的10千瓦風光發電設備已在馬陰村的村支部、醫院及部分養殖大戶安裝運營。下一步,他們打算和校友企業合作,由團隊給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將企業獲利分出一部分用於進一步推廣風光電項目,“爭取讓馬陰村的所有農民都用上清潔、經濟的風光電”。

這個暑假,他又去了一趟甘肅東鄉縣馬陰村,去檢修和維護在這裡推進的項目。“只有走下去,深入一線的生產生活,才能切實地瞭解基層的需求,讓所學更好服務基層百姓。”劉軒誠說。

在蘭州理工大學,近年來,有一大批學子發揮所學,帶著自己的創新創業項目來到了基層一線,給基層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為鄉村振興和發展注入了科技動能。(記者 馬富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