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北宋時期,以睢州(今睢縣)為中心,出現父子狀元(張去華、張師德),祖孫狀元(許安世、許克昌),兄弟狀元(宋庠、宋祁)等,一度領先河南。金元時期,河南文教多不可考,這一時期,睢州出現兄弟三進士(單朝陽、單守陽、單元陽)。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明朝時期,河南已經衰落,不能與江浙等地一決雌雄,但仍出現“襄半朝”(襄城七尚書)、“許半朝”(靈寶許氏父子四尚書)、“孟半朝”(孟津三尚書)、“汝半朝”(汝寧府父子尚書、兄弟同朝)、“滿朝文武半江西,小小歸德四尚書”(商丘宋纁、沈鯉、李汝華等)等說法,實為難得。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清代以後河南徹底衰落,尤其是明末李自成水淹開封,37萬百姓,僅剩3萬餘人,但有一個地方保留有星星之火,那就是睢州附近。據統計,清前期(順治、康熙、雍正)開封(祥符縣)中進士僅28人,而睢州卻有47人,冠絕中州,位居河南縣級第一,是中原難得的一脈相承之地。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李自成水淹開封

清末,河南9府10州,僅就州而言,河南睢州相當繁盛,尤其是文化教育,堪稱“明清中原文教第一州”,如今極為沒落,成為河南最貧窮的縣之一。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一、興盛現象

(一)科舉人才

據《睢州志》(截止到清光緒十八年)記載,明清睢縣共出進士119人,舉人431人,出現父子進士12對,兄弟進士5對。整個明清時期,睢縣科舉人才數量在河南僅次於開封和洛陽,清朝更是超越洛陽。明清時期,西安府所在地長安縣,明代進士60人(含西安衛14人),清代進士58人,合計118人。睢州在明清時期,以一州之地竟可以與開封、洛陽和西安等古都相抗衡,不可謂不盛。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二)名臣鴻儒

睢縣培養出的人才,不僅僅是科舉制度下的應試人才,更出現了一批名臣鴻儒。出現四尚書(李孟暘、李汝華、袁可立、湯斌),六侍郎(蔡天祜、李維翰、李夢辰、王紳、蔣曰綸、蔣予蒲)。

李孟暘官至南京工部尚書,編寫了首部《睢州志》;李汝華,外號勾頭老李,在萬曆後期身兼戶部、吏部尚書之職,任戶部尚書十餘年,朝中有“勾頭老李一勾頭,文武百官都發愁”之說;袁可立,是清末抗清名臣,官至兵部尚書,因功勳卓著,而被清朝封殺;湯斌,清朝第一文正公,被稱為“三代帝王師,天下文官祖”。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三)書院教育

公元1525年(嘉靖四年),睢州設立錦襄書院,為明朝豫東第一所影響較大的書院,培養了無數人才,沈鯉(大學士)、呂坤(思想家,其學說被稱為新洛學)等在此求學。明末,僅睢州一地就出進士35人。

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湯斌創建繪川書院,湯斌親自教授。後李遙又創建道存書院。公元1738年(乾隆二年),在睢州奎樓北創建洛學書院,後毀於兵火,又於公元1884年(光緒十年)重修,黃舒昺講學其中,影響直至清末。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二、興盛原因

(一)北宋以後,河南文化中心一直在豫東

北宋,華夏文化達到極致,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北宋以後,中國文化重心轉移至江浙等地,但豫東地區的流風餘緒仍在。作為北宋東京四輔之一的東輔“拱州”(即睢州,今睢縣),地接開封,不僅是開封的東部屏障,更是開封以東的文教中心。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二)程朱理學的重心所在地

宋以後,宋明理學統治中國,作為理學淵藪的河南,文化上仍有一定的慣性,是程朱理學的重心所在地。理學有“宋興伊洛,元大蘇門”之說,而明清可謂衍於睢水。以睢州為中心,出現了王廷相、呂坤、魯邦彥、徐養相、湯斌、竇克勤和張伯行等理學名家,乃理學名區,出現“睢州學派”。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三)千年遺風的延續

睢州作為中原一脈相承之地,從北宋的父子雙狀元、元兄弟三進士到清祖孫三代翰林,一脈相承。世家大族延續著中原的千年文風,如睢縣許氏,從北宋的狀元許安世、宰相許翰、文學家許彥周延續至今,堪稱千年巨族。

這座小縣城出的學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開封、洛陽

小結

今天,睢縣承千年餘續,人才數量仍相對較多,培養出了魏子卿和李永舫等院士。隨著省會的遷移、交通幹線的轉移和農耕地區的衰敗等因素,睢縣城市逐漸沒落,文教也逐漸衰落,值得我們深思。但近幾年睢縣製鞋和電子兩大產業逐漸發展起來,發展勢頭較好,我們祝願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煥發生機。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