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北宋时期,以睢州(今睢县)为中心,出现父子状元(张去华、张师德),祖孙状元(许安世、许克昌),兄弟状元(宋庠、宋祁)等,一度领先河南。金元时期,河南文教多不可考,这一时期,睢州出现兄弟三进士(单朝阳、单守阳、单元阳)。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明朝时期,河南已经衰落,不能与江浙等地一决雌雄,但仍出现“襄半朝”(襄城七尚书)、“许半朝”(灵宝许氏父子四尚书)、“孟半朝”(孟津三尚书)、“汝半朝”(汝宁府父子尚书、兄弟同朝)、“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商丘宋纁、沈鲤、李汝华等)等说法,实为难得。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清代以后河南彻底衰落,尤其是明末李自成水淹开封,37万百姓,仅剩3万余人,但有一个地方保留有星星之火,那就是睢州附近。据统计,清前期(顺治、康熙、雍正)开封(祥符县)中进士仅28人,而睢州却有47人,冠绝中州,位居河南县级第一,是中原难得的一脉相承之地。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李自成水淹开封

清末,河南9府10州,仅就州而言,河南睢州相当繁盛,尤其是文化教育,堪称“明清中原文教第一州”,如今极为没落,成为河南最贫穷的县之一。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一、兴盛现象

(一)科举人才

据《睢州志》(截止到清光绪十八年)记载,明清睢县共出进士119人,举人431人,出现父子进士12对,兄弟进士5对。整个明清时期,睢县科举人才数量在河南仅次于开封和洛阳,清朝更是超越洛阳。明清时期,西安府所在地长安县,明代进士60人(含西安卫14人),清代进士58人,合计118人。睢州在明清时期,以一州之地竟可以与开封、洛阳和西安等古都相抗衡,不可谓不盛。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二)名臣鸿儒

睢县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是科举制度下的应试人才,更出现了一批名臣鸿儒。出现四尚书(李孟旸、李汝华、袁可立、汤斌),六侍郎(蔡天祜、李维翰、李梦辰、王绅、蒋曰纶、蒋予蒲)。

李孟旸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编写了首部《睢州志》;李汝华,外号勾头老李,在万历后期身兼户部、吏部尚书之职,任户部尚书十余年,朝中有“勾头老李一勾头,文武百官都发愁”之说;袁可立,是清末抗清名臣,官至兵部尚书,因功勋卓著,而被清朝封杀;汤斌,清朝第一文正公,被称为“三代帝王师,天下文官祖”。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三)书院教育

公元1525年(嘉靖四年),睢州设立锦襄书院,为明朝豫东第一所影响较大的书院,培养了无数人才,沈鲤(大学士)、吕坤(思想家,其学说被称为新洛学)等在此求学。明末,仅睢州一地就出进士35人。

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汤斌创建绘川书院,汤斌亲自教授。后李遥又创建道存书院。公元1738年(乾隆二年),在睢州奎楼北创建洛学书院,后毁于兵火,又于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重修,黄舒昺讲学其中,影响直至清末。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二、兴盛原因

(一)北宋以后,河南文化中心一直在豫东

北宋,华夏文化达到极致,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北宋以后,中国文化重心转移至江浙等地,但豫东地区的流风余绪仍在。作为北宋东京四辅之一的东辅“拱州”(即睢州,今睢县),地接开封,不仅是开封的东部屏障,更是开封以东的文教中心。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二)程朱理学的重心所在地

宋以后,宋明理学统治中国,作为理学渊薮的河南,文化上仍有一定的惯性,是程朱理学的重心所在地。理学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之说,而明清可谓衍于睢水。以睢州为中心,出现了王廷相、吕坤、鲁邦彦、徐养相、汤斌、窦克勤和张伯行等理学名家,乃理学名区,出现“睢州学派”。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三)千年遗风的延续

睢州作为中原一脉相承之地,从北宋的父子双状元、元兄弟三进士到清祖孙三代翰林,一脉相承。世家大族延续着中原的千年文风,如睢县许氏,从北宋的状元许安世、宰相许翰、文学家许彦周延续至今,堪称千年巨族。

这座小县城出的学霸,一度位居河南第一,比肩开封、洛阳

小结

今天,睢县承千年余续,人才数量仍相对较多,培养出了魏子卿和李永舫等院士。随着省会的迁移、交通干线的转移和农耕地区的衰败等因素,睢县城市逐渐没落,文教也逐渐衰落,值得我们深思。但近几年睢县制鞋和电子两大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发展势头较好,我们祝愿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焕发生机。

往期回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