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瞭解“金縷玉衣”背後的故事

相傳金縷玉衣是古代王公貴族死後穿著的殮服,其外觀基本與人體形狀相同,製作十分奢華,既是尊貴身份的象徵,又能保持屍身千年不朽,非常神奇。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河北滿城一座漢代墓葬中,出土了由幾千片玉石和上千克金絲編制而成的金縷玉衣,這種傳說中的寶物,才第一次真正出現在世人面前。那麼玉衣究竟是什麼,它是怎樣製作而成的,是否真的能讓屍體千年不腐不朽呢?

1968年5月23日,時間已經是夜裡十一點多鐘了,在河北省滿城縣的陵山的主峰上,解放軍某部的機械連,還在連夜施工,排長小胡帶領一個班的戰士,在開鑿隧道,當隧道挖到24米深的時候,突然發生了塌陷,坑底下露出一個陰森森的黑洞,洞口大約有1.5左右,一個戰士自告奮勇地爬進黑洞,經過一番探索,回來報告說:“裡面空間很大,還有一些罈罈罐罐。”胡排長立刻把情況向連長彙報,連長知道,這一定是挖到了古墓葬,於是就向他的上級彙報了情況,施工就停了下來。

不久,一個由考古專家組成的發掘小組,來到了施工現場,經過專家們的發掘,發現這的確是一座古墓,這墓道的空間墓室非常大,有一個專門放車馬具的庫房,裡面車馬具金碧輝煌,旁邊是一個廚房,廚房裡有酒缸,還有堆積如山的陶器,說明這是給墓主人準備喝酒的地方,在墓室的角落還有一個浴室,整個墓室周邊還鋪設著排水設備,墓室覆蓋著大瓦。

帶你瞭解“金縷玉衣”背後的故事

專家通過瓦的工藝和製作風格推斷這個古墓大致是西漢時期的,這個結論讓大家非常振奮,經過初步的勘探,發現了很多精美、珍貴的文物,有青銅器、玉器和金器,通過這些文物,證實了專家的推斷,這座古墓的確是西漢時期的,專家們進一步深入到墓的後室,發現在棺床上有一個用金絲連接玉片,編制而成的一個與人的大小、身高、規模很相似的這麼一個東西,旁邊放著金餅、玉璧、佩刀、配劍,顯然它是這個墓的墓主人的遺骸,專家們一看這個東西驚呼,這不就是金縷玉衣嗎?專家為什麼會這麼激動呢?因為這金縷玉衣只在史料中、文獻中見過。在漢代墓葬中從來沒有發現過,為什麼?因為漢代的墓葬大部分都被盜掘了,專家最多發現一些金縷玉衣的殘片,可這回卻挖掘出一個完整金縷玉衣,大家肯定是很高興的。

在漢代史書中,金縷玉衣出現的次數十分平凡,在河北定縣北莊漢墓出土了帶穿孔的玉片,在徐州出土的西漢早期墓葬中,也發現了玉衣的散片,可惜這些出土的玉衣都不完整,而在滿城縣發現的漢代墓葬,卻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金縷玉衣,令世人為之狂喜。傳說中的金縷玉衣終於出現在世人眼前,那麼這件驚世寶物究竟是由哪些部件構成的?它的主人是誰呢?

專家們帶著極大的好奇心開始在墓葬中尋找墓主人身份的證據,在青銅器的銘文中發現“中山內府”的字樣,說明這個墓主人是西漢時期中山國的國王,可是西漢時期中山國的國王有十位,專家繼續在銘文中尋找線索,果然在銘文中發現了“卅二年”和“卅四年”的字樣,也就是說哪一位國王在位時間超過32年和34年的,經過查閱歷史資料發現,中山靖王劉勝在位42年,符合這個條件,而其他國王沒有在位符合銘文上面的要求的,由此可以知道墓主人是中山國國王劉勝。

帶你瞭解“金縷玉衣”背後的故事

說起劉勝,大家應該有所耳聞,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劉備曾經自稱為“中山靖王之後”,他是西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漢武帝劉徹的同父異母的哥哥,他死於公元前113年,那麼這個墓葬就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這個金縷玉衣長1.88米,別說西漢,就說現在,這個身高也算得上身材高大了,由於身材高大,費料就多,整個金縷玉衣用了1100克黃金,將2498枚玉片連綴成一個人形的玉衣,所以稱之為“金縷玉衣”,也叫“玉匣”,其實就是裝殮屍體的屍衣。

玉衣由頭部、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並用金絲加以編綴,玉衣內部有玉眼蓋、鼻塞,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畫眼、鼻、嘴型,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形體。

玉衣成衣後,玉片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面平整,顏色協調,每部分都製作得非常精細,工藝的繁雜和精密程度令人歎為觀止。那麼金縷玉衣的發現與我們幾千年來的玉文化有哪些密不可分的關係,古代又有什麼與玉有關的傳奇的故事。

說起玉文化,那時我們中華文明獨具特色之處,玉文化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玉”字。關於“玉”的成語很多,比如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玉樹臨風等等。所以中國古人總是把玉和珍貴的東西連在一起,比如“珍寶”的“寶”就是玉和家的結合,說明這個玉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帶你瞭解“金縷玉衣”背後的故事

因為玉無論是色澤和質地都很美,所以古人就把美玉和一些美好的情感連在一起,比如在《詩經 秦風》中有這樣一句:

何以贈之,環瑰玉佩。意思是兩個相愛的人,用玉來作為信物彼此交換,以確信對方對感情的忠貞不渝。

關於美玉,民間有很多的傳說比如據傳說,在春秋時期,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叫弄玉,她特別擅長吹笙,她住的地方叫鳳台,有一天弄玉在鳳台上吹笙,就聽見有人唱和,可是環顧四周沒人,到了晚上,一個英俊的少年騎著一隻綵鳳飄然而至,這個少年就對弄玉說我是太華山的主人,奉上天之命要與你完婚,時間定在中秋節,說完這句話之後,就從身上取下一支玉簫吹奏起來,綵鳳就和著玉簫翩翩起舞,這樣美的畫面竟是弄玉的一場夢。

弄玉醒來之後,就派人到太華山打聽,沒找到這個人,到了中秋晚上,一個少年叫蕭史,要給秦穆公吹簫,一連吹了三首,一首簫曲清風徐徐,二首簫曲彩雲飄聚,三首簫曲孔雀降臨,百鳥和鳴,把秦穆公聽得非常高興,於是就下令讓蕭史和弄玉完婚。

半年之後,夫妻二人在鳳台上笙蕭合奏,結果一對龍鳳降臨,這對夫妻就乘著龍鳳飄然而去,留下了“乘龍快婿”的美談。

說起美玉的傳說,最驚心動魄的還算是“卞和泣玉”的故事,據說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人,懷揣一塊璞玉要獻給楚厲王,楚厲王非說是普通的石頭,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左腳砍了,楚厲王去世,楚武王繼位,卞和又把璞玉獻給楚武王,楚武王還是認為它是普通的石頭,結果把卞和的右腳砍了,楚武王去世楚文王繼位,有一天楚文王巡視各地來到楚山,聽到有人哭,來到跟前一看是一個老人,正是卞和,卞和把他為什麼哭給楚文王一說,便下令讓玉工來看這塊璞玉,讓玉工把玉切開來看,果然得到一塊品質極佳的美玉,楚文王被卞和感動,於是給這塊美玉命名“和氏璧”,從此這“和氏璧”就成了美玉的代名詞。

帶你瞭解“金縷玉衣”背後的故事

人們傳頌卞和與美玉的故事,實際上就是讚美他的品格、忠貞像玉石一樣始終不渝,從此人們的美德和美玉就建立了聯繫。比如以玉比德的君子之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情懷,“化干戈為玉帛”的美好的和平理念,這些觀念一直傳到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情感。

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跟世界其他古老民族不一樣,他們是從石器時期直接進入到了青銅器時期,而我們中華民族在石器時期和青銅器之間還有一個玉器時代。所以玉文化才是中華文明真正的獨具特色的源頭,所以據史料記載,有“皇帝之時,以玉為兵“的說法,也就是說在皇帝一統天下的時候,人們是用玉作為兵器的,在那些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玉器,而且大部分是兵器,並且獨具特色。由此看來,”皇帝之時,以玉為兵“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玉在古代喪葬中佔有重要地位,早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出土的墓葬中,就發現了大量的玉器,如璧、琮、璜、璋。玉在一開始用作工具,後來用作兵器,再後來用作禮器,最後代表美德,代表審美情懷這樣的玉文化和玉崇拜,怎麼會發展為用玉石做屍衣呢?

帶你瞭解“金縷玉衣”背後的故事

這是因為中國古人對玉賦予了不同的意義,現在出土玉衣的這些墓葬都是古代王公貴族的,顯然這個玉和權力連在了一起,玉和權力是怎麼發生關係的呢?玉在古代資源很匱乏,加工非常艱難,玉器就是稀缺產品,既然稀缺,他就一定得是稍微富有且掌握權力的人才能得到。所以玉就象徵著權力,這一點從古代的“玉”字當中也能發現線索,古代的“玉”字是沒有一點的,跟“王”是一個寫法,三橫代表天、人、地,一豎就是王,也是玉,這“皇“就更直白了,就是頭戴美玉的王,既然玉是象徵權力,應該在現實生活中發揮功能,為什麼埋在墳裡跟死人作伴呢?這就說明玉不僅僅象徵權力,它還有別的意思。究竟表達什麼意思呢?

還是從“玉”字的寫法說起,中國古人通過這個“玉”字的寫法,賦予玉以神性,說玉能夠溝通神明,玉就跟中國古代神話密切相關了,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有一個少女叫皇娥,乘了一個木筏在大海上漂游,遇到了一個翩翩少年叫白帝之子,二人同乘一座木筏在海上漂游,當然彼此就相愛了,兩個氏族也就結合了,他們製作了一個旗幟,雕琢了一個玉鳩,鑲嵌在旗杆之上,這面旗幟代表兩個氏族共同的徽號,而這隻玉鳩就是這兩個氏族共同的圖騰,從此玉就跟神結合在一起,跟神話密不可分了,比如中國古代最高的神明叫玉皇大帝,老婆叫西王母,住在崑崙玉山之上,她的房子叫瓊樓,她的院子裡頭有瑤池,院子裡長的是玉樹,開的是瓊花。

就說嫦娥飛到了月亮上,住的地方叫廣寒宮,又叫瓊樓玉宇,雖然高處不勝寒,但畢竟有玉兔作伴,所以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美好的事物總是跟玉密不可分的,由於美玉有通神的功能,所以中國古人就用玉去祭祀神明,這樣玉器就成了禮器,古代世俗的權力和宗教的權力是密不可分的,因為部落首領同時就是宗教領袖,所以宗教的權力和世俗的權力共同以玉作為代表和象徵。比如玉璧、玉琮,它既是祭祀神明的禮器,同時也是世俗權力的權杖。

所以神權和世俗的權力密切結合,以玉為表徵的最典型的就叫“傳國玉璽”。秦始皇用玉製作了他的皇帝大印之後,就不允許任何人以玉來制印了,同時要求以後皇帝的大印只能用玉來做,還創造了一個詞叫“玉璽”,以表明皇帝大印的神聖、權威和唯一性。那玉怎麼會做成屍衣呢?

帶你瞭解“金縷玉衣”背後的故事

那就得從中國古人對生命得看法說起了,古人認為玉是天地之精的產物,它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和永恆的意義,因此就認為玉本身是有生命的。甚至認為服用玉可以使人長生不老,永葆青春,表達了他的信仰和一種意願,這樣一來,用玉石做屍衣,就可以理解了。

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製作一套金縷玉衣是十分不容易的,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通過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緻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製的金絲,由此可見,製成一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金縷玉衣的出現大致在西漢的文帝和景帝這個時代,當時對使用玉衣是有嚴格制度和級別規定的,皇帝的玉衣是用金絲連接而成,諸侯王是用銀絲連接而成,皇子和公主只能用銅絲連接而成,雖然他們的級別不同,但是玉並不會因此而有所減少。在那個時代,能夠用玉衣入葬的人的數量也不少,王公貴族以及其女眷,如此大規模的消費群體,所以朝廷專門設立了一個加工玉衣的作坊,作坊裡有很多熟練的玉工,專門選料、切割、拋光、鑽孔、打磨等等。為那些死者根據他們的身份、地位、形態的不同,做“私人定製”。

古人認為玉凝聚了天地精華,具有永恆的生命,人不僅把玉作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徵,還堅信以玉護身能使屍身保持不腐爛,漢代的君王以及貴族死後,不僅口含寶珠,下枕玉璧,還用玉片和金絲連綴而成的殮服從頭包到腳,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金縷玉衣”。

經過專家辨認,所有玉衣的玉料都來自新疆和田,在漢代就是西域的于闐國,從中原到西域于闐國相隔萬里,為什麼中國古人要用這麼遠地方的玉呢?是因為古人對用玉有三個標準:

第一色彩溫潤,第二材質柔韌,第三音質悅耳,完全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只有和田玉,所以中國古人稱和田玉為“帝王之玉”。所以玉衣的玉料都來自新疆和田。

“和田玉”誕生於被稱為“萬山之祖”的崑崙山脈,靜靜地深藏在大山的腹中,經過大自然億萬年的孕育,成為了晶瑩美麗,溫潤光潔的玉石,隨著歲月的更迭,時空的轉換,時間的滄桑,沉睡的它出現在世人的眼前,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和田玉深受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喜愛,它被人們視為聖潔之物,並作為吉祥和權力的象徵。那人們是怎麼去到新疆和田取玉的呢?

帶你瞭解“金縷玉衣”背後的故事

一個瑞典探險家叫斯文赫定,在中國西北部的沙漠深處,發現了一個古老的小王國,樓蘭國的遺址,在這個被風沙湮滅了幾千年的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玉器,經過測試它們來自和田玉,也就是說幾千年前崑崙山的美玉就已經穿過沙漠戈壁來到了樓蘭,而樓蘭絕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說在玉門關到崑崙山之間會有很多樓蘭這樣的小國家,一步一步地將和田美玉帶到了玉門關,通過玉門關進入甘肅向東,就進入了中原。起點是崑崙山—沙漠—樓蘭小國—玉門關—河西走廊—陝北—跨過黃河—中原腹地,這是一條古老的運送玉石的路線,它比古老的絲綢之路要早一千多年,它溝通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也帶來了西域文化對中原的影響。

綜上所述一件玉衣的製作成本非常高,以當時西漢的經濟力量,一件玉衣相當於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全部家產,而且製作玉衣非常艱難,過程也非常漫長,即使一個熟練的玉工,製作一件玉衣也得花十年時間,為什麼這些王宮貴族們不惜成本和時間的製作玉衣做為自己的殮服,無非是他們認為屍體裝在玉衣裡會不腐爛,會保證“永生”。

但是經過後人的發現,玉衣根本沒有防止身體腐爛的功能,相反加快了屍身的腐爛,玉衣這麼高的成本,如此浪費社會資源,也引起了百姓的憤怒,也引起一些正直的人的抨擊和詬病,所以到了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就下旨:禁止用玉料做玉衣,從此玉衣就在歷史上消失了,這種玉器文化的特別形態也終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