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如何逃离德国的?

杨秋秋


爱因斯坦在专注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保持了极高的政治敏感度。早在希特勒上台前,他就已产生离开德国的想法,他对纳粹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预示着纳粹时代的到来。就在当天,爱因斯坦携夫人艾尔莎离开德国前往美国,开启了他第三次访美之旅。

在希特勒上台前,纳粹党就已开始迫害与歧视犹太人,程度自然不能与之后相比。但爱因斯坦已经从这些不明朗的情形中敏锐的感觉到了危险。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家庭,1900年,二十一岁的爱因斯坦从苏黎世理工学院毕业,加入瑞士国籍。五年后,他获取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11年,三十二岁的爱因斯坦从瑞士迁到布拉格。两年后,他从捷克返回德国,任柏林物理研究所长和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同年一战爆发,爱因斯坦成为反战联盟一员。当时德国的激进分子煽动科学界,为德国发动的战争辩护,有声望的科学家都在宣言上签字,唯独爱因斯坦拒绝签字。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四年后,爱因斯坦与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离婚。同年,他与表姐艾尔莎结婚。两人育有两子一女,次子患有精神分裂症。

1921年,爱因斯坦因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次年,他完成统一场论论文,七年后这一理论得以发表。1930年底,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美国访问。

1931年,爱因斯坦号召各国对日经济封锁,以制止日本对华侵略。同年底,爱因斯坦再次前往加利福尼亚讲学。这一年,他开始萌生了放弃德国国籍的想法。

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写道:“议会的解散,经济的崩溃,纳粹的巷战,共和党的软弱,所有这些都预示着灾难即将到来。”我们不得不佩服爱因斯坦具有先见之明。

1933年初,一个“德美友谊”访问团向爱因斯坦发出了邀请。爱因斯坦再次敏锐的捕捉到了有益信号,就在希特勒就任总理的当天,他成功的逃离了德国。

一个月后,希特勒开始有计划的清除犹太人文化印记。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遭到了纳粹党报的激烈批评,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随后,爱因斯坦在美国表示,只要他还能有所选择,他只想生活在一个自由、宽容且人人平等的国家里。言论自由和信仰宽容等情况,在目前的德国都不存在。

同年五月,负责纳粹口舌的戈培尔煽动焚书国内有不同政见的图书行动。德国驻美大使要求爱因斯坦回国,他没有听命,而是乘船准备返回比利时。

在途中,爱因斯坦得知自己的别墅已被抢劫一空,船也被纳粹没收。在到达布鲁塞尔之后,爱因斯坦找到德国领事馆,交回了夫妇二人的护照,宣布放弃德国国籍。

之后,爱因斯坦的船被拍卖,别墅被用作兵营。接着希特勒命令,犹太人不能在大学担任教授,所有科研机构不能雇用犹太人,这加速了犹太学者的出逃。

爱因斯坦的行为在德国纷纷被人谴责,他的书被一些激进者焚烧,他的名字甚至被报刊放在德国敌人的行列中。同年七月,爱因斯坦受英军官兰普森的邀来到伦敦。

爱因斯坦与当时还是议员的丘吉尔及英国首相见面,他请求英国帮助德国的犹太裔科学家离开德国,随后有大部分的犹太学者被安排到英国的大学任教。

同年十月,爱因斯坦接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邀请。爱因斯坦从1935年开始申请美国国籍,于1940年正式成为美国公民。爱因斯坦对纳粹的本质早有洞察。

纳粹的疯狂目标是将犹太人赶尽杀绝,刚上台的希特勒还没有锋芒外露,这也欺骗了当时大多数的犹太人,使他们错误的觉得局势很快就会变好。

当时的汉堡大学校长卡西勒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吃到了这种苦头,好在二人最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逃出德国,但也遭受了极为残酷的迫害与阻挠。

像他还算是运气比较好的,有大量没有逃离的犹太人死于纳粹的大屠杀中。很多人在早期没有选择逃离,原因就是出于对德国的热爱和对纳粹的错误认知。

当时的犹太人对德国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德国就是他们的祖国。很多犹太人在一战中为德国冲锋陷阵,获得过无数荣誉,他们不愿相信德国会抛弃他们。

在爱因斯坦之后,还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逃往美国,曼哈顿计划就有很多犹太科学家参加,他们都是从德国逃走的。最终,他们成就了第一颗原子弹。

爱因斯坦逃离德国后,遭到德国人民的一致批判,甚至被盖世太保所追杀。爱因斯坦生前一直憎恨生他养他的德国,这自然也包括纳粹与其他德国人。

可能有人会问,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爱国者?这个问题似乎很难有确定的答案。但当今的德国似乎更加包容,很多学校是以爱因斯坦命名,有关他的电视节目也不少。

2005年,爱因斯坦逝世五十周年,德国政府把这一年定为“爱因斯坦年”,举行了各种各样大型纪念活动,甚至在总理大楼外墙上写有质能方程公式。

爱因斯坦曾说过:“国家是为人而设立,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德国人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国家应该是人民的保护者,而人民不应当是国家的奴隶。


野史也是史


诚邀,

首先,爱因斯坦逃离德国是有受到其他国家的帮助才得以安全逃离德国。


其次在当时德国纳粹党在未上台时就已经宣称要清算犹太人,德国纳粹党的《民族观察报》对当时德国科学家的犹太人科学家进行猛烈的抨击,在上台后就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清算,但当时还没对犹太科学家直接下手,爱因斯坦迅速抓住来自国外消息的暗示,并逃离了德国避居瑞士,因此爱因斯坦没有进集中营。就在希特勒夺取政权的那天,爱因斯坦携带妻子爱尔莎已安全离开德国,踏上了去美国访问的旅途。具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爱因斯坦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德-美友谊”,并且由美方资助。

1933年10月17日,爱因斯坦逃离纳粹德国前往美国。先经比


利时逃到英国,在入境英国时被要求填写入境登记卡,爱因斯坦填写自己的国籍为瑞士。(在1933年5月26日,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改称自己为瑞士公民),1940年,爱因斯坦取得美国国籍。

——柚西先生


柚西先生说历史


由于感受到希特勒的危险,爱因斯坦1931年以后对英国和美国的访问与他试图与英国科学家交流,以及考虑移居美国的可能性相关。

1931年夏天访问加州理工学院时,爱因斯坦已经开始与他们讨论去那里工作的可能性。

他1931年应邀访问牛津大学时,接受了一个客座职位。所以又有了1932年的访问。而1932年访问牛津期间,创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弗莱克斯纳(A. Flexner)邀请爱因斯坦入职。六月,弗莱克斯纳造访爱因斯坦在德国卡普特的住处,爱因斯坦接受了普林斯顿的职位。

当弗莱克斯纳问爱因斯坦关于年薪的意向时,爱因斯坦说3000美元左右。弗莱克斯纳觉得惊讶,建议10000美元。后来,为了不低于研究院聘请的数学家维布伦(O. Veblen),爱因斯坦的年薪被定为15000美元。

1932年底,爱因斯坦访问加州理工学院时,不能确定还回不回欧洲,于是带走了30件行李。离开在卡普特的房子时,爱因斯坦对妻子埃尔莎说:“好好看看。你不会再看到它了。”

密立根为爱因斯坦找来7000美元资助,这些资助来自旨在促进美国和德国友谊的欧布兰德(Oberlaender)基金会,他们要求爱因斯坦作这方面的演讲。所以爱因斯坦提到,希望美国不要向德国强求战争赔款。但接着又以美国的共产主义者、俄国的资产阶级和德国激进组织眼里的犹太人为例,反对压制言论自由,反对德国强制兵役。密立根事先看了演讲稿,要求删除某些言论,但是爱因斯坦还是讲了。

一周后,希特勒上台。二月底,爱因斯坦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因为希特勒,我不敢再踏上德国的土地。”3月10日,爱因斯坦离开帕萨迪纳的前一天,加州发生地震,同一天,纳粹抄了他在柏林的家。爱因斯坦没有回德国,而是去了比利时。3月20日,爱因斯坦在船上时,卡普特的房子也被抄。后来他在德国的财产也被没收。

1933年3月28日,爱因斯坦所乘的船到达安特卫普后,坐车来到德国领事馆,交出德国护照,声明放弃德国国籍。他又发出给普鲁士科学院的辞职信,其中说道:“在目前情况下,我感到不能容忍对普鲁士政府的依赖。”爱因斯坦的主动辞职避免了普朗克和科学院的难题,因为有些政府官员要求对爱因斯坦做处理。

几个月后,爱因斯坦经英国去美国,在纽约上岸,前往普林斯顿。


和19760419


爱因斯坦发对过纳粹政权,这是大家知道的。那么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是否受过迫害,看看此文,就知道了。

对纳粹党人而言,爱因斯坦并不仅仅是一个犹太科学家。他在社会的名望使他拥有大量的听众,而这就意味着政治影响。作为一个忠实的民主和和平人士,他反对纳粹党人和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政治目的,也因此成了长达几年诽谤战的主要目标。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接管”了政权,这为“秋后算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1933年3月2日,爱因斯坦,还有一批艺术家和作家,遭到了纳粹党报《民族观察者》的猛烈抨击。

幸运的是当时世界显示了奇迹,爱因斯坦没有进集中营。就在希特勒夺取政权的那天,爱因斯坦携带妻子爱尔莎已安全离开德国,踏上了去美国访问的旅途。具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爱因斯坦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德-美友谊”,并且由美方资助。爱因斯坦迅速抓住来自国外消息的暗示,并逃离了德国。

爱因斯坦,一个忠诚的和平主义战士,只有他懂得:只有政治手段和政治决定才有助于反抗第三帝国。1933年3月10日,爱因斯坦在对美国记者的谈话时讲:“只要有可能,我只愿意生活在一个政治自由、宽容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里。言论自由和书面发表政治意见的自由也是政治自由中的一个部分,尊重个人信仰是宽容的一部分。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还不成熟。在那里,特别是那些以促进国际间相互理解为事业的人正惨遭迫害。”

爱因斯坦的采访谈话在德国报纸上引起了强烈的负面反应。德国的物理学家们惊慌地在爱因斯坦和新的“国家政府”间踌躇彷徨。

普朗克写道:“我知道以后十分痛心,在这个困扰和困难的时刻,正是谣言风起之时,到处都在转播你的公开和私下的政治声明。你不该多讲话,我不是要检验谁错,我只是清楚地看到您的讲话使得那些尊重和敬慕您的人更加难以捍卫您了。”

3月29日,帝国特派员向文化部要求,就爱因斯坦发表反对第三帝国言论新闻报导进行调查,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给予纪律处分。普朗克似乎再也无力调解。20年前,普朗克把爱因斯坦引荐给柏林学院。两人彼此间的倾慕产生了友谊。

他们俩政治观点不同,年龄相差几十岁,脾气也不同,他们间的相互尊敬从未溢于言表,但的确相当深厚。因此,要求爱因斯坦自愿退出柏林科学院对普朗克而言是非常困难的,但却又必须如此。然而,爱因斯坦早已经提出辞职。“我已经考虑到,我的辞职对科学院是件好事至少对那些较好的成员而言是这样。”目的似乎达到了:隔离爱因斯坦的任务已经完成,新政府“不能容忍他”,科学院也得以保持它的圣洁了,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但聪明人的网编织得太天衣无缝了,纳粹们不会以这么惹人注目的方式结束这件事。文化部下 达“紧急通知”,要求科学院发表一个公开的声明。在3个秘书缺席的情况下,律师恩斯特·海曼ErnestHeymann宣读了一项可耻的声明,说柏林科学院没有机会为“爱因斯坦的辞职而感到遗憾”。

这份声明是科学院对“联合抵制犹太人日”的一点贡献。1933年4月1日,就在这一天,柏林科学院公开发表了对爱因斯坦事件的观点,SA(德国纳粹冲锋队)进驻了大学和技术学院,犹太教授和工作人员在备受辱骂和攻击的情形下,被赶出了研究所。SA小队强行进入法庭,扰乱犹太法官正在进行的审判。在城市,顾客不得进入犹太人开的商店。这些胡作非为的行动中,SA和SS(德国纳粹党卫队)行使所谓“编外警察”的职能,这实际上是执行新当权人物的意旨。

面对这些事件,虽然德国知识分子感到愤怒、羞耻,但他们只能把感情深深埋藏起来。敏感和容易激动的劳厄却没有这种明智的自制力。他现在不能将来也不愿意保持沉默。他强烈地反对海曼宣读的官方声明,还准备申请,请求在科学院召开全体院士非常会议,重新讨论这件事,他还想力争尽可能更多的人签名以支持他的动议。结果如何呢只有两个院士签了名。

劳厄打电报给在泰奥米纳的普朗克:“这儿急需你亲自出席会议。”但这是白费,普朗克深知劳厄的呼吁不会有任何结果。劳厄的请愿失败了。科学院赞同海曼反对爱因斯坦的声明,甚至为“感谢他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投了海曼的票。爱因斯坦原来学院的同事们明白,在当前政治形势下与爱因斯坦脱离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否则十分危险。他们认为只能如此。政府还指控爱因斯坦正在导演反德国的“暴行”,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甚至赞同与爱因斯坦保持一定距离。

1933年,这些遭遇都发生在这样一个人,一个世界上称他为牛顿第二,德国科学黄金时代的顶梁柱,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科学家急于认识他,并由此而与德国建立联系的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身上。

爱因斯坦曾参加过大量德国科学机构的创建工作。当他离开普鲁士科学院时,原来他与这个国家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有关系都已破裂。现在有些团体,或出于自愿,或是在上级的监视之下,开始审查他们与爱因斯坦的关系。而新闻界肯定会就其所需地加以混淆,爱因斯坦不得不痛苦地承受长期的内心折磨。他给劳厄写道:“我知道名册中还有有我名字的组织,由于无法澄清的原因,可能会为我的还在德国的许多朋友带来许多麻烦。因此,我委托您,如果可能的话,将我的名字从这些机构中删去。这些组织包括:德国物理学会……等等协会。我全权委托您代我办理这件事。但在行动过程中最好避免引起新的麻烦。”

“物理泰斗”爱因斯坦被驱逐出柏林来到新世界,十分令人注目,而这就意味着:德国在物理学中的领导地位现在结束了,它已从柏林转移到了大西洋对岸美利坚合众国。

一阵又一阵的自吹自擂,终于将一个法制国家变成了独裁的统治。1933年4月7日通过了《内政职务恢复法》。这完全是专断横行。过去任命的教授一直是“终身制”,如今这个既定的权利被大笔一挥全部勾销。凡符合第4节内容者即可被解雇,而这节中含糊的词语,为政治恐吓和威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第3节是直接针对犹太人公务员,也伤害了高水平的犹太科学家和学者。其实他们无论怎样也没认为自己是“非德国人”,相反,他们和绝大多数市民一样都属于德国民族。

根据这一法律,所有任职10年以上的公务员在被辞退时可以得到一笔退休金,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前线作过战的人将不会被辞退。最初几个月还按法执行,但过了这几个月就不再“仁慈”了。犹太人公民权都没有,他们去哪儿申诉?

因此,在毫无责任意识的“振兴德国”的口号下,真正杰出的人才都涌出了这个国家。对德国科学来说这是一次大放血。没有精确的移民数字,但1937年一个不完全统计表明,1934/1935年冬季,德国的大学和技术学院的7758名教职员工中,1145名教授和大学教师被解雇,占15%。在物理学界则更高。在教育系统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有才干的知识分子离开了德国。部分德国大学的在校生减少了一半,从1929年的112,000减到1939年的56,000;在校生的减少与这种文化迁移有部分关系。德国学者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共事多年,昨天还在一起的同行们几乎在一夜之间相继离开,他们对此既感到无能为力,又感到羞耻和愤怒。以前他们在一起共同教学,共同研究,一起度过了多少美好的时光,现在却被迫天各一方。

哈伯的命运最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毒气之父”,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他一心只做有益于“祖国”的事情,现在却被驱逐出境。1933年以后,新的“国民政府”把国外称作“战犯”的那些人誉为英雄和爱国者。当哈伯得知他不能获得这种“赞誉”的惟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犹太人时,他完全崩溃了,他那先前那种人所共知的自信心被彻底摧毁了。

劳厄讲:“就我所知,还没有哪位研究所所长像哈伯那样把研究所看成是他自己的组成部分。因此,1933年他被迫离职时,他所受的伤害是无法痊愈的。我知道几年前他就染上了心绞痛,这时迅速加剧。我还记得他在一次阵痛之后叹息:‘这痛太难于忍受了,怎么还不死去’劳厄和迈特纳几乎每天轮流看护着哈伯。迈特纳后来回忆说:劳厄的同情心和热心真让我惊讶,他总是设法尽力缓解哈伯的困难处境。”

当时,爱因斯坦写信给玻恩,一个移民给另一个移民写信,说:“您知道我从未从道德和政治的关系方面过度估计德国人。但我必须承认,他们残暴和懦弱的程度仍然使我吃惊。”爱因斯坦不知道普朗克决定亲自去同希特勒交涉。“希特勒攫取政权后,作为威廉皇帝学会主席,我有责任去见元首。我决定利用这次机会为我的同事哈伯讲几句公道,如果不是他发明从空气中提取氮以合成氨的过程,第一次大战一开始时我们就会失败。

希特勒一个字一个字地回答说:‘我绝对没有排斥犹太人的意思。但犹太人都是共产主义者,后者才是我的敌人,这才是我斗争的目的所在。’我讲,犹太人有好多种……也包括有良好德国文化的古老家族,必须区别对待。他答道:‘不对,犹太人就是犹太人,所有犹太人联合起来就有麻烦。哪里有一个犹太人,其他犹太人马上就聚集到 一起。犹太人自己的任务是将自己区分为不同类型的犹太人,但现在他们还未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我必须一视同仁地反对所有犹太人。’我讲,如果有才华的犹太人被迫移民,对我们意味着自己伤害自己,因为我们需要他们的科学和技术,再者他们会给别的国家带去好处。他不愿再多说什么,概而括之,最后他说:‘传说我偶尔受到神经衰弱之苦。那是谣言,我的精神是钢浇铁铸成的。’同时把身体俯到膝部,话越说越快,开始发脾气了,我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只有沉默,然后离开。 ”

普朗克是“元首和帝国总理”希特勒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接见的一位著名科学家。希特勒从不关心基础研究,他从来都不理解基础研究对现代工业国家的意义。更糟的是,他还嫉恨科学家,他忘不了1933年以前知识分子对他人格的蔑视。

民族的领袖,“国民政府”的“元首”,无动于衷地看着智力源泉——国家的无价之宝一个个被逐出柏林,赶出德国。当粗暴的强权政治被认为能把德国推上世界至尊统治地位的政治开始时,德国在世界上地位所赖以建立的主要支柱却被盲从的舆论损坏了。







成武畅通


世界总是会发生奇迹!尤其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接管政权的那天,爱因斯坦携带家人已安全地离开德国,并踏上去美国访问旅途。

此次旅行得到美国政府邀请并资助整个旅行费用。美其言:爱因斯坦此行访问美国,目的"增进德∽美友谊",暗中帮助爱因斯坦逃离德国!

由于美国资本的资助,使得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样希特勒获得神秘资金的资助,真是如虎添翼,并迅速上台执政。

希特勤作为回报:与美国政府私下进行了口头交易。美国希望希特勒给予特定犹太科学家保持学术宽容以及人身自由和行动自由。

希特勒默许。

因此希特勒在接见犹太科学家中说了这样意味深长的话:我绝对没有排斥犹太人的意思。可犹太人都是机会主义者,后者才是我的敌人。这才是我斗争目的所在……

其中潜台词告诉犹太人,我是有选择……

由于美国政府对希特勒采取恩威并施方式,迫使希特勒在犹太科学家行动自由上放松监管。从而以旅行和访问的方式拯救了大批犹太科学家的生命,并且成功移民。为未来美国科技创造世界奇迹而打下坚实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