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其沙漠生態修復的“億利模式”

億利集團在庫布其沙漠治理了30年,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先後投入產業資金近300億元,採用市場化的治沙理念,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治沙手段,系統化、規模化、科學化的治沙行動,將治沙、生態、產業和扶貧協同推進,形成了“黨委政府政策性推動、企業規模化產業化治沙、社會和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技術和機制持續化創新、發展成果全社會共享”的“億利庫布其治沙模式”。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曾是京津冀地區重要的風沙源,被稱為“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嚴重危及我國北方地區。億利生態治理區位於杭錦旗境內,總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屬於庫布其沙漠沙丘最高、面積最大、治理難度最大、治理成效最為顯著的區域。

上世紀80年代,庫布其億利治理區幾乎沒有資源承載空間,流沙廣佈、擴張迅速、降雨稀少,且貧困集中,沙進人退。當時的杭錦旗是內蒙古倒數後三、全國倒數後十位的貧困旗縣。30年間,億利集團有效地治理庫布其沙漠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當地的氣候、水文、土壤等生態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承載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建立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格局,帶動區域內近10萬人受益。

庫布其沙漠生態修復的“億利模式”

綠色中國夢

億利庫布其治沙模式的機制與做法

系統規劃、科學治沙。在治沙實踐中,億利找到了沙漠中生物、地理、土壤、水文、氣候等要素和諧共生的規律,順應並保護沙漠的本性,釋放自然自身修復的力量,恢復綠洲的本來面目。一是“一體化”規劃。30年前億利就率先在庫布其提出了系統化、規模化治沙的理念,提出了“一帶三區”規劃,即沙漠綠化帶和生態保護區、過渡區、開發區,30年來保證了沙漠治理的統一性和連續性。二是系統化構築。治沙的30年間,平均5年為一個週期,共實施了6期治沙工程,探索完善了系統化的治沙技術,通過“鎖住四周、滲透腹部、以路劃區、分而治之”和“南圍、北堵、中切”的策略,先後修築了5條全長343公里的穿沙公路,路修到哪裡,水、電、訊就通到哪裡,並依公路走向,對沙漠“劃整為零,分塊治理”。三是規模化治理。億利反包倒租農牧民沙地近500萬畝,農牧民以沙漠土地使用權入股整合400萬畝,集中攻堅綠化,先後建設了3個沙漠生態移民新村、大漠腹地保護區、規模化和機械化的甘草基地,林草藥“三管齊下”,封育、飛播、人工造林“三措並舉”,形成了以沙柳、甘草等灌木半灌木為主,喬木和牧草為輔的立體綠化模式,將綠洲、降雨、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作為有機共生的生態系統統籌規劃,並減少人為對自然的破壞,強化沙漠的自身修復能力。

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一是通過循環農牧業治沙改土,補充耕地產業鏈。依託治沙形成的350多萬畝沙生灌木林,以高蛋白治沙生灌木平茬復壯飼草化利用為基礎,發展牛、羊、豬等特色養殖業;牲畜排洩物通過微生物發酵後還田,治沙改土,補充耕地。二是大健康產業鏈。利用甘草對沙地和鹽鹼地的改良作用,通過甘草根瘤大量的共生固氮菌增加土壤氮肥含量,培育土壤肥力,3年之後,可種植優質馬鈴薯,再過2~3年可種植西瓜、甜瓜等瓜果蔬菜。同時,以甘草、肉蓯蓉、沙柳等兼具治沙與醫藥、保健作用植物的種植與高技術加工為基礎,研發生產中蒙藥、保健品等多類產品。三是生態工業產業鏈。治沙改善生態環境後整理工業用地,利用現代煤氣化和生物氣化融合技術,建成了包括年產52萬噸的炭基復混肥與土壤改良劑項目、年產70萬噸乙二醇多聯產項目,反哺生態治理。四是生態光能產業鏈。利用庫布其沙漠充足的光照資源、廣闊的荒沙土地資源,打造“治沙+種草+養殖+發電+扶貧”(生態光伏5.0模式)的1GW生態光伏光熱廠。五是生態旅遊產業鏈。利用庫布其沙漠豐富的沙、水、林、田、湖、草自然景觀資源與蒙元文化資源,藉助周邊“四機場一高鐵”的便利交通,打造集沙漠觀光、民俗文化旅遊、體育競技、旅遊小鎮為一體的七星湖沙漠生態公園。七是碳匯產業鏈。通過治沙綠化種植沙漠碳匯林,進而改良土壤,改善生態環境,並進行碳匯交易。2016年“億利集團庫布其沙漠造林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的備案通知書,生態治理成果將能通過碳交易市場進行出售。八是生態修復產業鏈。以30年積累的種質資源庫、生物菌庫、生物多樣性技術、工程技術工藝包,以及土壤、生物、地理、氣候信息大數據為支撐,實現生態修復,環境承載力的提升。在此基礎上,導入生態康養、文旅、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等產業,實現生態改善、土地增值、產業升級。

形成市場化的治沙機制。一是支持引導農牧民按市場機制參與治沙事業。億利通過返租農牧民沙漠、包種到戶、用工到戶,調動沙區農牧民的積極性。農牧民則以“沙地業主、產業股東、旅遊小老闆、民工聯隊長、產業工人、生態工人、新式農牧民”的7種新身份,實現脫貧致富。億利向農牧民租用沙地,農牧民以土地入股合作治沙,先後組建 232個治沙民工聯隊,5820人成為生態建設工人,人均年收入達 2.6萬元。同時,有200多戶農牧民發展起家庭旅館、餐飲、民族手工業、沙漠越野等服務業,500多戶農牧民實行標準化養殖和規模化種植,累計帶動10.2萬人脫貧受益。二是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治沙。億利先後引進萬達、泛海、均瑤、正泰、傳化等知名民營企業投資沙漠生態產業,建成了70萬噸乙二醇、260萬噸炭基復混肥和1GW沙漠太陽能項目。引進螞蟻森林、興全基金、興業證券公益植樹項目。其中,螞蟻森林出資,億利生態植樹,在內蒙古、甘肅等荒漠化地區種植沙柳、梭梭近300萬棵。有3億多螞蟻用戶瞭解或參與了庫布其治沙。同時,開展了“青少年沙漠生態研學”旅遊,累計有10萬人參加了生態文明教育。目前已有80多家企業投身於治沙和沙產業開發之中。

堅持科技創新,科學治沙。在長年的實踐探索中,億利發明創造了多項世界領先、簡單實用的核心技術,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總結起來,有“十大科技”:一是智能微創植樹技術,10幾秒可以種活一棵樹,節水50%,億利採用這項技術在庫布其沙漠治理中植樹150多萬畝,節約費用22.5億元。二是風向數據法植樹,在沙丘迎風坡面低處造林,讓自然風力削平沙丘上部,遏制流動沙丘。這項技術在庫布其高大沙丘治理中成效顯著,治理面積30多萬畝,沙丘高度整體降低了1/3,至少節約了4.5億元~6億元成本。三是無人機飛播造林技術,遙感測量複雜地形,將億利研發的特殊種子包衣彈射到特定區域,一天可飛播540畝左右,解決沙漠腹地人難進、樹難種、種樹貴的問題。四是甘草機械平移種植技術,使甘草橫向生根,淺層生長,根瘤菌固氮效率提升,使治沙面積擴大9倍。億利在庫布其種植的130多萬畝甘草帶動形成了中蒙藥健康產業鏈,年收益超過10億元。五是灌木飼草化利用技術,採割沙生灌木,做成有機飼料,年產約5000噸,與規模化牛羊養殖園區配套,形成現代“灌—草—畜—肥—加”一體化的循環草木業體系。六是種質資源庫,蒐集、馴化了1000多種“三耐”植物種子,為億利在新疆南疆沙漠治理、那曲高原植樹科技攻關提供了強大的儲備。七是提煉了高原極端逆境樹木栽植管護技術,人類第一次在海拔4600米以上種出“小森林”。八是苦鹹水治理與綜合利用技術,將苦鹹水淡化灌溉用水成本降低至 0.58元~0.71 元/噸,規模化、產業化解決荒漠化地區生態治理的用水問題。九是生態大數據技術平臺,對接億利在七大沙漠分佈的20個大型綜合數據監測及採集設備,監測生態環境數據,為沙漠治理和生態修復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十是生物土壤改良劑,以庫布其本地樹、草、土、水和礦物質的殘留物作為原料,經特殊工藝生產出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的新型黏劑,每畝成本1000餘元就可以實現沙地變土地,節水30%、增產40%。

庫布其沙漠生態修復的“億利模式”

美麗庫布其

庫布其治沙遇到的問題及思考

在庫布其治沙的過程中,億利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如: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不明晰,生態產品的價值評估與實現機制缺失;民營企業參與國家公共財政投資與補貼的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的途徑不暢通;缺少綠色金融支持;在環保產業中民營資本佔比不高等問題。因此,應多措並舉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國土空間修復與利用。

加快推進沙地產權制度改革。針對沙地權屬複雜、公私產權混合的問題,開展沙地產權改革試點,對沙地及其他自然資源資產統一進行確權登記。推動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明確佔有、使用、受益、處分等權利歸屬關係和權責。研究荒漠化土地變成農田、林地後的土地和林權權屬問題,秉持“誰治理誰所有、誰造林誰所有”原則,對沙地綠化造林主體頒發林權證,健全林權抵押貸款和流轉制度。針對沙土地承包期30年、種樹承包期限70年、林權與地權分離、期限不一、承包期限與生態治理長週期不匹配等現狀,建議將沙地使用權延長,以形成穩定的政策預期。

探索試行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機制。庫布其生態治理將沙漠的價值顯著提升,形成了大量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生態產品。對通過治理投入產生的生態價值,國家應予以充分評估認定,以促進生態價值價格化,使生態與其他市場要素平等參與資源配置。建議對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示範區的生態公共服務產品進行作價評估,以生態治理的價值增量核算為目標,明確生態價值核算體系和核算機制,建立區域實物賬戶、功能量賬戶和資產賬務,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定期評估自然資源資產變化狀況,並允許自然資源資產通過抵質押、擔保、證券化作為融資工具,形成企業的長效投入與良性回報。

積極落實生態有償使用和補償制度。堅持“破壞者付費、受益者付費以及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服務付費的政策制度框架,形成市場化交易、公共補償、政府購買、汙染者補償等在內的生態補償框架體系。一方面,庫布其治沙對構建北方綠色生態屏障,保護黃河中下游生態環境及京津冀生態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央財政應加強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區域間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同時,地方政府也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建立荒漠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完善防沙治沙獎勵補助政策推動生態治理。此外,還可採用破壞者付費模式,在煤炭開採中收取一定的生態建設資金,實現工業反哺;另一方面,針對生態產品“三分治理、七分管護”、維護成本高的特點,建立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管護機制,由政府向治理企業支付運營與再治理費用,用於鞏固治理成果,實現共治共建共享。

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平臺。探索生態產品定價和收費機制,形成生態產品交易機制,完善自然資源市場交易規則,建立交易運行制度體系,構建生態治理成果退出機制。推進碳交易中心、耐寒耐旱耐風沙植物種質資源交易中心,沙漠治理後補充耕地交易中心、綠色結算中心、全球荒漠化防治、治沙改土、國土綠化科技交易中心等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建設,鼓勵支持企業和社會資本在庫布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立自然資源產品產權交易市場和平臺。

對民營企業參與生態修復給予組合金融支持。建議國開行、農發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研究推出適合生態治理的長週期、低成本政策性貸款產品。加快建立綠色信貸補貼制度,支持生態治理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推動自然資產產權擔保、抵質押貸款,鼓勵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給予綠色通道。

不斷深化生態領域財政投資體制改革。我國財政投資或補貼資金由中央到省、省到市、市到縣,再到村鎮和農戶,層層下撥,目前一家一戶是生態治理補貼主體,缺乏針對民營治沙企業的通道。由於生態治理投入大、見效慢、週期長,應採取規模化、系統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治理模式,吸引廣大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治理。要加快創新財政補貼方式,建立以事權為主的財政補貼制度,形成對民營治理主體的長效投入機制。

將“億利模式”推廣到更多地區。將“億利庫布其治沙模式”推廣到內蒙古其他荒漠化地區和全國其他荒漠化地區,放大“億利庫布其治沙模式”在促進生態、開發、民生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效用,發揮其在科學拓展國土空間、提高國土空間利用率、環境承載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建議將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納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機制,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展示庫布其沙漠30年荒漠化治理的成果和庫布其模式,圍繞“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生態文明戰略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分享中國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