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漯河大橋”是1960年開始建設,建成與1964年7月。因這座是市區內最早的橋樑,一直以來都叫“漯河大橋”,後來市區又建起了其它橋樑,“漯河大橋”又被市民親切的稱之為”老大橋“。


漯文||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1960年省交通廳擬建此橋,當時提出兩個方案:第一方案:線路走郾城西關,過沙、澧二河和鄭信公路連接,比走漯河市內縮短5km,但需要修建兩座跨河大橋和7.9km的公路,這在當時資金、物質和施工力量均有較大困難。第二方案:由郾城北關外偏東南行,利用漯河至郾城的公路(也就是現在的黃河路)過沙河順濱河路往西,經五一路進入漯舞路,和鄭信公路連接。這樣只需修建一座沙河大橋即可貫通,人、車到漯河後吃、住、維修都很方便。所以,第二方案得到省交通廳批准實施。


漯文||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漯河大橋”位於交通路與崑崙路交接處的沙河之上,東距京廣鐵路大橋500m處,由河南省建設局設計院設計,6孔不等跨徑,其南三孔淨跨20m,鋼筋混凝土配裝T型梁;北三孔為滿足通航,淨跨40m,現澆懸臂樑和20m鋼筋混凝土裝配式吊梁組合成的混合結構。橋長190m,橋寬12m。載重標準為汽—13級。下部結構採用擴大基礎的重力式墩臺。設計完成後,於1960年及1961年由漯河市先後兩次組織施工,完成了南岸1號墩和2號、3號臺墩的水下部分。後因遭受全國性的自然災害,材料缺乏,投資削減,中途停工。


漯文||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到1962年10月經省計委批准續建,對原設計上部結構方案修改為鋼筋混凝土裝配式T型梁,8孔,橋長190m。1至6孔及第8孔淨跨20m,第7孔為通航孔,淨跨30m。下部結構為減少圬工體積和勞力消耗,兩岸橋臺均採用鋼筋混凝土樁架式。新建4、5、6、7、8、9號臺墩採用鋼筋混凝土高樁承臺基礎,墩身仍為片石混凝土重力式;2、3號臺墩則利用原有部分予以接高。設計洪水流量3550m3/s。南引道長206m,北引道長330 m。總投資142萬元,1964年7月15日竣工通車。


漯文||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說是通車,那時候哪有幾輛車呀!滿大橋都是人,這在漯河當時也是非常大的事了,多少年兩岸渡船的歷史結束了,老百姓能不高興嗎?很多人白天看橋,晚上來橋上看燈,那個熱鬧勁,就像趕會一樣。不少小朋友三五一群,在橋上跑過來跑過去,不知道來回跑了多少趟。我記得通車後,我就來過不少趟,為了看橋上的燈,早早來到橋上等著亮燈。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隨著城市的發展,車輛的增多,大橋不堪重負,據1986年8月31日調查,該橋汽車交通流量為日3406輛/日,交通混合流量為13462輛/日,其中自行車53970輛/日。該橋現在已使用53年,橋身基本完好,至今仍是漯河市交通流量最大、最繁忙的橋樑。


漯文||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漯文||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近年來,漯河城區面積擴展較快,城區常住人口增長速度迅猛,帶來的交通壓力逐漸凸顯,“漯河大橋”愈來愈不適應現代城市的要求,人車混行,交通事故頻發,擁堵嚴重。市政府於2012年決定在老大橋兩側各新建一座輔橋。


漯文||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漯文||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輔橋長190m,寬6m,跨徑組成6孔;上部結構為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型梁;下部結構採用單排架式墩、臺;基礎為樁孔灌注樁。2013年12月竣工,總投資4000萬元。


漯文||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改造後的“漯河大橋”橋樑總寬度達到33.2米,原老大橋主橋面為機動車行車道,老橋兩側新建橋樑分別設置人行道、非機動車道。這樣,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行人各行其道,大大緩解“漯河大橋”的擁堵。同時,在老橋和新橋之間留有3米的間隔帶,也為將來老大橋拆除重建與兩側新建橋樑更好的銜接留下了空間。


漯文||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昔日漯河老大橋 如今舊貌換新顏

“漯河大橋“採用非常時尚的斜拉橋式造型,主橋共設置6個橋孔,並優化了索塔的設置,分別在橋墩墩頂設置3組斜拉索進行裝飾。加寬加固後的”漯河大橋“,以嶄新的姿態,重新煥發青春,成為漯河橋樑景觀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據瞭解,沙河要通航,老橋橋面不能滿足通航條件,下一步還要進行提升改造。



漯文||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漯文||漯河“老大橋”的前世今生


圖文||劉志傑、孫愛國

通訊員||許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