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同志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的歷史貢獻

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八個月的時間,總共3,000多里路程。在這期間,我們不僅找到了中國道路的正確方向,而且解決了方法和路徑問題。具體說就是完成了三個最重要的歷史轉變:由城市到農村;由正規戰到游擊戰;由國民革命軍到工農紅軍。這三個轉變促成了中國道路第一次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個正確的方向。從此,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沿著這個方向,經過22年的奮鬥,實現了中國道路第一個階段目標——中國人民站了起來!這段時期也是人民軍隊的初建期。我的爺爺朱德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以堅定的信仰、敏銳的眼光和無畏的氣概,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文|北京 朱和平


朱德同志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的歷史貢獻


朱和平


今年是建國70週年。回顧歷史,最寶貴的經驗就是我們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中國道路。什麼是中國道路?習近平主席講:中國共產黨95年的歷史就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尋找中國道路的歷史。這條道路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的開篇。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只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嚴格按共產國際指示開展工作。八一南昌起義是在大革命失敗後的關鍵時刻,在共產國際不贊成、不支持的情況下,由中國共產黨人投票決定的,是中國共產黨人決定自己命運的第一次,所以是開篇。

雖然有了開篇,但並沒有解決前進的方向在哪、往哪走、怎麼走的問題。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八個月的時間,總共3,000多里路程,這是中國道路最艱難的一段,因為當時革命的火種隨時都可能熄滅!在這期間,我們不僅找到了中國道路的正確方向,而且解決了方法和路徑問題。具體說就是完成了三個最重要的歷史轉變:由城市到農村;由正規戰到游擊戰;由國民革命軍到工農紅軍。這三個轉變促成了中國道路第一次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個正確的方向。從此,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沿著這個方向,經過22年的奮鬥,實現了中國道路第一個階段目標——中國人民站了起來!

井岡山會師後,毛澤東與朱德的名字緊密連在一起,成為中國革命的旗幟。這段時期也是人民軍隊的初建期,主要解決了我軍名稱、性質、宗旨、任務、紀律、建軍原則,編制體制、力量結構、戰略戰術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探索中國道路提供了方法和路徑。我的爺爺朱德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以堅定的信仰、敏銳的眼光和無畏的氣概,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朱德同志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的歷史貢獻


朱毛會師紀念雕塑


主持茂芝會議,

找到了正確的前進方向——去農村


八七會議是在1927年8月7日召開的,八七會議最大的貢獻:一是承認了南昌起義的正確性,選擇了武裝鬥爭;二是提出了土地革命的思想。

雖然有兩大貢獻,但問題也很嚴重:

第一,會議是共產國際主導的。既然我們選擇了中國道路,為什麼還要聽共產國際的?因為當時黨還不成熟。

第二,盲目照搬蘇聯經驗,以奪取大城市為目標。造成的直接後果:一是秋收起義失敗,二是南昌起義失敗,最後廣州起義失敗。秋收起義後,毛主席一看打長沙嚴重脫離實際,決定去井岡山,秋收起義的火種因此得以保留。南昌起義後則直奔廣東汕頭想佔領出海口,結果失敗了。接著就是廣州起義的失敗。這三大起義的失敗,都與八七會議有關,因為前進方向錯了。大好的革命形勢立刻進入低潮,南昌起義的時候23,000多人,最後就剩了1千多人,秋收起義最後剩了不到1千人,廣州起義全軍覆沒,僅剩200人,太慘重了。

第三,是盲目的樂觀。主持人瞿秋白同志當時左傾思想嚴重,在他的影響下,會議認為中國革命的高潮已經到來。

第四,就是會議沒有明確提出黨對軍隊的領導,沒有提出黨如何領導、管理和指揮軍隊等。

朱德同志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的歷史貢獻


朱德率南昌起義軍餘部行軍路線圖


再說流沙會議。流沙會議是在南昌起義主力南下途中,進行湯坑之戰失利後,10月4日在流沙召開的。參加會議的有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張國燾、郭沫若以及賀龍、葉挺、劉伯承、聶榮臻等。流沙會議召開的時候,起義軍雖然遭遇了重大失利,但是至少還有3千多人,比朱德的部隊人還多。但流沙會議結論是南昌起義失敗了,主要領導分散轉移。

最後說茂芝會議。茂芝會議是在流沙會議三天後,10月7日召開的。會議由朱德主持,參加的有周士第、李樹勳、黃浩聲、陳毅、孫樹誠、王爾卓、周邦彩等師、團領導20多人。當時南昌起義前委已不存在,部隊士氣低落,朱德堅決反對“解散部隊,各奔前程”的主張,他在會上堅定地說:“我是共產黨員,我有責任保留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還說:“我要保存這支軍隊,作為革命種子,就要找一塊既隱蔽又有群眾基礎的立足點。”然後,他提出了我黨在大革命時開展農民運動較好的、當時又是三不管的地帶——湘南。與會同志經激烈討論同意了朱德的意見,作出了“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重大決策。

朱德同志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的歷史貢獻


起義軍在上堡留下的革命標語


“隱蔽北上”,就是要下決心保留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穿山西進”就是要改變戰略戰術,用游擊戰運動戰的戰法,大範圍的機動轉移,在運動中調動敵人,擺脫敵人,跳出包圍圈。“直奔湘南”,表明了中國革命道路的方向和目標,就是去農村。

南昌起義兩個多月後,在革命處於低潮的艱難時刻,作出這麼重大的選擇,是非常不容易的。茂芝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它在中國革命最為關鍵的時刻,及時作出了重大的戰略調整,找到了正確的前進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去農村。茂芝會議選擇了去農村,秋收起義以後,也選擇了去農村。為什麼毛澤東與朱德兩個人是中國革命的旗幟?因為他們在中國道路迷失方向、最危機的時刻,勇於擔當、力挽狂瀾,不約而同地找到了中國道路正確的前進方向。

開展“贛南三整”,

明確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有了正確的方向,還要解決方法和路徑問題。這個方法和路徑就是:“創建人民軍隊,打贏人民戰爭。”

南昌起義時朱德手中兵力最少,以軍官教導團的骨幹為主,不到千人。為什麼他能保留下最後的革命火種?我們從八一南昌起義前夕朱德軍官教導團的畢業證書中找到了答案。這個畢業證書清楚地印著“誓為人民服務”六個大字!為人民服務是黨的信仰,人民軍隊唯一的宗旨。一支有宗旨、有信仰的隊伍,才能打不散、拖不垮。正因為如此,在三河壩分兵時,當葉挺把25師交給朱德指揮,兩支部隊能迅速融為一體。500個骨幹,一個人帶五個兵,就是2,500人,這就是戰鬥力。

其實,早在朱德留學歐洲期間,在詳細地研究了德國由工農組成的“紅色前敵”的組織形式和人員情況後,他就曾說:“看來,革命要取得成功,第一要有人民的軍隊,第二要有人民群眾的支持。”留歐歸來,朱德已有了中國革命須與工農運動相結合的思想,並在實踐中探索如何建立一支新型人民軍隊。

1926年底,朱德受黨委派在南昌創辦了軍官教導團,相當於我黨創辦的第一所軍校。軍官教導團重點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確立信仰;二是官兵一致;三是軍民一致。這些都成為人民軍隊的突出特色。軍官教導團曾請方誌敏、惲代英、郭沫若等來講政治課,還到農村去實踐,配合農民運動。

建軍先鑄魂。黨指揮槍就是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秋收起義後,毛澤東開展了“三灣改編”,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支部建在連上;二是實行官兵平等的原則;三是宣佈了三大紀律。

茂芝會議後,朱德開展了“贛南三整”。“贛南三整”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天心圩的思想整頓;第二階段是大餘的組織整編;第三階段是上堡的軍事整訓。

天心圩的思想整頓主要是進一步確立信仰,明確了的一個重要的原則——革命靠自覺。大餘的組織整編,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整頓黨的組織,黨員重新登記,發展一批新黨員,同時把這些黨員派到基層連隊;二是整編部隊,通過調整編制,將部隊重組為7個步兵連和一個迫擊炮連,使這支部隊編制更為合理,分工更加明確,更為機動,能適應游擊戰和運動戰。上堡軍事整訓首先是整頓紀律,宣佈一切繳獲要歸公和不許侵佔群眾利益等,使人民軍隊的性質和特點更加明確,為深入農村發動群眾,打土豪、分財物,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行人民戰爭奠定了基礎。其次是軍事訓練,開展了游擊戰術的訓練,小課天天上,大課兩天一次,學習新戰術,使全體官兵熟練掌握了游擊戰運動戰的基本戰術。

朱德同志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的歷史貢獻


1927年11月20日,朱德受中國共產黨組織委託,通過談判,同範石生達成了合作協議:同意朱德提出的編制、組織不變,要走隨時可走的原則。圖為談判舊址——湖南汝城儲能學校

“贛南三整”是對創建新型人民軍隊的重大探索與實踐,不僅明確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而且明確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任務、紀律、戰略戰術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據粟裕同志回憶:經過“贛南三整”以後,部隊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團結成了一個比較鞏固的戰鬥集體,此時全團雖然只剩下七八百人,比起饒平出發時只剩下了三分之一,但是就整體來說,這支部隊經過嚴峻的鍛鍊和考驗,質量提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來的精華,已經成為不滅的革命火種。

朱德同志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的歷史貢獻

朱德同志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的歷史貢獻

湘南起義軍佩戴的臂章和胸章


“贛南三整”後,部隊狀況顯著改善,但仍存在諸多困難,時至嚴冬,起義軍還穿著單衣,而且沒有後勤和補給,怎麼辦呢?正好得知湘南郴州、汝城一帶駐守的是國民黨16軍,軍長範石生是朱德在雲南講武堂時的同學。於是,朱範二人就開展統戰合作,起義軍以47師140團的編制藏在了範石生16軍下。通過約法三章,確保部隊仍然受共產黨領導,可以說走就走。但是範石生還得給錢給裝備。有人說,範石生真講義氣!其實不是。當事情暴露,蔣介石命令範石生立刻緝捕朱德時,範石生立即通報情況,並給朱德寫了最後一封信,信中的最後一句話是:“最後勝利是你們的,我現在愛莫能助。”朱德當時只有一團人馬,但範石生通過對這支新型人民軍隊的觀察和了解,進而對朱德放棄高官厚祿、選擇革命道路表示欽佩與認可。

領導湘南起義,

突破了當時中國道路的瓶頸

如果說茂芝會議的最大貢獻是找準了方向,那麼湘南起義的最大貢獻就是突破了中國道路的瓶頸。中國道路的方向是否選對了?方法和路徑是否可行?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只有勝利,才能讓人民擁護、全黨認同。湘南起義的成功,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及時地提供了最好的證明:

首先,朱德領導的湘南起義是我黨在土地革命中領導的規模最大的起義,涉及到20多個縣,一百多萬人口,軍事上獲得大勝。湘南起義建立了四個師,包括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三師、第四師、第七師,還有三個獨立團,共1萬多人。秋收起義的部隊後來被任命為第二師。井岡山會師後,新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編為三個師八個團,即:第10師、第11師、第12師,共12,000多人。秋收起義的部隊編在第11師31團,1,000人;王佐、袁文才的部隊為32團,800人;其餘所有的部隊都是朱德帶上山的。

第二,湘南起義將八七會議提出的武裝鬥爭、土地革命這兩個綱領結合在一起,創造了武裝鬥爭與土地革命相結合的全新鬥爭形式,同時還開展了統一戰線和範石生的合作,完成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沒能完成的戰略任務。從理論和實踐上找到了通往勝利之門的鑰匙。

朱德同志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的歷史貢獻


湘南起義期間耒陽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發行的勞動券


第三,湘南起義掀起了蓬勃的蘇維埃運動。一共建立了八個縣的蘇維埃政權,積累了許多建設和鞏固政權的有益經驗,為以後各地的紅色政權的建設,提供了最直接的經驗。所以湘南起義可以稱為紅色政權的搖籃。

第四,坪石大捷是我軍開展游擊戰爭的第一個經典戰役。湘南起義從智取宜章拉開序幕,國民黨高度警覺,派許克祥率主力一個師轄六個團前來圍剿,當時我軍只有一個團,朱德採用的誘敵深入游擊戰術,將敵拉成一字型長陣後,一鼓作氣打下去,一口氣吃掉六個團。許克祥最後僅帶著七、八個人倉皇逃跑。坪石鎮是他的師部,所有給養均被我繳獲,湘南起義組建的部隊,裝備物資大部分是許克祥提供的。1958年,解放軍總政治部編寫《星火燎原》,因為要考證16字訣的出處,給陳毅發去了一封信,陳毅批示得很清楚:“根據1927年冬和1928年春初的遊(擊)戰經驗即形成十六字訣”。

第五,湘南起義首創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農軍赤衛隊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武裝力量結構,成為人民軍隊的重要特色,並且一直延續至今。人民戰爭的歷史已證明,這個三位一體的武裝力量結構,是缺一不可的。

朱德同志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的歷史貢獻


慶祝井岡山會師的標語


正如蕭克將軍所說:歷史已經證明,有了湘南起義,才有井岡山會師,才有鞏固的井岡山根據地,甚至可以說才有光輝的井岡山時代。

歷史告訴我們:走中國道路需要中國精神。中國道路第一次偉大歷史轉折發生的時期,是中國革命最困難的時期,當年先輩們以“殺出一條血路”的決心和勇氣所展現出來的:忠貞不渝的理想信念,一往無前的犧牲精神,敢為人先的艱難探索,無堅不摧的樂觀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的公僕情懷,正是後來形成的紅軍精神中最基礎、最精彩的核心!是中國精神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習主席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深刻闡明瞭我們黨是從哪裡來,是幹什麼的,為什麼出發,面對未來,面對挑戰,我們還要幹什麼,到何處去。這是我們瞭解中國道路的意義。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要時刻銘記和傳承引領我們走向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

(作者系解放軍少將,朱德元帥之孫;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8月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