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菩萨我想对你说


刘伯温是一个被过度解读和神化的历史人物。

刘伯温是在至正二十年才被朱元璋请到应天的。这一年,朱元璋已经是一方势力,是为吴王,在南方,他只剩下张士诚、陈友谅两个敌人。

然而在此之前,十几年时间里,朱元璋的人生,一共有两次很大的转折点。

朱元璋在当和尚到处化缘的日子里,过得很苦逼,毕竟天下大乱,老百姓都很穷,哪里有钱给和尚,所以他当和尚也没能避免饿肚子的窘迫,直到他的发小汤和写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这才改变了他人生的命运。

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之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以他为心腹,把养女马氏嫁给了他,然而,濠州城内有五个红巾军的元帅,郭子兴一派与孙德崖为首的一派争权夺利,矛盾重重,朱元璋见此,便在至正十三年离开了濠州,回乡幕兵,这时候,他的小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加入了他的队伍。这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基本盘。

带着700人回到濠州后,郭子兴很高兴,但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濠州城内的这些人半年都不出城作战,于是老朱挑选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个心腹离开濠州一路南下,不断扩充兵力,准备南下滁州。

在前往滁州的路上,遇到了定远名人李善长,在这里,是朱元璋的队伍发生极大变化的开始,可以这样说,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好像萧何之于刘邦。萧何后来是汉初功臣之首,这也是为什么后拉朱元璋把李善长定位开国六公爵之首的原因。因为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有了第一个根据地,并且李善长也擅长出谋划策,参与朱元璋重大事务的决策,同时把后勤管得井井有条,打仗说到底打的还是钱粮,正是因为有了李善长,所以朱元璋的军队才能急速扩张,并且一直都跟随朱元璋而没有散掉。

另外,李善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为朱元璋考察前来投靠的将领和人才,协助朱元璋治军,正是因为有了李善长,朱元璋后来才能顺利攻克应天,成为一方诸侯。

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这六个人,都是最初跟随朱元璋里面最优秀的六个人,同时,这六个人在朱元璋占据南京后,随着朱元璋幕府人才的不断扩充,他们其实算作一个核心集团,也就是淮泗集团,而后来的刘伯温、宋濂等人,算是江浙集团。淮泗集团一直都是明朝初年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也是最强的一支,从行政到啊啊军事、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则是,这些人跟朱元璋是同乡,都是安徽老乡,二则是这些人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没有他们,朱元璋不可能成为后来的吴王、大明的皇帝。

刘伯温在明朝的活跃时间其实并不长,从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征辟、到洪武九年病逝,他为朱元璋服务了15年,而这十五年里,他的贡献主要是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北上伐元,以及完善大明朝建立之后的制度以及律法,功劳很大,但并不是朱元璋的核心班底。毕竟他来的时候,朱元璋麾下的重要位置都被瓜分殆尽了,所以说来得太晚,也只能论资排辈,何况朱元璋账下人才确实很多。比如那位建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明朝开国后,爵位都没有捞到一个。


坍塌的历史观


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

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

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

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

1、时间短

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

2、资历低

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

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

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

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

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

3、职位关系

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

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

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

4、出身

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

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


别酒流年


我可以断言,徐达和刘伯温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忌惮的两个人。徐达的领军能力,堪称天下第一,没有他打不赢的胜仗。刘伯温号称诸葛在世,智谋天下无双,就连聪明绝顶的朱元璋,都会自叹不如。<strong>

建立大明以后,朱元璋是如何对待徐达的呢?

徐达无疑是大明王朝建国的第一功臣,不管是平定陈友谅、张士诚,还是北伐蒙元,徐达都是军事上的第一统帅。可以说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一多半都是徐达打下来的。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明史》

所以他被评为开国六公中的第一位应该是稳的,可是结果出来以后,所有人都懵了。李善长居然排名第一,而战功卓著的徐达却屈居第二。倒不是说徐达心里会有怨言,只是所有人都看得十分明白,李善长哪一点能够跟徐达相提并论呢?

其实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李善长是文职,是负责大军后勤的重要人员,自然是功劳不小,可是跟徐达比起来其实还差了很多。朱元璋之所以将李善长提拔为第一,就是为了打压徐达。

太平的宰相比太平的将军要重要的多。

在朱元璋的概念当中,现在已经建立了大明王朝,基本上也没有仗要打了。治理国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当年那些带兵打仗的武将,都可以退役回家享福了。徐达排名第二就是给这些人一个警醒,李善长这样的文官,在这个时候要比武将重要的多。

而且武将在太平时期,极有可能是不安定因素,所以朱元璋必须要打压这些武将。至于李善长这样的文臣,在朱元璋看来并没有多少威胁,提拔起来便可以为己所用。

当年汉高帝刘邦在建立大汉朝后,也将管理后勤的萧何封为功劳第一,那战功卓著的韩信自然也是不服气,其实刘邦和朱元璋这么做是一样的目的,就是为了提拔善于治理国家的文臣,转移集团重心。

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充当运筹帷幄的作用,相当于曹操的荀彧。

刘伯温是真的不简单,他加入朱元璋集团以后,帮助朱元璋分析天下形势,使得朱元璋终于认清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他告诉朱元璋,张士诚不过是守成之君,不足为虑。可是陈友谅却是心腹大患,必须要先解决陈友谅回过头来再对付张士诚就方便得多了。

而且在很多人都奉劝朱元璋投降陈友谅的时候,刘伯温站了出来充当了鲁肃的作用,他告诉朱元璋,但凡说要投降的人,都可以杀掉,陈友谅虽然兵势浩大,可是已经是骄兵,只要朱元璋这边沉住气,一定可以战胜陈友谅。

正是凭借刘伯温的分析,朱元璋才坚定了跟陈友谅决战的信心。所以没有刘伯温的话,朱元璋是不可能一统天下的。

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对待刘伯温的呢?

既然朱元璋要提拔文臣,刘伯温当是文臣中最聪明的一个,自然应该受到重用。可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给刘伯温的爵位居然是伯爵,封伯爵的都是次一等将官包括朱元璋侄子辈分的人该有的封赏,而老朱偏偏给了刘伯温这么一个爵位。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

而且李善长成为了宰相以后,刘伯温不过是一个御史中丞。为什么朱元璋要给刘伯温这么大的羞辱呢?其实朱元璋虽然爱惜刘伯温的才华,骨子里却十分反感刘伯温这种人。

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是非常有学问的人。因为厌倦了元朝腐败的官场,所以才辞官回家,由此可以看得出,刘伯温的性格是比较耿直的,他不喜欢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朱元璋是非常霸道的人,他才不管你愿不愿意,而且朱元璋没读过书,跟刘伯温比起来就是文盲级别,所以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打心眼里是瞧不起他的,他自然也不会让刘伯温多好过。



刘伯温的爵位看似是打压,其实也是一种保护措施。

在老朱眼里,刘伯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不希望刘伯温掺和到李善长那一帮人的事情当中去。淮西党羽众多,朱元璋本人就是淮西一党的人,所以他更加知道,剿灭淮西党才能让大明江山太平下来。

然而这帮人都是开国元勋,不能立刻就动刀子,只能让刘伯温远离这帮人,打压刘伯温,其实是为了让淮西集团更加猖狂。刘伯温完全可以跟他们较量,但这不是朱元璋的目的,朱元璋想要彻底剿灭淮西集团,所以必须要让刘伯温失去跟他们较量的实力。

可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刘伯温居然会被淮西集团给害死。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说朱元璋害死了刘伯温,不过我更倾向于是李善长集团害死了刘伯温。正是因为刘伯温被害死这件事,彻底触怒了朱元璋,最终朱元璋出手,将淮西集团彻底颠覆。

总结:徐达功高盖主,刘伯温聪慧绝伦,这都是朱元璋所忌惮的。

刘伯温和徐达一文一武,是朱元璋最重要的文臣武将,可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会被朱元璋所忌惮。他们两个都有匡扶天下的才能,一旦脱离了朱元璋的控制,将来会不会对大明王朝有所影响,这是老朱心里没底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朱自私地打压了这两位开国元勋,就是为了保证朱明王朝能够平安长久。甚至到后来刘伯温被胡惟庸所害、徐达吃烧鹅病发,据说跟朱元璋都脱不了干系,这是朱元璋的自保之道。


江湖小晓生


老罗认为这是帝王的一种权术,在历史上总是不乏有功臣或者权臣“恃权自傲”甚至改朝换代的可能。身为帝王为了防止这类事情发生,于是给功臣或权臣树立一个对手、一种制衡,不想让一家独大,以免超出控制。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在民间野史中,相传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谋臣,料事如神,文韬武略,不仅帮明太祖打了江山,他还通阴阳,甚至懂得道术。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共封赏六公、十八侯,二十八伯。刘伯温只封了个伯,位居功臣三十六位“诚意伯”,并且当时同被封为伯爵的汪广洋,俸禄360石,而刘伯温却只有240石,可想刘伯温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如何了。

至于刘伯温为何不能位列六公,老罗认为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猜测,刘伯温虽才华盖世,胸有韬略,却不是政治家。如果他专注于学问,成就必定会不逊于任何一代宗师。但他是性情中人,决不会为逃避乱世纷争,躲起来一门心思做个人研究。而且他心地至诚,性格正直刚烈,嫉恶如仇,天下太平之后,也根本不适合混迹于官场。

再就是朱元璋的部下,主要是淮西老乡群体和朱元璋的亲戚子弟群体。刘伯温和二者都不相干,被边缘化也正常。加上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

第二种猜测,刘伯温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他并没有什么道术。在功勋方面,刘伯温的功劳其实并不大。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随军参谋,其中还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实际上从军的时间勉强接近两年,也只是朱元璋众多随军参谋之一,甚至没有官衔。至于说刘伯温制定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大计,也是牵强的,例如鄱阳湖一战中,朱元璋曾被敌军团团包围在一条指挥船上,如果说刘伯温真的料事如神,他会令朱元璋遇到这么大的险境么?

那么,为什么刘伯温在历史上会那么出名呢?我认为这是出于朱元璋的一种政治需要。 众所周知,朱元璋做过放牛娃、乞丐、和尚,出身卑微,直到称帝后也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为了让他显得是顺承天意的真龙天子,朱元璋曾经大量编造个人神话,比如,他曾自称自己受道教天神指点,受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理当得天下。

在这些神话故事中,刘伯温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了。因为刘伯温懂得谶纬之学,可以经常编造出一些所谓的“天象”来证明朱元璋是受命于天,因此朱元璋也就乐得在诏书中刻意突出刘伯温的“神迹”,其实这与其说是刘伯温的功劳,不如说是朱元璋利用刘伯温而对天下实施的一种障眼法,刘伯温也因此得以被树为了朱元璋开国功臣中的代表人物。

而帝业一成,朱元璋就再也不需要刘伯温这种角色了。刘伯温作为一名弃子,对朱元璋已失去了作用,自然得不到很高的官位和俸禄。


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儿时的玩伴,在削平割据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皇朝的战争中,徐达长期担任最高军事统帅,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为朱元璋开创明皇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还救过朱元璋的命:朱元璋收留因部队缺粮来求助的孙德崖。郭子兴则因过去与孙德崖有矛盾,知道这一消息后很生气,亲自从滁州赶来和州,捉住了孙德崖扣在城里。孙德崖部下误以为这是朱元璋策划的阴谋,便把他五花大绑,并扬言要杀掉朱元璋为其主帅报仇。徐达在城里听说朱元璋被孙部下扣留,生死未卜,就毅然请求替代朱元璋作为人质,后经多方调解,孙、朱都被对方释放,在这次事变中,徐达的舍身相救深得朱元璋的称赞,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但为什么当时功劳盖世的徐达只能位列第二,老罗认为

其一,朱元璋猜忌心太重,害怕出现宋太祖“陈桥兵变”这类功臣夺权事件。

其二,徐达的功劳太大,古语说:功高者不赏。尽管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

觉得回答不错的朋友请转发,点个关注,谢谢!


御史老罗


无论是刘伯温还是徐达,他们的老板都是朱元璋,这个出身低微的草根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特别的存在,他们俩的际遇,全看朱元璋。

我们先来看刘伯温:

在民间的流传中,刘伯温是和诸葛亮一样的半仙之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但在历史上的境遇,刘伯温可没有达到诸葛亮的水平,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诸葛亮可是托孤之臣,在蜀汉前期可谓是乾纲独断。

而刘伯温呢?在开国封赏中,只得到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连侯爵都没得到,更别提公爵了,为何?我个人觉得有三点:

1、资历较浅。刘伯温大约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这时的朱元璋已经有了根据地,且有一定势力,大约8年后就登基称帝了,也就是刘伯温没赶上朱元璋事业的草创时期,毕竟革命嘛,也讲究个先来后到吧。

2、帝王心术。刘伯温自从进入朱元璋的政府后,确实立了不少功劳,但还达不到诸葛亮那种力挽狂澜的功绩,而且刘伯温是元朝进士出身,比较骄傲,遇到朱元璋这种领导,他展现了才华,但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压制。诚意伯中“诚意”二字就是对朱元璋第一次请其出山而未应的一种表态,有点挖苦的意味。

3、党派争斗。朱元璋的原始班底都是他的老乡,他封赏的公侯多数来自这些人,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淮西派”,而刘伯温确是另一派——“浙东派”的领袖,这就是明初党争的由来,刘伯温虽然爵位不高,但官至御史中丞,是言官的老大,掌握话语权。朱元璋当然是比较偏向淮西派的,但对于党争他是乐见其成:你们都斗的你死我活了,我就来收拾残局。打压浙东派,他们才能更有斗志。

再看徐达:

徐达为大明江山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武将的第一。但在封赏的时候,只列第二,官位上也是右丞相,都被李善长压了一头,这是为何?

1、沽名钓誉。说的是朱元璋的沽名钓誉。朱元璋的偶像是同为草根出身的刘邦,刘邦的第一功臣是谁?汉初三杰第一的萧何,而萧何所做的工作基本和李善长差不多,都是负责后勤保障和管理,都是文职并以武功封爵的,所以朱元璋把第一给了李善长。

2、重文轻武。打江山靠武将,坐江山要靠文官。朱元璋很明白这个道理,开国的封爵中多数都是武将,这几个文官就显得很重要了,毕竟有能力出将入相的人在历史上也是凤毛麟角,徐达就委屈一下吧,不过可惜的是李善长没有躲过朱元璋的屠刀。

令人惋惜的是,刘伯温被胡惟庸毒死(《明史》说法),这其中朱元璋是要负责任的,当时的刘伯温已无威胁。而徐达的死因野史中也各有说法,但都说是朱元璋害的,这一点我是不信的,以朱元璋的狠辣,杀人不需要这么麻烦。


黑水布衣


要说为何明朝的开国六公爵中没有刘伯温,而徐达却只能排第二,其实主要与他们立下的功劳有关。

先说一下刘伯温立下的功劳。

刘伯温

刘伯温曾是元朝时期的进士,后来因为不想和那些贪污腐败之辈同流合污,因此选择辞官回乡。朱元璋起兵后,听闻刘伯温很有才学,于是将他请来做自己的谋士。

刘伯温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谋略家,他曾经多次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参与制定剿灭元朝的计划。

制定王霸之业

在郭子兴死后,刘伯温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而自立,这可以说是朱元璋霸业的开始。

朱元璋自立门户之后,此时的朱元璋实力并不是很强,他的地盘东边是张士诚,西边是陈友谅,这两人都对他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温对朱元璋说到:

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刘伯温的计策可以说为朱元璋的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谋划策,大破陈友谅

虽然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先攻陈友谅,但陈友谅实力雄厚,在之后两人的争斗中,陈友谅曾率领三十万大军进攻朱元璋,结果吓得朱元璋手下的一些谋士纷纷劝说他投降。

而朱元璋此时心中也感到有些惶恐,就在这样万分危急的时刻,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内心中的恐惧。

于是刘伯温说到:说要投降的,都可以直接处斩,现在陈友谅率领大军来袭,表面上连战连胜,实际上他已经自大自满,只需要将他引诱到我军腹地,一战就可以击溃陈友谅。

之后刘伯温制定好计策,先派人假装投降,将陈友谅的大军引入埋伏圈,一举击溃了陈友谅的主力,最后陈友谅仓皇逃窜。

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而刘伯温被封伯爵,他的功劳相比李善长和徐达还差一些,自然无法获得国公的爵位,不过这也与他懂得明哲保身有关,毕竟他知道明朝已经建立,以后的朱元璋肯定会对自己十分忌惮,他担心自己无法善终,因此尽量免除朱元璋对自己的猜忌。

为何开国公爵徐达只能排第二

徐达一生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他曾统帅大军攻灭张士诚,攻占元朝都城,后来又扫荡元朝的残余势力,击溃驻守太原,拥兵十万的元朝名将王保保。

如果只论军功,徐达肯定能排第一,朱元璋也曾将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但实际上开国第一公爵是李善长。

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徐达是个武将,而李善长是个文官,在明朝建立之后,国家更需要的是文官,一个王朝离不开一群有能力的文官,朱元璋不会将武将的地位排在文官之上。

李善长就如同萧何,他的功勋不是体现在征战上,而是主要为大军提供后勤保障,以及治理国家等方面。

朱元璋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明朝的建立离不开徐达,同样也离不开李善长,让李善长排在开国公爵第一位,徐达也比较服气,这也能看出朱元璋的平衡之策。


东方大史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分封在一定基础上有朱元璋为了平衡淮西,浙东势力的原因,刘伯温不属于淮西集团,但是在建立明朝时,即担任御史中丞时严厉打击当时淮西一党,因此有可能是朱元璋为了平复淮西一党而未封刘伯温。

刘伯温也有被后世的人们所神话的原因,其实刘伯温在覆灭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功劳是相对李善长来说少的了。

李善长不仅是朱元璋的老乡,而且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保护朱元璋覆灭元朝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所以李善长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

而徐达为什么排第二,主要原因可能是李善长贪恋权位,徐达则是保持明哲保身的态度,因此徐达得以善终,而李善长最终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

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

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 就是做给人看的,当皇帝的小心眼,怕被别人篡了江山,又不想失了天下人才投靠之心,耍的一些小手段而已,其实,朱元彰卸磨杀驴的事,实在是没少干。朱棣就更狠!

童鞋,这就是“政治”。金字塔尖的老鼠们玩的把戏。功、爵... ...都只是出乎于老鼠们的需要。




一西兰


大明开国公第一位是李善长,是朱元璋从跟郭子兴的红巾军帅府,当的为亲兵九夫长开始,因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身先士卒,得战利品,全都上交郭子兴,他又得元帅赏赐分给大家,威信高著。成为郭子兴心腹知已,重要事情必和他商量,大事办事必交给他办的红巾军左副元帅。把自己养女马大脚给朱元璋为妻。

的早期创业时的人物。当时是郭子兴占据濠州,朱元璋是儿时伙伴汤和邀请而来,年轻二十五岁,以战功显赫连续升迁,1356年成为郭子兴代替者小明王韩林儿左副元帅,后吴国公。

当时红巾军为五部,五个元帅。郭子兴自成一派,有孙德崖与他三个元帅组成一派。两派之间矛盾深刻,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后其部下彭大和赵均用到濠州与郭子兴交好。孙德崖则拉扰赵均用,挑拨他绑架了郭子兴想杀害,而取而代之。

朱元璋在彭大支持下,率兵救回郭子兴。从此二派结怨更深。朱元璋见在濠州城内诸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决心自已创业,回乡募兵找来少年时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回到濠州被郭子兴封为镇抚。当时红巾军大首领都以封王了,朱元璋仍是元帅。朱元璋带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位兄弟。带军队离开濠州南下定远,一路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义兵三干人,又得潞州踏鼻子秦把头八百人。统率队伍攻破元军定远横涧山营。使元军元帅缪大考投降。朱元璋又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战士二万多编成自己的队伍,成为强大势力。又南下滁州。请来当地名人李善长。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他直接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劝说朱元璋打自己的天下,要自己创业。知人善任,不乱杀人,以有坚毅果敢的性格,不要婆婆妈妈。

朱元璋有流浪多年,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广阔眼界,一听正合心意,立志成为豪强。从此朱元璋有了自己军师幕府书记李善长,让他以协调各将领间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快攻下了滁州。郭子兴受到其它红巾军首领的排挤,在朱元璋攻下滁州城后也来到,交出兵权。从此朱元璋成为一面的霸主,他称李善长在世萧何,一直让负责军队的粮饷供应,成为协调将士,风扫残云的发动机。

朱元璋为吴王,他为在相国,”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 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 ,国用益饶而民不困。自成百官之首,定官制礼仪,监修《元史》编《想训录》《大明集礼》,事无巨细全由他担纲谋议而行,但朱元璋为了牢固自己统治 消灭异姓共同起义的领袖,以胡惟庸在占城国来宾进贡,胡惟庸没有报告给朱元璋为由,朱元璋大怒。又因胡惟庸儿子坐在奔驰马车过市喧富,却惊马掉下轧死车下,胡惟康将驾车马夫杀死,朱元璋又是大怒,要胡惟庸赔命车夫,胡惟庸想金钱赔偿马夫之命,朱元璋还是不行。在胡惟庸将事讲到朝上扩大到朝臣官僚评理讲情时,朱元璋更加恼羞成怒,大愤以谋反治罪,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牵连李存义,林贤。更拉上军帅兰玉,扯出兰玉还讨沙漠抓获的封绩。李善长知道不奏告朱元璋,事情败露,封渍逮捕。反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往来密切,不管有情无事如何,陆仲享与唐胜 ,宗费聚,赵康三侯都以胡惟庸共谋不轨诛杀。还是朱元璋大发雷遏之怒,扩大肃清逆党为由。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开国功臣李善长,南雄侯翅康,荥阳侯郑遇春,永喜候朱亮 ,祖靖宁等一公二十一候被灭族抄斩。取除丞相位,革除中书省,让人不得敢有奏请,说者处以重刑。其处事以六部分理,从此朱元璋以皇帝之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更把牢牢地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从朱元璋要创业打天下李善长就是在世萧何干工作,为朱元璋制定战略方针计划,是直接推动朱元璋成为皇帝的推手。他是第一公合情合理。

徐达是朱元璋发小,成为朱元璋取滁州智勇兼备的首功,战功卓著高显,居诸将之上大将随朱元璋渡长江,克南京,下太平抓元万户长纳哈出。克漂阳,漂水,打下应天府。再下常州,得常熟,江阴等。阻止张土诚西进。九华山下设埋伏俘斩陈友谅万敌,应天城下设伏大败陈友谅军俘虏7干。在翻阳湖大战,冲锋陷阵杀敌干伍,使军心大振,再战消灭陈友谅,克庐州,江陵,辰州。再率军克高邮,淮安,兴化。平淮东进太湖,围湖州数败张土诚军。使敌将李伯升,张天骐投降。合围平江,申明军纪,禁掠民财,擒获张士诚。

北伐元军,连战常捷,得济南占山东,进河南收汴梁。克潼关得华州。乘势直捣大都,又移北上,连克卫辉磁州会师临清。克河北大败元军于河西务,进破通州,迫元顺帝弃大都逃走,克北京推翻元朝.。继续进军收河北,占太原,入陕西定西北,但在哈尔和林,遭元朝北军伏击,丧帅十万余,随后复率诸将出征 血耻元军答刺海(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但头和手脚无法比拟,排名第二实致名归。

刘基,刘伯温是人们远离真实想象中神仙。似诸葛亮一样的奇人,有很多伟奇故事。掩盖他真实一生他也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江山而驰名天下著名人物。在朱元璋给他爵位是诚意伯,。在正德九年追赠为太师外,并无真干实位有高官厚禄是闲人。

年轻时,反元起义风起云涌 刘伯温写诗极力奉承歌颂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皇帝与大臣太师脱脱 ,吹嘘元朝帝业,根深蒂固不可动摇,而各地的反元队伍,则是斧钱下蟐螂挡车转眼烟消云散。把对待汉人极为残忍,在镇压起义中脱脱当英雄,用诗歌颂他用血腥办法攻下徐州,还用先人老办法血腥屠杀人民 白骨荫地惨景,因为出身右族,把低下人民生命死活根本不当回事,他以为算不了什么。

他写,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从考中进士出身他,投身仕途,官场腐败,民不聊生。他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作着兢兢兢业业的县丞,却长期是七品小官,最后不得不弃官在家乡著书。

朱元璋仰慕刘伯基的名声,邀请他出山已是50岁了。朱元璋的大业基础稳定,队伍强大。他给朱元璋进献十八策,使之成为朱元璋主要谋士。也在打天下中应该有汗马功劳。因为博通经史,精于象纬之学,却被朱元璋为太史令,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收藏国家典籍,天文,历算,祭祀的朝廷大臣。似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朱元璋成皇帝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封了个诚意伯,岁禄240石。就被胡惟庸丞相所害,夺禄被迫回家。一月后而死。从1367年到1375年只有八年时间在朱元璋身边,也只管文书记录。没有座张良之位,难干张良之事。更不能享贵爵厚禄。刘基不能如民间所传神机妙算,智慧大神一生不得意,最后说是被毒死的,更不要说平常得罪很多人,没有机会独担重任,更难有发挥大仙能力机会。是文学中抟出万能名人。


ww3721王建文


由于朱元璋出身于“淮西布衣”,乡土情节极重的朱元璋,自然对于和他一起起事的老乡们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了。

开国六公爵无一例外地都是淮西人:韩国公李善长(原籍歙县,在渡江前投靠了朱元璋,所以也算是淮西老臣)、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六公爵之下的二十八侯爵绝大多数也是淮西人,是朱元璋的老乡(朱元璋原籍东乡,后搬家去了西乡,也就是凤阳县广德乡东湖里,十二岁时又搬到了太平乡):汤和、郭兴、郭英、谢成都是东湖里人,是朱元璋的“发小”;其他的侯,要不就是广德乡其他村的,要不就是太平乡的,基本不离凤阳一县。小小的凤阳县,不但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更是举世闻名的“将军县”。

而刘伯温虽然在朱元璋军中出力甚多,但他一不是淮西旧部,二他的功绩也大不过徐达、常茂这些浴血沙场的猛将,他虽然有着和汉朝张良、三国诸葛亮齐名的能力,但政治原因使得他不能晋身于六公二十八侯之中,和张良被封留侯一样,刘伯温也仅仅得到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

至于为什么徐达也只能排在了李善长之后,原因就是朱元璋处处以汉朝高祖刘邦为目标,像封李善长为第一,徐达为第二的情况,就是在模仿刘邦封文臣萧何为酇侯,名列第一,封名将曹参为平阳侯,名列第二的做法。

不过徐达虽然排名第二,但前线战功最多,又是朱元璋发小,所得赏赐和恩宠自然也是最多的。比如在封公爵的名单上,排名第一的李善长俸禄只有四千石,而排名第二的徐达俸禄却是五千石,自常茂以下公爵为三千石,二十八侯爵俸禄均为一千五百石。

而且朱元璋和徐达始终以兄弟相称,朱元璋还把自己凤阳老家加以修缮后赐予徐达,称为“大功坊”。朱元璋与徐达宴见欢悦,有布衣兄弟称。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徐达恩宠之隆,终明一朝无人可比。



一贰一橙


这主要是朱元璋为了平衡和治理天下的需要;


我们可以看一下,开国功臣被封公爵的都是哪些人,是淮西出身的人,这个地方容易出好汉,也就是能打仗的武将,在还没开国的时候,渐渐地这个地区出身的人就形成形成一股势力,李善长被公认为淮西集团的领袖;

在朱元璋成气候后,开国前,浙东的士人都来投靠朱元璋,渐渐地这些人也形成一股势力,刘伯温被看做领袖。

要开国了,朱元璋明白一个道理: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依靠淮西那帮子只会打仗的人可不行,而擅长行政的浙东士人威望又压不过淮西集团;朱元璋最后搞出来个办法:把绝大多数爵位给了淮西集团的人,而到了行政层面,职位被多数浙东士人占据。所以朱元璋不仅把公爵,还有侯爵和伯爵,多数给了淮西集团;而作为浙东集团领袖的刘伯温只获得了一个伯爵;

朱元璋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平衡和治理天下的需要;至于随后的两大集团的争斗,那就是后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